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蓝字GPA+ , 在右上方 ··· 设为星标 ★
每天中午12点,陪你一起走不平凡之路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在万物皆有鄙视链的今天,焦虑的门槛正变得越来越高。去年,大家还在讨论“三十岁还在用拼多多,丢不丢人”。没想到,今年,连轻奢包包也“沦落”到了鄙视链底端:“快30岁了,身边的人都背上了LV。我却只有MK,丢人吗?”问题中提到的MK,指的是轻奢品牌MICHAEL KORS。价格几乎抵得上普通人一个月薪水的包包,已经寒酸到了让人“丢脸”的地步吗?被放在鄙视链底端的,不止“30岁还在背MK”的人。“上高中了,还没有一双AJ,丢人吗?”“工作十年了还没买车,丢人吗?”“只有两支口红的女生,是不合格的吗?”
仿佛到了某个年纪、某个身份,就会有一道及格线随之而来。无一例外,路人们都认为这是“失败”,委婉一点也是“比较少”。如此整齐统一的回复,将“30岁没有十万年薪的人”,粗暴地划在了及格线以下,却忘了追问:《2019国人工资报告》显示,北上广深受访者中,月薪在5000至8000元的人数居多。工作10年以上的人,月薪过万的都不到三成。
十万年薪,绝不至于是一个“失败”的收入。就像几千块的包包,在许多人眼中,无论如何都不会与“丢人”挂钩。
只是在“人均月薪过万”的社交媒体上,显得没那么光鲜罢了。受访者中,工作10年月薪过万人数不足三成 / 图源新华网《2019国人工资报告》
不难看出,所谓“及格线”的来源,并非来自理性判断,而是来自“身边”。在人生的前十几年里,我们习惯了被学校里的竞争和排名统治。
优秀的标准,不在于考了多少分,而在于比别人高出多少分。即便离开了校园,“比别人强”也成了很多人潜移默化、下意识的追求。小时候,折磨我们的无非是几个成绩优异的“别人家孩子”。长大后,“别人家孩子”有了更多的样子:名牌大学、知名公司、名牌包包、优秀的婚恋对象、聪明优秀的下一代……两个人在草原上徒步,被一头饥饿的狼盯上了。其中一个人,立刻从背包里取出更轻便的跑鞋换上。那个人撒腿狂奔,边跑边说:“我只要跑得过你就行了。”“要比周围的人跑得快”,似乎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共识。仿佛稍微慢下来,就会被紧随其后、名为“失败”的恶狼吞吃入腹。几天前,“华为再招天才少年,年薪超百万元”的消息,冲上了热搜。
评论里有自嘲:“我在人间凑数的二十多年”;也有自我勉励:“人还是要多读书”。“同样是校友,看看人家,而我只是个找不到工作的‘废物’……如果我和他不是同学就好了。”
即便心里清楚不该对比,但“校友”的共同身份,还是成了焦虑的土壤校友过得比我好,同学过得比我好,邻居过得比我好,亲戚过得比我好……即便习惯了“你的同龄人正狠狠抛弃你”的毒鸡汤、见惯了“和我同岁的CEO已经年入千万”,这一届年轻人,还是很容易被发生在身边的“成功案例”击垮,在同辈压力下狠狠破防。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指同辈(同龄、地位相似、处境相似等等)的群体之间,会进行横向比较,使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豆瓣上,有一个“同辈压力研究中心”小组,18万名自称“屁儿”的组员,汇聚在这里。而屁儿,和则peer(同辈)谐音, 更是在调侃“和同辈比起来,屁都不是”的自己。和身边同学一样,辛苦备考研究生,却没有成功“上岸”。即便后来又凭借努力,考上了教师编制,可这份让许多人羡慕不已的工作,并没有消解考研失败带给她的沮丧。和身边人的差距、周围人若有似无的鄙夷,以及自己在这一套标准下的自我否认,令她迷茫而挫败。令人唏嘘的是,没翻几页,就能看到另一位“屁儿”,因为考不上教师编制,被“打击到自闭”。
无休止的比较下,任何已经取得的成绩,都突然“不香了”。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之一、个体心理学之父Alfred Adler,曾经这样解读每个人的烦恼之源: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他人”。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他人,也就没有烦恼了。“陶渊明先生,不会觉得周围的同龄人过得比他好,因为他的周围,都是菊花和竹子。”上学时,每个班级总有几个成绩优异的“领头羊”,成为其他小朋友眼中的榜样。可在失去了单一考核标准的成人社会,同辈压力带来的往往还是焦虑。“三十岁,别人在背LV,我还在背MK,感到越来越自卑”,压力的背后藏着的也许有催人向上的动力,但更多的,是让人不断内耗的自我否定: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处于竞争之中的人,内心一刻都不得安宁。日剧《被讨厌的勇气》中,男主角相马,因为新来的同事“能力更强”“更加独立自主”而郁郁寡欢。教授对他说:“你似乎将新同事视为了竞争对手,而人一旦意识到竞争或胜负,就势必会产生自卑感。”竞争伴随着胜负,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被讨厌的勇气》男主大吃一惊:难道人不能和别人比较比较、不能产生自卑吗?“健全的自卑感,并非来自与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轮椅马拉松运动员Dean Furness,就有着类似的经历。几年前,一捆意外坠落的、320公斤重的干草,碾碎了Dean的第五、第六节胸椎,让他这辈子都无法再走路。他一直在心里不断地比较,对比如今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想着曾经能轻松做到、现在做不到的事。
几周后,他被转移到一家康复医院,进行举重、操纵轮椅等训练。
更让他备受打击的事情发生了:他不仅无法战胜回忆中的自己,在刚开始的训练中,他也比不过与自己相同处境的其他人。在妻子和治疗师的开导下,他意识到要想从绝望中走出来,自己别无选择: “只能专注当下的自己, 专注于我需要达到的目标, 并且变成我需要成为的人。”后来,Dean接触了马拉松,认识了许多知名运动员。但是,他一直记得自己总结出的成功经验:不去把自己和那些人的成就、速度、奖牌去比较, “因为如果我这么做, 我可能不会继续这场旅程,并坚持到现在”。我们在每一次选择之前拼尽全力,是为了在结果之后不再后悔,而并非为了别人眼里的优越和成功。没有谁的生活值得羡慕,我们只能把属于自己的生活过好。
同辈焦虑或许很难对抗,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不去看它,将比较的锚点,放在自己而非他人身上。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GPA+交流微信ellagpa,欢迎来撩。合作事宜请联系wx@careerdream.org。@GPA+ 保留所有权利
文中图片来自影视剧、综艺、采访、视频、微博、豆瓣等截图,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联系GPA+立即删除。
后台输入关键词查看更多好文章
懒癌晚期丨自律丨金融职场丨Office丨读书
毕业演讲丨求职秘籍丨留学丨时尚丨旅行
2021年愿你很努力也有好运气
你也“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