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正道》摘要(上)

吕功杰 财路漫漫
2024-09-21

分享一份好书《八正道》德宝法师通过浅析的文字讲透了佛法的大智慧,他使人明白了如何通过修习改善日常的行为念头,使人生得以成就的方法。八正道就像厨房的八种工具,你烹饪任何美食都离不开其中某些工具,佛陀悟到的四圣谛的道就是指的八正道,相信生活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被八正道中的方法轻松化解。

我写了两篇《八正道》的摘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此文分为上下两篇,基本上都是摘录书中对自己有感触的句子,由于内容较多篇幅较长,无法做到全面诠释,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查看原书,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触动。

学习佛法,不是一本书或者一本经文就可以学会的,它们都是一扇门,通过它们让你进入广大的世界,通过佛法修身修心的广大可践行的方法论。希望我的文章也可以作为一道小小的门,去帮助更多的人向善。



以下是阅读《八正道》这本书的内容摘要,分为上、下两篇内容较长将近20000字之多,主要是为了自己学习记录的而用,大家可根据兴趣阅读即可。


【前言】灭苦之道——八正道

•打坐好几个小时,但内心却充满愤怒、幻想或忧虑。然后你们说:“我无法禅修,我无法专注。”那是你禅修时把世界扛在肩上,不想把它放下来。
•即使你读这本书一百遍,若不落实修行,它对你也毫无帮助。反之,若你认真修行,坦然观察自己的痛苦,并持续去做离苦得乐的事,则这本书当然能帮助你。
•佛陀曾说过几种快乐,从最短暂的到最深奥的,依序陈述如下:较低的执取之乐,佛陀将我们多数人称为快乐的一切事物,都归类在最低层,称之为“五欲之乐”。
•较高的快乐来源其中之一是“出离之乐”,即一种心灵上的快乐,来自于追求超越世俗之乐的事物。
•最高的快乐来源最高的快乐是“证果之乐”。
•八正道由三个相辅相成的阶段组成——戒、定与慧。
•第一个阶段——戒,是接受一套核心的价值,然后再根据它们来生活。佛陀知道合乎道德的身、口、意行是进阶修行的前行,但我们至少必须具备一些智慧来判断何者是道德。
•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佛陀解脱道的第三阶段,这又把我们带回八正道的最初两步——正见与正思维。我们开始解行合一,了解如何创造自身的痛苦;了解身、口、意行如何伤害了自己与别人;洞见自己的谎言并如实面对生命。智慧是指路的明灯,使我们得以避开痛苦的纠缠。
•虽然前述佛陀的八正道是由一连串相续的阶段组成,但它的运作其实更像螺旋状。戒、定、慧彼此加强与深化,八正道上的每一步都加强与深化其他各步。当你开始将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修行时,每一步都会展现,每个善行与洞见都会推动下一步。
•忍辱也意味着尝试尽量去了解别人。误解、误会与怀疑,会造成痛苦与不满。切记别人的问题不会比你少,甚至可能更多。有些很好的人有时会陷入困境,可能不经意地说话或做事。若你不因挑衅而失去耐性,就可以避免烦乱,对别人处境的了解也会加深。
•修习忍辱。忍辱不代表容许别人虐待你,它的意思是等待时机,在最佳的时间与地点,以最佳的语言与态度有效地表达自己。若你不耐烦地脱口说话,事后可能会悔不当初,并痛苦不已。
•佛陀称完美的老师为“善知识”。这种人说话柔和、亲切、诚恳,尊敬你,且慈爱与悲悯。善知识绝不会要求你做错误的事,反之总会鼓励你做正确的事,并在需要时帮助你。善知识是博学多闻的,总是毫不迟疑地和你分享知识。
•帮助你使正念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念是培养剎那相续觉知的唯一方法,这是对身心所感受诸法真实本质的觉知,你也许听过这种方法被称为“内观禅修”。
•当打坐时,闭上你的眼睛,这有助于你专注。心在禅修前就如一杯混浊的水,若摆正杯子,泥沙会慢慢沉淀,而水也会变清澈。同样地,若你保持安静,打直身体并集中注意力在禅修对象上,心将沉淀下来,你将体会到禅修的喜悦。
若疼痛是出现在身体正常与健康的部位,我建议你尝试作如下处理:•处理疼痛最有效但也最困难的方式是看着它,和疼痛同在,融入它。经历它,而不将它视为我的疼痛、我的膝盖、我的脖子。就只是贴近观看,看它发生什么事。起初疼痛可能增加,那会造成恐慌。例如,膝盖可能开始剧痛到让你害怕将失去脚——它将坏死,且不得不被锯掉——那使你忧心如何用一只脚生活。别担心,我从未看过有人因禅修而失去脚!当在观看的疼痛达到最难忍受的高峰时,若能熬得过,例如再忍五分钟,你将发现这椎心刺骨、威胁生命的疼痛开始消退。疼痛将转变成中性的感受,你将发现即使苦受也是无常的。
•你可用同样的技巧来处理心理疼痛,也许它源自罪恶感或创伤的记忆。别试图推开疼痛,欢迎它,与它同在,即使有些可怕的场景在心中上演也是如此。别在情节中迷失,持续观看心理疼痛,最后就如看身体疼痛般,看着它消退。当临界点出现而疼痛消失时,你会如释重负,感受到安详与放松的平静。当然,身体疼痛或疼痛的记忆可能再次生起,但一旦曾突破过身体或心理的异常疼痛,那个异常疼痛便不可能再以同样的强度出现。下次你打坐时,在疼痛生起前,也许能坐得久一点。
•处理疼痛的第二种办法是,把它拿来和这一生经历过的疼痛相比。目前这疼痛虽然似乎很难忍受,但它只是曾经历过疼痛的一小部分,你经历过远比这更惨的,此外还有一些日夜缠绕的潜藏微细苦受。和其他痛苦相比,脚上的这点疼痛便不算什么了。忍受它是值得的,如此你才可能克服生命中更大与更普遍的痛苦。这个疼痛就如刺一般,拔出刺很痛,但你接受那个痛,以避免后面更大的痛苦。同样地,你能忍受坐禅的疼痛,以避免自己未来陷入更糟的愁苦中。
•另一个办法是,思维别人正在经历的痛苦。目前许多人由于生病、无家可归、饥饿、和所爱者分离,以及其他重大的问题而身心受苦。提醒自己和这些痛苦相比,疼痛其实还好。第四个办法是不理它,刻意把注意力转向呼吸。为了帮助自己停留在呼吸上,可快速地呼吸几次。
•我最后的建议是,只有在其他办法都无效时,非常警觉地移动。缓缓调动肌肉,看看随着姿势的微幅改变,疼痛是否会减轻。
•你也许质疑,忍受疼痛有什么好处。“我着手禅修是为了去除我的痛苦,我为何要在坐禅中自讨苦吃呢?”切记!这种苦能导致苦灭。当以正念如实观察疼痛的生与灭,并体会伴随痛苦止息而来的乐受时,你对于自己的耐苦能力会更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因为你的痛苦经验是自发与集中的,因此它是修行的好道场,你愈来愈能对抗生命中更大的痛苦。
•集中你的心安定内心的一个好办法是专注于呼吸。呼吸是现成可用的,你无须费力去寻找呼吸,因它总是在鼻孔流进、流出,无关任何感情、推理与抉择。持续把心安置于其上,是培养舍心的好方法。
•在禅修中,你无须对任何人表达任何事,只需要清楚觉知“见只是见,听只是听,触只是触,知只是知”就够了。
练习一分钟正念•一天当中每个小时花59分钟做你在做的事,但那个小时请空出一分钟,停下手边的事并禅修。你甚至可设定手表或计算机的闹钟,每个小时提醒自己。当听到闹钟时,心里完全放下手边正在做的任何一件事,并闭上眼睛,保持专注于呼吸。若你心想不知道一分钟有多长,那就吸气与吐气十五次,不间断地专注于呼吸。若所花的时间超过一分钟,别担心,你并无任何损失。
•一分钟结束时,睁开眼睛之前,下定决心在下一个小时快结束时再次禅修一分钟。期待那一分钟,并让自己愈来愈热衷于此。你还可以问自己:“何时我才能再次静坐禅修?”若重复这个简单的方法,到了一天结束,你将多做了十至十五分钟的禅修。此外,到了一天结束,由于每小时你都曾心系于此,你更容易激励自己临睡前再静坐一会儿。以半个小时的坐禅结束你的一天。上床时,持续把心放在呼吸上直到睡着。若半夜醒来,把心拉回呼吸。当隔天早上醒来,你的心还是会在呼吸上,提醒你以坐禅展开新的一天。

【第一章】正见

•佛陀的信息既简单又深奥。自我放纵与自我折磨的生活皆无法带来快乐,唯有不执两端的中道,才能导致心的安稳与智慧,彻底解脱人生的痛苦。
•佛陀的信息在传统上的认知是四圣谛,其中的最后一谛(道圣谛)展开即为八正道。他教导我们要善巧地修习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
•践行这条道路的方法是,把正念觉知带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中,持续努力向善增上,并运用正见。当心安定下来时,洞见便开始生起。
•有这么一刻,此时八正道的一切因素皆已备妥。戒圆满;定深厚;心光明且清晰,没有任何障碍现前。届时你会有最深的洞见——所有经验在各方面皆是无我与无常的,没有任何事物值得执著。在那一刻,你的一切疑惑皆将消失,看一切事物的方式也会改变。
根据佛陀的解释,正见有两个部分:了解因果与了解四圣谛。
 了解因果 •佛教道德的基础是,不善的行动导致痛苦的结果,而善的行动则导致快乐的结果。这个简单的因果原则,是佛教徒所称的“业”
•你的正面行为产生两种立即的结果。第一个是内在的——你感觉如何。第二个是外在的——其他人感谢你并关心你。
•三种是身体的行为——杀生、偷盗与邪淫;四种是说话的行为——妄语、两舌、恶口与绮语;最后三种是心的行为——悭贪、嗔恚与邪见。
“有因必有果”的观念是正见的第一部分,现在进入第二部分——了解四圣谛。

 了解四圣谛 •佛陀说,他只教导四个观念——苦、集、灭、道。“苦”是指我们在生活中感觉不快乐;“集”是不快乐的原因——我们放任与执著的心;“灭”是佛陀的承诺,即我们可通过断除渴爱而灭苦;“道”是为了达到目标,必须采取的步骤。
•生死轮回人生无可避免的循环——生、老、病、死——带来痛苦。•变化变化也使我们感受不圆满苦。
•失去执著的东西使我们愤怒与悲伤,即使是一些琐碎的事物,当它损坏或消失时,也可能令我们感到哀伤。
•当我们环顾周遭时,显然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会造成苦。为何会这样呢?事实上,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因之果。大气压力、风与温度的变化都是下雨的因。树的因是生长的种子,以及滋养它的阳光、土壤与水。我们的生命也是因与缘的产物——以父精、母血为身体直接的因,以及过去诸世所累积的能量印记为因。
•佛陀称这些与其他一切因之产物为“因缘法”,他解释一切因缘法都有三种特性。第一,它们是无常的。在时间推移下,都会瓦解、变化或死亡。第二,因为这些变化,一切因缘法都是不圆满的。如我们所见,一切变化的事物都可能产生痛苦。第三,一切因缘法都无固定不变的自我或灵魂。
•若勇于正视变化,我们也许会看到它也有向上的一面。我们可以信赖这个事实——生命中存在的一切因缘,同样都会变化,事情可能变糟,但也可能改善。因为无常,我们才有机会学习、发展、成长、教学、记忆,以及做其他正面的改变,包括修习佛陀之道。若一切事物都一直那样,则这些改变将无从发生。不识字的还是不识字,贫穷与饥饿的还是一直维持贫穷与饥饿。我们将没有机会终结贪、嗔、痴,以及它们的恶果。
•我们与其他一切事物都处于过程中,在生、住、异、灭的相续之流中,世间或自身并无任何独立恒存的事物。看自己的心一分钟,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记忆、感情、观念与感受飞快闪过意识的屏幕,我们根本抓不住它们。因此,以贪取之心去执著这些飞逝的影像,或以嗔恨之心排斥它们,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若我们的正念迅速敏锐,当它处于深定的状态中时,就可以清楚看见变化,直到完全没有我见为止。
•正确了解这个无我的观念,你将感到轻松自在,将能轻易地和任何国家的人打成一片,将不卑不亢地与人相处,将无入而不自得,且所有人都会觉得和你在一起很舒服。
•无法控制若我们真的可以控制生命,那么就没有理由会痛苦。事实上,我们无法控制它。一次次我们得不到想要的,却得到不想要的东西。
•佛陀尝试为我们厘清此事,即世上的每件事物都会为迷昧无知的众生带来痛苦。他列出“五蕴”,涵盖事实的每个可能方面:色、受、想、行、识。“色”是指一切物质存在,包括身体,以及感官接触到的事物。另外四蕴则涵盖一切心理经验。在列出招致痛苦的一切事物最后,佛陀说:“总之,五取蕴是苦。”
•我们是透过五根去感知这个世界,以眼见色,以耳听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感触。佛陀还提到第六根——意根,因为我们的心也能感知观念、思想、意象与情绪。
•在我们感知某事之后,心不管它是什么,立即加以分类或判断,并把事物或经验放进三个箱子之一。第一个箱子是标示为“乐”的感知——刚出炉面包的味道、小提琴协奏曲、光辉的夕阳。第二个箱子装的是“苦”的感知——父亲死亡的回忆、头痛、警笛的呼啸。放进第三个箱子的是“不苦不乐”的感知——我们有中性反应的那些事物与经验。
•透过正念觉知,我们学习务实地观察存在,它不总是美好、愉悦与快乐的,而了解生命是苦乐参半的。我们在身心痛苦刚产生时便察觉它,并观察它如何生起、持续多久与如何消失。正念禅如减震器般运作,若你逐渐习惯去面对日常生活的不圆满苦,并觉知它们是自然的事件,当你遇到困难或痛苦的情况时,就能勇敢与平静地面对它。当我们能无惧地正视痛苦时,也一定能认出真正的快乐。
•佛陀将感官欢乐比喻为涂上蜂蜜的利刃。为了尝蜜,人们甘愿冒剧痛的危险。我们都能想到人们为追逐欲乐,而伤害自己甚至害死自己的例子。
•这种人不了解佛陀的第一谛——不圆满苦,是无法避免的;或他的第二谛——贪欲有多少,痛苦就有多少。没有这些基础正见,不可能了解佛陀的第三谛——当一切执著,一切贪欲熄灭时,苦便止息。
•随着第三谛的逻辑与力量变清晰——贪欲灭导致苦灭,你的正见增长。因此,当正确运用佛陀的八正道时,你在其中找到离苦之道。如此做时,你见证了第四圣谛——灭苦之道,即遵循八正道。现在你已接触了正见的全部四个基本方面。
 修习正见的要点 ◉ 正见引导我们根据因果与四圣谛的见解来行动。◉ 依照“业”的法则,善行造成乐果,恶行则引发苦果。◉ 发自贪心、嗔心或痴心的行为导致痛苦,因此是不善的或错误的。◉ 发自无贪、无嗔或无痴的行为导致快乐,因此是善的或正确的。◉ 四圣谛宣说苦、苦的起因、苦的止息与导致苦灭之道。◉ 面对苦谛有助于我们认识真正的快乐。◉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与得到不欲之事物——这些都是苦。◉ 当我们无法接受一切现象皆为无常、苦与无我时,痛苦就会生起。◉ 贪欲是痛苦的根本原因,贪欲有多少,痛苦就有多少。◉ 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贪欲与由它发起的有意行为负责。◉ 当为自己的有意行为负责时,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苦灭。◉ 佛陀的八正道为我们指出达到究竟安乐的灭苦之道。◉ 正念能帮助我们了解四圣谛与八正道。

【第二章 】正思维

•这种训练不只专用于正式的禅修,在坐禅中所做的,应延续到其他一切时刻。我们把正念的训练带入日常生活,并运用到一切环境中:公交车上、工作中、感觉苦恼时,以及外出购物时。否则,花那么多时间在蒲团上有什么用?尽一切努力去避开或斩断妄念,并鼓舞善念,就如在蒲团上所做的一般。在禅修之外以此种方式修行,是很有挑战性的,因我们每天都有无数的机会,被感官印象的贪、嗔、痴等反应牵着走。
•修习正思维的正念要点如我们现在所见,践行佛陀的圣道,需要在真实世界中修习八个步骤中的每一支。我们需要接受者来修习布施,需要朋友与敌人来激发慈心,需要痛苦的众生来增长悲心。
 • 记得人总有一天会死,以及我们不想抱怒或含恨而终。
•无论你如何反应,可确定的一件事是:最后你的愤怒伤害你,将比伤害你气愤的对象更为严重。
•慈的主要障碍是愤怒。当愤怒与嗔恨暴增时,心中便容不下对自己与别人的友善感觉,也容不下轻松或和平。
•对我们来说,幻想、恐惧与其他各种妄想是个大问题。我们似乎很容易陷入不健康的思维模式——掉进意识里凹陷的沟槽,使我们一直绕着通往痛苦的熟悉轨道转。
•思维能令我们快乐或痛苦,这一点也不神秘。
有几个实际步骤能对治愤怒:● 尽快察觉你的愤怒● 觉知你的愤怒,并感受它的强度● 谨记个性太急躁很危险● 切记愤怒的苦果● 练习自制● 了解愤怒与它的因是无常的

 修习正思维的要点 ◉ 当正见增长时,正思维便自然流露。◉ 思维能让我们快乐或痛苦。◉ 佛陀为我们指出三个正思维:放舍或最高意义的布施、慈、悲。◉ 从给予物质开始你布施的修行。◉ 执著诸法——色、受、想、行、识——令我们不快乐。◉ 当恐惧生起时,让它增长,并看着它达到高峰与消退。◉ 慈是一种与众生互为一体的感觉,以及希望他们快乐的真挚心愿,它有着深远的影响。◉ 你的愤怒最后伤害你,将更甚于你所愤怒的对象;采取行动对治你的愤怒。◉ 正念能帮助减少并终而消除你的愤怒。◉ 悲悯是自发的,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从而发愿减轻他们的痛苦。◉ 培养对自己、父母、子女与伴侣的悲心,将帮助你使心放松与调柔。◉ 禅修期间妄想生起时,若只注意它们消逝的本质,它们可能便会消失。◉ 若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妄想依然川流不息,那是彻底探究它的信号——在你的生活习惯中开发观慧。◉ 省察妄念是禅修的关键部分。◉ 在蒲团上修习正思维,能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检查恐惧、愤怒与渴爱。

【第三章】正语

•  “舌头是受困于牙齿间的无骨武器。”当恶意地说话时,舌头会射出言词短剑,夺去人们的好名声与信用。即使我们说某人的话是真的,若它的动机是要伤害此人,它便是恶意的。


•  话语是有力的工具,可用来行善或作恶。佛陀将话语比喻为斧头:所有人出生,口中皆含斧。愚者用恶言,伤己与伤人。


•  恣意宣恶口,愚以为己赢;岂知安忍道,始为真胜利。


•  你察觉自己心烦意乱,立即停止谈话。默默提醒自己:“我不能随之起舞,我不应像那人一样沉沦失去正念。这个对话已迷失方向,我选择只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  事实上,身为学佛行者,一旦察觉对话正朝错误的方向走,你应负责把它导回正轨。


•  相互叫嚣会对所有涉入者造成痛苦,以正念回想,当你情绪失控时那个感觉多么可怕。


•  让自己冷静下来,将给你与对方一个机会,以更友善的方式打开你们的心。


•  你能做的最重要决定是说话之前先三思。俗话说:“看好你的舌头!”但更重要的是看好你的心。舌头自己不会动,心控制它,在你张嘴之前,检查心看看你的动机是否良善。任何发自贪、嗔、痴的话语,到头来一定会令你后悔。


•  不论我们说某人的事是否真实,闲聊别人就是个问题。毕竟,若三个人叙述第四者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会不同。人性就是如此,不论什么事我们很容易相信初次听到的,即使它只是某一人的版本。它可能是基于事实,但闲话会修饰与夸大它。闲话导致争吵与误解,它可能破坏人际关系。最严重的情况,它可能导致毁谤或污蔑的诉讼。


 正语的四个特质 

•  佛陀告诉我们,正语有四个特质:它总是真实的;它是提升的,而非恶毒或刻薄的;它是和善的,而非粗鲁或严厉的;它是中肯的,而非无用或无聊的。


•  说实话(不妄语)正语的第一个特质是:它总是真实的。佛陀告诉我们,绝不说谎,无论是为自己、他人,或为任何一种利益。


•  言词不是武器(不两舌)正语的第二个特质是不作恶意的谈话。古谚云:“舌头是受困于牙齿间的无骨武器。”当恶意地说话时,舌头会射出言词短剑,夺去人们的好名声与信用。即使我们说某人的话是真的,若它的动机是要伤害此人,它便是恶意的。


•  柔和地说话(不恶口)第三种错误的话语是刺耳的语言。口头辱骂、亵渎、讥讽、嘲弄与过度直言或不当批评,都是刺耳语言的例子。


•  避免闲谈(不绮语)第四种错误的说话方式是闲话,佛陀称之为愚蠢或无意义的谈话。


•  佛陀解释,一个公认说话温文儒雅者,很快便能受到信任与尊敬。这种人内心祥和平静,能与他人友善互动。例如,你是否注意过人们常用我们与之说话的方式对我们说话?若我们被认为是夸大其词或说谎,别人便自然而然地会对我们说谎。若我们习惯诋毁别人,别人自然而然会说我们的坏话。相反的,若我们被认为是可信赖的,我们的话就会更容易被相信。若我们以谨言慎行著称,别人就很难散播我们的流言飞语。若我们的话语始终是亲切和善的,别人就不好意思在我们面前骂人或粗鲁地说话。显然,话语要么促成快乐,要么终结快乐。我们深谙此理,是因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所思所行严重受到周遭他人所言的影响。


 修习正语的要点 

以下是通过正语防止痛苦生起的要点:

◉ 正语需要你断除妄语、两舌、恶口与绮语。

◉ 不作为的说谎仍是说谎。

◉ 恶意谈话(即两舌)破坏别人的友谊,或损害他们的名誉。

◉ 口头辱骂、亵渎、讥讽、嘲弄与过度直言或不当批评,都是刺耳语言(即恶口)的例子。

◉ 恶口不只伤害别人,且贬低自己。

◉ 闲话与空谈导致争吵与误解,浪费你的时间,并制造内心的烦恼。

◉ 一切不是发自放舍、慈爱与悲悯的无谓言词,都是有害的。

◉ 检验正语的方法是在说话之前,停下来问自己:“这是真实的吗?这是和善的吗?这是有益的吗?这会伤害任何人吗?这是说某些话的恰当时间吗?”

◉ 利用正念强化自己不说任何有害话语,以及只使用温柔与慎选的言词,将能为一切困境带来和谐。

【第四章】正业


•  当我们充分了解戒律时,正业就会变得自动自发,不可能想要犯戒。此时无须回顾它们,便能让自己走在正道上。


用正念修习正业佛陀说:“一切善的身、口、意业都以正念为本。”换言之,正业由于正念而自然增长。让我们进一步看看为何如此。每个有意的身、口、意行,都强烈影响我们。当伤害某人或犯下某种恶行时,我们经常感到身体紧绷,且内心也变得混乱、不快乐,正念帮助我们看清这个有害的影响。我们看见恶行导致后悔的感觉,它带来忧愁,使心不得安宁。当内心激动时,我们失去专注的能力,我们的行为愈恶劣,就愈感到沮丧与忧愁。一个恶性循环开始,负面的心理状态,影响我们去做另一个恶行。


在道德修养的最初阶段,我们需要这五戒,就如孩子需要父母耳提面命“别碰火炉”一样。小孩长大之后,他们了解父母的规定是为了防止伤害而存在。同样地,当我们充分了解戒律时,正业就会变得自动自发,不可能想要犯戒。此时无须回顾它们,便能让自己走在正道上。


五戒佛教戒律从五个道德原则开始,强烈建议人们若想要取得心灵进步,便得遵守它们,即:

● 不杀生

● 不偷盗

● 不妄语

● 不邪淫

● 不滥用酒精或其他麻醉品


佛弟子被期待要誓愿遵守这些规定——五戒。然而,这五戒并非佛陀所创,它们是永恒、基础与普遍的。


佛陀确实提供了一套戒律阻止我们积聚痛苦,但真正的道德行为远非任何规定清单所能描述。确切地说,戒律是一套环环相扣的准则体系,其中折射出我们的行为如何将痛苦加诸于己和加诸于人——每个人的道德抉择如何影响众生万物。


有些人想要一个简单的规定清单,并依其行事,从而确保自己的行为是道德的、规矩的;


 修习正业的要点 

◉ 任何有志于心灵成长的人,都应遵守五戒

◉ 持更高的戒,即八关斋戒或八终身戒,对于禅定有很大的帮助,并能在佛陀之道上更进一步。

◉ 当不杀生时,我们可以成为真正无害的人,并修习慈心。

◉ 偷盗意指拿别人未给予的东西,包括别人的创意在内。

◉ 当不偷盗时,我们可对别人的需要保持尊重,并修习随喜。

◉ 我们应避免一切蓄意的滥用感官。

◉ 正念能帮助我们克服诱惑,避免争吵,并慈悲地响应别人与自己的道德缺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财路漫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