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可惜了海清

肖瑶 南风窗 2022-05-12
关注不值得影评,热情地看片,冷静地吐槽。

作者 | 肖瑶


“房子是上海人绕不过去的话题,滋生出各种情绪,各种际遇。真正是命了。” 


作家滕肖澜在小说《心居》里写的这句话,让人想起13年前那部创收视率记录的电视剧《蜗居》,围绕买房这档子事,探讨关于家庭、伦理与金钱、情欲的纠葛。在愈演愈烈的社会流动中,房子的问题,就是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缩影中的一种。


13年过去,上海的房价涨了多少?不敢想。而海清又要在《心居》里买房了。


▲继《蜗居》之后,海清又要在《心居》里买房了


这次,她从独身女孩变成远嫁少妇,但买房的难度有增无减,不过是从堪比登天,变成了堪比登月。


同一个主演,同一个导演,仅从剧名就可以看出,相比起对大城市居住困难的呈现,《心居》或许更侧重于情感和人心。上海买房的问题,长成了一根更深、更高耸粗壮的老树,枝干缀连着人们的婚姻、家庭、前途,向下则深深扎进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尊严里。


本着最良善的意图和对几位主演的信任,点开此剧时,我真切地愿意将《心居》理解为“心的房子”,心居落成,幸福始来。这或许是另一种对城市、人的幸福之间关系的探讨。


▲《心居》海报


但可惜,编剧费尽力气,却逐渐走偏。目前,网上出现对该剧指摘最多的声音是“狗血”和“毁三观”,多数人达成一个共识——这部剧里几乎没一个真正讨喜的角色。


且不说“三观”是否可以当做评判艺术作品的一项标准,但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个公认的道理:所有现实题材的电视剧,“真实”是第一位的。“真实”的反面不是虚构,而是悬浮。


如果你无法对一部剧里任何角色共情,那要么是该人物的复杂性超出了你的感受力,要么,是人物被当做了强推剧情的棋子,情理渐渐放飞自我,常识被抛弃,看得人七窍流血。


比起“心居”,或许“心梗”要更适合做剧名。



两个女人,冰与火

顾家虽然是上海土著大家族,但家里的顶梁柱,全靠两个女人。


一个是女儿顾清俞(童瑶饰),36岁,未婚未育,大型投资公司白领,人脉广、能力强,为懒散懦弱的弟弟顾磊解决了不少麻烦,也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全家人的一座靠山。


▲顾清俞(童瑶 饰)


一个是海清饰演的儿媳妇冯晓琴,老家在农村,婚后做了家庭主妇,带着来上海投奔自己的亲妹妹一起住在顾爸爸的房子里。除了丈夫和儿子,冯晓琴还要照顾公公、公公的妈妈。心也操劳着,一边督促没谱的老公顾磊考会计师资格证,一边揪心着儿子的学习、两老的健康。


一个早晨寥寥勾勒了冯晓琴的生活状态:先叫儿子、丈夫起床,给公公泡茶,给奶奶备药,给丈夫找衣服,再给一家人准备丰盛的早餐。


顾家不能没有冯晓琴,这种“没有”,不仅仅是儿子不能没有妈妈,丈夫离不开老婆,而是一家从老到小,都已经在生活上极大地依赖着她。不过,除了生活上的依赖,心理上有没有依赖她?


买房风波,牵扯出这个外来媳妇与上海本地家庭的内在情感矛盾。


▲故事围绕着买房风波展开


眼看着儿子长大读小学,冯晓琴想要在上海买房的欲望日益强烈,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三口之家,是她最开始来上海的核心目的。但上海的房价对这夫妻俩而言是一座翻不过去的高山,他们想到的攀登方法,就是转向另一座大山——向顾清俞借钱。


当夫妻俩向姐姐开口借钱时,顾清俞一眼察觉出,买房不是弟弟自己的意思,而是弟媳给他施加的压力。


这个姑姐的态度也很干脆利落:不借,因为她自己也打算再买一套房。


▲顾清俞拒绝借钱


顾清俞对这个弟媳的态度始终防备和警惕。关起门来,她发挥职场上最擅长的分析和说理能力,叮嘱爸爸、弟弟要防着冯晓琴的私心。她交代道:除非顾磊自己想买房,否则借钱免谈,就算买了房,也要提防冯晓琴是否有其他私心。


在门外偷听到这一家三口对话的冯晓琴,陡然心寒。多年来,她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可作为一个外来媳妇,终究还是被当作外人,拒之心门外。


顾家给人的初印象,是“精明”“算计”和“冷漠”。冯晓琴虽然没钱,但也亲手一针一线为姑姐织了一条围巾当作生日礼物,可后者转手就送给了自己家里的保姆,进一步把冯晓琴的自尊踩在了脚下。


两个女性的鲜明对比和暗涌矛盾,成为全剧前五集凝聚最多火药味的地方。


顾清俞是今天不少都市女性口中心向往之的那种真正的“白富美”,在大城市独居豪华公寓,不踏入婚姻与生育,一个人过得舒适自在。她不是近年来国产剧反复营造与讽刺的“扶弟魔”,而是有着自己独立判断、理性且精明的高智形象。


只不过,很多时候她精明过了头,尤其是对待弟媳冯晓琴。一部分已婚女性观众,也扎扎实实地为外来媳妇冯晓琴共情。


冯晓琴这号角色,初期也好似过山车,在观众的理解和不解之间上下弹跳。孤身一人远嫁他乡,为照顾家庭任劳任怨8年,在生活的重负下,冯晓琴不能像老公、小姑子那样慢悠悠地对待生活、从容不迫地考虑婚姻、孩子和房子,她必须强势起来,一刻不能松懈。


▲家庭主妇的辛苦难以被人理解


是然,她的隐忍、爆发在让人感到压迫感十足的同时,也折射了家庭主妇尴尬的境遇。“请一个保姆也要一个月两万”,家庭主妇的价值无法衡量,如果还不能换来婆家的真心相待,其委屈和苦楚是能被人们共情和理解的。


姑嫂两个女性角色,恰好对应着两种价值维度的冲突与碰撞:当代独立女性主义价值观,与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价值估量。


但家庭主妇是苦、是累,也并不是狮子大开口的理由。8年只存下3万元就敢在上海买房也的确可笑,编剧想要强调冯晓琴和顾清俞的生活之对比,可用力过猛,很多地方显得不合常理。


这也直接导致,剧情过了大半,却几乎没有立起一个足够让观众完全共情的人物。



房子没来,人死了

顾磊的意外死亡,成为全剧第一次颇具戏剧性但略显生硬的重要转折。


一次夫妻吵架,顾磊从楼梯上不慎滚下来,头撞玻璃而死。


▲两人吵架后,顾磊意外从楼梯摔落身亡


这一摔,把逻辑线里的剧情都给摔碎了,扭了个弯。


观众正期待看到的,是心力交瘁的媳妇与精打细算的姑姐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是外地女性与本地婆家之间利益与感情的摊开和演化。


可惜,顾磊的这一撞,不仅将这号人物完全变成了任人摆布的工具人,更将观众期待看到的情感推进遽然揪紧成了一个结,最后呈现的,仅有强行推进的戏剧冲突。


▲顾磊的突然死亡,把观众的注意力都专注到了这个被戏剧强行推动的“突发性”上边去


顾磊是否非死不可?


编剧安排顾磊的突然下场,首先是为了给冯晓琴留出更多内心挣扎与作出选择的空间。顾磊走后,她必然面临顾家人更深的抵触甚至是仇恨,在重重压迫之中,这个苦命的外来媳妇该怎么选择?


剧情从这里开始出现了一些争议。比如,即便冯晓琴并没有直接害死顾磊,但她的冲动与丈夫的死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常人常情来理解,自己的儿子被儿媳间接害死了,顾磊的父亲、奶奶,真的能心安理得地看着冯晓琴继续住在家里吗?


▲剧情开始出现争议


当然,把冯晓琴赶出家门也不现实。除了儿子小老虎需要跟着母亲,顾磊的死,说到头似乎与亲姐姐顾清俞也分不开干系。


如果不是顾清俞一时口快说出那些伤人的话,冯晓琴不会离家出走,顾磊不会追出去,也就不会摔下楼撞死。


你看,为了一个房子,一个鸡飞狗跳的家庭,一段绵里藏针的姑嫂关系,都是顾磊之死的凶器,没有人可以完全脱身。


这也导致,这个家的情感磁场和氛围,从一开始的“锐利但坦荡”,忽然变成了“拧巴而沉重”。


不过,根据“大女主”的惯用编剧套路,一些剧情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不难猜测出的,比如,冯晓琴一定不会离开上海,故事还得在上海继续发展下去。


因此,她剩下的唯一选择,就只有尽快把自己从悲痛中拎出来,在闲言碎语和怨恨的目光中打起精神。当她开始不顾闲言碎语地继续照顾家庭,到后来开始风里雨里送外卖,剧情的“冲突性”渐渐少了,“迫不得已”多了,冯晓琴这个角色,从开头的“刚硬主妇”,越来越朝着一种类似“女人当自强”模式的励志儿媳演化。


▲冯晓琴为了照顾家庭开始送外卖


观众只能在屏幕前“地铁老爷爷看手机”,想骂吧,倒的确心疼,但要说多共情和触动,也的确没有。


反而是在离开了“家”后,冯晓琴送外卖的路上,触碰了些可圈可点的议题。她替独居老人送午饭,设法开创新业务、投资养老院,不仅让人设脱离家庭变得丰满了些,也顺带讨论了大城市由于年轻人繁忙造成的“伪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增加了对城市现代化的多样性剖解。


最令人更失望的还是“人生赢家”顾清俞。在与弟媳的冲突戏份减少后,这号角色的薄弱之处暴露出来:她全身心投入到与初恋施源的恋爱去,从职场上的女精英倏然变成“得体精明”的恋爱脑,观众想看的“姑嫂关系”,也随着和解渐渐浮于表面。



爱情?扯吧

《心居》里的几对主要CP,几乎都是“女强男弱”关系,要么是精神和意志上的薄弱,要么是经济财力的弱势。这几层关系本具有不小的发挥空间,可在经济、阶层关系里对现代人的感情进行探讨。


一个施源,因为在顾清俞面前太过自卑,新婚感情开始岌岌可危。一个顾昕,甘当“上门女婿”与女友葛玥结婚,最大驱动力不是因为爱,而是看上了女方父亲位高权重的背景,在母亲对儿媳百般刁难时,又变成缩头乌龟。


▲施源(冯绍峰 饰)


我们当然应该抵制“凤凰男”“倒插门”等带有偏见色彩的说法,就像应对家庭主妇放下成见那样。几条爱情支线都可以藉此去讨论传统性别强弱在感情婚姻里的另一种可能。


但剧中人设实在令人失望。除了展翔,几个男性角色大多懦弱,性格人设立不起来,在爱情里,他们看起来心不在焉,各怀鬼胎。


顾清俞和施源那一对,戏份占比过多且冗余不说,顾清俞的恋爱脑是否合理也不说,童瑶与冯绍峰两个人实在没有夫妻感,岂止是相敬如宾,完全是客客气气,演了好几集夫妻仍然迟迟难以让人入戏,丝毫不能领略到从童年走出来的甜蜜情愫了。


▲童瑶与冯绍峰两个人缺乏夫妻感,迟迟难以让人入戏


总之,几个主角的爱情和婚姻几乎都乏善可陈。除了葛玥,其他几个角色,观众看不到他们在爱情里的投入,草率地恋爱、结婚,好似任务般走马观花,感情上层次薄弱,观感上突兀且悬浮。


当然,更致命的是,观众以为的“双女主”,是姑嫂二人还能发生更多深层次的互动和纠葛,如今却逐渐演变成分开讨论两个女性各自的生活。


剧情逐渐远离对家庭、房子、城市化阵痛的探讨,全片成色便大打折扣,冗余过多。后面的剧情,更是朝着“不可推敲”的逻辑bug和人设崩盘越行越远。


▲剧情逐渐远离对家庭、房子、城市化阵痛的探讨


精英女高管顾清俞突如其来的恋爱脑始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她那样处处精明、处处算计,36岁了依然坚持与婚姻保持距离,对初恋的执着尚且可以理解,到了谈婚论嫁,所有心眼仿佛雷达失效瞬息全部关闭;


冯晓琴的妹妹冯茜茜,没文凭却能进入银行工作,看似温和懂事,却好意思赖在姐夫家里数年不走。最让人诟病和无奈的是——是否和13年前一样,海清的妹妹必须做小三?


深情了8年的“钻石王老五”展翔,商业头脑过人,却甘愿相信一个没念过大学、当家庭主妇所出的主意。苦恋数年,竟转头就与结过两次婚、死过两次老公、拖着两个儿子的冯晓琴在一起了。


▲展翔(张颂文 饰)


原著想要通过家宴里的多亲戚氛围,勾勒出大家庭里微妙而真实的人情世故,到了剧中的体现则是:所有婆婆,没一个正常人……大量家庭矛盾和冲突,放在正常人的视角,只会让人觉得:真心没必要。



心倚何居

13年前的《蜗居》也曾充满“毁三观”的指责,用权力的腐败和性别红利的出卖换来的物质生活,性与金钱的关系,欲望与浮华的关系……很不愿意这么联想,但似乎在编剧和导演的视角里,扯到房子的问题,似乎就与这些元素脱不开干系。


《心居》开的头是好的,两个社会位置截然不同的女性,如何安置她们的身与居、生活与情感。如果稍稍放下成见,也不难感受到编剧的良苦用心:今时今日,幸福是否仍然必须依托房子?


▲冯晓琴非常坚定地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换言之,一定要有一套房子才能有一个“家”吗?


十几年过去,大城市的房价猛涨,普通人想要在上海安家变得难上加难。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人们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寻找幸福的他路,或许放下对居所的执念,更多关注精神与情感方面的追求。


冯晓琴和顾家人之间,从执念,委屈,怨恨,磨合,到一步步融冰,化解,靠“一家人”的信念重新衔接起来,情感的传递和重组,都发生在顾家的一套房子里,冯晓琴在半部剧情里都忘记了“买房”这件事,“居”这个字,在剧情里长期缺席。


▲“居”这个字,在剧情里长期缺席


不一定要一个房子才叫有家,有真情、信任和扶持的地方,就是家。


相比起沉重的《蜗居》,《心居》想要塑造社会各层次更丰富、更多元的角色,这也是原著的出发点。但原著也与剧情有着类似的毛病:为了完成戏剧而刻意戏剧化,人物角色透着虚,逻辑漏洞也无法忽视。


家庭题材也好,都市题材也罢,真的不是一定要鸡飞狗跳。一线城市的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正常人的思路,应该是竭力解决问题,避开冲突,而不是通过刻意制造冲突和巧合去推动剧情发展。


那些拍得好看、走进人心的家庭剧,往往都是将琐碎的烦恼拉长融进平淡的日子,再从细水长流中宕出生活的真谛。《心居》里的家庭成员们却似乎个个唯恐天下不乱。



只是可惜了海清和张颂文纯熟的演技。


与其忍受难以代入的感情纠葛,还真不如重温一遍《蜗居》。毕竟,今天的确还有大把城市漂泊者,实实在在地“蜗居”着。




作者 | 肖瑶

编辑 | 徐观 向由

排版 | 文月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