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就是我”——邓伟志老师访谈录

艾菲历奇 退休之后
2024-10-08

点击上面“退休之后”,关注我们!

退休之后,老年轻一代(40-65岁),或已经退休,或走向退休的路上,或期待退休。

年轻态,同理心,艾菲历奇,共谋福祉。

退而不休,瞻望未来,助人自助,创造价值。


“我 就 是 我”

——邓伟志老师访谈录



本期人物

邓伟志老师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杂文作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曾任民进中央第八、九、十届副主席和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上海市未来研究会第四、五届理事长


六十多年来,邓伟志老师曾执笔编写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社会学卷,发表三百多篇杂文,与北京的两位作家和一位画家一起被誉为中国杂文界的“新三家村”,他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位开设家庭社会学课程的教授,也是第一个在全国提出了完整的妇女学概念。邓伟志老师是位公认的知识广博、经历丰富的学者,他学术水平精深独到、社会活动不同凡响、亲朋好友举袖为云,他的为人可歌可颂。邓老师曾经在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这三所高校留下了他的足迹,今天来自三所高校的后辈们与邓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看看邓老师给这三个学校留下了什么。



受访者:邓伟志

采访人:开建、炯炯、小艾

编辑:丁一


视频:Jiafei



 与上海财经大学的不解之缘 



炯炯:

邓老师,我是上海财经大学92届贸易经济系本科毕业生,您是我们贸易经济系的老前辈了,应该算是开山鼻祖了吧。看您的经历,可以说您一进大学,就立马在学校崭露头角了,真可谓“锥处囊中,其末立见”啊。跟我们分享下您在财大是怎么出名的,我们非常好奇。


邓老师:

我1956年考入上海财经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贸易经济系本科。上大学才一个月,我就在校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杜绝“他妈的”之风》,引起了广泛的评论,不久我就被推荐参加了由上海市作协、总工会、团市委联合举办的“青年文学知识讲座”,并由此开始了“以文养读”的生活。我后来被选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分管学院广播和各类简报发行。随后又受聘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解放日报和校报的通讯员。


1958年暑假,上海财经学院撤消,未毕业的学生转入上海社会科学院继续学习。当时社科院安排我们到宝山县大场办军事夏令营,进行打靶、夜行军等军事训练。哦是近视眼,打靶很吃力,但我相信勤能补拙。为了练好射击,我是趴在地上练习瞄准,一趴就是两三小时,累得爬都爬不起来。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年底,我和所有同学人人都达到了普通射手标准,夜行军也无人掉队。市体委《军事夏令营》报在头版头条还表扬了社科院,上海市教育展览会和全国教育展览会上也突出展示了社科院的这一成绩。这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有点军事修养是有益的。特别是我们理论工作者,有点军事素养,对研究理论大有用处。文人少不了书生气,可是书生气十足,也未必好。文人最好是有七分书生气,三分火药味。有点火药味,文章才不会像毛泽东批评的那样“钝刀子割肉”。有点军人素质、军人气派,文章才会尖锐泼辣。文才加将才,理论才会大气磅礴,百折不回。


《邓伟志杂文集》封面


炯炯:

怪不得邓老师在理论研究上敢为天下先,敢于碰硬,从不粘粘糊糊,从不左右摇摆,应该是与此有关吧。我知道在您毕业42年后的2002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聘请您为社会学系名誉主任和人文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专家。您帮助财大的师生们做了很多,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嘛?


邓老师:

每到新学年的开学之初,我都会回到母校为社会学系新生上第一课,对同学们进行专业启蒙教育。我也建议学院不能仅仅抓教学,还要重视科研。非常庆幸的是院领导也采纳了这个建议,人文学院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很快成立了,并且一直正常运作至今。我一直告诉师生们,社会学特别重视调查研究,重视调查研究的长期性和深入性,强调一手调查、一手数据。我也策划和参与上海财经大学师生们的社会学调查工作,像浦东新区、崇明区的城乡社区调研等等。当时我建议学校社会学系每年要选一个城市社会学主题,开展深入研究,并能够成文结集。由此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了编委会,我也担任了编委。编委会每年出一本《上海暨长三角城市社会发展报告》,也是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炯炯:

怪不得财大人文学院社会学系的师生们在谈到您时,总是充满敬意,大家都说“邓老师给我们的最深刻印象是勤奋、真诚,不遗余力地提携培养年轻人。他睿智、幽默、知识渊博,对社会学研究不仅透彻,而且极具前瞻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课





 与复旦大学分校的知遇之缘 


小艾:

邓老师您好,我是复旦大学89届管理学院统计运筹系本科毕业生,产业经济学博士,中年斜杠,近几年我对社会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实践,很想听您讲讲八十年代初到复旦大学开设社会学系的故事。


邓老师:

1980年3月,上海市高教局发文批准,复旦大学分校恢复社会学专业,建立了社会学系,这是我国重建社会学以后全国高校的第一个社会学系。我那时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社会学》卷的编写工作。复旦大学分校校长王中教授在报刊上读到了我的文章《家庭的淡化问题》。1980年冬季的一天,我接到了一张邀请函,是王中校长请我到复旦分校举办一次关于家庭社会学的讲座。举办讲座这一天,复旦大学分校的大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我那次的演讲效果不错。可是那时我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啊,于是王中校长找到了他的多年战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陈虞孙社长,表达了商调我到复旦大学分校任教之事。谁知陈虞孙社长听后,幽默地向老友进行了婉拒:“你看我的讨饭篮里就那么几个窝窝头,你怎忍心再拿走一个!”眼看商调不成,王校长就退而求其次,他对陈虞孙社长说:“你总不能让我空手回去吧?你不同意调出小邓,那你得同意他到我那里兼课。你总得卖我这个老面子。”就这样,在1981年2月,我跟着王中校长走上了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的讲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恢复社会学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师资不足,缺乏系统教材。复旦大学分校的社会学教师,都是学经济、历史等专业改行过来的。我在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是给78级和79级的本科生上课,我本来想开设“科学社会学”,这样我就轻车熟路了。可是系里从学科设置的全局考虑,决定让我讲授“家庭社会学”,这也算是开启了我大学社会学教学和研究事业的开始吧。


小艾:

作为全国高校首位开设“家庭社会学”课程的教授,我也从很多报道中看到您当时的讲课讲求不是满堂灌,而是很注重课堂讨论,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敢讲真话。同学们都说邓老师是个谦谦君子,您做到了“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作为中国高校家庭社会学第一人,您是怎么开始您的教学的呢?


邓老师:

因为没有现成的大学社会学教材,所以我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一边讲课一边动手编写教材。我认为教材是学生成长的阶梯,教材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酵母。教材的编写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所以在编写过程中我也力求精益求精。我当时编写了十二章讲义,打印装订成蓝皮讲义作为,发给同学们。这些讲义内容不仅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也受到主流媒体的赞扬,甚至被多所学校采用。1982年3月16日的《解放日报》刊文也对我的讲课进行了肯定:“邓伟志的‘家庭社会学’这一课,过去我国还没有人开过,观点和材料都是他本人研究的新成果。学生很爱听,还常和他一起讨论。”


在课程中,我融入了古代文献中有关婚姻家庭的论述,中国先秦时期的《诗经》,雅典人和荷马的史诗对家庭的描绘等。我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瑞士人类学家巴霍芬的《母权论》、英国人种学家麦克伦南的《原始婚姻》、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这些名著结合起来,分析了家庭制度、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角色、家庭观念、家庭演化等,希望能够对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有所启发。


小艾:

邓老师辛勤耕耘几十年,您的学生们肯定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大都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邓老师:

让我欣慰的是我的学生们不论在做什么工作,都很注意运用社会学的观点,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和知识。社会学在引导他们做一个大写的社会人,做一个成功的社会人。


小艾:

我们也采访了您的学生孙嘉明老师,他现在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回忆当年在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学习时说,邓老师您对学生和蔼可亲、有问必答。他说您的讲课内容十分丰富,提到您对他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孙嘉明更是心存感激。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复旦大学任教,在其早年的学术生涯阶段还未使用电脑,他按照您教授的方法,做了大量的卡片和剪报用于教学和研究工作,使他受益颇大。


在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兼课期间,邓老师既是善做学问的学者,又是诲人不倦的教授。他边研究边教学,两年间,他发表了数十篇有关家庭社会学的文章,他的专著《家庭问题种种》就这样在1983年问世,这本书也成了中国重建社会学后的第一本家庭社会学专著,是家庭社会学学科恢复后最早的一部理论色彩较浓的社会学专著。


与复旦大学分校领导合影




 与上海大学的血脉之缘 


开建:

邓老师您好,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安徽调入上海的公务员,是您的老乡,现已退休,是传记文学巜走近邓伟志》的作者之一。二十多年来多次听过邓老师您的演讲,您的讲堂永远是座无虚席,掌声不断。去年11月,我陪李宏塔同志到上海大学作报告,在社会学院再次聆听了您的演讲,同学们说大家都很喜欢您的课呢!听说上海大学可是花了很多时间才请到您的。


邓老师:

1996年,我当时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上海大学领导为了提高社会学学科水平,正在校内外寻觅学术人才,我在复旦大学分校的老同事胡申生教授向校领导推荐了我。这年7月,上海大学副校长杨德广和上海大学文学院书记吴圣苓奉校长钱伟长之命,冒着近40度的高温来到我家,邀请我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人生乐在相知心嘛。对上海大学领导的真情实意,我深受感动。不久我就到上海大学履新了,正式成为上海大学的一名教授,担任了社会学系系主任。


开建:

您作为一个老师,您对您的学生是什么要求的?


邓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对学生学业和学术研究及教学工作上要求还是相当严格的。我记得当时我说过:社会学大门口,对联应当是:“追求发财莫进来,要想当官走别路。”我记得当时我在学生开学典礼上也说过:“我们教学相长,愿我们的师生情谊与日俱增,愿我们手拉手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在两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要力求学到比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力求具备崇高的科学精神,力求掌握有效的科学方法。”所以我对我自己带的研究生特别强调要提高两种素质,一是求新意识,二是写作能力。


开建:

杨雄也是当年上海大学您的众多学生之一,现在已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的他回忆说,学生们心中的邓老师如太阳般温暖、春风般和煦,而他的治学态度又非常严谨;工作中的邓老师,知识渊博而又非常勤奋。可以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听说老师你们一家都是上海大学毕业的?


邓老师:

我和上海大学缘分深了。先要从我的父亲说起了,1925年,我的父亲邓果白由党组织介绍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并在读书期间,经沈毅、戴盆天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今天,在上海大学“溯园”的校友墙上,我父亲邓果白的名字就镶嵌于其中,作为当年他在上海大学学习生活的见证。上海大学可是中国宣传《共产党宣言》的重要阵地之一,中国最早研究和介绍《共产党宣言》的李大钊也曾在上海大学开讲座。


我女儿邓曈瞳1987年高考时可以有多所大学选择的,但她最终选择报考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她在上海大学学习的四年还是很用功的,有时学校图书馆晚上只有两三个人,她就是其中之一。我一直鼓励她要坚持刻苦读书,所幸她也是表现不错,颇富创新之论。我的夫人张耀新也是上海大学图书馆专业毕业。


开建:

近百年来,一家三代人都和上海大学结缘,又都对上海大学充满着眷恋,这并不多见,称得上是上海大学办学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了。上海大学问世以来,办学虽有中断,但邓老师一家三代却像珍珠项链一样,将不同时期的上海大学串在一根红线上。


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师生合影



胡开建老师关于邓老师的回忆:

2019年3月21日,春分来临,上海大学校园樱花烂漫春意盎然,邓伟志老师荣休仪式在乐乎楼思源厅隆重举行,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民进上海市委、中国社会学学会等都派有关领导及上海大学的领导和师生代表参加了仪式。与会者都对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社会学和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发展、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的邓伟志教授,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旭在仪式上希望社会学院全体师生,要以邓伟志教授的治学精神为榜样,立足社会、创新理论,不断提升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大家一致祝愿邓老师在荣休以后开启人生新的壮丽征程。


与民进中央领导许嘉璐(左)、严隽琪(中)合影


邓伟志教授荣休仪式


2022年6月30日下午,我们来到邓伟志老师家采访,他们夫妇热情接待了我们。


邓伟志老师曾任上海市未来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二、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四、五届理事会理事长,为研究会发展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88年邓伟志老师推动成立上海市未来研究会分会——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会,石祝三、曹漫之任名誉会长,邓伟志任会长、黄京尧、周瑞仁、胡申生、黄小勇任副会长。在筹备期间,承接了市府、市科委有关上海社会发展的研究课题,已完成《当前上海市民情民意调查分析》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社区现状与发展调查》,承接还有《上海市文化设施现状调》  《上海市文化市场分析调查》  《上海市黄浦区文化设施现状与未来建设发展调查》。


在上海末来研究会成立40周年之际

应约为研究会题词


我们一行人落座下来,邓伟志老师就拿出了所题的书法作品,他在作品中充满深情地写道:“施展前瞻思维,绘出未来蓝图,引导当今发展。”研究会王秘书长从邓伟志老师手上接过书法作品,代表研究会全体会员向他表示感谢并祝邓伟志老师身体健康!访谈中,邓伟志老师回顾了上海市未来研究会四十年来,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在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参与支持下,开展的一系列重要学术活动和取得的学术成果。他还以幽默的语言阐述道:人类未来的航天水平可能将飞速发展,各国科学实验空间站和航天器、在星球上居住的地球居民会大幅度增加,宇宙空间中可能会不断产生人类社会以前从未有过的社会问题,这就催生了一个新的社会学课题,需要我们未来研究会进行超前研究。邓伟志老师在近两个小时的访谈过程中,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他精神矍铄,思维活跃。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寄语上海市未来研究会:“脚踏实地地开展学术研究,认真关注未来社会的发展,上海市未来研究会一定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结束语 


作为本文的小编,听完了各位采访者对邓老师的回忆以及邓老师的讲述,深刻感觉到,学问除了书中得来,更是生活工作的阅历中得来的;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能是我辈需要认真践行的。

这个世界的因缘际会,如一条流淌的河,带着时光,挟着岁月,纵志望有限,心力不极,也终究有所来又有所去,与众生结缘,邓老师与财大结缘、与复旦结缘、与上大结缘,他的言传身教为学院带来新风,点点滴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万发缘生,皆系缘分,感恩邓老师给我们的分享!





邓伟志老师与志愿者们






↓↓↓ 特别鸣谢 以下公益合作方 ↓↓↓ 
宁泉资产

上海未来研究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退休之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