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史院情学习(二十三)||校友征文特辑④

我愿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你——忆“挑战杯”奋斗往事
——郑恺 化学化工学院 16届本科、19届硕士毕业生
人生就像是一个沙漏,正在悄无声息地流逝。回想起过往的岁月,最让我难忘的岁月便是在师大的日子,因为那里保存着我最美好的青春。

七年的时光不长,她教会了我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七年的时光很短,我还没有在这里留下更多的回忆就即将要毕业了。我想说,奋斗的青春是师大赐给我的最美好的回忆。
习总书记曾说:“青年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在这七年的时光里,我的梦想从萌芽到成长,正是师大浇灌了它,给予了它阳光,才能让我现在的步伐走得更稳健,未来更坚定。
初入大学校园的我稚气未脱,对未来也是懵懵懂懂。但是在班主任熊琍琍老师的引导下,我逐渐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自己也更加迫切希望能够学习化学,钻研化学。在师大七年的奋斗青春中,熊老师一直作为我思想的指路人,是我人生航程上的一盏明灯。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我是幸运的,在旁人还踌躇不前之时,遇见了她,我明白了“什么是奋斗”、“为什么去奋斗”、“怎么去奋斗”。她用许许多多革命先烈的奋斗事迹激励鼓舞着我前进,她让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一步步地走向成熟。在江西师范大学这所最美丽的花园里,她就是我心里最美的那个园丁。
学习,仅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熊老师看到我的困惑后,她鼓励我参加课题组学习,就这样,我和班上另外四名好友来到了学院的钟声亮老师的课题组学习。那个时候我们对科研这个词还是很陌生的,心里有些忐忑不安,特别是有幸来到了教授所在的课题组。那时的我们毕竟都还处在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接触到的只有老师,而“教授”这个名词对我们来说近乎于“神人”的存在。犹记得,方荫楼5230教室,那是陪伴我近7年的阵地,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挑战杯”比赛,是大学生赛事中的“奥斯卡”,大一的时候就曾听老师们和学长学姐说过,所以我心之向往。当时,我们5个人组了一个参赛团队,想向大家展示一下我们两年多的实验成果,同时也希望能与省内外各大高校的同学们交流。2015年参赛前夕,我们团队五个人都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挺进省赛决赛。我们不停地修改我们的文本材料,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琢磨,生怕有哪一句话不通顺,哪一个词不贴切。那时候的我们一下课就冲到学院给我们安排的教室,讨论、修改和排练。饭点到了就点外卖,累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熬夜已成为家常便饭的事情,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因此而退缩,因为有一个榜样在指引着我们。
这个榜样就是之后我的硕士导师——曾承辉副教授,曾老师是13年刚从中山大学毕业来到我们学校,也是13年开始指导着我们5个人进行挑战杯的项目选题和实验开展。当初我们刚开始接触配合物合成及测试时,很多都不熟练,曾老师则耐心地指导我们。在仪器室里,他先给我们讲解检测仪器的原理知识,然后让我们熟悉仪器的基本构造,接着他手把手地带我们操作仪器。有时候他就像我们的大哥哥一样,亦师亦友,不仅在实验上给我们很多帮助和指导,还经常关心我们的生活。我们经常在实验结束后,一起去长胜门门口喝啤酒、吃烧烤。奋斗的校园青春,少不了烧烤味。从三月到五月底,每天都在重复着一样的生活、一样的程序,疲倦常常也写在大家的脸上,时间都超过了十二点,绷紧的那根弦眼看就要断了。但在这时,我们发现无论多晚发邮件给曾老师,曾老师都会第一时间修改完发给我们,而且时间都不会不超过半小时。难道说,曾老师和我们一样在战斗吗?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个疑问。
时间荏苒,到了比赛的那天,因为大家都没有参加过这么隆重的赛事,都很紧张。特别是布展的时候,我们对比了一下周边参赛的队伍,他们展示的成果都很不错,而且指导老师都在边上,从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满满的自信。当时我们的曾老师还在北京学习,我知道我们只能靠自己,所以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可就在这个时刻,曾老师背着一个书包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时我们才知道他坐了一个晚上的硬座,从北京赶至南昌,可以看得出他满脸的疲惫,但是他在我们面前还是表现出那样的有活力,这让我们倍受鼓舞。我,作为决赛场的主答辩手,更是紧张,曾老师不停地在边上鼓励我,给我说他博士毕业答辩的场景。经他的开导,我逐渐克服了紧张,从容地进入赛场。最后经过我们五个人的努力,我们团队获得了省一等奖,国家三等奖的好成绩。
这段难忘的奋斗经历,时刻让我铭记。现在回想起来,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就没有一起获得的荣誉。方荫楼的实验室里、惟义楼的教室中、正大广场的草坪上、饭堂、林间,我们都一起埋头苦干,一起奋斗前行。当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我们会争吵,各自寻找依据推理论证自己的观点;当遇到信心大跌、精神疲倦的时候,我们也会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挑战杯,在我们看来不仅仅只局限于一个科学上的小发现,而是一件经过千锤百炼后的创新艺术品,更是我们用无数的日夜奋斗换来的成果。
挑战杯给予了我很多荣耀,因为她,我获得了“省优秀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因为她,我有幸在硕士阶段第二次参加“挑战杯”专业发明组,并再次取得省二等奖的佳绩;因为她,我锻炼了实验能力,让我在2018年获得“国家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因为她,我锻炼了科研能力,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博士(陈小明院士课题组,导师是张杰鹏教授)。
从最开始的迷茫困惑到后来的自信满满,这过程的一路坎坷,一路辛酸,一路收获,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感动,也有沉默。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实验尝试,一场场模拟演练,这些都成为了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财富。在这里,我们奋斗了青春;收获了友谊;学会了团结;明白了奉献;理解了坚韧,这些都是母校赐给我的最美好的青春回忆。
师大瑶湖校区给了我美好的青春,七年的奋斗历程,夯实了人生的起步的基础。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在心底深处把她珍藏。




化院动态



01.院史院情学习(十九)||优秀校友特辑④



02.【二十大报告朗读会(第7期)】



03.【学习贯彻二十大(八十一)】



图文来源:化学化工学院

值日编辑:曹熙然

责任编辑:李鑫

一审一校:蓝永春

二审二校:邹昀芹

三审三校:汪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