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史院情学习(一)‖中正大学时期(1940~1949)

学习院情院史、牢记初心使命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为提高化院学子对院情院史的了解,更好地领会“化物臻工、学博至理”院训精神,用院史故事、优秀校友的事例引领我院学子牢记初心使命、练就扎实学识。院新媒体中心特别分期推出有关我院历史发展和各位优秀校友事迹的系列推送。

下面就跟随小化,一起来回望化学化工学院的发展历程——中正大学时期(1940-1949)。


中正大学时期(1940-1949)



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江西省临时省会泰和县的杏岭,开创了江西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奠定了江西师范大学的基础。中正大学设3处3院1部:教务处、训导处、总务处;文法学院(包括政治系、经济系、教育系)、工学院(包括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农学院(包括农艺系、畜牧兽医系、森林系)和研究部。此时工学院的化学工程系,就是现在化学化工学院的前身,是学校最早的院系之一。从此,江西的化学化工高等教育伴随着时代变迁和历史风雨走过了83年的历史。

1942年8月在赣县龙岭赣南新村设立分校“国立中正大学龙岭分校”,亦称“赣县分校”。此时,除了农学院外,国立中正大学各学院新生(包括师范专科新生)均应在龙岭分校报到注册上课,本科生在分校完成一年级课程后,才可转入杏岭校本部学习。至此,国立中正大学形成了一校二地三学院(文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和四个专修科(三年制师范专修科、两年制行政管理、税务、土木工程专修科)的办学格局。

1944年底,日军威胁到泰和,1945年1月底,中正大学随江西省政府各机关团体从泰和撤至兴国,再迁至宁都长胜,龙岭分校也迁至长胜,与校本部合并,4月复课。抗战胜利,1945年12月底,学校迁至南昌西郊的望城岗,1946年1月7日复课。工学院恢复了原先在杏岭设有的各种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并新增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热力、无线电、电磁等实验室。

抗战胜利后,1946年8月增设理学院,设有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后并入生物系。到1948年8月,国立中正大学共有5个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18个学系。理学院院长有熊正理(1893-1983,江西南昌人)担任,化学系首任系主任郭庆棻(1903-1988,山西孝义县人),后接任熊正理任理学院院长,1979年9月至1983年11月任江西师范学院院长。


郭庆棻(后排左四)与国家领导人共商国事



国立中正大学新生入学要经过专业基础考试,还要接受国文和英语考试。学校根据考试成绩将新生编成不同的班级,分别授课。

1941年修订的《国立中正大学组织大纲》规定,本科学制采用学分制。学生可跨院、系进行选课。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20%左右。所习课程按学分计算,每学期每周讲授1小时或实验2、3小时为一学分。所修必修课程满30学分者,编入二年级;修满72学分者,编入三年级;修满102学分者,编入四年级。各学院学生修业期限至少为4年。文法、农两学院各系学生,须按规定学程最少修满132学分,工学院各系学生须按规定学程,最少修满142学分。《大纲》规定,一年级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转院转系;学生毕业后,还可转入其他院系学习,获双学士学位。

在课程设置上,一年级着重通才教育,除“三民主义”和“军事训练”、体育课为必修课外,国文和外文是各院系学生的必修课。抗战时期,开设了共同必修课“卫生学”和“音乐”两门课程,文科学生开设“读书指导”必修课,传授学生读书的方法。大学二年级始设本专业必修课、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课。

学校倡导必修与选修相结合,鼓励学生多选本专业以外的课程,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规定学生舍专业课程外,必须选习相当数量之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科学美术等课程”。许多课程特别是工科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老师用英语授课,学生做作业和考试也用英文,英文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厚实的英文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化院动态

01.化学化工学院领导开学下寝走访慰问学生



02.江西师范大学2023年诚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公告



03.【考研加油|“化”梦为翼,“工”筑青春】



图文来源:化学化工学院

值日编辑:任包俊

责任编辑:白一捷

一审一校:苏瑶

二审二校:邹昀芹

三审三校:汪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