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9年相识到1949年恢复联系,再到1957年重逢,毛泽东对许志行的这份“兄弟情”,没有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改变
作者 苏峰
许志行(1901-1983),浙江海宁人。早年在汉口结识毛泽东,1920年在毛泽东的关怀下重进学堂,与毛泽民、毛泽覃同学。后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文学创作
毛泽东当时正率领湖南人民驱逐军阀张敬尧赴京公民代表团,途经武汉,看到许志行衣衫单薄、面黄肌瘦,便十分关心地问起他的情况。许志行把自己的遭遇告诉眼前这位高大青年。毛泽东很同情他,劝慰他说:想读书是好事,但小小年纪,在外流浪总是不好的,我先送你回家。但许志行不愿回家,想找一份工作谋生,以后有机会再读书。
此时的毛泽东也只是过路客,便诚恳地说:我要去北京,一时找不到熟人帮你介绍工作,你先回家乡等待机会,把通信地址留给我,等我回湖南后,我一定帮你出来继续求学,你看如何?
许志行听从了毛泽东的劝告。回家后不久,他果然收到了毛泽东从北京寄来的信。毛泽东在信中继续安慰鼓励他,还寄给他《新生活》《新青年》《星期评论》等进步书刊。许志行读后,求学的心情更加急切。
驱逐张敬尧运动胜利后,毛泽东回到长沙。1920年9月,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事。为救助失学青年,他多方筹集资金,在附小高年级部创办“失学青年补习班”。他一直记挂着千里之外的许志行,写信通知许志行急赴长沙入学。许志行惊喜万分,当即离家奔赴长沙。
毛泽东对身世飘零的许志行,就像对待亲弟弟一样。他引荐许志行进“失学青年补习班”读书,还承担一切生活和学习费用。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也来到附小读书,毛泽东每周给三人上一次公民课,讲述革命道理,鼓励他们多读多写,每周写一篇作文和读书心得,每天写一篇日记。他还特别指导许志行写作时要多注意观察现实生活。针对当时盛行的社会生活陋习,许志行写了一篇《靠菩萨的结果》,用事实说明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毛泽东说写得好,鼓励他投稿。文章后来发表在何叔衡主编的《通俗日报》上。看到文章见报,许志行的学习劲头更大了。
毛泽东的教务工作和社会活动非常繁忙,许志行在请教毛泽东之余,更多的是与毛泽民、毛泽覃待在一起学习。每逢寒暑假,三人便一起回到韶山,在毛家阁楼上温习功课,许志行还在韶山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
1922年,毛泽东介绍许志行和两个弟弟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许志行跟着毛泽东在长沙读了一年多书,毕业后准备报考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可这是官费学校,只收本省学生,许志行是外省人,毛泽东就建议他报考浙江省立师范学校,因为那里学费减半。在毛泽东的资助下,许志行返回浙江,考进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整个求学期间,许志行买书和日常开销大部分仍由毛泽东资助。为了不辜负毛泽东,许志行学习异常刻苦,写得一手好文章,深受国文教师俞平伯欣赏,他写的几篇短篇小说还发表在《小说月报》上。1925年五卅惨案后,许志行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投身工人运动,被校方发现后开除学籍。
国共合作时期,1926年春,毛泽东在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得知许志行的情况后,立即写信邀许志行急赴广州工作。国民政府北迁武汉后,许志行又跟随毛泽东来到武汉,经毛泽东举荐,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机要秘书。
大革命失败后,许志行离开汉口,到上海、杭州等地,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许志行回到家乡,策动农民暴动未获成功,后辗转多地,失去了与党的联系。上海解放后,他鼓起勇气,给毛泽东写信,没想到竟收到了回信。
新中国成立后,两人多次书信往来,毛泽东还邀请许志行到北戴河避暑,到京城做客。在毛泽东的一再盛情邀请下,1957年6月,许志行来到北京,两人相见,分外激动。许志行紧握着毛泽东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毛泽东连连说道:“志行兄,我们见面太晚了!太晚了!”眼含热泪的许志行感慨万端,他完全没想到眼前这位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人,还这样热情对待几十年前萍水相逢的小兄弟。两人交谈后,毛泽东又把与许志行有旧的谢觉哉、易礼容请来,大家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几天后,许志行向毛泽东提出想去韶山看看,毛泽东高兴地答应:“好!到那里去看看,代我问候家乡的亲人们。”说着,拿起毛笔,给韶山乡人民委员会写信,请他们“以朋友的态度接待他,告诉他一些事情”。
许志行离京时,毛泽东从稿费中支取500元,赠给许志行作路费。许志行在韶山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款待。故地重游的他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当年在韶山老屋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毛泽民、毛泽覃兄弟都已牺牲,只能隔世相望;当年供他上学、带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恩兄,如今已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还一如既往地关爱着他,这是多么令人感佩的人民领袖啊!
从1919年相识到1949年恢复联系,再到1957年重逢,毛泽东对许志行的这份“兄弟情”,没有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改变。
往 · 期 · 精 ·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