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我的国奖之路

五岭寒士 林邑诚斋 2021-09-18

按:本文是我受法大学生处邀请撰写的文章,是学生处“我的国奖之路”系列推送中的一篇。在经过他们的同意之后,我将本文同时发表在本公众号上,敬请留意。




我在高中是理科生,在大一上的整个学期里,自己完全不知该如何学习法学,虽然听课认真做笔记,课后买了法制出版社的配套辅导题好好做,期末前一个多月就开始背名词解释,甚至还为了研究更好的制作笔记方法而给法制史的每一个朝代细致地做了打印出来两米还高的思维导图,但如同天书的《法理学导论》教材我一小时也只能读懂六页,而且读过就忘;做起往年期末复习题来,也感到老师讲的、教材写的、考试考的、配套辅导题里出的、打印店复习资料里写的,完全是五套知识体系,互不相同,观点矛盾,让我手足无措。

(这是当时我制作的宋代法制思维导图,后来发现对于考试根本没用)

另注:关于思维导图,读者们一定曾见到众多营销号把它捧到天上,说什么“不会用思维导图算什么大学生”,但我的文章《藉由计算机的体系化法学学习》里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Word文档制作结构化笔记,既能保持思维导图条理清晰的特点,又避免了思维导图若字数太多就不便编辑、阅读与分享的致命缺陷(比如,这张图片就是我当时做的宋代法制整理,极其难以阅读)。《藉由计算机的体系化法学学习》这篇文章在法大小石桥上的链接如下,敬请留意。

曹家豪:藉由计算机的体系化法学学习(一) | 前言、第一章
曹家豪:藉由计算机的体系化法学学习(二)|第一章

面对这些问题,我也曾找过师兄师姐咨询如何解决,还曾试图把每一套资料都好好学完,但在无尽的尝试中,我终究未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也始终未能体会法学之美;但时间不等人,距离期末考试只剩不到一周了。

时间紧迫压倒一切,仅剩一周的短暂时间容不得我再上下求索最佳学习方法,于是我只好完全死记硬背,时间精力花费巨大,却自感并无多少收获。用我自己在另一篇文章里的话说,自己就是个:

“……四不像,算个半吊子哲学系学生(法哲学)、法盲、中国历史系学生的结合体。谈公平正义不如哲学系学生对历代中西哲学思想如数家珍;论法制史既无文言文阅卷能力与文献功底,也无对历史细节与整体的把握;唯一有的能力大概是考前一两天临时复苏的死记硬背记忆力。”

曹家豪:《关于法学学习的邮件对谈》(我的这篇文章,其下载地址可在本推送“阅读原文”的链接中找到)

虽然后来得知,我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所有课程平均分都排名年级第一,但当时的我并无丝毫喜悦,因为如果法学就是这样死记硬背,没有任何能力提升,没有任何思辨深度,那我为什么要学法?为什么要放弃自己本来有兴趣学习计算机的理科生身份,把大好的青春浪费在这么一个毫无价值的学科上?

正是在这样一个契机上,某日午休半梦半醒时,我无意间看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律图书部的微信公众号“燕大元照”在1分钟前推送了举办“法律的多维度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届法律图书宣讲会”的活动通知。非常巧合的是,该活动仅限自推送发出起填表报名的前200名读者参加,而且不限读者身份,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于是,来到北京半年还未去过北大的我,抓紧时间赶紧报了名。

聚焦法律的多维度阅读 | 第四届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律图书宣讲会图文记

 第一次来到北京大学,“雾凇沆砀雪轻扬,闲鸭戏水蹼为桨”的冰封未名湖、“风云际会初晴日,一片曦和照万方”的巍然博雅塔、“香透窗扉霓裳羽,庭前影曳缀花丛”的园林式校园,雕栏画栋,亭台楼阁,对于从法大昌平小校园进城见世面的我,实在太过于震撼。

但是,当天的“法律图书宣讲会”才是比校园之美更加震撼我的学术魅力。

当天参与宣讲会的嘉宾,都是前来介绍自己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出学术书籍的学界权威人物。而整个宣讲会从下午两点半一直讲到晚上七点半,中间从未休息,而我却从不疲惫,在一个又一个上台老师引人入胜地宣讲他们对中国法律与社会的深刻洞察中,我欣喜若狂,感到自己终于进入了法学的大门。

 现在回首,当时的感觉确实没错,2018110日零下10度的这个严寒冬日,就是我真正开启法学大门之日。

这场图书宣讲会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定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朱苏力老师。后来,我的第一篇论文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军都法学·第五辑》出版,一路上最感谢的就是朱苏力老师,正如我在朋友圈中所写:

一路走来,我最感谢的是北京大学的朱苏力教授。虽然我仅有一次望见过他本人,在一场讲座上不甚清楚地远远看见过他,但他的思想却如滚滚长江般清晰有力。他力透纸背的上百篇文章,他对中国法学人“什么是你的贡献”这一振聋发聩的质问,他对空谈理论、思维、概念的法条主义传统研究范式既毫不留情又句句在理的强力批驳与坚决反对,他对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央地关系、司法制度、法律解释、法学教育等话题的深刻问题意识和卓越研究成果,在2018年的深秋永远改变了我的人生信念。也正是因为苏力老师,我才坚定地走上了社科法学的研究进路,在下定决心之后考上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项目。

除了苏力老师,现场嘉宾中的北京大学法学院车浩老师在《刑法教义的本土形塑》对于中国刑法教义学本土化建构的努力与成就、在《车浩的刑法题》中对法学教育的真知灼见与切实行动,北京大学法学院陈瑞华老师在《法律程序改革的突破与限度——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述评》对我国刑事诉讼现状的深刻反思与务实谏言,最高人民法院何帆法官在《大法官说了算》中介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发展历程、重要裁判、政治环境、逸闻趣事时的引人入胜、深入浅出,都在五个小时的图书宣讲会后给我未来数年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深远的影响。 

车浩:为什么出“有剧情”的大型案例题

陈瑞华:法院为何不敢做无罪判决?

【斑斓书引】何帆|司法群星璀璨时

如今反思,为什么我的学术启蒙竟是如此偶然,偶然到仅仅是因为我在某次午休后睡眼惺忪地看到了一篇微信推送?原因可能还是一个简单的道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大一的时候,我为了节省时间,从不看也不发朋友圈,而关注的公众号也少,信息闭塞,思维封闭,即使每日准时六点起床,踌躇满志冲到教室开始研读课本背诵单词,但也总是被艰深难懂的教材、生硬晦涩的单词释义狠狠挫败;再往后,无论是备考TOEFLGRE、北大经双,还是撰写军都法学参赛论文、进行律所或法院实习,我时常因自己的信息不足而吃亏。现在回想,这主要因为自己与他人交往太少,因此,无论是在同辈之间的切磋讨论,还是向师兄师姐的经验学习,抑或向老师长辈的虚心请教,在我的大一年级里极少发生,进而,孤陋寡闻,盲目自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我在大一下学期为了学好《民法总论》这门课程,一学期花费超过150小时给全书只有80万字的朱庆育老师《民法总论》这本教材做了10万字的笔记,详尽到书中每一个段落都有我的内容概括。做完笔记之后,我自己被自己读完这么一本高难度学术体系书的勇气与毅力感动得不行,无论看哪个同学都感觉“你懂啥民法”,甚至觉得老师上课讲得太简单,于是直接决定课堂全部翘掉,空出来的时间好好钻研朱庆育老师的《民法总论》。这样危险的自信乃至自大让我目空一切,考前根本没有听取老师的重点提示、师兄师姐的复习建议、同学们的问答切磋,甚至复习资料也没有好好背完,只是简单地看过一遍自己的笔记便上了考场,但一看考卷就傻眼了,而最终的分数也是极其惨痛的滑铁卢,而正是因为这一科的失利,导致我没能拿到大一的国奖。

朱庆育:民法教科书及其写法 | 学术精研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导致我乃至更多大学新生“独学无友,孤陋寡闻”的主要原因,可能并不是他们获取的信息太少,反而是他们获取的信息太多:太多迂腐空洞的说教占用了新生仍保有好奇与热情的宝贵时光,而触动心灵的真知灼见却往往石沉大海,让法学院新生们孤立无援、徘徊迷茫。

正如我校王涌教授在他那篇著名的《写给十八岁的法学少年卡尔》中所写:

你对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应在此时被点燃,但大学不会呵护你的心灵。课程杂乱,一开始就向你展现学术最无聊的一面,你找不到心灵上最亲近的导师。你像一只美丽的小海豚,在海面上中吞食着腐败的水草,而最精美的景色和食物却在海底深处,视野之外。每念于此,我便心痛。我担心在大一,你的心犀和慧根被平庸和虚伪阻塞,而无法恢复原状。

王涌,公众号:法影斑斓王 涌 | 写给十八岁的法学少年卡尔【斑斓 · 法学院】

正是因为缺少真诚而有效的指引,千千万万个大学新生才一遍又一遍地因信息不对称而浪费时间、错过机会、重演悲剧。即使是考入法大的天之骄子,有千里马之材,也只能“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大一时我始终期盼一位仿佛全知全能的师兄能解答我一切学习、生活、科研、实践的问题,指引我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是很可惜,天底下并没有这样的好事,于是我终究还是走过很多弯路。进入大二,看到新生们满脸的好奇与期待,又结合自己的经历,想到他们即将遇到我才刚刚走出的种种挫折,不忍心的我就开始了对一位又一位师弟师妹的指导。从大二开始到现在,在我的帮助下,他们有的进入了模拟法庭校队,有的和我一样考入了北大经双,所谓教学相长,我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也受益匪浅,深刻明白了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深感分享自己的经验价值重大,我便将自己这三年多在法大的各方面学习经验,以及指导各位师弟师妹的点滴积累总结整理,写成了文章《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给法大新生的经验与资源分享》,并发表在自己的公众号“林邑诚斋”上供所有需要这些经验的同学使用(本推送底端的“阅读原文”按钮链接到这篇文章的知乎版本)。我断然不敢妄称自己可以凭借一篇文章就彻底解决新生缺少合适指引的问题,但却可以保证这篇的内容,字字都经过我三年多实践的筛选、检验与沉淀,在对应的问题领域一定属于优质的解决方案,值得各位读者借鉴。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给法大新生的经验与资源分享

杜甫诗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才能写出越好的诗。对于同学们而言,一方面我们应明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抛弃自己的孤陋、自大与闭塞,像我去北大参加的那次讲座一样,听取大师们的智慧,感受“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北京大学出版社立社格言),获得最初的学术启蒙,打开法学的大门;另一方面,我们应保持足够的鉴别力,分辨先人的论述究竟是迂腐空洞的无谓说教,还是情真意切的真知灼见,正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所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若是有朝一日我成为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师兄实在惭愧,我的国奖之路艰难险阻,直到大四才赶上末班车到达终点。一路上的挫折不值得回首,但其中的教训却值得师弟师妹们倾听。当前我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虽然肯定未及“青帝”之高度,不可能仅凭一篇文章就把菊花“报与桃花一处开”;但一路上的经验必然对师弟师妹们有所裨益,希望祖国的花朵们能从本文汲取自己所需的养分,扛过迷茫、彷徨的寒冬,终于迎来自己“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未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