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嵘 程晋宽|全面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国际化组织的重构——以美国三所研究型大学为例
推荐语
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作为21世纪以来全球性的高等教育潮流,虽然受到突发疫情的影响而受到极大的冲击,但这一潜流、浪潮、趋势不会停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不仅“呼吁研究和创新”,而且“呼吁全球团结与国际合作”,以推动面向教育的新社会契约,“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在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的各个方面积极参与”,这也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全面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国际化组织如何重构?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维度已经深入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组织结构与功能之中,成为高等教育国家化发展的战略重点、难点和痛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使命正是要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致力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重中之重。如何重构高等学校的国际化组织机构,美国研究型大学注重国际化事务治理的“协同治理、统筹推进、多元共治、凸显服务”的经验,对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的全面国际化发展无疑不无启发。
——程晋宽
全面国际化背景下高校
国际化组织的重构
——以美国三所研究型大学为例
作者简介
马嵘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基础科学部主任、副研究员
程晋宽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在全面国际化的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将国际化维度深入整合进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中,大力推进高校的全面国际化发展。为了深入推进大学的全面国际化发展,美国高校对国际化组织机构进行了重构。通过比较分析美国三所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组织机构改革,有助于探讨和揭示在推进“全面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组织机构设置和治理模式的典型及特征。美国研究型大学注重国际化事务治理的“协同治理、统筹推进、多元共治、凸显服务”的经验,对于我国如何有效地促进大学国际化事务的有效治理、如何实现大学的全面国际化发展具有启发。
关键词
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国际事务组织;治理变革
基金项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1年度重点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我国高职院校对外职教援助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A001)和江苏省社科基金自筹经费课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江苏高职院校留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1JYD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目录速览
一、全面国际化激发大学国际化组织机构的变革
(一)全面国际化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挑战
(二)全面国际化发展助推高校国际化组织变革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事务组织结构的重构(一)弗吉尼亚大学的“执行型”国际化组织结构模式
(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矩阵型”国际化组织结构模式
(三)密歇根大学的“协作型”国际化组织结构模式
三、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事务治理的组织结构特征及其启示(一)协同治理:达成国际化事务治理的行政与学术权力“二元”结合
(二)统筹推进:构建专门化的国际化事务管理组织机构
(三)多元共治:组建专业化的国际化治理的协作管理团队
(四)凸显服务:提供精细化的国际化治理的支持性服务
21世纪以来,全球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全面国际化”的新阶段,虽然近三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事件的冲击,高等教育国际化出现了断崖式的停滞,但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不会逆转。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先锋力量,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不仅在学生、教师与学术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国际性,还处于世界学习与学术体系的中心”[1],其全球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成为大学国际化的重要表征。简·奈特(Jane Knight)曾指出,大学已明确表现出对国际化的兴趣和承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浓厚兴趣并将国际化承诺转化为有效的战略。为了保持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优势,大学将国际化置于高校优先发展地位,制定有效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主动采取行动,实现全面国际化发展,确保在全球教育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和突出地位。本文选取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三所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组织变革进行研究,是因为它们均为实施全面国际化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化组织模式或构架,它们都曾以美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突出和创新性贡献获得“保罗·西蒙参议员全面国际化大奖”(Senator Paul Simon Award for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该奖项是全美大学国际化领域最权威的奖项,每年仅有五所左右的高校可以获此殊荣。通过分析美国研究型大学实施全面国际化发展的组织机构设置,探讨美国研究型大学如何促进其国际化事务组织结构的重构,以及为保持其国际化地位所做出的努力与变革,希冀对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与推进全面国际化发展有所启示。
一、全面国际化激发大学国际化
组织机构的变革
(一)全面国际化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挑战
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而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唯有因应全球化时代的变化,才能保持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现代科学技术更多地应用并服务于高等教育,知识的国际交流与更新更加迅猛,师生的全球流动更加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也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大学为了应对全球化,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寻求和确立自身的国际化定位和地位。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了步入“正常的工作轨道”(normal working life),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的关键战略之一。其次,大学国际化的内容和规模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国际学生数量迅猛增长、课程国际化、跨国科研合作等新型国际合作的兴起,使大学国际化不仅面临着多样的合作伙伴,更要应对更为复杂的全球高等教育质量控制与保障的挑战。再次,面对多样化的国际学生,大学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需要发生改变。在大学转向行政管理、扁平化的决策结构、专业化的服务与支持管理体系的背景下,大学的国际化管理也必然发生变革,产生新的管理形式与方式。[2]因此,高等教育的全面国际化发展必然激发高校组织机构变革和规模结构变革的内在需求与动力。
(二)全面国际化发展助推高校国际化组织变革
实施全面国际化战略是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和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战略举措。21世纪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发展概念(multi-directional notion),也成为评价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和依据,高校的全面国际化发展使命和战略规划变得更加重要。全面国际化发展要求高校制定国际化战略,将国际化列为高校优先发展事项,因此必然会涉及高校自身的价值定位、决策机制、资源配置、发展使命和目标、权力结构和官僚科层模式等新型大学治理的问题。[3]约翰·哈蒂希克(Jone Hudzik)指出,全面国际化发展必须与高校的发展使命、优先发展事项高度契合,全面国际化本质上是追求共同愿景的承诺与努力,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各部门的协作与支持,以产生国际化发展的协同效应,因此高校必须寻求实现全面国际化发展的制度保障路径。[4]这种制度保障路径要以推动高校国际化组织变革为根本,通过建立或调整合理的组织机构以对高校内部国际化要素进行有效配置组合,或根据发展需求设置新的组织形式来推动高校国际化事务。因此,国际化组织变革成为高校实施国际化战略、推动全面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和必然环节。[5]只有高校负责全面国际化的组织机构产生变革,形成制度化、系统化的国际化治理结构模式,才能将国际化理念、国际化项目与活动、国际化课程与教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融入高校工作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促进高校国际化事务的规范化、实效化和多样化发展。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
事务组织结构的重构
全面国际化发展需要重构高校国际化事务的组织结构。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发布的《美国高校国际化进展概览》(Mapp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U.S.Campuses)报告指出,在高校国际化资源、活动与计划管理方面,内部模型(in-house models)占主导地位,说明高校国际化发展主要是依靠内部组织结构和内驱动力实施和促进的[6],高校可以说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最中坚力量和组织。马克思·韦伯的科层管理理论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结构必须具备三层基本原始框架——最高领导层作为组织的高级管理层,行政官员作为中级管理层,一般工作人员是基本管理层,以权力为核心自上而下在纵向上分层、在横向上分门,以不同的部门专门负责不同的管理事务。高校是自身具有复杂系统、边界分明的组织机构,是集“科层组织”与“学术组织”于一身的组织,高校国际化事务的管理也涉及不同管理层级和管理部门,因此,高校的国际化组织机构设置涉及将学校的行政部门与学术部门横向与纵向的交错结合,以满足推动全面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奈特曾指出,“组织结构与支持构架”是高校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战略落实的过程中,健全的组织机构、合理的资源配置、完善的服务体系与和谐的工作机制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7]高校国际化组织结构之所以作为“国际化与全球参与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 Engagement,CIGE)提出的“全面国际化模式”(Model for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评价指标体系之一,是因为,要判断一所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和制度建设,最为重要的评价依据是看其是否具有健全的国际化组织结构。国际化组织结构是高校为实施全面国际化发展做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组织安排和配置,主要是为了确定并有效地使用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及高校为推进全面国际化发展给予的支持和资源保障,既包括物理设施,如机构的设置,也包括人力资源,如负责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领导者和从事国际化事务的参与者。高校国际化组织结构变革既包括高校在推进全面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对原有组织功能结构的优化调整,也包括为充分发挥国际合作交流功能在组织机构设置方面进行的补充完善。本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推进全面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三个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以说明和解释它们是如何通过确立国际化发展理念、明确国际化功能定位、构建运行机制等来重构国际化事务组织机构的,并深入探讨“执行型”“矩阵型”和“协作型”组织结构模式或构架的优势与利弊。
(一)弗吉尼亚大学的“执行型”国际化组织结构模式
“执行型”组织结构模式主要是将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职责重点集中在一个“首席执行官”或“高级领导”身上,他必须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包括如何有效管理国际化团队成员与具体的国际化发展资源,各种国际化发展相关的事务都需要直接向该个人汇报,由“高级领导”在校内与其他关键部门进行协调与联络。“执行型”的国际化组织结构模式有助于集中学校的资源有效地在校内推进全面国际化发展。
1.以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为契机,重构国际化组织机构
2000年以前,与美国其他大学相比,弗吉尼亚大学在国际参与上并不活跃,更不是领导者。弗吉尼亚大学的国际学生所占比例很低,排在全美第66位,远低于密歇根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认为,正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弗吉尼亚大学没有认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未设立“国际研究中心主任”(Dean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这样的职位,才使弗吉尼亚大学的国际化组织机构中缺失了“大拇指”(thumb)式的引领者来促进和协调大学的国际事务,致使弗吉尼亚大学的国际化发展落后于其他高校。[8]
为了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影响力,弗吉尼亚大学通过学习借鉴杜克大学、纽约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高校的国际化战略,在充分分析学校发展现状和未来目标愿景的前提下,制定了《弗吉尼亚2020》(Virginia 2020)发展战略,提出高校的发展使命是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学生、国际化的教师,关注重点领域的发展,包括美术和表演艺术、国际化活动、公共服务以及科学技术,最终实现大学的卓越发展,以将国际化元素深深植入并融入高校系统的整体思考和行动的组织范式中。在认识到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地位以及领导力在国际化战略实施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之后,为实现全面国际化发展,弗吉尼亚大学开始着手进行国际化组织机构改革。可见,组织变革的原生动力就是为了实现高校的国际化战略。
在弗吉尼亚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中明确了三个维度的国际化领导机构和保障举措:国际事务副教务长(Vice Provost for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国际事务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和新国际化项目的激励性预算(incentive budget for new international programs)。弗吉尼亚大学着力从强有力的国际化领导、高层次的国际化委员会和财政支持三个维度实施发展战略,各司其职、共同合作,实施并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弗吉尼亚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明确了组织变革的方向和路径,成为大学组织变革的指南针和框架性蓝图。2015年,弗吉尼亚大学获得了由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授予的“保罗·西蒙参议员全面国际化大奖”,以肯定弗吉尼亚大学在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中的突出成绩。弗吉尼亚大学战略层面的组织机构变革也成为高校全面国际化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拥有稳定有效的国际化组织结构作支撑,国际化战略才能够深深地根植于大学的文化、政策、规划和组织过程中,这样大学的国际化就不会被边缘化或者如同一页废纸被遗弃。[9]弗吉尼亚大学用自身实践充分证明了,没有正确合理的组织领导和执行力,国际化进程将停滞不前。
2.形成服务大学国际化使命的“执行型”国际化组织架构
在“执行型”组织结构模式中,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职责重点集中在国际事务副教务长一人身上,他是学校国际化事务的权力中心。具体来看,弗吉尼亚大学国际事务副教务长具有统筹管理高校国际化事务的权力,是强有力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全球参与的大学领导。作为领导者,副教务长有两个主要职能:协调并鼓励大学全面开展国际化活动;负责向高校行政部门、校友和基金会宣传国际化发展的益处和使命。国际事务咨询委员会负责设计、管理、统筹高校的国际化事务。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由副教务长主持,来自专业学院和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代表参加会议,对高校的国际化事务进行审核与讨论。新国际化项目的激励性预算是在借鉴杜克大学国际化发展激励性政策的基础上,由副教务长主持并决策开展国际化活动资助项目。[10]大学全面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学术部门和专业教师学术力量的参与,更需要高校各行政部门的参与和支持。
弗吉尼亚大学除了在高校层面建立了“国际事务咨询委员会”之外,主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还建立了大学全球事务委员会(University-wide Global Affairs Committee),由高校和主要部门的代表组成,为弗吉尼亚大学国际化教学、学习、研究和对外拓展提供发展建议。该委员会由负责全球事务的副教务长担任主席。19名成员主要来自各专业学院、国际事务办公室、国际学生办公室、招生办公室、图书馆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学院的教师。[11]全球事务委员会与其他三个国际事务机构都属于主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的管理范围内,便于高校各项国际化事务在全校范围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由此可见,弗吉尼亚大学采用的是“执行型”组织结构模式,注重由国际事务副教务长全面负责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负责管理、沟通与协调高校的国际化管理团队成员和具体国际化发展项目与资源。同一个主管领导的率领,不仅有助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协调合作,而且主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也可以对高校的国际化资源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合理协调与配置。这样的模式有助于集中高校的资源进行国际化发展,减少校级领导管理的跨度,有助于决策和执行的有效性,可以高效地在高校内推进全面国际化发展。
(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矩阵型”国际化组织结构模式
“矩阵型”组织结构模式是一种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结构模型,这种组织结构能加强部门之间、组织之间的协作,把垂直关系和水平联系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既讲分工又讲协作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12]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由两个或多个角色行使不同的、互补的领导角色,并共同完成领导任务,岗位负责人需明确自己的领导职责并紧密合作。
1.以服务“师生国际化发展”为宗旨,优化国际化组织机构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是21世纪的全球性大学,是加州大学系统中第三古老的高校,也是全美最好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之一,以其高质量的国际研究和教学水平闻名世界,早在2005年就获得了“保罗·西蒙参议员全面国际化大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致力于服务师生的国际化发展,通过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师生的国际化水平。学校有12 000余名国际学生,每个学院和部门都设立了国际项目,涉及合作研究、师生交流、学术学位课程和国际访问学者等,国际化元素已经深深地植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发展战略和校园活动之中。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国际化组织变革首先明确了组织的功能定位,以彰显国际化组织机构的价值。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出国留学被认为是每位大学生都应追求的变革性学术体验。因此,为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化体验,设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国际教育办公室(IEO),为全校学生提供各种出国留学项目,以“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Start Here,Go Anywhere)为目标,为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学校每年有约25%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1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还建立富布莱特项目办公室(UCLA Fulbright Program Office),负责教师的国际交流,每年接待大约100名教授、研究生和高中教师,这些人在富布莱特基金的资助下在大学进行几个月到一年的学习工作实践。项目办公室还负责组织富布莱特讲座和小组讨论,邀请富布莱特校友和社区成员参加,支持建立国际友谊并开展专业合作与科学研究。[14]此外,国际事务办公室主要负责举办各种全球论坛或学术研讨会,被誉为提供“精英匹配”(elite matching)服务。其组织发起的“全球论坛”(the UCLA Global Forum)为全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校友、学生、家长和合作伙伴提供网络连接,不仅使大学领导者能够加深与UCLA校友和合作机构伙伴的联系,招募顶尖学生和教师,还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关于教育、健康、环境、技术、企业家精神和其他社会问题等重要议题的交流讨论平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全球论坛”已经成为高校全球拓展(Global Outreach)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要实现新的功能定位,就必须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国际化组织机构设置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促进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满足国际化发展的功能定位,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国际交流平台,提高师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把握。
2.形成促进国际化参与的“矩阵型”国际化组织架构
在“矩阵型”组织结构模式中,高校为了实现全面国际化发展,国际事务部门必须与学术部门、行政部门密切合作,有效地化解国际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因职能分割或利益冲突造成的不协调和矛盾等问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国际研究及全球参与副教务长(the Vice Provost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Global Engagement)的隶属下并列设置行政管理组织机构与学术管理组织机构体系,二者分工合作,共同对副教务长负责。行政管理组织机构主要有国际教育办公室、国际事务办公室、国际执行委员会(UCLA International Executive Committees)等,国际教育办公室主要负责各类出国学习交流项目,国际事务办公室主要负责富布莱特访问学者项目、国际教育周、UCLA全球论坛等国际化事务。学术管理组织机构主要以国际学院、专业学院等学术权力为主体开展国际化参与。国际学院有28个研究中心和项目,包括中国研究中心、中东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与语言项目等,主要负责协调、保存和评估大学的所有国际合作协议。
以上这些部门都由分管国际研究及全球参与的副教务长负责推动、协调和统筹管理。同时,国际研究及全球参与副教务长和知识产权与产业关系副教务长(the Vice Provost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dustry Relations)要共同负责保证所有国际合作协议都经过学校委员会(Campus Counsel)的审查,确保大学不会遭受不适当的风险或未经授权的资源使用。由此可见,学校的国际事务不仅仅由直接负责国际事务的行政性部门负责,同时也需要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
国际参与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21世纪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加强国际化参与,从组织机构设置优化进行组织变革的实践探索,促使学校的教职员工深入参与国际研究、教师交流、学生交流、校友活动、学生招募和筹款等国际化活动。高校的国际化已经不可能仅由一个部门负责,而是必须通过高校内部不同部门进行讨论、协调沟通、通力协作推进实施。[15]因此,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讲,国际化的发展离不开院校内部相关组织机构的组合参与和矩阵的合力,这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国际化发展的核心特征之一。
(三)密歇根大学的“协作型”国际化组织结构模式
“协作型”组织结构模式是指负责国际化的副校长或者同等角色和职责的人通过主持和协调一个中心委员会(central committee)来发挥领导作用,这个中心委员会将学校内具有相关职责和利益的人聚集在一起,以“组织、运转、协调”为目标,共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1.以畅通“国际化运行机制”为目标,搭建国际化组织机构
密歇根大学是美国为数不多的世界名列前茅的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2012年获得“保罗·西蒙参议员全面国际化大奖”。大学内部结构复杂,权力中心相对较多,需要协调的因素也较多,因此密歇根大学建立了多样化的国际事务协调运作机制,协调是主要的责任与运行方式,以适应其规模巨大、目标多样化的组织管理需要。
首先,成立各种国际化委员会协调国际化事务。密歇根大学建立了若干引导并支持高校全球参与的教职员工委员会,并给予极大的支持。促进高校全面国际化发展的国际化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s)主要有三个:(1)全球参与理事会(Council on Global Engagement,CGE),主要致力于大学在全球参与中建立更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实现高质量的国际化发展。旨在促进两个关键领域的发展,即提高学生在国际教育中的参与度和提高为学生提供国际化体验的学术单位之间的协调和管理效率。(2)国际教育网络(IEN),它是一个实践者社区,向所有从事国际项目的密歇根大学教职员工开放,主要包括从事海外教育、国际学生和学者服务、全球学术项目的教职员工。(3)国际旅行监督委员会(ITOC),该委员会向负责全球参与和跨学科学术事务的副教务长报告,并就高校教职员工和在美国境外旅行的学生的健康、安全和保障提供指导和政策建议。该委员会成员由高校副教务长直接任命,11位成员分别来自高校不同的部门。
其次,通过主要负责人身兼数职,承担多种角色实现协调。从实践层面讲,尤其是跨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身兼数职不仅可以提高团队的默契度和工作效率,同时还有助于联合行动,共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密歇根大学国际委员会几个理事会的负责人都同时兼任大学其他部门的职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调动了全校的国际化参与力量,也有利于国际化行动与实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例如,国际旅行监管委员会(ITOC)主席帕特里克·摩根(Patrick Morgan)同时担任教务长办公室国际卫生、安全与保障高级顾问(Senior Advisor for International Health,Safety and Security);全球参与理事会(CGE)主席凯蒂·洛佩兹(Katie Lopez)同时也担任社会工作学院全球活动办公室助理主任;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IC)的历任主任都曾在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中任职,这为密歇根大学在全美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为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贡献密歇根大学作为教育领导者的智慧。这些部门职员都具有丰富的国际教育经验、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多元化的国际教育背景,是专业化的国际化管理团队。
2.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协作型”国际化组织架构
在“协作型”组织结构模式中,密歇根大学的国际化事务由全球参与和跨学科学术事务副校长、学生生活副校长和一位教务长负责。其中,全球参与和跨学科学术事务副校长主要负责管理两个理事会的国际化事务;学生生活副校长同时负责国际中心(IC)的各项事务;专业学院的全球化参与则直接向教务长汇报,由教务长负责。专业学院主要负责学术活动的全球参与,摆脱了事务性的工作,有利于集中精力开展学术参与和开展全球科研合作项目。
密歇根大学的国际化发展虽然由不同的高层领导者负责,但在“全面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国际中心”为纽带促进国际化发展的国际化事务治理机制。国际中心不仅承担着本部门的工作职责,还负责与高校其他国际化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如国际中心(IC)联合职业中心(Career Center,CC)、福特学院(Ford School)、社会工作学院(School of Social Work)和公共卫生学院(School of Public Health)等共同建立了国际职业生涯通道(International Career Pathways,ICP),旨在为学生提供工作实践,帮助学生实现全球就业进行职业规划。本着服务高校与国家的需求,2007年,国际中心与职业中心、金斯堡中心(Ginsberg Center)合作建立密歇根大学国际实习与服务项目(the Michigan International Internship and Service Program,MIISP),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并积累国际化实习实践和服务经验。2010年,国际中心推动设立了教育、社会工作、自然资源和环境硕士三个国际研究生学位项目。2013年,协助护理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和艺术与设计学院增设了三个研究生项目。[16]国际中心通过与专业学院合作增设国际事务部门和国际化学术项目、拓展服务内容和项目,与行政部门和学术部门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互动与连接也越来越顺畅,其承担的协调与沟通的职责与功能也越来越凸显。国际中心,作为一个国际化的组织机构发挥了“纽带”作用,将学校的“国际化活动纳入组织化运作”,为高校的全面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服务支持和制度保障。密歇根大学的国际化发展经验表明,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协同,并为达到组织的目的而形成正向的集合效应。
从弗吉尼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密歇根大学的国际化组织结构变革和实践模式来看,高校内部有着较为复杂的组织层级结构与隶属关系。从横向看,美国研究型大学设立了处于同一层级、职能分工不同,但又彼此相互配合与互补的国际化组织机构;从纵向看,既有高校高层领导负责统筹协调,也有学术部门负责人和各支持服务部门负责人的实施推进,还有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和协作。无论是“执行型”“矩阵型”还是“协作型”组织结构模式,都明确了每一层级管理者的权责,实现了“垂直方向授权、多路径平行向下”的组织构架,使得零星分散的国际化活动实现整合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和协调互动,有效地保证了全面国际化发展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三所院校在推进全面国际化的进程中,通过加强顶层战略设计,重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形成学校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级之间固定的排列方式,以权责平衡为基点,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配套的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使内部各组织机构能够整体性协调运作,科学有效地推进高校的各项国际化事务,确保高校内部国际化各项工作专门化、程序化、正规化。
三、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
事务治理的组织结构特征及其启示
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事务治理的组织结构,无论是“执行型”模式,还是“矩阵型”模式,抑或“协作型”模式,都是根据各个大学全面国际化战略的目标、高校组织结构的自身特点和组织建制的需要来设计的,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统一模式。但美国研究型大学积极探索适切的高校国际化事务治理的组织结构改革,无疑对于我国高校实施全面国际化战略和改善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结构,都是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的。
(一)协同治理:达成国际化事务治理的行政与学术权力“二元”结合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行政管理具有“二元性”的特征:一是围绕行政事务和高校资源管理、由行政官员到理事会理事管理和控制的科层组织结构;二是围绕高校的学术事务和知识体系、由教授控制和管理的传统学术组织结构,权力掌握在教授手中。美国高校治理基本形成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交织的二元权力结构。因此,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战略实施过程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二元”相结合、协同共治,强调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高校国际事务治理的组织机构权力分配和职能划分,不仅契合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需求,还能实现高校学术部门、行政服务部门和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互相支持与协作,这种共同治理模式的全面国际化发展,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大学是一种理性组织,要实现组织目标并进行有效率的决策,必须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17]大学的全面国际化发展本质上是组织结构和治理范式的变革,是学术部门或者专题项目在操作层面的组织结构或范式的变革,对高校的国际化战略与政策、国际化项目与策略、教师与学生发展会产生广泛的影响。虽然我国高校的治理体系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但是高校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当大学的全面国际化被确立为高校的优先事项时,我国高校国际化组织结构设置也应秉持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的理念,构建以教学、科研、管理相互协调,以学部、院系、师生为主体的多元化国际化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门机构的统筹协调、项目策划、推动实施和过程管理的职能,实现我国高校国际化的内涵发展。
(二)统筹推进:构建专门化的国际化事务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组织机构是实现内部治理的关键。高等教育的全面国际化,需要构建专门化的国际化事务管理组织机构,把分布在学校以及院系的国际化资源进行整合,统筹推进,以提高高校的国际事务治理能力。在美国三所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组织结构的重构过程中,都注重统筹推进,所呈现的组织变革的关键因素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包括:校长/副校长发挥院校国际化发展全面的战略领导作用;院校领导层的高级成员负责开展国际化活动;大学设有国际办公室或国际事务办公室。[18]由此可见,高校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高校高层的支持,高校在高级管理层设立专门的国际化委员会是将高校的顶层设计有效地转化为可落地、可操作的具体的国际化项目与举措的必要途径。
组织机构设置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载体。高层次的国际化委员会有助于实现对高校全面国际化发展的引领与指导,美国研究型大学建立的“国际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s,IAC)被视为获取全球知识、组织和实施顶尖研究密集型大学的一种有效方式。[19]我国高校也应该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搭好组织机构框架,从构建整体性的国际化组织机构出发,对学校内部组织机构设置进行科学的论证,设立具体的专门化的国际事务部门负责实施关于教师、学生、课程、科研等国际化活动与项目,明确组织机构及其负责人的权利和责任,使内部组织机构能够整体性运作,形成由纵横交错的各个部门共同承担、统筹推进的全面国际化发展格局与趋势,全面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多元共治:组建专业化的国际化治理的协作管理团队
美国高校全面国际化发展体现出系统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有序地、明确地参与国际化活动的特征。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呈现出高校各部门、各管理层级、教职员工“多元共治”的特点,而专业化的国际化管理团队是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力量。正如奈特所说,“有经验的国际事务官员”对推动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充足的人力资源是学校国际事务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美国研究型大学大都设有专门分管学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或者副教务长,负责推动和协调学校各项国际化工作,设立专门化的国际化管理机构保障国际化战略实施,建立专业化专门化的国际事务管理团队具体实施国际化战略,广泛召集高级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内部或者外部咨询,进行战略规划、机构关系和协作,实现战略协调并管理学校国际事务利益相关者与倡导者的行动和举措。
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更多注重的是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对于参与国际事务的管理团队的国际化还未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美国高校国际化的实践表明,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学术与人才交流规则的高层次的管理人才队伍才是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推手,其个人工作经验与教育背景对国际化工作有隐性促进作用。只有当工作职责与个人能力得到“良好的匹配”(good fit)的时候,才可以达到推动高校国际化发展与个人能力和经验之间的平衡。
(四)凸显服务:提供精细化的国际化治理的支持性服务
“以生为本、服务学生”,这是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美国研究型大学以“服务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的教师,促进师生流动、实施课程国际化、国际合作科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是注重精细化和全面化管理的服务理念,包括设计学生海外学习项目、提供出国学习的指导与咨询、开展跨文化和语言培训、教师参加国际化会议、签证咨询与建议等国际化事务性工作内容,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学生和学术发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全面国际化内部治理以“学生为本、学术为本”的逻辑和服务理念。弗吉尼亚大学在《弗吉尼亚2020》发展战略中指出,国际事务服务的能力(capacity in international services)是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第二优先事项,“没有服务,国际化活动会带来更多的摩擦、问题和危机”[20]。
服务是大学价值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有必要向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教学辅导和咨询服务。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同样强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项服务和机会,给予学生学术、心理和跨文化咨询服务,提供健康与安全、护照与签证等方面的讯息并协助完成出国事务,举办各种国际学生研讨会和咨询会,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精心的态度,精细的过程,落实细节管理,真正实现国际化服务工作的流程化、精细化管理,从而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国际化的共同发展。
综上,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面国际化发展战略指导下,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国际化事务治理组织结构,所形成的“协同治理、统筹推进、多元共治、凸显服务”的组织结构特征和经验,有助于引导、规范、支持和激励大学全面国际化健康有序、科学高效地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面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结构和实践路径,对于我国如何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和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保障国际化战略具体实施,都是十分有益的,其呈现出的国际化组织结构变革和多元共治模式为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面深化国际事务治理、不断推进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样本。
参考文献
本文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1期,第119-128页。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规范引用、注明出处。
✦
原文下载
往期精彩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肖京林 王靖|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内涵、语境与路径
乡村教育治理专题研究
张万朋 张瑛|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扶智扶志”长效机制的构建戴妍 刘斯琪|大数据赋能乡村教育治理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赵炬明 高筱卉|SC改革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赵炬明教授专访
实证研究
孙卉 傅宏|“双减”背景下,家长莫被制造焦虑的新闻“标题党”带节奏
(点击蓝字,跳转原文)
图文编辑:王心怡
责任编辑:罗雯瑶
审核人:杨雅婕
苏州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矩阵
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
教科版
苏州大学学报
法学版
您若喜欢,戳戳“分享”“点赞”或“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