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吗? 青春期的身份认同。

老贾 EliteMind 2022-12-07

往期相关文章:

孩子出生到青春期之前父母应该知道的孩子心理发展阶段。

新时代中美关系中, 华人一代和二代的身份认同。


前一篇文章, 介绍了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八个阶段中的前四个阶段, 从出生到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心理发展。继续来跟大家分享埃里克森理论中定义的第五个阶段, 也是几乎所有家长都很关注, 和问题”最多”的青春期孩子, 大约初高中生, 的心理发展-身份认同。埃里克森是最早研究身份认同的学者, 他把青春期的主要挑战和任务定义为-身份认同和角色迷惑(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青春期阶段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包括学业, 内驱力, 责任感, 叛逆行为, 网瘾/社交网络, 恋爱问题等等。而对于一代移民家庭中出生在不同国家的华裔二代青少年则会出现文化认同的挑战。在这个阶段, 很多父母最大的感受是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像从前那样依赖父母, 不再和父母有孩子般幼稚的”亲近”行为, 孩子像是突然把他们自己”包裹”在一个”壳”里, 与父母”隔离和疏远”。父母常常感到”失落”, 或对于”问题少年”的无力, 无奈, 甚至愤怒。要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 就一定要了解这个阶段的核心挑战-身份认同。

 

什么是身份认同, 有哪些理论?

身份认同(Identity)简单的说就是“我是谁?", 或者“我希望成为谁", 是在个体和社会层面如何定义, 理解和展现自我。埃里克森首先提出了“自我身份认同” (Ego Identity)的概念, 指对“我是谁”稳定和持久的理解。在不同场合, 每个人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自我”, 比如作为父母的自我, 特定职业角色中的自我, 性别认同的自我, 经济社会阶层的自我等等。对自我的认知是自尊(Self esteem)的重要心理学基础, 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人生意义, 幸福和归属感的认识。一个稳定的自我身份认同可以让我们在面对挑战, 迷茫和困难时, 保持一种稳定的自我意识和状态。


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青少年必须要克服和解决身份认同和迷惑之间的矛盾才能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但是发育心理学家詹姆斯·马西亚(James Marcia)并不完全认同这一理论。他认为青少年的身份认同是以一种”非线性的过程”发展的, 并取决于他们在这个特定阶段探索自我, 家庭和社会过程中的个性化经历和体验, 包括政治, 职业, 宗教, 亲密关系, 友谊和性别角色等。


他认为有两个因素对于实现青少年身份认同至关重要: 第一是选择还是危机(A time of choosing or crisis), 第二是承诺(A commitment)。什么是危机?  他把它定义为在成长过程中, 面对和重新审视旧/传统的价值观或可能的人生选择, 并探索新的可能替代方案的"动荡过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对未来职业和信仰/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和选择”。而在所有的身份认同中, 他认为青少年必须做出选择和承诺的两个关键领域是意识形态和职业选择。孩子们在不断探索, 经历危机和承诺的反复尝试过程中, 最终会产生个性化的核心身份认同。

 


玛西亚关于身份认同发展的四个阶段:

身份止赎/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是指在还没有经历探索和选择的时候, 过早地确定身份认同。比如, 当传统型的父母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强制性的要求孩子选择特定的价值观和身份, 而没有留给孩子自我选择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这种情况下, 有些孩子会发展出与父母所要求和期望相反的负面身份(Negative identity)。我曾经有一个年轻女患者, 从小出生在非常传统的家庭, 在大学毕业前不敢谈男朋友因为父母强烈反对。独立工作生活后, 开始上各种交友软件, 泡夜店, 最后碰到一位"不务正业, 一事无成的如意郎君", 认准了非要嫁给他。

 

身份弥散(Identity diffusion)。他们还没有找到或对特定身份认同做出选择和承诺。例如,一个尚未考虑大学专业或工作前景的青少年, 可能在其职业身份认同方面处于“身份扩散”状态(尽管在其他方面, 他的自我身份可能很强)。在临床上碰到的很多快要上大学的高中生, 从来没有考虑过以后的职业选择, 或者大学选择什么专业, 甚至都没有考虑过高中毕业后有什么计划。 这些孩子往往生活在一种"无形而简单"状态下。当然即使在这个阶段有特定追求, 也不意味着这些选择以后不会改变。

 

身份暂停/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这样的孩子不会固定于特定的身份认同, 而是处于一种对兴趣和令人兴奋事情的积极探索阶段。由于同时伴随的可能对周围环境和自己未来感知的不确定性, 他们会表现出焦虑和心情的起伏, 并可能会与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产生冲突。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 越来越多的孩子会比父母一代更早的接触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而在这个阶段停留更多的时间。Gail Sheehy把这些青少年称为“临时的成人”。青少年不仅需要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份, 也需要合适与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以安全地顺利通过这个阶段。

 

身份认同的达成/成就感(Identity achievement)。当青少年经历上面的几个阶段深入和细致的探索, 并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的"自我"时, 就会产生身份认同的成就感。

 

弗洛伊德如何理解身份认同?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个体的思维是由本能和欲望驱动的内在身份(Id), 由社会道德和价值观驱动的超我(Superego), 以及调节和平衡两者并代表个人身份的自我(Ego)组成和决定。自我在现实中的表现取决于一个人的洞察力, 同理心和目的等不同的因素。

 

什么定义和影响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的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 朋友, 同事, 伴侣关系以及道德文化, 宗教, 法律, 意识形态和社会的发展阶段等。除了那些可以通过反思, 学习而自我改进的因素外, 很多时候涉及一些个人无法控制的外部特征和因素, 例如身高, 种族或社会经济阶层, 成长的文化氛围等等。政治观点, 意识形态, 道德伦理, 宗教信仰, 以及价值观会影响我们如何和作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身份认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在多个维度上不同角色的动态切换, 每个角色都会有被内在融入特定身份的含义而引发的期望。身份在个人一生中不断发展, 随着时间的流逝, 不断变化和成熟, 并融入到从青春期开始建立的稳定核心身份认同中。在这种新旧交替, 不断”完善”的身份认同发展过程中, 重要的不是新与旧或好与坏的区别, 更多的是一种在特定历史, 文化, 政治和社会发展阶段下, 动态转变和发展的过程。

 


身份认同作为一种主观评价和感受, 会跟外界对他们的期望产生不同的动态关系。当过度关注自己所给他人的印象, 感到自己的核心身份认同(例如性别或性行为)未得到表达, 或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时, 可能会产生剧烈的内心身份认同的挣扎。身份形成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需要几个元素: 发现和开发自己的潜力, 选择生活目标,以及寻找机会来发挥潜力和目标。这个过程开始于在童年时期受到父母和朋友的影响, 和持续于青春期不断的尝试和实验。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认同与角色迷惑。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大概是在13到21岁)。

青春期的生理基础是人类做为一种社会动物在性激素开始分泌的基础上有能力进行自我繁衍的开始。也同时是在大脑不断发育的基础上引起情感和认知能力的不断加强, 成熟, 并最终独立于父母之外的过程。青春期的开始代表了身心两方面开始逐渐成熟, 而最终独立, 成为"崭新自我"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起点。


强烈而稳定的自我认同的发展被广泛的认为是青春期的中心任务之一。如上所说, 尽管身份认同的发展贯穿一生, 但青春期是孩子们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开始思考"我是谁"? 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个阶段随着身体成熟, 青春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份认同, 更加关心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在追求展现外在完美形象的同时, 困惑于外在与内心的差异。他们在童年时代的角色, 幻想开始变得幼稚而不是那么合适, 并开始考虑怎样把以前学的东西和小时候的角色与新阶段的要求联系起来。这个阶段身份认同的特点远远不是从前特点和认知的简单相加, 而是各种因素的动态结合, 比如青春期性的发育, 天生的气质/性情, 朋友, 文化, 和在家庭, 学校, 社会成长中的磨砺。

 

这个阶段的开始往往和高中阶段重叠, 忙碌的学业, 即将到来的独立, 和身份定位的迷茫, 往往让他们焦虑不安。当成长于数字化时代的孩子们过早的在网络中接触到太多不符合他们身心发育阶段, 和片面化, 碎片化的信息, 又在个性的成长中缺乏承诺和有责任的选择时, 他们常常不能客服感性的冲动, 而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作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而产生角色混淆。这个时期也是青少年的叛逆期, 如果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没有父母真诚的理解和支持, 仅仅是表面敷衍迁就的鼓励和空洞的赞许, 或缺乏良好有效的沟通技巧, 他们往往在遇到苦难是不去找父母寻求帮助, 而会在同龄朋友中, 网络社交圈中表达他们的诉求, 寻求帮助/反馈和”鼓励”, 从而导致父母无法真正参与到他们的心灵成长中。可能会引起逃学, 吸毒等各种行为问题。很多父母在此阶段的困惑源自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孩子内心情感深层次中对自我认同的执着追求, 仅仅提供物质支持和”空洞的“理解。而那些既没有融洽的家庭关系, 又缺乏朋友的孩子, 会变的迷茫而表现为焦虑, 抑郁, 行为问题甚至误入歧途。


这个阶段的身份认同包括很多不同的方面, 比如文化认同, 社会阶层认同, 价值观认同, 学业/职业认同, 性别认同, 性取向认同等等。这个时期青少年大脑发育很活跃, 对自由, 新奇和愉悦感有强烈的追求, 他们会尝试和实验各种可能, 并根据朋友, 家人, 社会的反馈而不断调整他们的目标和期望。在家庭, 朋友和社会影响下, 那些能够不断获得稳定积极反馈的青少年常常会形成一种稳定和牢固持久的自我认同, 形成一种长期的价值, 文化, 种族, 家庭观。否则青少年则会形成弥散, 不稳定的自我认同, 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想要做怎样的人, 如何在认可自己的价值观的同时接受社会层面的多样性与不同。更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受到各种不同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飘忽不定, 左顾右盼, 优柔寡断”, 缺乏内驱力, 而影响他们的决断力, 情绪稳定, 生活和工作。在教育和家庭亲子关系中, 对专注的价值观, 明确的人生目标的"灌输“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形成稳定的身份认同。 这种内心深处, 坚实的对自我的认同在社会层面上可以展现为对现实中自我的客观理解, 包容, 并同时接纳其它与自己不同的”多样化的自我认同”。

 

什么是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每个人除了内在感受的”真实自我”以外, 还会有在社会层面对自己属于何种社会群体的存在感, 也就是社会认同感。听起来像我们常说的"社交圈子"。社会认同理论是波兰社会心理学家亨利,塔伊费尔(Henri Tajfel)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偏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的。他的理论认为, 人们正常认知中习惯性的固化思维偏向于把人分为不同的群体, 并放大与自己所属同一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和与其它群体的差异性。这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人们常常去寻找"其它"社会群体的负面弱点, 从而提高自己所属群体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常见的"社会群体"有比如不同的政治党派, 文化传统, 宗教, 意识形态(自由派还是保守派)等等。如果以肤色来定义“社会群体", 并在偏见达到极致的情况下, 就可能产生存在极大争议的"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社会认同的形成一般要经过三个思维和认知历程。首先, 一个人把自己归类为特定社会群体; 然后认同, 接受和融入这个群体; 并最终通过与其它社会群体的比较产生自豪感, 优越感和自尊心。通常称为CIC理论(Categorization-Identification-Comparison theory)


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存在单纯的二元人际关系或纯粹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几乎所有人都是立体的存在于人与人的二元交往和群体人际关系的连续谱系中, 并根据其个人身份认同和所属的特定社会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

 

身份认同在青春期是一个及其活跃的阶段性主话题, 但并不随着青春期的结束而停止。随着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承担新的角色, 例如成为父母, 配偶, 身份认同也会不断的丰富和变化。重大的人生变化, 例如离婚, 退休或亲人的去世会导致人们去探索和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


那些对自家孩子有"藤校梦想"的家长需要理解的是, 除了学业优异这个基本条件以外, 藤校招生官看重的往往不仅仅是申请者做为一个"单纯"的“优等生"。而真正关注的是申请人在自我介绍论文中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并能在整体申请材料中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他们从认知自我, 到认知社会, 并致力于改变社会的“梦想"。对于那些上普通大学, 甚至哪怕不上大学的孩子来说, 一个稳定, 健康和持久的自我认同以及慢慢形成的社会认同都将会是他们一生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基石。

“生命不是发现自我, 而是创造自我“


参考资料: Synopsis of Psychiatry.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请长按并扫描下面二维码, 及时跟踪,了解美国医生分享和科普大众精神心理学知识, 了解自己, 活出幸福; 如何建立亲子关系; 了解青春期问题; 以及如何帮助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最新理念。

欢迎转发文章,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留言请进入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