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千亿AMC新巨头来了
10万亿的不良资产江湖风云再起!
随着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的一纸公告,中国华融以及华融系正式剧终,江湖再无华融,而中信系成为了最大赢家,低调拿到了不良资产处理牌照。新“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这个新巨无霸的到来,将重新搅动不良资产的江湖!
中信系人马早已全面上位
去年11月15日晚间,中国华融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更名计划,公告显示根据公司整体战略规划及定位,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中国华融拟变更公司中英文名称全称、简称和司徽。具体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将更名为“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简称将由“中国华融”变更为“中信金融资产”。变更后的公司名称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部分最终核准为准,公司的股份代号保持不变。
当时对于更名原因,中国华融并没有遮遮掩掩,直截了当表示是中信集团的大股东地位和背后推动。其表示截至公告日期,中信集团持有公司26.46%的股份,是公司第一大股东。2022年以来,公司围绕中信集团“五五三”战略,制定“一三五”发展战略,推进各项工作。实施更名,有利于体现公司深化改革、化险取得的积极成效,也有利于突出公司的行业特征与牌照优势,体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功能定位等。
当晚,中国华融还同步发布了人事任命的公告,中国华融公告称,经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聘任徐炯炜为公司副总裁,任期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任职资格批复之日起,至董事会另聘或解聘时止。
48岁的徐炯炜,毕业后加入华夏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工作;8年后,进入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行部工作,2019年2月任投资银行业务管理委员会投行TMT行业组负责人、董事总经理;2019年10月起,担任中信建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期间兼任该公司总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系人马在中国华融内部早已经全面上位。
中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正均接任王占峰,出任中国华融董事长;中信信托原总经理李子民接棒梁强担任中国华融总裁。而中国华融现任副总裁、财务总监朱文辉,总裁助理温金祥也均来自中信系。
2023年7月,中国华融董事会宣布聘任总裁助理温金祥(58岁)为公司首席风险官,已获监管批复,其曾长期任职于中信银行。
曾创出1029亿元巨额亏损
作为四大AMC之一的中国华融成立于1999年11月,起初是为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而设立,2009年后,开始朝着商业化转型,并开启了金融版图的扩张,业务版图涉及银行、证券、租赁、信托、期货、消费金融等多领域。2012年9月28日,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30日,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2017年,中国华融税后净利润265.88亿元,被评为“最会赚钱的前30家中国企业”之一,资产达到1.87万亿元,稳坐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老大哥位置。
但随着快速扩张、内部贪腐造成的风险浮出水面,2018年,“金融第一贪”时任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被查。经查,赖小民直接或通过他人索取、非法收受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7.88亿余元。2021年,经起诉审判后,赖小民被执行死刑。
在2014年至2018年赖小民主事期间,中国华融激进扩张,偏离主业,涉足信贷类、海外投资等高风险项目,埋下一颗颗暗雷。最终导致中国华融2020年创出1029亿元的净亏损。在2021年中国华融实现“扭亏为盈”,归属于股东净利润达3.79亿元。可好景不长,直至2022年中国华融再度交出亏损“答卷”。
中国华融出现巨亏之后,中国华融和时任的会计机构德勤遭财政部巨额处罚。
在2023年3月17日,财政部在通报中指出,经查,华融2014至2019年度不同程度存在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失效、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问题。德勤未充分关注华融多项经济业务实质,未穿透审计底层资产真实状况,对重大投资事项忽略审批合规性,对已识别的异常交易未恰当发表审计意见,未能客观评价企业资产状况,未能准确评估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参数的合理性,在提供审计服务期间,未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未有效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未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存在严重审计缺陷。
给予德勤总所警告;暂停德勤北京分所经营业务3个月;没收德勤北京分所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总额21,190.44万元,德勤总所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情节轻重,对德勤相关审计报告的签字注册会计师景某某等2名责任人,给予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的行政处罚,对马某某等3名责任人给予暂停执行业务1年的行政处罚,对牛某某等3名责任人给予暂停执行业务6个月的行政处罚,对宗某等6名责任人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
对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给予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对华融致远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给予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对华融天泽投资有限公司给予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对华融华侨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给予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对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给予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对华融汇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给予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对华融瑞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给予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对华融实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给予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根据情节轻重,对在华融相关公司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上签字的李某某等6名责任人,给予5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对李某等6名责任人,给予3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对陈某等7名责任人,给予1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中信集团接盘
为了挽救处于巨亏泥潭中的中国华融,2021年通过引战增资引入中信集团和中国人寿等多家战略投资者。
资料显示,2021年11月17日,中国华融非公开发行内资股及H股。按照发行方案,中国华融拟发行内资股392.16亿股,发行H股19.61亿股,发行总规模411.77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42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信集团认购不超过188.24亿股。
作为此次增资引入的战投方,由财政部实际控制的中信集团对于中国华融的持股比例提升至23.46%,成为中国华融的第二大股东。
2022年3月29日,中国华融股东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拟将其持有的公司24.07亿股内资股(占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3%)向中信集团增资。此次权益变动后,财政部将持有公司的股比为24.76%;中信集团将持有公司的股比为26.46%,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中信集团借此机会,顺利拿下一张全国性AMC牌照,在全牌照布局上再进一步。
最后扭亏为赢,新华融迎业绩拐点
1月22日,中国华融发布2023年度经营业绩盈利预告:2023年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亿元至20亿元人民币之间。
这也是在华融资产2021年创纪录亏损1029.03亿后首次实现净利润破10亿大关,如果将华融资产的净利润水平拉长到近十年来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1、2012-2018年,净利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至2018年达到历史峰值219.93亿元;
2、自2018年开始,受赖小民事件的影响,净利润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特别是在2020年创造了四大AMC历史上最大的亏损1029.03亿;
2600亿:窟窿见底后的华丽转身
中国华融在公告中表示:为进一步夯实资产,公司确认了资产减值损失和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约人民币400亿元,截止至2023年底,中国华融自赖小民事件后累计计提六次损失,总超2600亿:
2018年,计提损失338.46亿;
2019年,计提损失311.63亿;
2020年,计提损失1077亿;
2021年,计提损失176亿;
2022年,计提损失305亿;
2023年,计提损失约400亿。
此前,业内人士纷纷判断这六次连续大额计提是财务大洗澡,为的是彻底将此前的风险窟窿填上。给合1月1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复同意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一个不良行业新的时代正式开启。虽然早有预期,但是正式消息落地,依然让20万不良资产从业者感慨。
新华融瘦身之路
中国华融设有33家分公司,业务涉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截止至2023年6月底,中国华融总资产达人民币9349.68亿元。在2018年开始的连续六次大额计提之后,新华融也在聚焦不良资产主业的路上开启了加速之路。
华融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11月15日,中国华融持有的华融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以7.27亿元挂牌转让,该转让底价仅比原始出资额6.3亿溢价不到1个亿,在目前我们仅有30张消费金融牌照且众多区域性银行在排队筹建消费金融公司的背景下,这一价格可谓是非常良心价,可以看出华融此次为了快速进行搜身,可谓诚意十足。
华融中关村不良资产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9月26日,中国华融将华融中关村不良资产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79.6%股权以评估价3.23亿元转让给银登中心。
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华融作为发起人股东参与设立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持股4.99%。据消息称,蚂蚁集团可能回购华融持有的这部分股权。也有接近华融的内部人士称,这部分股权很可能会通过在相关交易所挂牌竞价等方式进行转让,而物产中大很可能会最终接盘。
华融湘江银行:2022年6月10日,中国华融将持有的华融湘江银行40.53%的股权以120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湖南财信(20.53%)和中央汇金(20%)组成的联合体;
华融融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华融融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产17.88亿元。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华融融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59.3%。据消息称,德意志银行计划收购华融在双方的合资公司的份额,目前相关谈判工作正在接触中。
除了上述已经在转让或有明确意向买家接接触外,目前,华融旗下的华融证券、华融信托等子公司也在紧锣密鼓地寻找意向市场化买家者承接。当前,在四大AMC中,华融资产旗下的金融牌照是最少的一家,当前仅拥有:租赁及期货牌照,此前拥有的银行、证券、信托、消金牌照均已转让。
新华融王者归来
新华融,一边通过引入战投补充弹药,一边通过加速处置非主营业务子公司股权以甩掉包袱、聚焦主业。通过一系列的回血操作,目前新华融也已逐步走上正规。
如果细看中国华融在中信资产入主以后的表现,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
猛。
在当前去化不畅的背景下,其它全国性AMC管理层还在想着如何平衡去化和收购的技术性问题时,对于已经卸下包袱的华融则再现“有包必抢”的疯狂:
当前在不良资产一级转让市场上,但凡有个银行发包,华融均会第一时间跟进,而唯一全面竞争的对手除了信达再无对手。
毕竟二毛不行,就三毛,三毛不行,就四毛,再不行,那就疯狂的加价,直到竞争对手个个摇摇头离开后感慨一句:
这华融又疯了……
究其原因:
在聚焦主业的道路上,华融是当前四大老牌AMC中做的最到位的一个,相比其它AMC而言,华融的非不良金融牌照该转的转,不该转的也在转让的路上,当手中的弹药只有一个发力点时,那这火力集中度可想而之的猛。
此外,新入主的中信集团也是财大气粗的主,对于当前的华融而言,可谓:
天时、地利、人和
这时候,抢包就是手段,重新称霸不良资产行业,成为新霸主,显然是新华融的新方向。
我们来看一下新华融最新一期财报的情况:
据2023年最新披露的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实现收入356.6亿元,同比增长141.8%,几乎追平2022年全年营销收入。
自2021以来,在聚焦主业的道路上持续发力:
1、加速处置存量不良资产:2021年9月初,中国华融在公司官网和华融中关村不良资产交易中心网站集中推介了一批不良资产,涉及债务人约7000户,债权总额超3800亿元人民币,这不仅是华融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推介会,在四大AMC的历史中这么大量的不良资产资产集中推出,也是非常罕见。从收入结构上看: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中来自主业不良资产板块的收入分别为341.2亿、280.8亿、228.8亿、92.98亿,占比44.60%、30.17%、61.40%、26.08%,较2019年不足10%的占比均大幅提升。
2、加大对不良资产的收购力度:2020年开始,华融在收购不良资产方面投入力度非常大,当年收包规模市场占比达到40%。而这一占比不仅是华融自成立以来也少有的,在四大AMC中甚至也不多见。2023年,华融在收包方面更进一步,合计收购各类不良资产666.56亿。
具体构成:
(1)2023年上半年新增收购重组类不良债权82.81亿,同比增长67.3%;
(2)收购国企低效资产33.2亿,助力国企改革;
(3)救助危机房地产企业83.13亿,有效落实“三保”政策,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4)收购中小银行不良债权234亿,推动六省市地方中小银行处置试点,助力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
(5)收购违约债券38.42亿,有效防范风险;
(6)持续对中信集团内在的存量不良加大清收处置力度,协同处置项目29个,金额195亿;
写在最后
2018年,赖小民的落马终结了四大AMC闭眼狂奔的时代。
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推荐阅读:
END
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致力于好文推送,欢迎投稿,所发表内容注明来源,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或未注明出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转载内容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供学习交流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认同其观点和立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原作者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消息至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关于我们
关注特殊资产领域投资
扫码关注我们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