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0月,新婚不久的邓颖超为不在大革命关键时期影响工作开展,将孩子流产。1927年,邓颖超再度怀孕。当时正逢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邓颖超在颠沛流离和慌乱惊吓中难产,诞生的第二个孩子很快夭折了。从此之后,身体几乎透支的邓颖超再也无法怀孕,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
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俩将舐犊之情转化为对子侄一辈的关心和爱护。周保章就是其中一个,他是周恩来堂弟周恩彦之子。邓颖超在1957年到1981年的二十多年时间内,给周保章写信50多封,从学习工作到生活健康再到婚姻家庭,询问关怀、安慰开导、勉励鞭策,无不流淌着温暖的爱意。
1957年邓颖超写给周保章
保章侄:
前接保常来信,知你生病住院,我曾复信要他去信时安慰你,但仍不免对你的挂念。几天前接你来信,也收到你父亲的来信,我对你的病才放心一些。
你对你父亲释放后的认识与做法都是正确的,但愿他能健好地做一个公民。
我在长征时曾患过肺结核,在当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我以对病魔的顽强斗争和乐观精神战胜了它。你是年青小伙子,轻度的肺结核,在情绪上确实应该看成不算什么,但又需正视疾病,恰当地注意治疗,需要坚韧,不能急躁,而慢性病遇上了乐观的情绪,它就会好去一半,忧郁只能增加病势的,我相信你能配合医生的治疗,不久就能康复出院。
七伯出国返家不久,身体健好,我因病在休养,近来健康有进步,希勿念。
祝你早日痊好!
七妈邓颖超
二月廿一日
青年人在恋爱问题上遇到波折,亦是难免的,把它当作经验教训,就可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了。你说对吗?
1955年,周保章在部队体检时被查出患有肺结核病。在那个医疗技术和条件都极其落后的时代,肺结核让人闻风丧胆。“十痨九死”的传言不是空穴来风,母亲妹妹因此病过早离世的事实就如同黑幕横亘在眼前,周保章的心惴惴不安,正值鼎盛年纪却一下丧失了生活的希望与激情。加之隔离式的医院治疗,更是让脱离群体、脱离熟悉生活环境的周保章萎靡不振。他向前来探望的兄长周保常吐露心声以求安慰。周保常将这一情况写信告诉了邓颖超,于是一封家书从中南海而来,如春风化雨,抵达周保章的心田。在这封信中,邓颖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长征期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肺结核的经历为例,勉励尚在病中的周保章打起精神,以乐观态度和向上精神击败病魔。在江西中央苏区时,邓颖超已患有肺结核,长征在即,她和周恩来商量,因为身体原因不便随军行动,希望留在地方工作。周恩来却对邓颖超说,随军长征是组织作出的决定,个人不能改变。邓颖超随即毫不犹豫带病长征。长征途中,每天行军打仗,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啃树皮,种种恶劣条件都蚕食着邓颖超的身体。疾病缠身的邓颖超因为体力不支掉队了,独自过草地时陷入了泥潭。邓颖超知道陷入泥潭后不可拼命挣扎,越挣扎只会陷得越深,于是只是静静等待,后续部队经过时才将她救了出来。这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者做出的选择,遵循内心对于纪律和党性的严守,朝着革命理想前行。这副羸弱多病的躯体所迸发的不绝能量让人难以置信。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不值一提,包括肺结核在内。
邓颖超这种为革命九死不悔的意愿正是她与周恩来两人当初结合的原因。1922年,周恩来在写给邓颖超的信中寄来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他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份革命者独有的血色浪漫渗透了对于共同理想的不懈追求,向着对祖国、人民甚至人类的广博之爱而去,令人肃然起敬。这封信中的加粗部分为邓颖超亲笔。(其余为邓颖超秘书张元代笔)她在鼓励周保章“情绪上看成不算什么”的基础上,也不忘提醒他,“需正视疾病,恰当地注意治疗,需要坚韧,不能急躁”。慢性病就需要以乐观的心态慢慢治疗,心态作用于人的状态,积极的心绪也会助益身体的痊愈。她曾经是一位单枪匹马战胜病魔完成长征的战士,此刻她却变成言传身教鼓励年轻孩子成长的慈母。这种谆谆教诲让人动容。在张元落款结束之时,邓颖超特意追写,“恋爱问题遇到波折在所难免,把它当作经验教训,就可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了。”周保章因为肺结核主动切断了和初恋对象的联系,这让他的内心无比痛苦。邓颖超深深理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知其所痛,知其所伤,知道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面对病痛、面对自尊受损、面对不得已的断舍离时的沮丧心境。但她又以过来人的经验鼓励他向好处看,正视人生挫折,将教训化为经验,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人生路上一切波折莫不需要如此心态。“你说对吗?”她问,这句已经完全是和孩子促膝于灯下的母亲所说的话了,舐犊之情跃然纸上。收到这封信的周保章重振信心,在病房中开始了高中全部课程的自学,为考大学做准备。到了1961年,周保章更是写信向七伯七妈报告已经遇到人生另一半——刘淑梅,从那时起,他们携手恩爱至今。邓颖超一生鞠躬尽瘁、身体力行,为后辈做出了革命者的榜样。身为妻子、身为长辈、身为革命者、身为领导人,她竭尽全力将每一个角色诠释到位。1992年7月,邓颖超的骨灰撒向海河,以另一种方式和她的灵魂伴侣再次相遇。终其一生,他们栉风沐雨,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进行到了最后一刻。
参考文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编. 亲情的记录[M]. 北京:人民出版社;青岛:青岛出版社, 2014.10.图片来源于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