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第01期文章目录




>>>

本期目录

CONTENTS


  刊首语   

003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刊 
韩子勇

   特  稿    
01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理论研究   
015   把握非遗规律,坚持守正创新
王文章

019   时空相异 古今通融——文化遗产形态研究的价值意义 
王福州

02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成型——一场关于“社区参与”的叙事与观察(上)
[日]爱川纪子 著 高舒 译

0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回望与思考
刘魁立

04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向云驹

04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中国属性
高丙中

054   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保护理论、方法与路径
方李莉

  门类追踪   
 >>> 传统表演艺术
063   中国戏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田 青

071   整饬与灵活——鼓的文化要义与传统演剧
麻国钧

080   粤剧艺术遗产的十年保护经验
王 馗

089   曲艺的活态传承和科学保护
吴文科

 >>>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094   《玛纳斯》史诗:口头演述 层累性发展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 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
100   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萧 放 贺少雅

 >>>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111   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的历史文化形态
赵玉春

 >>> 传统手工艺
12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
徐艺乙

127   设计,作为一种“手段”——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曹小鸥

  传承者  
131   乡村传承人研究——社会与文化生态变革语境中的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乔晓光

  专题研究  
135   论中国民间剪纸文化形态的生发
陈 竟

  前沿窗口   
>>> 著述推介
149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评介
李荣启

 >>> 专题访谈
154   物质与非物质的统— ——李砚祖谈造物文化
李砚祖 朱怡芳

160   投稿须知







上下滑动浏览参考文献

[1] 叶明生:《福建杂剧作场戏研究及资料汇编》,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永安市人民政府、大田县人民政府2018年1月编印。

[3] 叶明生:《福建杂剧作场戏研究及资料汇编》,第157页。

[4] 叶明生:《福建杂剧作场戏研究及资料汇编》,第2页。

[5]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1668,2020年1月29日。

[6] 叶明生:《福建杂剧作场戏研究及资料汇编》,第397页。

[7] 黄旛绰等:《梨园原》,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九),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9页。

[8] 叶明生:《福建杂剧作场戏研究及资料汇编》,第440页。

[9] 《粤剧牌子集》,广东粤剧院艺术室1982年编印本。

[10] 胡文焕编、李志远校笺:《群音类选校笺》下册,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1401页。

[11] 叶明生:《福建杂剧作场戏研究及资料汇编》,第440页。

[12] 转引自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13] 参见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中国ISBN中心1993年版,第445—447页。

[14] 叶明生:《福建杂剧作场戏研究及资料汇编》,第394页。

[15] 叶明生:《福建杂剧作场戏研究及资料汇编》,第394页。

[16]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93页。

[17]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18] 《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19]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藏戏项目简介》(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directory_details/11832,2020年1月29日。

[2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1668,2020年1月29日。

[21] 赵波、侯学金、裴根长:《关公文化大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22] 王馗:《佛教香花——历史变迁中的宗教艺术与地方社会》,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291—292页。

[23] 杨立志:《明成祖与武当道教》,《江汉论坛》1990年第12期。

[24] 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页。

[25] 王馗:《解行集:戏曲、民俗论文选》,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第23—59页。

[26] 王穉登:《吴社编》,王稼句点校编纂《苏州文献丛抄初编》(上),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330页。

[27] 沈德符撰、杨万里校点:《万历野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44—545页。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CN 10-1664/G1 | ISSN 2096-8795 

邮发代号 82-108

全国各地邮局或本刊编辑部订购、零售




///  CONTACT  /// 

电话:010-64811651

邮箱:cich2020@126.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1号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部

邮编:10001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