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特级教师张祖庆之间差了啥?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上一次现场聆听张祖庆老师的课,要追溯到5、6年前了,具体时间已记不清楚,只记得看了一部关于神奇的无字书的微电影,当时就觉得这课好有意思,竟然还可以用电影来开启。
然后就再也没有交集,他的公众号“祖庆说”倒是关注了一段时间,具体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记不清楚了。
翻看记录,原来是在2019年9月22日凌晨4点28,那个时候孩子还没满月,估计是喂完奶后看手机刷到的,然后就此关注了。
再就是今年3月份网上购买了他的课程,断断续续地听了一部分。
这样算起来,今天才是第二次现场聆听张老师的课。
张老师今天的讲座主题是《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交际语境下的统整写作》,因为网上课程也有所涉及,所以我就抱着再听一遍的心态坐在台下准备好好记笔记。
没想到,今天的课程跟网上完全不一样,从一开始举起手机就没放下,太多干货与案例值得借鉴学习啦!(正式开始前主持人也谈到,为了让成都的老师有更多的收获,张老师在贵阳场的基础上又做了调整,今天上午都还在一直修改PPT,不得不为张老师的敬业点赞!)
01
从一部毕业微电影说起
张老师一上来就给我们看了一部毕业微电影,我完全被里面的场景以及老师的声音吸引了,甜甜的很好听。
转眼看一起来的小伙伴,她已经在电脑上敲下“篮球、操场、读书……”一串关键词,她说明年毕业正好可以借用,确实拍得很好,与去年我们班级的毕业电影相比。
欣赏完微电影,张老师与我们分享了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原来这个班级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毕业时有更好的收获与体会,特意设计了一次毕业课程。
概括起来,就是三大主题六个模块,分准备、实施、展示三个阶段完成。
其实去年我们也精心设计了毕业课程,拿去参赛还获得了区级二等奖的好成绩,但是跟这位老师的毕业课程一对比,我们的课程里面学生操作特别是写作部分就太少了。
除了邀请函、写给未来的信、写给母校的信是他们自己完成,其余像方案策划、主持稿、节目排演、简报等基本都是老师包干了(当时整个年级的毕业课程就我们办公室四个老师从头到脚包完,特别累),一对比才发现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太少了,再者我们还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评价环节。
原来,我和祖庆老师之间差了见识,没有见多识广,怎么能更好地设计课程呢?
祖庆老师说,精心为孩子们设计毕业课程很有意义,这会成为彼此美好的回忆。当小学老师,又能设计多少个毕业课程呢?毕竟能带的学生就那么几届。
咦,这句话怎么这么耳熟呢?
原来,我和祖庆老师有过同样的感悟。
02
任务链驱动写作
回顾刚才的毕业课程,其实是由一个个小任务组成的,只有完成了每一个小任务,才能完成整个大的任务,这就是任务链驱动写作。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是一个综合性活动单元,当时在集体备课时大家各抒己见,最终行成了“为你读诗(学生需要提前搜集诗歌)——我是小诗人(学生仿写、创编)——合编诗集(学生需要整理、装饰、设计)——诗歌朗诵比赛(学生需要练习、排演)——诗歌展演活动(学生需要设计方案、制作邀请函、写主持稿)”系列活动,深受学生们欢迎,这何尝又不是一次任务链驱动写作呢?
祖庆老师说,写作,不仅是结果,是持续具有交流、传播、收藏价值的“作品”,更是一段鲜活而有温度的记忆。
原来,我和祖庆老师一样,已经行走在任务链驱动写作这条道路上了。
03
一封信@一串应用文
一次,张老师的一个同事收到一张请假条,看完后不知所措,因为太恐怖了……
孩子可能是不太理解“陪葬”的含义,可以理解,童言无忌嘛。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却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应用文教学到底怎么了?孩子们学了真的能够正确应用吗?
统编教材非常注重知识体系的螺旋上升,可是回顾整个统编教材关于应用文的编排,基本是条单行线,教过就完事,不会再继续深入,那孩子们真正运用的机会又有多少呢?
以前,教过留言条后,时不时还是会有孩子到办公室给我留言。
但是关于通知,似乎学来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所以时间一长,部分孩子就会把留言条和通知的格式弄混淆,因为生活中真正运用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
于是,在执教完应用文“信”后,张老师打造了城乡异地通讯写作系统,通过寻找结对班级、建立通信规则(不留电话、QQ、不告诉性别、不寄照片)、书来信往、持续跟进通信等方式,创建了异地通信写作菜单“请君入瓮”,接而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使孩子们在真实的书信交流中不知不觉完成了习作训练,还收获了美好的友谊,简直太棒了!
其实呀,我也组织过两次这样的写信活动。
第一次是在2016年11月份左右。
当时刚考入现在的学校,对以前的孩子挺不舍的,于是我就让新学校的孩子们跟我之前班级的孩子写信,要求写下姓名、性别、爱好以及自己好奇的问题。
因为两地相距不远,所以我借着去看他们的名义顺带把信也带过去了,然后现场让他们写了,我又帮着带回来。
新班级的同学收到信后,很激动,就又开始了回信,这一次,我让他们自己寄出去。很多同学都亲自去邮局寄出了信,可是,可是,没有一个人收到回信,那面的孩子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收到,因为工作太忙,没有再过去问,写信活动就戛然而止了……
第二次是在2020年5月份左右。
产假回来我换了一个班,正好是我16年带的那个班(2020届1班),(当时只带了一年就去接一年级了),现在他们已经六年级了,想着他们快毕业了,就让他们以学姐学长的身份给产假前带的那个班级(2023届7班)写封信(此时他们三年级)。
还是一样,由我把信带给他们,这次两个班就只隔了一层楼.这一次不仅写了信,还互赠了礼物,后面他们还相互见面,认识了彼此。
听完祖庆老师的异地通信写作系统,不禁觉得自己踩了很多雷,所以虽然开展了两次,但是效果都不佳,没有持续下去。
现在反思,最大的原因是我没有一个完整的构架,没有写信菜单,最最关键的是违反了异地通信的基本原则,严格来说,我组织的书信交流连异地都算不上,所以想要持续开展下去基本不可能。
原来,我和祖庆老师之间差了深度!
你们以为祖庆老师的异地通信仅维持一学期就结束了吗?
NO!NO!NO!
身处异地的两个班的小朋友写着写着写出了深厚的感情,想组织一次见面活动,张老师又借此与家长朋友们合作策划了一场任务驱动式的见面会,为促成双方见面,孩子们欣然接受了所有任务,一项一项完成,并最终见面交流,一起活动,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作文,就是曾经精彩活着的证明。
儿童写作,就是为生命存档。
不得不说,祖庆老师实在是高!
04
理论支撑——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型
还记得暑托班政策出来后,祖庆老师写了一篇文章。我第一时间就看了,觉得写得很不错。今天才知道短短时间阅读量已经有30万+,并且还有1000多条精彩的留言。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篇文章是在特殊语境下写的,就是为了交际表达的需求。
荣维东教授在《交际语境写作》中提到写作教学理论的三次范式转型:写作作为文本——写作作为过程——写作作为交流。
祖庆老师说,我们的写作要指向未来,为未来而教,应多向第三种范式靠近。
原来,写作背后还有这么多的理论知识。
原来,我和祖庆老师之间差了深厚的理论知识。
05
重构语境&统整教学
习作教学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拥有读者意识,转变思维,从要我写到我要写呢?祖庆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那就是重构语境,统整教学。
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祖庆老师举了很多事例做说明。
比如让快要毕业的学生给母校提建议,有学生针对校服做了相关调查并形成了调查报告,给校长提了建议,并进行了现场汇报。这是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不仅乐意参与,还在实践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应用文,此时的习作就是他要写,而不再是老师逼着他写了。
再如,南山一位老师带着学生研究小课题,将“科学、地理、文学”进行了统整,效果非常显著。
听着听着,我开心极了,因为这就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尝试做的事情,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事情。
还记得教学一年级时,有个语文园地要求积累职业相关的词语,当时我就借此设计了一张职业调查单发给孩子。
二年级竞选班委时,为了让孩子们知悉社会应聘竞选流程,我要求竞选者必须写一份简历。
五一劳动节时,我们让孩子们以绘本形式记录一天的劳动生活。
写观察日记时让孩子们养植物或动物,认真观察;每学期期末考试完让孩子给老师们写一封感谢信,回顾整个学期的收获,以及想对老师说的话……
这一刻,仿佛有一束光照进了我的心里。
原来,我早就在做统整教学。
原来,我和张老师隔得这么近。
似乎,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我正走在你曾经走过的路上。
但是,其实,我们的差距还蛮大的。
看完祖庆老师《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我才知道:
原来,真的有这么努力、勤奋的人。
原来,仿课竟有这么多学问。
原来,看似简单的背后真的隐藏着很多功夫。
原来,评课之前是需要大量看书,做摘抄的。
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练出来的。
原来,我和张老师的专业差距犹如鸿沟。
不过,我们年龄差距也有20岁,不求超越祖庆老师,惟愿接下来的时光里奋起直追,慢慢向您靠近。
原来,祖庆老师早已在我心里。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