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废除汉字的后果:桌子的叫法太复杂,又臭又长
韩国最终貌视弃汉字化是成功了,但是却出现了很多又臭又长的辞汇
因为直接用拼音文字会有很多同音问题辞汇出现,为了区别只好将辞汇更改为表意句,
例如桌子,就成了『有高度可供人於其上作业的平台』。
韩国没有了汉字,而韩国更因为汉字的全废致人名与地名出现了严重混淆问题。并且,古文化无法传承。所以,法律界就坚持用汉字,出了差错可不是闹着
玩的,故律师都是大学问家,原因是会汉字,只会拼音文字谚文的反而是文盲了。
因为朝鲜语单词之中近六成的单词是汉字词,使用谚文来理解文章脉络是很没效率的。另外,抽象的学术用语不用汉字的话,要做到正确理解是非常困难的。
在1990年代后期,完全不识汉字的世代刚刚形成,在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一连串的讽刺声中,要求汉字复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在1998年,当时的韩国总统金大中发表汉字复活宣言。这次,在总统的指示下实现了道路标志和火车站(韩国国铁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用汉字标站名)、公车站的汉字并记。但是,由于谚文专用派的抵抗也根深蒂固,希望规定小学的汉字教育为义务教育与年轻人应用汉字于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诉求并未实现。因此,现在感受到汉字的必要性的韩国国民只能透过付费让自己的孩子在汉字补习班学习汉字。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拼音文字是星星跟到月亮沾光的滥竽充数,
狐假虎威的拼音文字是靠汉字理解其义的。
一旦独奏时,必然就会原形毕露,打肿脸充胖子都无处藏身。
拼音文字的主要问题是:同音异意内容无法辨读!所以,单一的韩国文字是没有意思的,就像我们的“xiang”
倒底是
“
香
”
呢,还是
“
箱
”
呢,还是
“
想
”
呢?
…
韩国工商界人士最感忧虑:韩国超过40%的商品输出对象是汉字文化圈,70%外国游客亦来自汉字文化圈;韩国年轻人连国内对方名片的姓名都看不懂,更不用说跟汉字文化圈的同行打交道、谈生意了。韩国五大经济团体在2003年决定,建议属下19万家公司,招聘职员时进行汉字资格检定考试,只录取能认识1817个汉字、书写1000个汉字的新职员。
专家认为,韩文教育与汉字教育无根本的冲突,因为51万个韩文单词中,70%原本是汉字词,学会汉字就能更精准掌握韩文。相反,缺乏对汉字的准确理解,反而无法完全掌握韩国自己的民族语言。20名前总理显然在后悔执政期间未曾重视民族文化问题,结果才有今天的尴尬局面。
经过近三十年的去汉字化,当代韩国年轻人
识别汉字的能力非常差,然而韩语中70%的词汇都是汉语汉字词汇,发音也都是汉语的变音,大家都知道汉字大部分为表意文字,因此很多词汇都是同音字词,如果废除汉字的话很多的词汇只能在语境中体会含意,这样使阅读非常不便,而且丧失了民族文化本质。
在韩国年轻人当中已经很少知道哪些词是本国词哪些是汉字词,韩文是表音文字,相对学习简单。但是在表意上非常有缺陷,这样使得很多专有名词甚至韩国人的姓名都是相当混乱,常常不知道是什么。譬如知名艺人权相佑还被译为权相宇,这都是音译的差别后果,给中国
观众也带来了识别困难。特别是浩如烟海的韩国古籍更成为天书,没有几个韩国人看的懂。
在民族独立的华丽外衣下废除汉字的政策正使韩国历史与文化陷入严重的危机,这样韩国的文化不是先进了而是倒退了,更使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韩国人给自己挖了一个埋葬自己文明的坟墓,这是韩国人民的悲哀。
韩国学生基本上不识汉字,每到一处历史古迹,对于对联,题词等文化遗迹基本无法识别,而作为同游的中国人却更理解这些文化遗产。
这种中文化断层是韩国文化的悲哀,但是影响的深远,却无法简单的概括成positive或者negative。和几个韩国人一起去逛汉城的一家寺庙,他们指着每一副对联问我是什么意思(因为是汉字,他们都不认识)。想想觉得也挺可怜,就像中国人去逛故宫,里面的字一个都不认识……突然觉得韩国人对于文化认同感的强烈追求也许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些根源。表面上,他们摒弃的是其他民族的文字,实际他们连自己的历史也一并否定掉了。
韩国有一个地方,叫镜浦台。一个小山坡上建了一座亭子,风景优美极了,一边是大海,一边是湖。古时候的文人骚客风流雅士观赏湖海风光、饮酒吟唱、挥毫泼墨、逍遥神游。通往这座亭子的半山腰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所有韩国人都走过去了(反正又看不懂),而一个中国人为它驻足,还傻兮兮的拍了一张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