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存 or 生活,this is a question

艾菲历奇 退休之后
2024-10-08

击上面“退休之后”,关注我们!

退休之后,老年轻一代(40-65岁),或已经退休,或走向退休的路上,或期待退休。

年轻态,同理心,艾菲历奇,共谋福祉。

退而不休,瞻望未来,助人自助,创造价值。


作者:言无

↓ ↓ ↓ 点击视频 观看访谈 ↓ ↓ ↓


01

初次走进养老社区

前些天,应退休之后之约,有幸走访了一家坐落在上海金山区的养老社区——上海颐和苑,与生活在那里的一位张伯伯张时逵老先生有了近距离的交流。


张伯伯,退休前是一名上海大国企的机械工程师,说普通也普通,但他退休之后的生活方式,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以说是结合了时代背景却也略显别样的退休生活。张伯伯为了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主动选择十几家不同养老社区,生活二十余年,开启了以养老社区为家的一种生活模式


是什么缘由让张伯伯在只是六旬之龄就放弃还算优渥的居家条件执意遍寻适合的养老社区作为晚年生活的居所?而年近九旬已经在不同的养老社区生活二十余年,也几乎成为了中国养老事业兴起发展过程的亲历者的老先生生活得到底怎么样?带着这样两个问题,我平生第一次走进了养老社区。


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了,上海颐和苑这一养老社区的环境和硬件让我出乎意料。据介绍这是一家虽然说不上顶级但也是偏好的养老社区,而且也是基本代表未来新兴的主流养老社区的标准和条件。


粗看就是一个现代的小区,游览一二,似又有点度假村的味道。一幢幢与一般小区无异的居民楼里,一房一厅或是两房一厅的独立居室装修简约但不失精致,完全符合普通居家的配置。公共会所宽敞明净,餐厅、影院、超市及各类活动室一应俱全。


也许是设在郊县的原因,开发商规划了很多的户外场地,除了楼宇间隔绿地宽敞,还有操场和可供垂钓的鱼塘。行走其间,少了在市区社区难免的狭仄和压抑,让人感到很透气。社区内还有专门一所护理院——颐丹护理院,由专业机构设立,以解决长辈医疗护理之需。


02

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也许有很多人如我一般对养老院有类似幼儿园或者医院般的刻板印象,但现在明白原来养老院就是一所设定居民只是老年人、并配置相应服务设施和内容的居民社区。养老院就应该是这样的啊!


张老先生热情地领着我们走看各个地方:居室的环境和条件,会所的各种功能庭室,活动室各个兴趣小组的作品展示,护理院内部的环境,最后还特地看了远处的鱼塘,因为他刚刚参加了钓鱼比赛并获得了第一名


钓鱼大收获


老爷子气色很好,精神矍烁,行走稳健,绝对表现出超出一般年近九旬老者的精气神和健康度。在陆陆续续的叙谈中,能感到他显然已经融入这个社区所创造的生活之中。


他平日起居在独立的居室,定时定期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在这个社区中他还遇到了几名之前的同事,这样就如儿时不可或缺的小伙伴一样,他的生活里又有了“可以一起玩的”老伙伴。


子女经常会来探望,早年也会和他们一起外出旅游,现在偶尔也被接去市区走走看看。“每天有事做,有人一起玩,很开心。”他如是说。

03

三代人之间的接力

第一次走进养老社区,两个问题便强烈地冲击我的脑海。其实这是我们这个年纪无一可遁的现实问题,一是我们该如何赡养已经年迈的父母,其二是我们自己老了怎么办


在面对第一个问题时,我不由又想起萦绕不解的一个困惑:面对同样需要我们照料的幼儿和老父母,我们为什么总是不能如同对待前者一样地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对待后者?照理说,老父母才是对我们更加有恩有情的呀。


我曾试问过周边人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回答只是“呵呵”,只有我文化程度不高的老母亲正面给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回答:“这是天数的孽债,这一辈欠上一辈的,然后还给下一辈。所谓是一代欠一代、一代还一代。”


这些年陆续有周边朋友的父母辈故去,在表达悲伤之余,他们多少也会流露一点“解脱”之意。久病床前无孝子,古人早就勘透世情。


我们为什么会抚育幼儿赡养父母?不当这是一个问题或者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一言可以毕之:天理也。我说是人性也、教养也。人性经不起分解,等析解出功利什么的就会难为住自己了。


百善孝为先,几千年的孝文化教养我们都已刻骨铭心。我们这一代也唯有一个“孝”字方可体现孝敬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也是完成和了却与父母今世情缘的不二法门。但这会是我们下一代的答案吗?不知道。


人性是固有的,我们无法生灭自发的情感和欲念。烦、厌、嫌、憎甚至怨恨,都是人之常有的情绪。在面对幼儿时,我们似乎最多就是一个烦字,绝不会有后面几个情绪。而面对老一辈呢?孝字当头也只能是让我们“不能”、“不敢”而已。


剖析我们今日面对老父母时的感受,才能更从容地对我们自己老了后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来进行思考。解题的路径唯有在我们老了的时候如何避免和减少今日我们滋生的厌嫌憎,这是让我们自己老年生活更加安然、儿女辈也多一份安怡的必由之路。

04

长生安乐的内驱力

张老先生的养老社区生活给了我们多一个解题的思路和选择。我不敢说他当初选择更加普遍的居家生活是不是会更好,也没有深究他二十多年来养老社区生活的细节,但完全可以想象他以及他的子女日常生活的状态。至少今天的老人家满足于现在的状态,无悔于当初的选择,而且身心康健优于常人。


这便回到我想问他的那个问题:当初为什么在子女都希望他居家生活的情况下,那么早(当年才年过六旬)选择养老社区生活?他回答只有三个字:“我喜欢。


如果说老人家是考虑到了日后的种种诸如会让儿女辈滋生“不能”和“不敢”之类问题而提前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我不由得要佩服其睿智豁达,若仅是凭了本性在不多的可能中找到安度晚年的去所、并且事实上他也确实乐在其中,那么我也便无需置评了,唯有羡慕他长生安乐的内驱力。


如同幼儿带给父母的劳心劳力,老人成为负累的根由是他们自立和自力能力的渐失。养儿防老已经从曾经的客观必需条件变成了多数人根植于心的理念。


我不想也无法深究张老的深度思想,他的生活历程已足够从他身上发现了答案。无论他是有意或是无意,他最根本的一点是他的自立,他始终是他自己生活的顶梁柱


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长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历经才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因为他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去做。


四世同堂 天伦之乐

05

我们应该有所准备

儿时父母以及自己总是希望早日能够自立自强,等我们老了,儿女们何尝不是希望而我们自己不也是应该希求多一年的自强自立。我以为面对终将到来的老去,我们应该有所准备,一是理念,二是态度,再有的自是必需的经济储备


一切准备只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在这个世间独自站立、独立行走的日子能更长久些。也能够让我们的儿女只是用泪水把我们送走而不是解脱,这可能是未来可以留给孩子最后的一份礼物。


养老的话题有点沉重,但却已无法回避。我们唯能做的就是善待现在的老一辈,同时也善待未来将老去的自己。面对未来,我们不妨借用一下莎翁的台词格律:生存or生活,这是个问题


张老先生也是在不断地尝试和体验不同养老社区生活样式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合适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为我的同龄人,本次同行的艾可和加菲,她们也在不停地走访了解各类养老社区,或许也在为自己的未来探索一条道路。


张老先生(中)与作者及其他志愿者




↓↓↓ 特别鸣谢 以下公益合作方 ↓↓↓ 
宁泉资产

上海未来研究会


往期精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退休之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