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晚上,车前草(此为自然名)往城荒粉丝群里丢了一只西瓜(Citrullus lanatus),并提出了一个很学术的问题:这瓜熟了吗?我们吃的是西瓜的胎座和内果皮吗?没想到这个问题引发了长达一小时的讨论,群里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阵营——问题多多的学霸,积极参与讨论的专业组,以及在旁边问“瓜甜不甜”的吃瓜群众。先别管瓜好不好吃了,这场讨论的目标是搞清楚瓜的结构。
首先有必要解释一下文中出现的一些术语,不然后面肯定看得云里雾里(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这是一篇学术科普文并且不感兴趣,可以关掉了,谢谢观赏)。花萼:通常在花朵最外面一层的保护性结构,一般呈叶状,有时和花瓣同形或不存在。子房:雌蕊的一部分,成熟后发育成果实的果皮部分,又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心皮:这个术语比较难定义,可以理解为雌蕊的基本组成单位,有些植物的雌蕊只有一个心皮(这种情况下心皮和子房差不多是一个意思),有些则由多个心皮组成(往往子房还是只有一个,但里面包含多个心皮)。心皮本质上是变态的叶,可以理解为一片卷起来的叶子。西瓜的果实是一个假果,什么叫假果呢?就是果实不完全由子房发育而成,而是在果实形成过程中还有其他部分参与进去的情况,科学家称之为假果,而真果就是完全由子房发育而成的,确切来说是果皮完全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由于西瓜花的子房下陷入花萼内形成花萼筒,因此花萼筒必然参与到果实形成过程中,再加上胎座等结构也参与其中,因而西瓜属于假果。好了,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西瓜的内部结构吧。车前草的问题基于一张网上的西瓜结构图:从图中不难看出,我们吃的西瓜瓤主要包含两个结构:内果皮和胎座,这是没错的。刚才已经解释过,花萼筒会参与到西瓜的形成过程中,因此我们看到的绿色带条纹的西瓜皮应该就是花萼筒,白色的那层皮可能是外果皮和中果皮愈合而成的,再往里味道比较寡淡的外层果肉是内果皮,真正味道比较甜美的部分基本上由胎座构成。原以为说到这里,学霸们应该满意了,没想到小卷柏老师又抛出一个新的考题:西瓜有几个心皮?群里首先是一阵静默,学霸们纷纷开始查心皮是个什么东东。过了几分钟,终于有人回答:三个。答案是正确的,我们切开西瓜(前提是横切)会发现中间有三条比较明显的线,而有些熟透的瓜会沿着这三条线裂开,把西瓜分成几乎相同的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同样的纹路和种子排列方式。中间裂开的西瓜,可以明显看出西瓜是由三个相同的部分构成的,并且西瓜的整个轮廓不是标准的圆形,而是略带三角形(图片来自网络)
理所当然地我们会认为这三条线就是三个心皮的分界线,然而正当我得意洋洋地准备收工时,某学霸在参考了一篇文章后又发了一张图,说人家画出来的心皮是这样的,三条不那么明显的线似乎才是心皮间的分界线:群里再次静默…… 我对着西瓜发呆,手里比划来比划去,想弄清楚三个心皮到底怎么分。其实想来想去,无非就两种分法:似乎都挺像那么回事,现在只能从胎座的角度来判断了。我查阅了《中国植物志》,葫芦科(Cucurbitaceae)的胎座类型是侧膜胎座,这相当于知道了答案,再反过来倒推过程。学霸立即就贴出了胎座的模式图来帮助分析,而我也从马炜梁老师主编的《植物学》教材中翻出了胎座模式图。虽然看起来不太一样,但两张图本质上是一回事,其他的胎座类型我们今天就不讨论了,来看看最简单的边缘胎座和由其演变而成的侧膜胎座(西瓜就属于这种类型)吧。边缘胎座可以用豌豆(Pisum sativum)来举例,我们剥豌豆的时候都知道它有两条缝,而豌豆籽都长在一条缝上,另一边是没有的,科学家将有籽的那条叫做腹缝,没有籽的那条叫背缝。由于种子(及其前身胚珠)只长在一边,所以命名为边缘胎座。侧膜胎座可以理解为几个拥有边缘胎座的心皮的结合,按照书上的说法:一室的复子房,胚珠沿着相邻两个心皮的腹缝排列,成为若干纵行,比如西瓜就是三个边缘胎座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三心皮侧膜胎座。但毕竟模式图是一回事,实物又是另一回事了,大家看着西瓜发呆,不知道怎么画才能正确地和模式图对应起来。我想到了一个更好的材料,以前在“水果品鉴大会”课程上给孩子们讲解葫芦科植物时用的是黄瓜(Cucumis sativus),特征很明显,于是问大家有没有黄瓜。蝈蝈老师立即去厨房切了一段新鲜的黄瓜发到群里,果然,结构很清晰。黄瓜的横截面和模式图上的侧膜胎座就很接近了,于是我很快就把它画成了这幅样子:黄瓜与模式图上的侧膜胎座很相似,注意腹缝线和背缝线是间隔排列的
这下可以理解“胚珠沿着相邻两个心皮的腹缝排列”这句话了,也就是说胚珠是成对生长的,一对胚珠着生位置的中间点(上图中红点)即为腹缝所在的位置,它和整个果实横截面的中心点相连为两个心皮之间的分界线,即隔膜(上图中虚线)。再回来看西瓜,还是一脸懵圈,哪儿算是一对胚珠呢?于是我觉得有必要把从边缘胎座向侧膜胎座的演变过程画出来。我画出来先是这样的:这和西瓜的纹路看上去如出一辙,我以为自己画对了,但还是高兴得太早了,因为它和侧膜胎座的模式图对应不起来。模式图的背缝线(下图中实心黑点)在外面并且和腹缝线相间排列,但我画出来背缝线在中心点合成了一个,而腹缝线分成了6个。于是我又只能用倒推的方法,先给模式图画上隔膜(心皮间的分界线),来看看心皮到底是怎么拼在一块儿的。画完我顿悟了,原来心皮之间不是像我之前画的那样背缝线和背缝线贴在一起,而是应该掰得更开一点,背缝线朝外,腹缝线和腹缝线贴在一起,就是这样:嗯,这样就对了!再把那西瓜给我拿来,又一顿操作后,西瓜变成了这样:这下应该没问题了,虽然看起来有点别扭,但这就是西瓜真实的样子。原来西瓜横截面上那三道更明显的线并不是三个心皮的分界线(目前还没想明白是什么结构),三条不那么明显的线才是。但是从横截面上我们其实看不到腹缝线和背缝线,只能把它们想象成一个点,要更好地理解侧膜胎座的形成过程,需要画一个透视图:蛙哥设想的三个边缘胎座合生成一个侧膜胎座的过程 ©蛙哥
如上图所示,侧膜胎座的形成过程可以理解为将边缘胎座的腹缝线打开(这时候相当于有两条腹缝线),背缝线朝外,与另一个同样打开的边缘胎座的一侧腹缝线愈合,形成一条新的腹缝线,以此类推,最后形成一个闭环,从而形成腹缝线和背缝线相间排列的结果。谜底终于解开了,小伙伴们都急不可耐地切开自家的葫芦科植物来检验学习成果,然而瓜瓜们却纷纷开起了玩笑:好容易切出个看上去正常点的瓜,仔细一数,竟然是四心皮的:
揭开西瓜结构的奥秘就像在解一道有趣的几何题,纵然生命世界千变万化,最终还是有其固有的规律,即便是身边再司空见惯的东西可能也不能想当然地去理解。有时间还是要多观察、多琢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