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乎热门:二三线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弥补眼界、见识上的差距?

GPA+ 2023-04-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白诗诗 Author 白诗诗

点上方蓝字GPA+ , 在右上方 ··· 设为星标 

每天中午12点,陪你一起走不平凡之路




我曾在朋友圈调研过,问的是「为什么农村出来的人大多混得比较差,你觉得这种现象存在吗?」。
 
尽管数据不准确、基数也不够,但不妨碍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符合我们基本认知的结论:存在,并且普遍。
 
提这个调研,我并不是想说农村怎样,我想说的是,农村(指的是真正的农村,不是浙江那种富裕小村)是一个比“二三线城市”各方面条件资源都比“一线城市”差的地域概念,那么这些地方出来的大学生,跟一线城市家庭出来的大学生子女,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
 
下面是其中一位采访者总结的一些东西:
 
 
 
 
在这些对话里,农村小孩要面临这几座大山——一方面是认知局限,一方面是性格局限,图片中说的“性格劣根性”是一个挺重的词,不至于论到劣根性的地步,但我认为性格方面的挑战还是蛮严峻的,第三是外在资源。
 
有意思的是,这三座大山是相互作用的,比如一开始你没资源,这就造成你眼界局限,而眼界局限往往导致很多事情看不透,形成狭隘刻板的认知,塑造出一些负面的性格,这是从外到内的影响;反过来,性格改变不过来,眼界的不足,又会导致无法获得更多外界资源的机会。
 
这三座大山相互锁死,让你别想轻易挣脱,让人压抑。
 
它说,你且就受死吧!
 
你听它的吗?
 
谁能喊出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知乎有一句很真相的话,说为什么大家在学校的时候差距不大,但是进入社会三四年,差距就拉得越来越大,回答云: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有差距,只不过做学生的时候,学生的这层身份把各种差距掩盖了起来。
 
所以,起点比别人低的大学生,一定要保持着比其他人更清醒的认知,你万没有自我陶醉的资本。
 
很多大学生以为大家进同一所学校,就都一样了,真的大可不必这样认为,也许你和别人唯一相同的地方,就只是你费尽心力才拿到的那张门票。
 
但不必气馁,好在你拿到了那张门票,有了这张门票,你才有资格去摘取更多的门票。
 
而在大学,这真的是人生少有的一段可以充分用来追赶前者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家会表现出普遍的迷茫性、懈怠性...机会属于清醒者。
 
你需要在大家懈怠的时候不松懈,你需要在大家迷茫的时候,更早的走出迷茫,你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去完善自我、找到人生方向----而这一点,对于处于各方面弱势的学生来说,往往又是最难的。
 
很多来自三四线、甚至农村的孩子,他们若真的考上了大学,那定然是很不容易的,这“不容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他们真的苦苦学习、把所有时间投入学习之中,他们只能以更多的时间投入去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否则他们怎么和大城市的孩子抢到进入好大学的一席之地?
 
他们眼中只有学习的时候,或许很多大城市的竞争者们早有过出省甚至出国的经历,也就是所谓开了“眼界”。
 
我用“所谓”一次并不是讽刺,实际上,开眼界这种事情,越早开越好。邓超最近那部教育尬片,里面那小孩不就是在初中的时候随着父亲去开了眼界,最后终于找到飞天的梦想吗?
 
另外,知乎的一位清华学生大概说了这么一件事,在某次课堂上,教授做了一个实验统计,最后发现那些上清华的同学,高考之前出过省的比例相当之高。
 
甚至于说,在大学报考之前,要是有的学生能亲地去“目标大学”考察体会,估计有不少人能避免一些以后会后悔的选择----这就是“眼界”、“见识”的作用。
 
但是农村孩子去不了,很多人没条件,“不能乱花钱”,第二是,真没这些意识。
 
这些孩子最后踏踏实实来学校,但由于过去「只有学习」的教育,认知这块就像没有“启蒙”过。
 
这会儿,他们上大学之后,其实他们才是那批更容易迷茫的人,因为他们才是那批过去只有学习这根救命稻草的人啊。
 
他们更容易迷茫,认知上又有差距,你让他们变强,这也是为难他们。

《阿甘正传》
 
 
所以,这就是逆袭之难的逻辑。
 
对个人,我们当然要就事论事,比如你要是农村出来的,但你会绝技,你会狮吼功,那你可以出门左转,去中国最强大脑。
 
但如果是对大多数的一般人,如果有人动不动就说让各方面弱势的一群人,通过什么什么方法,就可以超越一线城市、甚至权贵家庭的子女,你以为这些权贵是吃素的啊,他们的孩子原地爆炸,就等着你去超越?
 
逆袭权贵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我只能从一些“自我逆袭”或者“逆袭自我”的角度,讲讲我的想法。


其一,尽量让自己清醒。
 
大家懈怠的时候,你需要给自己打鸡血。
 
大家在寝室打游戏的时候,你不要为了合群就跟着打游戏。
 
大家睡懒觉的时候,你还是要去上课的。
 
学习在大学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它始终是很重要的。
 
你得去上课,哪怕通过上课这件事离开哪种窝囊的状态也好,尤其当你不在一个很好的大学的时候。
 
记得有一个实验,说的是国外某著名大学,研究了很多因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控力是最终决定学生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该上课就上课,该写作业就写作业。
 
自控这东西,你也可以说是自律。那,你去上课这件事,一是让你成绩好,二是锻炼你的自律,那你就要去。
 
尽管很多老师上课敷衍、质量差、无趣,但这不是你的责任,你不能因为老师不负责任,就也放弃自己的责任,你可以提前复习、公共课,据我所知,很多老师上课没激情是因为学生就那熊样,他们真的不想好好教。
 
那你自己准备好一些问题,其实可以跟他们有很好的交流。
 
在好的大学,老师是被抢着用的资源,但是在一般一点的大学,他们反而可以成为你的“独属”资源,甚至还能和他们交上朋友。
 
相信我,能够当上大学老师的,没错,的确有一些很差,但是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了,毕竟,他们都是大学老师了。
 
另则,在一般一点的大学,如果你看不上周围的同学,那这些老师可以成为你“最好的同学”,他们可以成为你最得劲、最有含金量的高参。
 
那些老师真的见过太多学生,因此如果能够交到心,你的疑问,甚至人生迷茫,相信在他们那里会常常有开解的方法,或者会被他们点醒。

 
其二,大量阅读。
 
我单独把这条列出来,因为它实在太重要了。
 
相信除了教育部规定看的那些名著,估计很多人就没有看过太多其他课外书了吧----有很多人连教育部规定的名著都没看完,或者只是看了青少版?屈辱啊。
 
我也是统计过的,发现一个普通高中生,他在进入大学之前,真的没有太多课外书,有些人的阅读史甚至可以用几乎空白来形容,恐怖。
 
不管以前你有没有条件看,但是大学里,这是一次你唯一可以大量倒灌知识的机会。
 
专业书、通识书、文学书。
 
建议大一的时候大量看通识书,所谓大量,在我看来,就是读得像傻逼一样也不过分吧。
 
这个方法还有解决迷茫的疗效,子曾经这样曰过:


我主动利用,我利用“迷茫”做了一件对我影响至深的事情。 
那时候,迷茫感很浓重,我很想找事情发泄,很痛苦,于是我就开始去看书,我给自己立了一个必须恪守的阅读规则: 1.    一旦迷茫,就使劲限时思考,如果在两小时之内思考不通,那我就要滚去图书馆找书来读。2.    书可以是选的,如果10分钟内没有挑选出来阅读书目,那就随意在图书馆里抽一本。无论多厚,抑或运气不好,抽到无聊的书,都要从封面阅读到最后一页,彻底阅读一字不漏。我坚守着这条阅读原则,在迷茫情绪的“推动”下,我前后认认真真一字不漏阅读过140多本书,那也是我大学期间较真的一段阅读经历,我至今十分感恩。


——摘自《怎样做才能走出人生的迷茫?》,作者白诗诗
 
通识书,能大量的给你刷认知。
 
为了高考,你们眼里只有书,而且是那么久,你们可知道在你们准备高考的这些年,心理学、认知科学、经济学……这些方面,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人类这几千年的文化、那些瑰宝,以前没有机会了解的,那现在高考解放后,是不是也该去了解一下,人类曾发生过的大事?
 
刚进入大学,第一年,最应该的就是大开眼界。
 
我告诉你一个好一点的消息,即便那些一线城市的孩子,在认知方面确实启蒙比你们早,但当你们同样面对的是诺大的还没有了解的世界的时候,你们的无知是相当的。
 
所以,那些沉迷游戏的人,一方面确实因为他们享受到游戏的娱乐,这也挺棒,但是相比那些把同样时间放在刷认知的人,他们则是不够幸运的。
 
发现没,现在大学图书馆里,真正看书的人没多少的。
 
也许,大家都在看手机,毕竟手机可以看书,但我还是建议你先从图书馆开始刷。
 
不要害怕孤独,因为,你若孤独,就对了。
 
从竞争角度看,我们最怕的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相信大家高考的时候体会过了,它耗费了你们许多年的青春。
 
但人性又好矫情,做啥事都想要同伴。
 
那你为啥不能以“那件有价值的事”做你的同伴?


三,性格。
 
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胆怯,怕。
 
消极,抱怨,自卑,不豁达。
 
这些词读起来顺如顺口溜,前面截图中的仁兄,把它们称为“性格的劣根性”。
 
这些东西,你说它们已经绣进了你的基因,那不一定准确,但如果我们熟视无睹,那些性格缺陷定会成为我们人生的绊脚石,甚至是重大失败的伏笔。
 
所以我们任重道远,能克服一点点就克服一点点。
 
最大的方法论是两个,其中一个是,不断的学习。
 
大学里,一男生和一女生在一起了,快快乐乐。
 
太甜蜜,难分难舍,毕业就结婚。
 
结婚之后,他们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吵架。
 
你猜是为啥?
 
你肯定猜不准,毕竟和谐的夫妻总是一致的,不和谐的夫妻各有各的不和谐,不过,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这个:就是因为他们不再处于学习期了。
 
大学里,你整天学习新知识,我也是新知识,原生家庭的很多东西就被盖住,我们交流的都是学习到的东西,自然吵的少。
 
但是毕业结婚之后,大家生活,处理的就是生活中的无尽琐碎,比如说洗完、刷盘子这些事情,是不是原来家庭带来的习惯?
 
你原来在你家用的是你家那套,我在我家的习惯是另一套,生活就是要处理这些事情,连洗个碗都会面临两种家庭背后所带来的不同理念、标准,你非说那样洗才是对的,但是我不认同,就得按照我这么来...脾气要是不好一点,能不吵吗?
 
此所谓,谈婚论嫁要门当户对,你家的很多习惯,跟我家相同的多,那我们生活要争要吵的地方就少,容易幸福。
 
所以,要有学习的心态----你的自卑感有多强,那就想办法让自己的学习感有多强,真的。
 
学习心态,真的是抵御这些负面思维、负面性格,最强有力的武器。

你如果能够把我这两句话记住,我相信你一辈子会感激我。
 
她家原来是这样洗碗的啊,尽管会不舒服,但是我要学习!
 
哦,她有这样叠被子的习惯啊,这看起来有点麻烦,可是她为什么不嫌呢?那我可要体会体会。
 
请保持学习的心态。
 
唯有学习心态,让你不断接受新的东西,而一旦新的认知进来,那你底层的那些东西就不会出来。
 
人在任一时刻,就只会有一个认知,让新的认知不断的更新自己的头脑,让它们不断掩盖你底层的叛逆。
 
所以,我所说的学习不仅仅是那种学习课本的学习,不仅仅是告诉你,进入了社会之后还要多看书哦,没时间的话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听听音频哦……
 
NO、NO、NO…..学校里强调学习书本、课本不过分,但是到了社会,你要学习的就是别的东西了。
 
学习是分阶段的。
 
高中,搞好数理化语英...应试科目。
 
大学,和严肃应试教育脱离,不仅学些专业知识,还要弥补认知以及很多非专业知识。
 
毕业,还是要学习,但是它已经不再局限于书,很多人把进入社会的学习理解为“进入社会还要保持阅读习惯”、“多听知识音频也是学习途径呢”、“继续上网课、看TED”……那这样的理解可以视之为片面。
 
“社会大学”从来不是虚称,它从来就有着你需要真正学习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怎么和人相处、怎么维持关系、怎么讲话……这些都是你在这所大学里的科目。
 
一直学习,永远学习,终身学习。

 
其二,开放。
 
那种“眼中只有学习,或者只要搞好学习就好,其他不重要”的日子,我们经历了多少年?
 
如果我们把“眼中只有学习”当作一项技能,那么我们是不是都练习了至少有6年(小学除外)?
 
如果你6年只练习一门技能,的确技能精进了,但是如果你只有这个单一技能的话,是不是会看到什么都是钉子?因为你手里只有锤子嘛。
 
巧的是,我们6年来练习的就只是这个技能。
 
我练习到的不只是单一技能,我们练就还有一个看待事物的眼光,那就是看待事情的视野容易狭隘,关注事物的视野容易狭隘。
 
毕业之后,我发现很多人,即便很优秀,但是他们的视野除了本专业、本行业之外的事情,他们一概不关注,或者很少关注。
 
这就无趣了。
 
检验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开放,是否愿意去了解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甚至可能不感兴趣的事情?
 
看看自己,别人说的一些东西,是否你只会一味的反驳?或者说,在反驳的时候,其实觉察到自己的反驳是为了维护那个小我的自己,但还是不愿意放下姿态去获得了解?
 
检验自己是否开放的标准有很多,然而我只想说一句:如果你觉得你认知没问题,然而自己却真的没有做到开放,那就说明,你认知搞的还不彻底。
 
就说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一点帮助。


完。

延伸阅读:公众后台回复“见识”,查看200多位姑娘告诉你:家境普通的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见识


本文由GPA+经授权转载自白诗诗(ID:baishishi100),作者白诗诗。 知乎学习类话题👍比同类答主高一个量级,只分享实用高效的学习方法。微博@白诗诗和夜溟。原文标题《二三线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在高考之后弥补一线中产、权贵家庭子女在眼界、见识上的差距?》


GPA+交流微信gpaella,欢迎来撩。合作事宜请联系wx@careerdream.org。@GPA+ 保留所有权利

文中图片来自影视剧截图,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联系GPA+立即删除。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干货

懒癌晚期丨自律丨金融职场丨Office丨读书

毕业演讲丨求职秘籍丨留学丨时尚丨旅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