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利姐大战劳斯莱斯男背后,深圳失调的用地结构
公众号“昨夜长风456”被封1个月,封号期间所有的留言和后台消息都看不到,也回复不了,抱歉。
防失联,请关注小号:一亩瓜田。
视频号:昨夜长风123456
也可加美女助理微信:Glinda989,加入经济学社区。
“我们家有50辆宾利,我叫人开出来堵住你的车。”
深圳,宾利姐大战劳斯莱斯男,引发全民吃瓜。
港真,电视剧看多了,我以为有钱人撕逼的画面是:
大佬带着墨镜坐在车里,让司机出面,拿出一张支票,你的公司被我收购了…
原来现实生活中,有钱人的掐架也跟乡野农妇一样朴实无华且狗血,撒泼骂粗,倒地打滚,一样不落。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争夺车位。
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深圳是全国出行找停车位最难的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各类停车泊位约240多万个,停车泊位缺口超过100万个。
此次车位纠纷发生在深圳福田区宝能公馆。
宝能公馆分为住宅、公寓两个类型。
贝壳找房显示,宝能公馆住宅项目有7栋,车位比为1:1.2,公寓项目有2栋,车位比为1:1.5。
该小区住宅、公寓两个区域的地下停车场是共通的,之前住宅区一直都是公共停车位,先到先停。
但开发商承诺买公寓可以赠送车位使用权,而赠送的有的是住宅区下方的停车位。
因此,住宅、公寓业主均认为他们对车位有使用权。
物业公司此前将部分停车位安装地锁,仅供公寓业主使用。
住宅业主当然不认可这些“私人车位”,于是暴力毁坏固定地锁,并故意将车停在这些车位上。
此次“开宾利堵车位”事件也是由此产生。
劳斯莱斯已经“侵占”她家车位月余,所以叫来宾利堵车。
然后双方混战了起来。
这其实是因为“产权不明晰”造成的纠纷。
那么为什么不能堂堂正正签订车位买卖合同呢?
一种说法是,早在2014年,深圳市原规划国土委就代深圳市政府草拟了《深圳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停车位建设及处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该征求意见稿提出:配建停车位应约定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全体业主共有,不得转让。
也就是说,配建的车位不能买卖,只能先到先得。
不过,时至今日,这份征求意见稿并未正式实施。
另一种说法是可能因为公寓销售情况不好,开发商就将归属全体业主所有的停车位的使用权,私下约定给了购买公寓的个别业主。
因为停车位难找,竟然一拍脑袋,禁止买卖,这个和稀泥的思路真是“清奇”。
越是稀缺的东西,越是需要明确产权,用价格来甄选谁的需求最“迫切”,这不过是经济学常识而已。
你说深圳的规划界精英人士不知道吗?
说实话,我真是认为他们不知道。
举个例子吧,我开过一个技委会,讨论一个大学的总平面设计方案。
另外大学原有的停车位严重不足,所以这次改扩建新配备了很多停车位。
但是,这个方案遭到了否决,原因让你大跌眼镜。
因为这个大学在闹市区,来往车辆多,交通堵塞严重;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于是规划精英要把停车位砍了,逼得大家不开车。
是的,规划界精英的思维如此“超前” ,我常常因为跟他们格格不入,感到自惭形秽。
当然,《深圳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停车位建设及处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毕竟没有正式发布,实际中是否依循此办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停车难,车位不能买卖是表相,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深圳的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尤其是住宅用地。
住宅用地不足,当然也带来配建的停车位不够。
那么这背后有哪些特殊原因呢?
第一,深圳的实际常住人口是一个大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规划界的正面解决,由此带来规划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根据《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90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81平方米。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指标,常住人口1100万。
深圳的空间规划,基础设施配套,用地计划等等都是按照“1100万人”来配备的,当然也会增加一些弹性用地。
据深圳市统计局公报,截至2021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768万,已经远远超过了规划预期。
实际上,1768万人,我认为是非常不准确的。
根据广东移动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基于移动大数据的深圳市人口统计研究报告》:2017年11月,每天生活在深圳的人数“高度稳定”在2500万左右,其中330万左右的“过客”和“访客”,连续在深圳居住超过一个月的常住人口在2200万左右。
这仅仅是2017年数据,2021年常住人口应该更多。
然而,因为“控制大城市无序蔓延”等某些原因,深圳官方一直不愿意承认实际常住人口,仅仅是羞答答的抛出了“实际管理人口”这个概念。
根据国土资源“三调”数据,2019年底,深圳建设用地面积1059.12平方公里,约占全域面积的53%。
其中,城镇村工矿用地943.73平方公里。
深圳2019年底“三调”建设用地
单位:公顷
城镇 | 村庄 | 采矿 | 风景名胜 及特殊 | 交通运输 | 水工建筑 |
92908.49 | 864.51 | 180.2 | 419.8 | 10513.57 | 1025.96 |
如果按照实际管理人口2200万计算,深圳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才48平方米,远远低于国标。
而国内的其他一二线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在100-250平方米之间。
第二,居住用地比例扭曲
按照国标,居住用地的比例为25—40%。
根据《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规划居住用地规模220平方公里,按照25%的下限控制。
而工业用地规模,居然也是220平方公里,取的是高限25%。
一个城市化率达到100%的国际化大都市,规划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规模居然是一样的,很魔幻,是不是?
为什么深圳居住用地控制那么低呢?
我猜两个原因吧。
一是深圳的财政基本上不靠卖地了,是最不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
所以别的城市千方百计争取住宅用地,深圳根本不在乎。
二是有一种比较流行了说法,就是一个城市的崛起,必须扶持产业,特别是工业。
另外,城市发展必须要保障各种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
所以,千方百计保障工业、公服用地,只好压缩住宅用地空间。
第三,居住用地供应量不足
过去十年,深圳住宅用地成交面积仅为431.5公顷。
431.5公顷啊!
我擦了又擦眼睛,没看错,仅仅占深圳规划城市用地面积的0.5%。
2019年,深圳土地供应量排在全国末位,只有132公顷,是武汉的二十分一。
同期,深圳工业用地成交达到1147.78公顷。
工业、商业用地供给过多,导致的结果就是办公楼空置率持续攀升。
2022年一季度,深圳写字楼平均空置率在连续四个季度下降后再次环比微升至22.8%。
那么,深圳的建设用地,特别是住宅用地严重不足该如何解决呢?
第一是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深圳还有百分之47%,约938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没有开发。
但是这些区域,基本上都是基本生态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范围,突破难度非常大。
要么也可以考虑填海。
填海成本很低,世界上多数的沿海大都市,比如香港、新加坡、纽约,它们都有悠久的填海造陆史。
自建市以来,深圳填海面积超过70平方公里。
今天很多人员密集的地区,包括前海、后海中心区、深圳西站、国际机场,原来都是海洋。
填海最大阻力是环保问题,虽然深圳没有大量的红树林、海岸湿地,但填海会破坏“自然海岸线”。
第二是正视市场需求,改善建设用地结构比,增加住宅用地的比例,相应减少商服、工业用地等比例。
第三是改善产权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将小产权房转正,增加商品房面积。
深圳是全国小产权房存量最多的城市,70%多的人居住在城中村,城中村占深圳住房面积的54%左右。
如果将这一部分存量潜力释放出来,威力可想而知。
然而,小产权房转正一方面涉及修改土地管理法,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巨大的利益纷争,特别是原有的商品房业主。
这个我们在《深圳巨大的存量宝藏——小产权房》讲过,不再详细展开。
总之,归根到底就是用市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难度非常大,仍然有待于人们观念的改变。
张是之老师是我的朋友,这次他做的精读训练营,精读的是奥地利学派经典著作,米塞斯写的《人的行动》(也有翻译《人的行为》)。
这本书很值得精读,但是坦白讲我看了也觉得很难,张老师这个训练营可以帮助你学透这本书,非常值得加入。他带着你花一年时间精读,不是那种 30 分钟带你读完一本的快餐。
点击本号:昨夜长风456!来自武汉的神秘美女,妙趣横生,用最通俗、最跳脱语言,揭示本质,洞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