Green Carbon创刊号 | 清华大学徐明教授:通过生态碳汇实现碳中和
Green Carbon
Open access
Green Carbon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promoting cutting-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s of green resources, green conversions, green processes and green products leading to low, zero or negative carbon emissions.
英文原题: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through ecological carbon sinks: A systems perspective
作者:Chenling Fu,Ming Xu*
01
背景介绍
Background
截止到2023年4月,已经有132个国家宣布了碳中和目标,说明碳中和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其中生态碳汇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生态碳汇是指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以植物组织和土壤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的过程。生态碳汇复杂且相互关联,涉及生态系统内碳封存、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等多个方面。不同碳汇(如森林、土壤和海洋)之间的相互联系、人为活动也增加了生态碳汇的复杂性。来自清华大学的徐明教授在Green Carbon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through ecological carbon sinks: A systems Perspective”的观点文章,从环境工程角度系统解读了生态碳汇的复杂性和互联性,并提出实现碳中和需要加强碳汇管理和保护、增加生态碳汇,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增强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可持续性。
02
文章简介
Introduction
1
生态碳汇受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环境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生态碳汇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首先,生态碳汇具有碳源和碳汇的双重属性,既可以通过自然过程释放碳,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碳。了解生态碳汇的动态及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对于设计有效的碳减排和固碳策略至关重要。
其次,减少污染、减少碳排放、通过生态碳汇加强固碳等不同环境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和协同效应。这些不同目标之间的平衡和发现它们之间潜在的协同作用是制定实现碳中和的全面可持续战略方案的关键。
第三,实现生态碳汇对生态系统服务等生态产品的价值、生态碳汇的保护与修复具有促进作用。重视固碳、水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并将其纳入政策和市场机制,可以更有效和可持续的管理生态碳汇。
最后,需要仔细评估增加碳汇的工程方法带来的环境影响,尽管造林、土壤固碳、海洋施肥、矿物碳酸化等工程策略具有固碳潜力,但必须严格评估和管理其环境影响,以防止意外的负面后果。
基于以上四个角度,需要从促进跨部门政策的一致性、实施碳定价、发展绿色金融、推动技术创新、加强环境教育和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方面努力,从而更为有效的管理生态碳汇,实现碳中和。
03
作者
Author
徐明 教授
徐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碳中和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Green Carbon期刊编委会成员。2003年与2006年分别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士及硕士学位,2009年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博士学位。2010年至2022年任教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环境与可持续性学院及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并担任环境与可持续性学院中国项目主任。主要从事环境系统工程、环境数据科学、产业生态和生命周期评价等领域的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H指数50。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奖励青年教师的最高奖CAREER Award、美国华人环境工程与科学教授协会首次设立的Nanova/CAPEES前沿研究奖(Frontier Research Award)和CAPEES/UCEEF环境教育者奖(Environmental Educator Award)、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针对职业生涯中期科学家的最高奖Walter L. Huber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Prize、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等多项荣誉,担任国际产业生态学会主席(2023-2024)、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秘书长、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期刊主编。
相关论文信息
本文为开放获取文章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可查阅全文
论文信息
Fu C, Xu M.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through Ecological Carbon Sinks: A Systems Perspective[J]. Green Carbon, 2023, 1(1): 43-46.
论文网址
https://doi.org/10.1016/j.greenca.2023.08.005
供稿:付善飞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编辑:期刊中心
审核:期刊中心
//////////
关于
Green Carbon
1
官方网站
https://www.keaipublishing.com/en/journals/green-carbon/
联系方式
greencarbon@qibebt.ac.cn
欢迎访问期刊主页
扫码进入文章投稿
编辑部联系方式
邱翔 博士
电话:(0532)58261072;15640526517
邮箱:qiuxiang@qibebt.ac.cn;
greencarbon@qibebt.ac.cn
路帅敏 博士
电话:(0532)58261072;13210205278
邮箱:lusm@qibebt.ac.cn;
greencarbon@qibebt.ac.cn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189号,266101
长按关注
欢迎您的投稿!
往期经典回顾
▶ Green Carbon创刊号 | Nesterenko博士:可持续化学品生产——用于乙烷与二氧化碳共炼的钴改性碳化钼基催化剂
▶ Green Carbon创刊号 | 曼彻斯特城市大学Craig Banks教授综述:应对电分析传感器使用中的绿色资质问题
▶ Green Carbon创刊号 | Jens Nielsen院士与谭天伟院士综述:“3G”时代的黑科技——微生物变CO₂为燃料
▶ Green Carbon 创刊号 | 爱荷华州立大学王信伟教授综述:碳基纳米材料中热传输机制的物理模型研究
▶ Green Carbon 创刊号 | 江雷院士、高军研究员和刘学丽副教授:废气发电—用纳流材料收集二氧化碳扩散产生的盐差能
▶ Green Carbon 创刊号 | 谭天伟院士与刘子鹤教授最新研究成果:高甲酸盐浓度下的酿酒酵母耐受机制
▶ Green Carbon 创刊号 | 亲和诱导的蛋白质邻近连接系统
▶ Green Carbon 创刊号 | 合成生物技术推动新型生物基增塑剂反式乌头酸酯的开发
▶ Green Carbon创刊号 | 从生物光合,走向生物光伏
▶ Green Carbon创刊号│含细胞色素和醌的热醋穆尔氏菌:一个极具潜力的CO₂生物转化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