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分享 |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心理抚养》

长知进 长知进
2024-09-21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心理抚养》李玫瑾 著


都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这句话被广泛传播,也熟知于心。


但一直对这句话没有太深的理解,直到看了李老师的这本书。


李老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详细调查。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快速传播,让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某某青少年自杀或者杀害他人”等等的新闻,例如近期广受关注的“胡鑫宇”案件。不知大家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有何感想,我曾经一度思考这样类似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不要有身体和心理疾病,在此基础上再有所作为。


如果您也是这么想的,我认为有必要去看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从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个鲜活案例出发,去剖析当事人的心理、了解其成长经历会不难发现童年的成长经历对成年后心理的影响巨大。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的案子,直到案发后,他父母翻看儿子的日记,才惊觉:少年时,他的心理就有些问题了。15岁那年的一页日记,当日父母发生争吵,为了帮助弱势的母亲“复仇”,他想将父亲从人间“蒸发”。但如果杀死父亲,要判10年刑,马加爵一算“不划算”,才放了父亲一马。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在不断回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否与自己童年成长经历有关,发现有,还不少。比如“敲牙齿”这个习惯。


大概是4岁那年,城里的表姑来家里走亲戚,她看着我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孩子长得“标致”(好看),但是就这牙齿太丑了,龅牙。但是他们家也没钱给这孩子矫正牙齿,可能敲敲,搞不好还能敲进去。


说来也奇怪,都说6岁前的孩子没什么记忆,但是我对这句话至今还历历在目。后来,读研究生期间,攒了点钱,把牙齿矫正了。即使矫正完成后,却仍旧难改“敲牙齿”的习惯。


包括自己后来拼命地读书,回想起来也跟当时别人看不起我们家,总想能够光宗耀祖有关。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李老师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


想想确实如此:

人的胃口时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一直跟家里人说,小姑娘长大如果变“”,我们都难辞其咎!


目前,网络上对李老师教育理念贬褒不一,但是通过书籍融入我们自己的思考,终究还是有所收获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知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