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书记录时代,以书传承情怀

艾菲历奇 退休之后
2024-10-08

退休之后,老年轻一代(40-65岁),或已经退休,或走向退休的路上,或期待退休。

年轻态,同理心,艾菲历奇,共谋福祉。

退而不休,瞻望未来,助人自助,创造价值。


本期人物

范永进



范永进,现任上海爱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监事会主席,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理事长、上海金融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长。


1961年2月生于上海,汉族,籍贯山东临沂,全日制大学,在职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1979年招飞入伍,复员回沪后在瑞金宾馆工作,1982年至1986年在华东政法学院就读本科。后在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上海市证券管理办公室等单位工作,曾担任上海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兼任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等。


近年来,编著出版《青春记忆》《军旅生涯印记》《父亲范玉高的足迹》《“一个图章”机构的往事》《岁月回望与思考》《中国股市早年岁月》《上海资产重组回望》《见证中国股市》《大时代 大思维》《往事与思考》《华政情缘》《沪上工商业研究史料》等10余部著作。


撰文 | 冯叔君  摄影 | 刘文祥


2023年3月14日,拂晓时天色渐开,云雾散尽,又阳光明媚,春光顺遂人意,骤雨刚过天就转睛了。燕子在古老的建筑雕梁上、华丽的水榭追逐嬉戏,踩落了片片红英。漫天的柳丝像是飞舞得困乏了,就任由缓缓垂下,融融春风吹拂,那经杨柳掩映着的朱门回廊里,传出低低弹奏钢琴的悠扬乐声。我一早走上宁静的步道,追随水波荡漾的苏州河,邂逅华东政法大学的百年历史建筑,这一刻仿佛置身历史的画卷中。满眼分布着华东政法大学里的思孟园、倚竹苑、獬豸园、桃李园、东风角、银杏院和书香园等多元、活力、共享的“后花园”。苏州河畔吹来的清爽微风、花草树木散发的清新气息,都在陪你一起聆听红砖灰瓦述说学校的往事……



春风如往年一样,特别钟情苏州河学堂湾上的垂柳,我家就在华政的对岸,我也可算那学堂湾岸上一棵小垂柳,这也许是生命的情缘,2023年3月14日下午,我与小艾、文祥兄和复旦大学外文系的陆顺婕同学一起,采访了上海爱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监事会主席范永进先生,范先生就是苏州河湾边上的红砖灰瓦学堂——华东政法大学的毕业生,他是那个读书时代的往事叙说人。


范永进与采访小队合影


范永进先生给人以大气谦和、从容淡定的印象,他有着轻松、自然、平静、愉悦的面部神情,眼神是平和睿智的,谈吐是神采飞扬的,让人感受到他还有着一股年轻人的干劲与热情。其实,我们本来都还是60后的“小朋友”呢。仔细看他的穿着搭配,也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总体感觉就是很舒服、很养眼,这就是得体的形象之奥妙所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总觉得是在阅读一本本历史书卷,有点厚重。



永进赞

冯叔君
秋堂声里寻诗礼,字里行间总有情。

好事尽从人中范,基金特种一身轻。

已知奋斗与天永,未见疏慵业有成。

春柳婆娑犹上进,东风直向赠申城。




我打开永进先生的第一本书是《父亲范玉高的足迹》,打开扉页就有这样的一段话:谨以此书献给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参军跟党革命到上海的那一代人,献给山东家乡人民,献给过去、今天、未来成为民族脊梁的人们!字里行间透着爱祖国、爱前辈、爱家乡之情。



 书中这样介绍他的父亲:父亲范玉高,1928年11月1日生于山东临沂大郝埠,家境贫寒。1946年8月在家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5月随陈毅、粟裕率领的第三野战军南下解放上海,1954年11月转业到上海检察、公安系统工作三十余年。1990年2月离休后,一直负责南市、黄浦公安分局离休党支部工作。2007年1月1日在上海病逝。


书中又写到:父亲范玉高八十年的跨世纪人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在各种事件交汇影响和发展中的巨大变迁!父亲范玉高的一生,是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是追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数十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一生,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翻身农民参军革命到上海奋斗进取那一代人的历史缩影。字里行间透着对父亲的崇拜。


永进对我们说:“父亲那一代人是‘革命的一代’,他们中许多人已经逝去,健在的也年事已高。父亲的一生,经历了兵荒马乱、百废待兴、运动不断、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繁荣发展等各个历史时期,他们这一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永进认为,父亲那一代人的传奇故事也是由无数像父亲一样的人用忠诚乃至生命谱写的。父亲那一代人代表着一种精神,那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风范,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们的后辈追寻他们的足迹,在由他们开创的新的时代,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将这种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传承后世。作为后辈的我们没有理由懈怠,应当继承父辈们勤勉做事、宽厚待人、不断奉献的精神,把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发扬光大,使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永进自称是“改革的一代”,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好在改革开放初走上工作岗位,整个职业生涯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同步,见证了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也感受了生活质量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这种发展变化当中奉献青春、建功立业。比他们稍微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算是“文革的一代”,比他们小一辈的孩子们则属于“变革的一代”,在我们当代的中国人中,从父辈到儿孙辈的这“四代人”,是有比较鲜明的特征的。


听着永进侃侃而谈,我也感受、追忆着社会的变革和人生的无常,我4岁失去了父亲,清晰地记得那一夜,千声万声呼唤着爸爸!而今只能在他的墓碑前:纸钱飘悲情,青烟寄哀思,滴滴思亲泪,欲断男儿魂……




我打开永进先生的第二本书是《军旅生涯回眸》,永进先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航空预备学校第21期飞行学员。他至今记得从军时刻:1979年,上海,18岁属牛的我们迎来了空军招飞。那时候,天空是我们的向往,湛蓝是我们最憧憬的颜色,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长上翅膀,翱翔天际。有梦想,所以我们离天空近了。



永进先生说:“作为一名男子汉,一生中有一段军旅生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至今记得部队印象:预校和航校都实行封闭式教学和训练,无论是队列、训练、上课、活动,还是起床、吃饭、就寝等,都有着严格的作息制度。作为一名上海兵,部队的文化课、文体活动对我们而言都比较自如,但军事素质训练让我们感到最为艰苦。旋梯、滚轮、跳伞,……起落、跃升、盘旋,……成为训练中的家常便饭,无论是体魄、技术、毅力,还是心里素质,都要经受极其严厉的考验。但在部队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氛围下,大家都很能吃苦。记得一次部队运动会上,一些上海兵不穿钉鞋光脚跑百米,还跑出了冠亚军的好成绩,为上海兵赢得了好口碑。


谈吐之间,永进展露出一种军人的自豪感和刚毅之气,让我感到,正是这种军队的烙印,让他在后来的工作中,面对无论多么复杂的局面、多么棘手的问题、多么艰难的时期,都保持了一种“永”不退缩,不懈“进”取的精神。据了解,他在单位里,每逢“八一”建军节,都会召集退伍转业军人座谈,回顾部队生涯,强调军人精神,铸造对党忠诚,勉励奉献事业。


看着这本《军旅生涯回眸》,一个个小小的故事,我还很羡慕他们战友间的情谊:那时,我们很年轻,像一轮初升的朝阳。40年后的回首,留下的不止是回忆,还有抹不去的战友情。一起携手走过的路,一起摸爬滚打的日子,还依然在我们的脑海中荡漾。


我也爱军装的绿色,那绿色的记忆,承载着绿色的生涯和荣誉。我相信,每一条人生之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个人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我打开永进先生的第三本书是《华政情缘》,永进先生回忆到:历史总是有很多巧合,我曾于1979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虽然成绩优秀却因主动应征招飞入伍而放弃了进大学的机会。三年后的1982年7月,我在度过了当兵复员、踏上社会工作的短暂经历后,再次参加高考,终于凭优秀的成绩考入华东政法学院学习。9月,就在我们去学校报到的时候,又恰逢党的十二大召开,这次大会被邓小平认为是自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



永进先生认真地珍藏着大学的记忆,1984年,他作为华东政法学院82级七班的班长,作《明确人生目的 争创文明班级》争创上海市高校文明班级的报告,至今仍然保存,被他编进了这本书里。全班50位同学,每一位同学的学生时代肖像照都印在了书的开头。书中有同学的回忆等珍贵内容,包括那个年代考上大学的不易,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华政的峥嵘历史,以及大家后来的人生发展,如此鲜活地重现在读者面前。


学生会的经历锻炼了他:“我大一进校的时候就当了老七班的班长,到了下半学期又参加了院学生会工作,一开始是学习部长,不久担任学生会副主席,一直干了三届,是学生会的‘三朝元老’。搞学生会工作,让我认识了很多人,做了一些有趣和有意义的工作,也积累了不少组织管理经验。”


从书中,我感受到,大学带给永进先生许多财富。一是学识方面,他从大学毕业以后就从事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研究和立法,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并由此导入金融领域长期发展;二是管理方面,他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机会在朱镕基、韩正等重要领导的带领下工作,走上重要的管理岗位,能得心应手,也是在学校里做学生干部时期就打下了基础;三是视野胸怀方面,他在大学时期就把眼光放向校园外面,关注党的十二大等政治动向、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举措,培养了从政做事业的格局。此外,书中同学的回忆和评价,也显示出他热心关怀同学、为人大气等优秀品格。


我也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1980年5月,我终于拿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在当年九月走入复旦校园。你看我们当年的寝室,木制高低床、书籍和书架、单卡录音机、墙头的贴纸、军挎书包和脸盆架、蚊帐和暖瓶、窗前插满花儿的小花瓶、阳台上晾晒衣物以及窗外巍峨的老建筑,一个陈设整洁的寝室,凸显一股昂扬向上的气氛。单卡录音机传出普希金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我们就这样开始了大学生活。




我打开永进先生的第四本书是《见“证”:股市早年岁月亲历者说》,永进先生回忆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面临转型压力与困境。1988年,朱镕基当选上海市市长伊始,推出了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成立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简称“市外资委”),并亲自兼任主任,希望打造权威型、服务型机构,加快引进外资。我是市外资委成立后最早进去的那批工作人员之一,有幸参与和见证了很多大事,包括浦东开发开放前期酝酿准备,还有研究建立上海保税区、重建上海金融中心等。我在市外资委有幸参与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涉外经济立法工作。我当时也大胆参与研究,提出通过试行股份制发行外资股票的方式吸引外资,探索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的新形式。这是当时上海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中外合资施贵宝、联合毛纺等企业提出试点请求,后来上海“老八股”中的龙头股电真空成为第一家发行B股的公司。



永进先生感慨地说,回顾我的工作经历, 在1990年前,上海股市已经破冰启航,已经有股份制试点,已经有企业发行股票了,也有了股票交易的场所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是以下三件:


第一件事是1979年爱建公司创建时大胆创设认款制,还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等具有现代企业制度雏形的法人治理结构。爱建公司是在1979年9月22日,以刘靖基、唐君远为代表的上海原工商业者和部分海外人士共同集资创建的改革开放后全国首家民营企业。爱建公司创建时,由于“左”倾思想作祟,不可能有民营企业和股份制的提法和做法。为此,爱建老一辈凭借过去在上海工商界打拼积累的公司治理经验,大胆创新,不用股份制而用认款制,具体做法就是大家集资认款,与现行股份制性质是一致的。


 第二件事是1984年11月18日,飞乐音响(“小飞乐”)向社会发行每股面值50元的股票1万股,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实际上,爱建创设的认款制也推动了股份制的诞生。“小飞乐”董事长秦其斌曾多次回忆称,是效仿了爱建实行股份制。静安证券营业部总经理黄贵显也强调,爱建公司是改革开放后上海股份制的先驱者。


 第三件事是1986年9月26日工商银行上海市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设立了全国第一家股票交易柜台。当年11月14日,邓小平在京将飞乐音响股票赠送给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当时,这张飞乐音响股票的持股人是时任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周芝石,凡尔霖提出要将股票过户到自己名下。11月23日下午,他来到工行信托公司静安分部办理股票过户手续。此次活动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被大家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董事长与世界上最小的证券营业部在这里汇合了”。外界判断“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坚定的”。


 所以,在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之前,上海在资本市场方面已经有了许多创新突破的举措,当然,那些年北京、深圳等也做了大量酝酿研究探索工作,这为资本市场的设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这一段历史在永进先生的脑海里永存。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有了财富、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开创伟业的时代、生命有了奋斗的希望




我打开永进先生的第五本书是《往事与思考》,本书开篇的序言,是由“勇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著名报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周瑞金先生撰写的,他这样评价永进先生和他的著作:“在上海三十多年的经济、金融领域改革开放大潮中,范永进先生是许多大事件的难得亲历者和弄潮儿。……作者真实记录了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委和脉络,也审视、反思了其决策实施过程的成功经验和遗留的问题。审时度势,剖析社会热点,大胆提出问题,积极探索,认真思考,是这本著作的最大特色。”



谈到为什么会出这样一本书,永进先生书中的一篇文章《人生五十的感悟与追求》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分享人生,回报社会;记录历史,留下足迹;培育新人,传承事业”。


永进先生的往事,可谓精彩而丰满,进入航校学习训练,到市委办公厅招待所,高考进大学,入研究所工作,特别是从1988年起,先后在上海市外资委、上海市证管办、上海上市公司重组办、上海市金融办等单位工作,与金融证券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完整地经历及见证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创建与发展,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了许多重要工作,期间,经历很多大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建立、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的股市大发展、风起云涌的上海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等等。


对于这些精彩的人生往事,永进先生总觉得自己有一份使命要承担,他进行了珍贵的探索和睿智的思考,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对时代的紧密追踪,他聚焦拨乱反正、对越自卫反击战、思想解放、对外开放、法制建设、浦东开发、城市变迁、社会风气、生活变化等大事件,分享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经验、领导经验等。

二是对史料的真实还原,如,朱镕基创建并兼任主任的“一个图章”机构——上海市外资委当年是一个发挥过很大作用的机构,它完成历史使命后被撤销了,作者还原了很多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

三是对格局的不断提升,在书中带给局外人一种较高的视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读者品读到善良,品读到奋斗,品读到孝心,品读到责任。

四是对视角的放大延伸,既有思考人类前途和命运,也有对身边的父亲、领导、同事、朋友的描述和回忆,有些故事催人泪下,有些故事催人奋进。

五是对使命的自觉担当,既有“20不强、30不豪、40不富、50难以成为栋梁之才”这类入世的思考,又有“活着需不需要理由”这种出世的思考,“观我”的碰撞在一位已过天命之年的中年人身上迸发火花。


作为一位同龄人,我能感受到永进先生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位成功人士,也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有良知、有同理心的人,所发挥的一个模范的作用。




我打开永进先生的第六本书是《沪上工商业研究史料》,永进先生在序言中有这样的描述:一部爱建史及其创业者的历史,某种意义上也是民族企业和工商业者成长史的生动体现。爱建创始人所走过的时代历程,可以概括为三部曲,即实业救国、民主建国、爱国建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爱建公司的主要创办人刘靖基、唐君远先后在常州、无锡、上海等地办企业,爱建公司初创时期的其他主要领导人陈铭珊、郭秀珍、杨延修等也分别在上海等地经营企业,积极投身“实业救国”。1949年,爱建老一辈工商业者毅然选择留在上海,以实际行动支持新中国建设。20世纪50年代,他们又在公私合营中发挥“跑头马”作用,为“民主建国”作出积极贡献。1979年9月,在改革开放的号角激励下,在邓小平“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的感召下,以刘靖基为首的老一辈工商业者举起“爱国建设”的大旗,集资5700余万元创办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秉持“拾遗补缺”的经营思想,投资的中小型工商企业横跨上百个行业,形成了“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爱建”的局面。


爱建公司发展的四十余年,有老一辈工商业者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有过房地产、金融信托证券、实业投资、对外经贸四大板块竞相发展的辉煌时刻,也有过跌宕起伏的艰难求存。2012年,市委市政府委派范永进到爱建任党委书记、董事长,爱建又迎来了发展振兴新时期;2016年,爱建重组转制回归民营本色,范永进留任党委书记,先后兼任副董事长、监事会主席。永进先生在爱建集团,对爱建厚重的历史进行了挖掘梳理,使之重新焕发光彩,以激励后人传承弘扬爱国建设情怀,并出版了《回眸爱建》《刘靖基纪念集》《红色商人杨延修的传奇人生》《唐君远与唐氏家族传奇》《企业纵横看爱建》《民建与爱建的如歌岁月》《论道爱建》《弘道爱建》等20余部书籍。


谈到爱建特种基金会的成立,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股份制改革春潮涌动,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及黄菊、庄晓天等市领导亲自关心指导下,爱建公司进行股份制改制。在改制上市过程中,爱建老一辈将公司历年积余的资金捐赠出来,创立了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简称“爱建特种基金”,2005年4月更名为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简称“爱建特种基金会”)。1992年9月12日,爱建特种基金举行首届理、监事会议,推选刘靖基为理事长,爱建特种基金将4500万元投资于爱建公司,于同月22日成立了爱建股份公司,爱建特种基金会成为爱建股份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和控股股东。


爱建股份公司和爱建特种基金的成立,是上世纪90年代的新生事物,也是爱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两者在创建发展中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共同传承弘扬“爱国建设”精神。在爱建特种基金的大力支持下,改制上市后的爱建公司业务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大幅增长,继续创造诸多精彩的“第一”。


爱建特种基金成立后集聚了一大批爱建老领导和原工商界知名人士,爱建公司主要创办人刘靖基是首任理事长,其后陆续由爱建公司早期领导人郭秀珍、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任文燕、市工商联领导金亮等担任理事长。


永进先生于2021年4月起任爱建特种基金会理事长,将基金会各项工作继续推向深入。由于此前在爱建公司长期积累的文化建设成果,爱建特种基金会也很快推出了《沪上工商业研究史料》一书,还相继出版了一批相关史料以及工作资料汇编,将爱建特种基金会的历史、老一辈工商业者的历史更好地呈现出来,将老一辈新一代企业家“实业救国、民主建国、爱国建设”的情怀更好地展现出来。特种基金会在做好慈善公益事业的同时,也特别支持对上海城市精神、文脉的传承,与上海教育基金会共同推出了“申光计划”来资助这方面的工作。2022年,爱建特种基金会经过努力,又顺利获评上海市5A级基金会,规范化建设再上台阶。


永进先生对事业有一份挚爱,如今他把这份挚爱融入到对民族工商业历史、对爱国建设情怀的研究和传承中去,并在文化建设中结出了硕果累累!这种情怀和事业,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是非常需要的。




我打开永进先生的第七本书是《大时代 大思维——〈岁月 人生 思考〉专辑》(上、下),这是两本特别厚重的大书,出版于2013年5月。《岁月 人生 思考》双月刊是永进先生创立的上海金融文化促进中心的会刊,杂志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遇上了大时代,这是一个思想碰撞呼唤大师的时代,这是一个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追求卓越向往和谐的时代。在这样的大时代,我们见证,我们思索,我们呼唤,我们奋斗,我们奉献。”




永进先生对金融文化的热衷,从很早就开始了。他最早开展资料编撰工作,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来他还编辑关于证券市场的读本,影响广泛。


进入21世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离目标越来越近。在这样的大时代大背景下,2007年,永进先生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股市的相关资料,也开始起步编书。永进说:“一方面是出于历史的原因,从1988年开始接触股市至2007年20年的时间里,让我得以长时间的积累,也有资源有平台去记录、见证甚至参与股市发生的事;另一方面,2007年股票指数创下历史新高6124点,股票、股市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同时这一时期我们的编辑写作团队也基本成型。”


2007年,永进先生带领一些年轻人以“股市回响”为主题开始从事编书,抢救历史,也启动了金融文化促进的工作。这一期间,拍摄了《中国股市早年岁月(1984~1992)》的纪录片,并编写了同名的书籍,其中就有前述1986年邓小平赠送凡尔霖飞乐股票的故事,此外还记录了秦其斌、黄贵显、贺镐圣、龚浩成、尉文渊等早期股市开拓者的风雨历程。


2009年,永进先生他们聚焦于“往事回望”,当时的重要背景是2008年刚纪念过改革开放30周年,因此就从更加宏大的范围来进行叙事,有了《上海金融改革往事》《“一个图章”机构的往事》《父亲范玉高的足迹》《青春记忆》等一大批作品问世。


2011年,永进带着相对固定的一个团队,开始出版《岁月 人生 思考》双月刊杂志,每周末举办读书、编书、写书活动,一直坚持到新冠疫情爆发,前后十年,共出了59期。期间,《穿越时空的凝思》《军旅生涯回眸——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二预校第21期飞行学员征文与资料》《我们走过的路》《大时代 大思维》等书陆续出版。


2014年,由政府批准的市一级民办非企业组织“上海金融文化促进中心”正式成立,永进聚焦“金融文化”,运作上进入一个传承、巩固和提高的阶段,金融文化促进中心这个平台又凝结了金融类、文化类人才,进行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多次活动,出版了《往事与思考》《股市里的故事》《感悟大时代》《融入大上海》《金融·法治·文丛》《红墙轶事》《行动的力量》《坚持的力量》《前行的力量》等作品。


永进说:“从‘股市回响’到‘金融文化’,我们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追求‘知行合一’,做着抢救史料的工作。同时,我们注重‘史料性、思想性、可读性’的合一,我们的作品,最好能三者兼有,或至少兼具其中二者。”


永进先生总结自己“以书记录时代,以书传承情怀”的一份初心,他在《用大思维来把握大时代》一文中提出了“大时代”有“四个大”“四个化”的特点。“四个大”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融入全球化,也在促进全球化,世界格局正在呈现“大分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一系列事件加剧全球“大动荡”;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生活生产方式呈现“大颠覆”;进入新的大国竞争时代,全球范围面临“大转变”。“四个化”就是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浓缩化。时空压缩在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人用4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200多年走过的路。


永进先生说:“40多年来,我们这代人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见证者,也是丰硕成果的受益者,更是整个进程的参与者。所以我希望把自己对时代、对人物、对事件的感触与感悟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他又说了一段很让人深思的话:“有历史就有故事,有故事就有精神,有精神就有情怀,有情怀就有文化。”



回想采访的情节,我们总有一种意气奋发的时代之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作为60后,如今已萧萧两鬓如凝霜,不觉与那火红的年代已别几年,屈指算来真令人心惊。久久凭栏远眺,烟霭渐稀,日色渐淡,渐渐隐入了寂寞的夜色,但少年气节尚存在。我眼帘里还浮现着永进先生主编的《60后》书中的一段话:岁月回望,“60后”是改革的一代,他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见证者、受益者和参与者。“60后”对过往经历的回顾与感想,展现在时代进步的大潮下,是独立个体的成长、奋斗,从而蜕变,最终成为时代宠儿。




在正式采访范永进先生前,我着实紧张了好几天——一个尚未接触社会的“小朋友”该怎么采访一位完整参与改革开放的前辈呢?一个金融小白该怎么采访金融界资深专家呢?我读了不少有关范老师的资料,采访提纲却迟迟拟不出来,因为范老师的人生经历实在丰富:当过空军,参与了企业发行股票及上市公司监管,推动了股权分置改革,领导发行了国内首支B股,带头抢救证券发展的史料……


但正式采访时,范老师的亲和、大气消除了我的紧张情绪。事实上,我们预设的几个问题根本无需范老师详细解答,因为范老师早已将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见证的时代发展形诸笔墨、付梓出版。明亮的办公室里整整一面墙都整齐地摆放着范老师主编的书籍,差点让人以为误入了一位大学者的书房。


不过,学者的名号范老师当之无愧。聊完上海改革开放时金融界的风云人物,范老师谈起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宏观视角审视时代发展的步伐。从古希腊的青铜时代,到儒家思想的渊源,再到当下信息技术的革新,我惊叹于范老师知识的渊博与视野的开阔。估计很少有人能如此娴熟地搓起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并以此反思当下的时代。


冯叔君老师在采访稿中感慨:“回想采访的情节,我们总有一种意气奋发的时代之感。” 尽管已年入花甲,范老师依然目光炯炯,行动干练,那种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的意气风发之情依然溢于言表。在今天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年轻一代理应学习范永进先生这种大胆自由创造的精神,让奋斗的希望点亮生命。



编辑 | 陆顺婕

主编 | 艾可


特别鸣谢 以下公益合作方


宁泉资产


天谱咨询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退休之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