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吓了一跳,算一算优惠券的利润账!
优惠券起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一个让买家和卖家双赢的产物。买家通过优惠券可以以便宜的价格买到心仪的东西。卖家通过优惠券促销增加的订单转化,卖出更多的商品,赚的更多的利润。
我们来看个例子,商家是如何利用优惠券挣更多的钱?
一件衣服,网上售价是1000元,A是公司高管,月收入4W,所以这个价格对于他来讲,一点压力没有,完全可以接受;B是一个高级白领,月收入2W元,会觉的价格有点贵,如果能降到800元,会考虑剁手。C只是个普通工薪阶层,月收入在10000左右,如果能降到600元才会匹配自己的消费能力。当然这件衣服的实际成本在300元。
在不考虑库存、品牌价值等客观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我们算下网店的利润:
1、if 定价 1000元,只有A会购买。利润=1000-300=700
2、if 定价 800元,A和B都会购买,利润=(800-300)*2=1000
3、if 定价600元,A、B和C都会购买,利润=(600-300)*3=900
即使没有学过数学的人也知道,定价800最合适,售量不是最多,但利润最高,毕竟经商的人都是为了挣钱。但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假如我们给B发一张200的优惠券,给C发一张400的优惠券,有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A、B、C三个人都能达到消费能力,都会购买,我们再来算下利润:
A利润=1000-300=700
B利润=800(优惠券抵了200)-300=500
C利润=600(优惠券低了400)-300=300
最终商家的总利润=700+500+300=1500
卧槽,还可以这么玩,着实被惊着了!!!
总结:优惠券其实是商家的一种“价格歧视”策略。价格歧视,是商家在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的商品或服务时,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
为什么可以这么搞?因为每个消费者心中都有一杆秤,正如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对于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每个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价格也不一样。
这种看人下菜碟的骚操作,在另一个领域也被玩的风生水起,那就是大数据杀熟,2018年的滴滴打车事件被曝光后,曾一度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引发广大吃瓜群众的激烈讨论和猛烈抨击。
就如图所示,同样的出发点,同样的目的地,价格不一样,换谁谁受得了。正如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里写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大数据杀熟我们确实不提倡,于情于理都不合适,我们作为一个新时代商人,诚信是我们的底线。但我们确实又想多挣点钱怎么办?我们可以考虑换种玩法,给用户发优惠券(不同的人发不同规格的优惠券),其中有一种优惠券叫消费返券,每个人看到的商品原价是一样的,但用户使用优惠券优惠后付的钱却不一样。而优惠券的发放规则由平台方定义,用户根本无法感知,只能被动接受。
当然给不用的用户发不同规格的优惠券还是基于大数据用户画像,通过大数据引擎分析用户的业务数据,抽取用户的特征,比如用户的消费水平、购买喜好等,结合这些特征有选择的给用户发适合他的优惠券,从而也能提高券的核销率。
挑战:消费者并不会告诉商家他心里期待的价格到底是多少,能精准命中消费者的预期,合理派发优惠券是对商家运营功力的挑战。
除了大数据外,市面也有一些电商流量APP,每个APP都有自己的人群定位,像返利网人群消费能力一般偏低,对商品价格敏感,所以返利网进入淘宝购买商品一般比直接淘宝入口购买要便宜些。
使用优惠券后的金额分摊计算问题
交易订单有正向操作,也有逆向操作,当一笔订单申请了部分退款时,如何将优惠券的金额有效分摊?
举例说明:顾客购买了1个A商品50元,1个B商品60元,1个C商品70元。下单时使用了满100减20的券。则一共支付了50+60+70-20=160元,优惠金额共20元。则采取以上算法后,分摊到每个商品上的优惠金额为:
商品A的优惠金额=50/(50+60+70)*20=5.56元;
商品B的优惠金额=60/(50+60+70)*20=6.67元;
商品C的优惠金额=20-5.56-6.67=7.77元。
所以,当商品A申请退款时,退的金额=50-5.56=44.44元
当商品A和商品B都申请退款是,退的金额=(50-5.56)+(60-6.67)=97.77
最后,从心理学角度做个总结,“人需要的不是占便宜,而是占便宜的感觉”。人人都能得到的优惠,就不是优惠。
往期推荐
关注【微观技术】
我们热衷于收集&分享高并发、系统架构、微服务、消息中间件、 RPC框架、高性能缓存、搜索、分布式数据框架、分布式协同服务、分布式配置中心、中台架构、领域驱动设计、系统监控、系统稳定性等技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