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 如何理智, 科学的理解和处理情绪?
情绪是人类作为带有社会属性的动物对外部, 内部世界和人际交往, 工作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经历和体验的感受。在享受正面积极情绪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 如何理解, 处理, 舒缓自己的负面消极情绪, 更加理性的去看待情绪更为重要。
面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的各种愤怒, 恐慌, 焦虑和无奈, 除了从医学诊疗的角度来对抗疾病本身以外, 更需要学会如何处理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各种负面情绪。
本篇小短文, 将以科普的形式, 给大家介绍一些与情绪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希望大家对他们的本质了解让我们更加有意识和理智的对待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科学理解情绪不但能让我们在非常时期共度难关, 也能让更多的大众把这些科普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的每一天, 让生活更快乐。
什么是情绪(Emotion), 感受(Feeling), 和心情(Mood)?
情绪是指一种强烈的感觉, 如爱, 恐惧或愤怒。它是一种自然的本能和直觉的心态, 并受到每个人特定的性格, 心情或人际关系等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通常以一种每时每刻不断变化的动态形式存在。 不同于推理或理性认知(cognition), 情绪的特点是第一, 本能的反应; 第二, 直觉的反应, 也就是情绪本身是没有理性的推理为基础的。虽然不同于理性的认知, 和表现出的具体行为(behavior), 但情绪, 理性的认知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组成精神心理健康的三个主要方面, 也是“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基础。对情绪部分控制的大脑部分,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发育成熟通常比控制理性思维的大脑皮层部分要早。
在如何理解, 对待和处理情绪的方式方法上, 根据年龄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 相对于感受和心情来说, 情绪一般是短暂的意识体验, 一般是正面的或负面的。 情绪会伴有身体的生理机能的反应(见下图, 对愤怒, 恐惧, 厌恶, 高兴, 悲伤, 惊讶身体反应的部位), 和特定行为的发生。
说到情绪就不得不提感受, 和情绪有什么不同呢? 感受/感觉一词最初是描述体验或触摸到一种客观存在的生理感觉。 在心理学上是指对情绪的有意识的主观体验, 因此根据每个人特定的经历, 经验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主观信息。
情绪和感觉的不同(两者在现实中通常是互换的)。
情绪告诉我们好还是坏, 而感受告诉我们是对还是错。
情绪告诉我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而感受告诉我们”如何去面对”。
情绪告诉我们 “外界环境很重要”, 感受告诉我们 “我们的情绪很重要”。
情绪是一种 “对现实的最初感觉”, 而感受是一种“对现实的随后感觉”。
情绪告诉我们 “眼前的危险”, 而感受告诉我们 “预期的危险”。
情绪让我们有面对 “生存的立刻反应”, 而感受是面对 “生存的后续相对持久反应”。
情绪特点是高强度的瞬间反应, 而感受是相对低强度的后续反应。
举几个例子:
喜悦/欢乐(joy)是一种情绪, 而快乐(happiness)是一种感受。
伤感(sadness)是一种情绪, 而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感受。
欲望(lust)是一种情绪, 而爱(love)是一种感受。
另外一个概念是心情。 心情是在特定时间段的感受。在心理学中, 心情是一种情绪的状态。与情绪, 感觉或表情不同。 心情没有那么具体和强烈, 不容易被特定的内外界刺激或事件激发或具体化。对心情的描述通常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情好还是不好"。严重的心情低下会引起抑郁症。
我们到底有多少种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 普拉奇克 (Robert plutchik)的理论认为人类有八种最基本的情绪, 包括恐惧, 愤怒, 悲伤, 欢乐, 厌恶, 惊喜, 信任, 期待。
2017年的最新研究证明我们有27类不同的情绪。
情绪并不表现为单一不相关的类别, 而是以一定的梯度和组合的方式存在, 有点像颜色的色谱和不同组合。
如何处理负面情绪?
看似极端和负面的情绪, 比如愤怒, 也并不一定都是不好的, 很多时候可以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有效表达方式。所以重要的不是不能有负面情绪, 而是如何理解, 并用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表达和控制它们。首先要随时随地觉察和识别自己的情绪; 其次是理性对情绪的有意识控制; 同时控制负面情绪引起的不健康, 甚至过激的行为。 面对情绪, 合理的方案是通过理性的认知处理, 作出最合理/合适的决定。
听起来很简单, 道理我们都懂, 为什么在现实中还是不容易做到呢? 因为情绪引起的特定行为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 而是从孩童到成人时期不断塑造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并受到生物, 比如性情, 和环境, 比如家庭, 文化, 等的多因素影响。所以对情绪行为的改变也不是仅仅"明白了道理"就有效的。 往往需要长期, 甚至终身的自我认知, 尝试, 改变和不断进步才能达到一种对情绪控制收放自如的更高境界。在现实中, 具体有哪些实用的方法和小技巧来帮助我们处理情绪呢?
发现和察觉自己的情绪, 尤其是强烈的不可控制的负面情绪, 比如愤怒和不满。高强度的负面情绪能量往往会在瞬间像火山一样爆发, 压倒理性的认知。就像一个失衡的跷跷板, 所有平时掌握的知识和理性此时此刻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除了负面情绪, 强烈的正面情绪有时也会压倒理智, 最常见的就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不做试图去做任何决定, 马上离开引起你负面情绪的人, 事和环境, 避开"风头正旺"的强烈情绪。根据情绪推理作出的选择, 决定和行为, 常常都不是最佳和理性的, 很多人事后都会后悔。
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和健康的方式, 理性消化你的情绪。 比如寻求家人, 朋友, 或者专业的精神心理人士, 咨询师/治疗师的帮助; 或者通过运动, 艺术, 音乐, 瑜伽, 正念等方法来缓解情绪。
理性的看待全局, 而不是负面的当下。比如当父母对孩子不认可/不成熟的行为愤怒并加以指责时, 是否想到孩子的这些行为对于他们的年龄也许是可以偶尔接受的, 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成熟而改变。也就是说, 你负面情绪引发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仅仅是一时的"效果", 但更多的可能是会损害长远的亲子关系。
用积极的思维取代负面的情绪。
多些同理心, 共情能力,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引起负面情绪的人或事, 多些宽容。
疫情时期的情绪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 估计每个人的微信圈就被各种真假消息, "科普"爆棚"。 有对自己, 家人, 朋友是否会被传染的焦虑和恐惧; 对体制, 官僚不作为, 一线医务人员, 大众没有被及时告知与合理对待, 诊治的愤怒; 家人生病, 死亡等引起的悲伤与绝望; 对制度, 国家, 医疗体系与管理的不信任; 在这些负面情绪面前, 始终积极保持坚定信念, 对新的治疗方法和未来局势的乐观期待。
如何避免在使用社交媒体/微信时的情绪化行为?
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 微信和抖音已经成为了全球华人获取信息, 新闻, 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几乎占据了除了吃喝拉撒睡和其它基本必要生活工作以外的所有时间, 成为一种变相的全民”网瘾”。网络上的各种真真假假, 虚虚实实的文章, 消息, 新闻, 专家, 科普都是在试图抓住读者的心理, 情绪和焦虑促使他们有时不经过思考转发。 引用"最近的朋友圈成功的让我精神分裂了"这篇最近很火的文章其经典语录"病毒还没死, 我先疯了"。
同时, 社交媒体也成为”传染情绪和焦虑恐慌”的"最佳"平台。当在微信, 抖音中看到一个新闻, 信息, 或一个 “科普知识”, 引起瞬间的恐慌, 愤怒, 焦虑, 惊喜, 或认同你内心的”观点, 心声和价值观”的共鸣时, 是不是有一种要去第一时间和别人分享, 或者 “帮助别人”的 ”冲动”? 进而引发去转发那些没有经过“理智思维” 判断, “未经证实”, 或 “碎片化, 不完整的片面信息”, 甚至 “不相关与错误信息”的冲动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说, 每个人都成为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 "记者"。
面对严重疫情, 科学全面, 客观和理智的信息才是真正有帮助和需要的。
少看微信, 选择性的多看些客观积极的信息, 多陪陪家人。 在习惯了平时的忙碌之后, 停下来, 体验另一种“无聊", 平静与和谐的生活。
如果看了让你产生强烈情绪, 比如恐慌, 焦虑, 有时甚至"看似可靠"的信息, 请不要马上随手转发。建议大家先去做些别的事情, 等心情平静了或者信息经过核实后, 再想想是否合适转发。每个人的承受力不同, 你觉得没什么, 正面积极的, 或者很重要的"科学"信息也许会引起别人完全不同的, 相反的, 甚至负面的情绪或焦虑。
在避免经意和不经意间传播谣言的同时, 需要转发更多真实, 科学, 积极和客观的文章。
面对疫情, 保护好自己就是对自己, 他人和社会的最大负责。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做就是对国家, 社会最大的贡献。
希望每个人都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一线医护人员, 病人, 疫区人员。
这次疫情之严重, 恐怕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但同时需要避免过度情绪化, 战略上藐视敌人, 战术上重视敌人。
永远不要因为短暂的情绪作出永久的决定!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请长按并扫描下面二维码, 及时跟踪,了解美国医生分享和科普大众精神心理学知识, 了解自己, 活出幸福; 如何建立亲子关系; 了解青春期问题; 以及如何帮助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最新理念。
欢迎转发文章,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留言请进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