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蔡和森建党前社会调查研究

向蔡同盟 2023-10-23


导语

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这份重磅文件可以说是新时代调查研究的理论遵循与实践要求,系统地总结了过往调查研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工作要求等五个方面的整体架构。该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不为调查研究而调查研究,而是将调查研究的内容放在12个方面重大问题,将调查研究的重心放在解决问题上,首次建立并完善了调查研究的闭环系统:提高认识、制定方案、开展调研、深化研究、解决问题、督查回访。

大兴调查研究既是党带领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需要,也是基层和群众的迫切需求。文件专门提出“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切中了当下的社会痛点与情绪焦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客观地讲,在调查研究中还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这次文件特别强调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层层陪同、不搞嫌贫爱富式、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就是使调查研究走深走实,不流于形式,在解决问题上取得实效。我们完全可以期待的是,在大兴调查研究的全党要求下,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会得到更好的落实、基层和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会逐渐减少直至消除。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缔造者之一,和其他中共创始人相比,他有一个显著特点:蔡和森的建党主张和建党行动,都是没有外在帮助和指导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调查研究、探索和开展的。蔡和森有关建党前后的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是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基础,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贡献。

本文从蔡和森重视社会调查活动这一视角出发,分析了蔡和森社会调查活动的历史背景、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

"蔡和森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和其他中共创始人相比,他有一个显著特点:蔡和森的建党主张和建党行动,都是没有外在帮助和指导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调查研究、探索和开展的。当时新民学会会员中流行这么一句话:“和森是理论家,润之是实践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蔡和森理论造诣之深。但是,正确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这与他重视社会调查研究是分不开的。而学术界对蔡和森社会调查活动研究比较少,作者就蔡和森建党前的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做一探析。

一、蔡和森建党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历史背景

任何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发展趋势所形成的特定环境中施展才华和抱负的。要说明蔡和森建党前的社会调查活动,离不开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分析。

1.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蔡和森是湖南湘乡人,诞生于1895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社会背景下。当时湖南和全国一样,满目疮痍,自1899年、1904年岳洲、长沙相继开埠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直接侵入湖南,其中日本对湖南商品输出总值在五四前已居首位。湘江里停着一艘艘挂有“太阳旗”、“花旗”、“米字旗”的兵舰。江岸上到处是“日清”、“怡和”等外国公司的大洋房,“仅日本纱厂就达二三十家”  。帝国主义还在湖南攫取经济权利和各种重要资源,使得自然经济解体,工人大批失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空前激化。辛亥革命后,湖南又遭南北军阀的蹂躏,北洋军阀以湖南为攻占两广的据点,南方军阀以湖南为北进的阵地。他们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无恶不作。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压制和剥削中国人民,造成空前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中国已面临被瓜分灭亡的最大威胁。

在此情况下,救亡图存,寻求中国出路,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它推动先进人们不断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认识西方帝国主义和中国自己,提出改革社会的各种方案。在这灾难深重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孕育和产生了蔡和森的社会调查活动。

2. 蔡和森早期社会经历,坚定了他救国救民的决心

蔡和森家道中落后,13岁的他来到堂兄永丰辣酱厂当学徒。然而老板六亲不认,眼中唯有金钱,辱、骂、打、剥削是常有的事。在最后一记耳光中,蔡和森开始清醒地思考一些现实问题:“为什么穷苦人到处受盘剥、受压榨,不管你是亲威,是本家,都不例外?” 学徒三年的苦难经历,使他对社会产生了万分的憎恶。1913年进入湖南铁路学校后,他十分关心时局的变化,有不满现实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和远大抱负。1917年6月毕业后失业了。面对失业,蔡和森认为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于是决心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研究社会问题上来。

1918年新民学会成立后他曾指出:“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并使女界同化。” “潭洲蔚人望,洞庭证源泉” 的豪言壮语,正是他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决心的写照。

3. 文化教育熏陶,使他认识到社会调查的重要性

蔡和森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几位老师的思想对他重视社会调查,甚至对他走上革命,影响特别大。“杨昌济老师常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学生。方维夏老师在他编辑的《湖南教育》杂志上,专辟‘调查’一栏,并亲自为该栏写调查报告。徐特立老师则经常教育学生‘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何叔衡老师教育学生要‘深入社会生活底层,了解工农疾苦”。 

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1918年6月,蔡和森来到北京。他曾住在北大教授杨昌济家。在北大,蔡和森接触了更多的社会实际。1919年1月11日教育部以北京大学训令(508号)名义,批发了全国教育联合会沈恩等人关于“中等以上各校学生应于假期内实行调查的决议。” 强调社会调查的重要性:“国民无调查能力”犹“富家子弟不自知其产业为藏之实积。”在这种文化底蕴熏陶下,蔡和森十分重视对中国国情进行调查研究。

二、蔡和森社会调查活动特点

面对动荡的岁月,残破的国家,资产阶级无力把革命进行到底,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蔡和森等人毅然举起改造中国的大旗,然而要改造社会,须先了解社会,蔡和森在建党前做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

1. 重视对劳苦大众的社会调查

蔡和森在长沙租居刘家台子期间,常与毛泽东等人利用假日体察民情。如1918年夏,蔡和森对洞庭湖滨五个县做了一次农村调查。他考察农民生活、地主和佃农的关系以及无地农民的穷困生活。目睹了广大贫苦农民终年辛勤劳动而得不到温饱的悲惨情景。这是蔡和森迈向社会调查的第一步。10月,蔡和森来到了北京布里村。在这里,蔡和森经常深入群众,访贫问苦。一天清早,蔡和森见段其合正在学校附近拾牛粪,他便上前亲切招呼“问他家里多少人,庄稼长得好不好,生活过得怎么样”。还帮其拾牛粪。为了更广泛接触群众,他还常到莘桥镇、高阳城一带去赶集,到集镇和农村做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1919年旧历除夕,蔡和森来到三眼井,他常到长辛店铁路工厂等处,在产业工人中做社会调查,了解中国无产阶级劳动和生活的情况。

蔡和森通过对劳苦大众的社会调查研究,看到了工农群众的力量。1920年8月给毛泽东的信中指出:“只因小工小农不识不知,以穷乏惨苦归之命,一旦阶级觉悟发生,其气焰必不减于西欧、东欧。” 1921年底回上海后又多次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如果不注意运用宣传手段发动群众,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2. 重视对外国情况的社会调查

蔡和森强调了调查了解国外情况的重要性。他说:“现中国不明俄国及各国社会情形,所以一切运动都支节无大计。朝鲜、日本、波斯、土尔其应有人去,尤以日本为重要。”以期通过对外国革命情况的了解,把他们的革命经验具体运用到中国来解决实际问题。

蔡和森建党前的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主要是在法国。因为此时正是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欧洲德、奥、捷各国正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时候。1920年8月蔡和森给毛泽东的信又说了他酝酿赴俄考察的计划。他除通过读报获得有关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知识外,还经常深入华工和法国工人。通过在法国巴黎、蒙达尼等地的学习和调查,他对资本主义世界有了新的了解。蔡和森倡导并响应留法学生每月写调查报告一件,并寄回国内。1920年11月写成的《法国最近劳动运动》报告中,他详细介绍了法国工人运动的情况和经验,这对推动中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是有益的。

3. 重视把社会调查作为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蔡和森第一个明确提出:必须把调查研究做为建党的重要准备工作。1920年9月16日他写给毛泽东的信,商讨建党的准备时指出,宣传马克思主义必须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他建议:“现在组织宣传之外,更可组织一统计调查部,研究宣传部调查统计部与出版物三者现在可打成一片而潜在从事。” 并提出改造中国的步骤:“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 

蔡和森调查了各国组织共产党的情况后,又指出:“我以为非组织与俄一致的共产党。” 关于如何组织共产党,“我以为要组织一些同志到资本家的工厂里去,跑到全国的职业机关、议会机关去,去做工、办事、当代表、做议员。” 以此来为建党准备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通过调查,1921年2月蔡和森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中提出建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蔡和森是我们党内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概念的人,他的这些通信和调查报告,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组织原则,成为我们党建党的一些珍贵文献资料。

三、蔡和森社会调查活动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调查研究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是了解中国国情的基本方法。蔡和森的一生是为马克思主义真理而奋斗的一生。毛泽东曾评价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他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思想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调查研究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

社会调查研究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它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支配。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才能有正确的调查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蔡和森到法国后,他“日唯手字典一册,报纸二页”,以湖南人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霸蛮”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猛看猛译,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并对国内外各种理论思潮和社会客观现实调查了解比较分析后,确定了改造中国的社会调查活动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而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面对全球化趋势加强、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不断学习、提高理论修养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调查研究,才能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 社会调查是制定政策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从中引出正确决策的过程。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在决策前和决策后都需不断做调查研究工作。这是因为没有做过调查研究,就不能提出中肯的意见,同时这个决策也有一个接受实践检验,不断修正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调查研究应贯穿在决策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蔡和森利用勤工俭学这一形式,调查研究了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又把俄国和中国做了比较,认为中国与俄国的情况差不多。所以经过综合分析后认定:“现世革命唯一制胜的方法,在无产阶级专政”,他在我们党内最早提出了武装斗争思想。蔡和森之所以提出中肯的政策,这与他周密的社会调查活动是分不开的。

3. 蔡和森社会调查研究活动初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看:蔡和森通过与农民、工人的实际接触,对社会本质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在1921年2月《马克思与中国无产阶级》这篇报告中指出:“中国受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经济压迫到了哪步田地?自身的生产方法还是三代以上。” 他看到了帝国主义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就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一。

从1920年5月到1921年2月的六七封长信中,集中讨论了改造中国应走什么道路以及改造中国的方法问题。尽管蔡和森对资本主义还缺乏正确认识,但却从调查研究中找到了改革中国的道路和方法,建党问题的提出以及党的建立,是适应先进生产力的要求而产生的。

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看:首先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运用。蔡和森在法国通过对各种主义调查比较,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在留法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使许多人放弃了无政府主义而信仰马克思主义。其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

1918年夏,蔡和森调查得知私塾先生教书内容是“四书”、“五经”后,便说:“你教‘四书’‘五经’,又不批孔孟朱熹,这不好,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完全是愚民政策。还有‘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把女子看成小人,你也不反对,这样教是误人子弟啊。” 蔡和森以历史的眼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批判,他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该“古制之善者存之,其不善者改之,西制之可采者取之,不可采者去之。” “向蔡同盟”就是向封建旧礼教的一次严峻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看:蔡和森认为一个革命者应该“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己之利害”。 在生活上“不妨与鸡鹜争食,与猪狗同槽”。 “对人民无善不可为,对敌人则无恶不可做”。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蔡和森为了了解“农民一年辛勤劳作,为什么还这样苦”,下田与农民一起干,晚间与农民闲谈,“问他们种多少田,交多少租” 。蔡和森进行社会调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摆脱剥削与压迫。

蔡和森在早期革命的理论探索和实际斗争中,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了解贫苦民众;在革命实践中,注重并发挥群众的巨大作用,依靠群众发展党的组织和实现民主革命目标;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关心群众疾苦;在领导与参与制定革命策略方针上,注重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蔡和森有关建党前后的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基础,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贡献。

作者:李慧/肖铁肩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钟子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