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目录】|《世界汉语教学》2024年第2期目录及提要

《世汉》编辑部 世界汉语教学
2024-09-04

目  录


提  要


“中文+X”的类型及“工具语言”问题


李宇明1     李艳华2

1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

2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学研究所


提要  “中文+X”由专门用途中文教育发展而来,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中文+X”中的X可以细分为四类:X1=专业、X2=技能、X3=职业、X4=职业教育。X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也与将来要从事的工作相关。“中文+X”中的“中文”具有工具语言的性质,其功能是帮助学生学习X或从事X,分为“一般中文”和“专业中文”两部分。“中文+专业”的教育功能在科技、文化领域,有助于高等教育走出去。“中文+技能/职业/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在经济领域,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学习者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助于中国产业、产品、技术标准、职业教育走出去,有助于中外经贸合作。“中文+X”将为国际中文教育开辟新天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到新阶段。

关键词  中文+X  中文+专业  中文+技能  中文+职业  中文+职业教育  专门用途中文  工具语言


羡余否定:词义驱动还是语用驱动?


李  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提要  本文在李明(2023)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造成羡余否定现象的原因。确实存在纯粹由隐性否定动词的词义驱动的羡余否定,这类羡余否定多是由词义只引发¬pp代表补足语小句所表述的命题)而导致的偶发的口误。羡余否定关键是p和¬p的冲突。一般来说,如果不是隐性否定动词,则¬p不能引发出来,更谈不上p和¬p构成冲突。所以,动词有隐性否定义,通常是羡余否定的必要条件。而p和¬p构成冲突,大多是语用因素引发的;语用上有p和¬p的冲突,是羡余否定的最关键要素。本文还提及了句法的调节作用,它可以使羡余否定变为真正的否定。

关键词  羡余否定  词义驱动  语用驱动  隐性否定动词


“差一点”和“差一点没”的语义


林  娟1     郭  锐2

1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2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提要  以往研究认为“差一点没VP”的“已实现/未实现”歧义是以说话人是否企望VP发生为条件,这一观点有一些例外,陆续有学者提出“积极/消极、常态/偶发、合意/非合意、预期/非预期”等分化条件,但都有例外。本文认为,“差一点X”的核心义是“离达到某种结果或状态只有很小的距离”,制约“差一点没VP”的“已实现/未实现”义的根本因素是“目标性”,即VP表示的是否是施事或中心人物意欲实现的目标事件。目标性之所以会成为“差一点没VP”意义差异的条件,是因为“差一点”还表达“惜幸”的主观义,并由此造成“差一点”的肯定式/否定式与目标/非目标事件结合时的“三缺一”格局,由此为“差一点没VP”表示“未实现”义提供了形式上的可能。而“差一点没”在表示“未实现”义时,其实是一个近义并联构词形成的复合词,因此并不真正存在所谓的“羡余否定”。

关键词  “差一点”  目标  惋惜  庆幸  羡余否定


为什么是尾焦点?


黄瓒辉

中山大学中文系


提要  本文为某些成分具有特定的信息功能提供又一个个例。通过观察“X时段来”“X时段”和“一直”的信息功能,指出“他三十年来一直住在芜湖”和“他在芜湖一直住了三十年”的“尾焦点”特征,来自句中具有新旧信息分界功能的“一直”的使用,以及句中“X时段来”和“X时段”不同的信息地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焦点结构兼容限制对语句与信息结构相关的合法性的解释作用。

关键词  尾焦点  谓语焦点  信息结构  “X时段来”  “一直”  焦点结构兼容限制


“都”语义的再刻画:向右复数化

——基于认知语法视角的一种考察


张健军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提要  本文把“都”的语义统一刻画为“向右复数化”,即“都”向右不向左,对事不对物,将右侧谓语表示的事件重新概念化为系列复数事件。在认知语法的视阈下,“都”的语义包含一个普适性意象图式,这一图式包含三个要素——事体、关系和辖域,“都1”的各种语义功能就是通过侧显其中某一要素实现的,“都2”和“都3”的语义则是图式的特殊表现形式——终点侧显式,但呈现方式有所不同,“都2”是射体—界标联结模式,“都3”是参照点—目标模式。“都”语义的刻画是一个图式提取的过程,向右复数化是对汉语作为“话题—说明”语言这一类型学价值的回归。

关键词  “都”  意象图式  侧显  射体—界标联结  参照点—目标


构式特征在构式化过程中的互动、机制与结果


夏焕乐1     张谊生2

1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2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提要  本文立足于多重互动观,以汉语副词主导构式为例,分析了构式特征在构式化中的互动过程、机制与结果。根据常项构件数量或位置是否变化将构式化结果分为恒棂构式和变棂构式,并归纳出前者的链条式与辐射式发展路径和后者的单轮与多轮构式化的发展类型。同时,探讨了“构—境—人”塔式互动关系格局,阐述了特征互动调变的具体实现机制,刻画了构式特征在构式化中的具体调变过程和机制,并使用由各层次构式特征构成的合力网络直观展示该调变过程。最后,根据构式集共享特征的类型,将构式联结分为基于共享形式特征和基于共享意义特征两类,二者分别可通过形式增扩和替换常项机制实现。

关键词  副词主导构式  构式化  多重互动  合力网络  构式联结


现代汉语复合词词内通感隐喻映射模型研究


温  涵1     郑舒文2

1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2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


提要  现代汉语词汇通感隐喻映射模型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前人研究鲜有在语素层面展开讨论,且较少将心理感觉纳入到通感映射模型中。本文论证了心理感觉在通感映射模型中的必要性,并据此归纳整理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92个形容词性通感复合词,分析了293个通感映射案例后,归纳出29种映射方式,发现汉语词汇通感隐喻系统可分为三个层级;通感映射系统整体呈现定向性,但层级间存在不同的映射规则。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语素层面出发,构建了现代汉语复合词内通感隐喻映射模型,同时区分语言通感和神经通感,并基于所构建的通感隐喻模型推导出汉语的感觉可及性顺序。不同语言感觉可及性顺序不仅进一步证明了语言之间的民族性,也为词汇学和训诂学中的词义演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  通感隐喻  映射模型  心理感觉  感觉可及性


汉语二语外感受词汇跨模态加工中的效价匹配效应


王兴隆     亢世勇

鲁东大学文学院/鲁东大学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


提要  以往的跨模态研究多集中于内感受词及外感受模态本身,对于外感受词的跨模态加工及学习鲜有涉及。本文基于情绪Stroop范式对汉语二语外感受词汇跨模态加工中的效价匹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实验结果显示:1)不同效价匹配模式下,词汇跨模态加工与传统加工的正确率多无显著差异。效价一致匹配模式下,词汇跨模态加工时颜色判断反应时显著长于传统加工,效价不一致匹配模式下则出现反转;2)词汇跨模态加工中,效价一致匹配模式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效价不一致匹配模式,反应时由长到短依次为消极+消极>积极+积极>积极+消极/消极+积极,且前后差异均显著;3)跨模态类型对效价匹配模式的表现具有调控性,跨视觉模态加工中,消极+消极模式反应时显著长于积极+积极模式,但在跨听觉模态加工中二者的差异并不显著。论文最后从情绪—认知系统关联、效价偏向及刺激凸显性等角度对影响效价匹配效应的因素、机制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外感受词汇  跨模态加工  效价匹配效应  积极  消极


基于物性结构的汉语学习者名词短语习得研究


朱周晔    熊文新2

1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提要  本文以物性结构理论为指导,以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水平共405篇汉语学习者作文和135篇汉语本族语者作文为语料,通过分析名词与修饰语之间的物性关系来考察汉语学习者名词短语的习得表现。研究发现:(1)名词修饰语中单个物性角色有8种类型,以构成、单位、评价为主;多个物性角色组合有72种类型,两个物性角色组合占优势地位,高频组合有单位+评价、单位+构成、构成+构成等;(2)名词短语内部物性关系的产出呈现非线性发展路径,二语学习者的表现与本族语者有明显差距。研究结果对于揭示二语名词习得规律、丰富生成词库理论的应用场域、提升国际中文教学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生成词库理论  物性关系  名词短语  二语习得


语言共性与汉语二语者多项状语语序习得


王姗姗    周小兵2

1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2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提要  本文通过纸笔测试,考察母语为印尼语、泰语和韩语的汉语二语者多项状语语序的习得状况。研究发现:二语者的多项状语序列受象似性的强势影响,呈现出与“轨层结构”的高度一致性,即多项状语的表层排序与其到核心动词的语义距离基本一致;同时,象似性的上述影响不受母语背景、语言水平和状语位置分布的调节,却受到状语组合类型的调节,反映出不同动因之间的竞争。随着语言水平的变化,状语内部的移动轨迹呈现出某些特点:时位、处所与其他状语连用时,倾向于左置于核心;处所、工具和方式状语连用时,音节数量短的倾向于左移,体现了可别度领前和依存距离最小化的类型普遍共性。

关键词  语言共性  轨层结构  象似性  多项状语语序习得  汉语二语

【END】


世界汉语教学

微信号:sjhyjx_bjb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世界汉语教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