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自动驾驶之心”公众号
点击进入→自动驾驶之心【全栈算法】技术交流群
11月2日上午,禾赛科技召开媒体沟通会,正式发布面向 ADAS 前装量产车的纯固态近距补盲激光雷达——FT120。《激光雷达老炮儿》作为激光雷达行业垂直媒体受邀全程参与了此次沟通会。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沟通过程中,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CEO李一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立体的、“真实”的禾赛,分享了禾赛如何做好第一台激光雷达和第一百万台激光雷达的底层逻辑,涉及到量产、交付、制造、自建工厂等外界普遍关切的工业化能力相关核心问题。推荐大家关注、阅读、分享。不同于常规的Flash技术方案(通常只能朝一个方向发光),禾赛科技CEO李一帆介绍道,禾赛的这款FT系列补盲雷达能够通过复杂的电子电路控制,实现对发光时间、发光方向的调整,目前已知的,市面上应该还没有其他家可以做到类似效果,因此暂且可以称之为“高阶版Flash”。作为一款真正的纯固态激光雷达,FT120 的激光发射与接收完全通过芯片完成。其有效探测距离为30m@10%,最远可达100m,拥有 100° x 75° 的超广角 FOV,最小外露视窗尺寸仅为 70 mm x 50 mm (水平或垂直放置可由主机厂定义),拥有192,000 点/秒的点频 (单回波模式下) 和 160 (H) x 120 (V) 的全局分辨率。成本售价方面,目前暂无披露。但可以确定的是,FT系列产品成本会显著低于AT系列,优势显著。目前该系列产品已获得来自多家主机厂超百万台的量产定点,并且将于2023年实现量产交付。发布会上,“交付”、“制造”、“芯片化”是李一帆频繁提及的词。李一帆认为,交付是检验激光雷达公司的唯一标准。禾赛在9月份也正式成为全球第一家月交付量过万的激光雷达厂商。平心而论,在叠加上海疫情的背景下,能拿到这样的结果,应该说是相当厉害的。
在笔者看来,单月交付过万背后,是对禾赛整个团队系统、综合作战能力的一次全方位检验。激光雷达的研发制造涉及机械、电子、光学等多个模块多个环节,是一个极其精密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细节执行不到位,都可能导致产品出现质量、稳定性、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而“交付”就像是这个复杂系统的“牛鼻子”,只要将这个“牛鼻子”拿捏住了,那么公司的发展基本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因此,将“交付”作为激光雷达公司的“北极星”指标或者说衡量标准,我们认为是合理的。关于交付,李一帆还分享了一张图,这也是来自他和整个团队的思考: 在简单、冰冷的“单月交付过万”数字背后,蕴藏着的是无数人的心血和付出。
从产品设计、标准化定义、人眼安全、功能安全到DV验证、可靠性测试、自动化产线、供应链管理……这中间涉及太多的环节、太多的跨部门沟通与协作,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管理指挥系统和足够强的内外部协同流程支撑撑,那么交付也就是纸上谈兵而已。在笔者看来,交付就像是攀爬一面斜坡,只有“爬到顶”和“原地不动”两种结果,没有中间态,交付这件事本身就是是艰难且残酷的。在介绍过程中,李一帆多次用“冰冷”这个词来形容“单月交付过万”的成绩,想必是真正经历过交付背后高烈度、高压力的战斗过程之后,才能有的体会吧。那么,困扰行业已久的量产交付问题究竟应该怎么解决呢?禾赛给出的回答是: 1,把制造当成研发的一部分;2,通过自研芯片/芯片化来实现降本增效。和国内外大多数激光雷达公司不同,禾赛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坚持自主掌控制造环节,哪怕最初只有20来人的时候,在一个小车间自己组装,也坚决不找代工。理由其实也简单,只是之前没有人去捅破这层窗户纸: 那就是激光雷达行业本身是一个很新的行业,之前没有人做过,你去找代工厂,代工厂也没做过,大家都没有制造经验。你如果真正发自内心地想做好激光雷达产品,不掌控制造环节是很难实现的。
这也是禾赛联合创始人、CTO向少卿在公司成立之初就一直所坚信的,他认为,只有将制造纳入到整个产品研发的生命周期中,并且给予足够重视度,才能真正实现产品研制的快速迭代和高技术壁垒打造,最终形成产品研发-设计-校准-测试的完美闭环。向少卿在现场也透露,他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是在工厂里度过,自带“厂工”气质,如此“接地气”,可能超出外界大部分人对禾赛团队的固有认知。为了解决激光雷达量产中的质量差、成本高、生产方式落后的三大问题。禾赛提出了自研芯片/芯片化的解决办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提升质量。通过自研芯片,可以让激光雷达元器件数量从大约1000个降至大约100个,从而大幅降低产品复杂度、提升产品质量。第二,简化供应链。激光雷达元器件数量的大幅降低意味着激光雷达供应商数量的随之降低,关键供应商的数量一下从大约100个降低至仅仅只有10个左右。第三,降低成本。激光雷达元器件和供应商数量的大幅降低,带来的是显著的降本效应,其单线成本可以降低约10倍。第四,优化性能。自研芯片带来的高集成度可以让产品的性能大幅提升,其产品分辨率可以提升约10倍左右。事实上,禾赛的这套芯片化技术理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经过量产交付验证: 搭载禾赛第一代芯片的XT系列产品已交付超7000台,搭载禾赛第二代芯片的AT128单月交付量超10000台。从数据来看,这条路是很有机会走通的。提到业界普遍关心的激光雷达降本问题。李一帆给出了两条路: 第一,规模效应,这一点无需过多讨论。第二,摩尔定律,说白了,自研芯片/芯片化,赌的就是摩尔定律,赌的就是激光雷达能不能像摄像头那样,每两年实现性能翻倍,并且摩尔定律跟规模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当然规模太小肯定是不行的)。当然,要想上摩尔定律这条船,前提是你的激光雷达架构得支持芯片化。
最后,可能不少业界人士经常有个疑问,就是禾赛的产品发布为什么总是这么晚?李一帆给出了解释,他说道:“禾赛的产品发布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要发布的产品必须是已经形成了点云的最终架构,不能放‘空炮’或者为了提前抢占一个概念而‘概念发布’;第二,所发布的产品一定是一年之内可量产的。禾赛对外发布任何信息都要具备高置信度。”坦率地讲,在来沟通会之前,笔者也是带着和大多数人可能一样的疑问: 自带“硅谷”“海归”“精英”等高亮标签的禾赛创业团队是否会因为其巨大光环,起调太高而“下不来”?或者说精英创业容易不接地气,与市场脱节?从今天的交流来看,这个问题可能是我们多虑了。单纯以业内争议最大的自建工厂来看,禾赛的创业团队显然是经过深度思考的,不是跟风也不是盲目激进。作为一个在外界看来“高大上”的高科技公司,其完全可以把制造这种脏活累活苦命活交给外部来做,得一身舒服自在。但禾赛仍然冒着巨大风险将一大部分融资投入到自建工厂中,足见其决心。路线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难的是,在经过深思熟虑认定一件事情之后,无论面对多大质疑,都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动摇,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有了这样的信念,那些最初看起来“错”的事情,最后也能被这些创业者们给扳对了。这也是笔者今天最大的收获之一吧。最后,稍微泼点冷水,虽然禾赛已经取得了“单月交付过万”这样瞩目的成绩,但在笔者看来,这点量于整个激光雷达行业及其下游各种应用场景而言,还实在是太少太少。可以说,中国有着全球最好的智能化土壤,无论政策面还是企业面,都非常积极进取,同时,我国完整、强大的工业基础设施为激光雷达创业公司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成本优势。因此,我们坚定地认为,未来全世界最好的激光雷达一定是来自于中国公司。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今天,以禾赛、速腾、图达通、镭神等为代表的优秀国产激光雷达公司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台下”默默奋斗的激光雷达公司也会陆续登上舞台,参与到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来。我们一起见证。往期回顾
史上最全综述 | 3D目标检测算法汇总!(单目/双目/LiDAR/多模态/时序/半弱自监督)
【自动驾驶之心】全栈技术交流群
自动驾驶之心是首个自动驾驶开发者社区,聚焦目标检测、语义分割、全景分割、实例分割、关键点检测、车道线、目标跟踪、3D目标检测、BEV感知、多传感器融合、SLAM、光流估计、深度估计、轨迹预测、高精地图、规划控制、模型部署落地、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硬件配置、AI求职交流等方向;
想要了解更多自动驾驶感知(分类、检测、分割、关键点、车道线、3D目标检测、多传感器融合、目标跟踪、光流估计、轨迹预测)、自动驾驶定位建图(SLAM、高精地图)、自动驾驶规划控制、领域技术方案、AI模型部署落地实战、行业动态、岗位发布,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自动驾驶之心知识星球(三天内无条件退款),日常分享论文+代码,这里汇聚行业和学术界大佬,前沿技术方向尽在掌握中,期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