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收藏】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笔会)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如何理解,又呈现何种特征?教育学如何建构自身的“自主知识体系”?我刊在2023年4月举办的纪念《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十周年暨教育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特邀请专家学者、期刊主编围绕“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交流研讨。会后,我们邀请各位专家将有关发言及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以笔会的形式从内涵、特征、目标、实践路径等多个角度展现对中国教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问题的探索,以期引起教育学界更多的思考与讨论。
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
建构与知识创新
陈洪捷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观点摘要: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与知识创新密不可分。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知识、新知识体系。
阅读原文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特征
侯怀银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观点摘要: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体现出教育学知识来源的强烈本土性、知识形态的坚定独立性、知识内容的丰富融通性、知识结构的突出稳定性、知识运用的独特创新性等特征。
阅读原文关系格局中的中国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内涵
余清臣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观点摘要:要在其所在的关系格局中对其“中国性”“自主性”“教育学性”“知识体系性”进一步定位和把握。要从“观点—理论—思想”逻辑关系格局中筹划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阅读原文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生产
谭维智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观点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预示了教育学知识体系拓展的新趋向,带来了知识生产范式的创新,但不可忽视生成式人工智能背后的意识形态和话语霸权问题。
阅读原文实践取向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建设:内涵、目标与路径
徐辉富
上海开放大学研究员、《开放教育研究》副主编
观点摘要:以实践为取向,在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要注重推动实践性知识生产,促进默会知识的显性化,反思借鉴已有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
阅读原文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使命
周川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观点摘要: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针对中国教育问题,由中国原创,采用中国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教育具有强大的描述力、解释力、预测力以及影响力。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也对中国教育学术期刊的发展,确立了新目标,赋予了新使命。
阅读原文该笔会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3期,第15-39页。此处省略参考文献。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各篇文章,敬请关注。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规范引用、注明出处。
往期笔会回顾
作者:阎光才 黄福涛 赵婷婷 卢晓中 马凤歧 顾建民 陈廷柱 王建华 赵俊芳 别敦荣
刊期:2014年第3期
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
作者:龚放 胡建华 洪成文 施晓光 顾建民 马陆亭易连云 陆根书 王洪才 陈廷柱
刊期:2015年第4期
作者:蒋凯 杨锐 牛新春 项贤明 康翠萍 俞可 喻恺 王晋 窦心浩 吴薇 王莲涔 范庭卫
刊期:2017年第1期
12篇全部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
作者:陈廷柱 王建华 阎光才 卢晓中 顾建民 杨颉 李立国 周海涛 胡钦晓 雷 庆
刊期:2018年第1期
10篇全部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并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学术专栏介绍。
作者:胡建华 王洪才 马陆亭 刘振天 陆根书 郑若玲 余小波 余秀兰 董云川 黄启兵
刊期:2018年第4期
作者:张应强 邬大光 眭依凡 卢晓中 别敦荣 龚 放 陈洪捷 陈廷柱 王建华 史静寰
刊期:2019年第3期
作者:陈廷柱 蒋 凯 胡钦晓 王建华 吴立保 曹永国 沈文钦 文 雯 张东海 曹 妍
刊期:2021年第2期
10篇全部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
作者:刘海峰 别敦荣 张应强 陆根书 胡娟 陈廷柱 蒋凯 张新科 任平
刊期:2022年第2期
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
点击蓝字可阅读原文
图文编辑:王心怡
责任编辑:罗雯瑶
审核人:杨雅婕
苏州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矩阵
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
教科版
苏州大学学报
法学版
您若喜欢,戳戳“分享”“点赞”或“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