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潮汕人的隆江猪脚饭
“吃不完的隆江猪脚饭,加不完的班”,这句网络名言,大概只有广东上班族才能看懂?
在广东,打出“隆江猪脚饭”招牌的餐馆密集程度仅次于沙县小吃,广州和深圳的数量均超2000家,高于兰州拉面和桂林米粉。
哪里人流密集,哪里就有隆江猪脚饭。不论是高端写字楼里的白领,还是郊区工厂里的流水线员工,他们的日常,都绕不过一碗“便宜、有肉、吃得饱”的隆江猪脚饭。
由此,擅做生意的潮汕人,将这种低成本的家庭作坊式小饭馆开遍珠三角,猪脚饭餐馆数量还在野火燎原般增长中,同时,大有向北方蔓延之势。
隆江猪脚饭的源头在揭阳市惠来县隆江镇,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小镇并没有什么竞争,店主唐展斌守着父亲传给他的老店,只是按部就班地经营,就足以养活一大家子人,生活波澜不惊……
作者-高旭
编辑-流落南方
朗读-刘芹
内容总监-吴薇
那是哪一年?记不清楚了。
七八岁的唐展彬站在自家阳台上,百米外的隆江老市场燃烧在大火中,上空是一团团的黑烟。前一天还见过的木头房子、铁皮房子,眼看着成了一片废墟。
唐展彬关于幼年的记忆,大部分是模糊的,自出生,他就呆在这栋房子里。一楼是自家的饭馆,卖牛杂、牛腩、蚝烙、鸡汤和炒饭,生意很好,家境让人羡慕。
父亲是哪一年开店的呢?唐展彬不知道,他出生于1982年,许多八十年代的家事,都来自爷爷的回忆。
在潮汕地区,“成家立业”的顺序不能颠倒。
父亲唐瑶增,19岁结婚,20岁开店。没受过专业的厨艺训练,靠自己灵敏的嗅觉和味觉,一道菜尝过便知食材与调料的配比,稍加研究,就能复制、甚至超越其口味。凭借这过人的厨艺,饭店的生意一直很好。
“有多好呢?一天能卖完一只牛,在当时的隆江,饭店的生意能排得上第一。”
唐家的猪脚饭店
那应该是九十年代,火灾原址上改建了隆江市场,还新开了电影院。进店的食客越来越多,唐瑶增便在菜单上加了新菜“卤猪脚”,同时更改店名为“唐瑶增猪脚饭店”。
在官方介绍中,“隆江猪脚”的名号可追溯到韩愈在潮汕任职期间,典故内容基本类似于坊间常见的:初看平平无奇,尝后大为震撼,便题字。
但在隆江人看来,故事也许没那么波折。
当地几乎家家都会做猪脚,只是看谁家愿意敞开家门做生意。出门干活的劳动力们,早餐其实选择很多,市场里卖肠粉、鱼饺鱼面、粿条的也不少,但只有隆江猪脚最便捷、最划算、最扛饿,几片猪肉满足对油荤的渴望,咸菜开胃,卤汤提味,米饭免费续,这高碳水、高蛋白、高脂肪的一餐,才能支撑他们劳动到中午,甚至是午后。
当时,隆江镇上已有几家专做卤猪脚的饭店。隆江人的卤猪脚,看着大体相似,但吃起来就知道,家家不同,秘诀就在于各家的卤汤,它能决定一家猪脚店的生意兴旺与否,甚至能成为家族中的财富传承。
唐瑶增猪脚饭店里,也少不了这样一锅老卤,从开店之日起,就没再换过。
除此之外,卤猪脚的制作流程大致相同,少不了三四个小时的熬制过程。但唐瑶增的天赋再次显现。他凭借着对火候的熟练掌控,将卤猪脚的熬制时间缩短为一个小时,这在别家看来是不可能的,但口味,还是受到了众人的认可。
每天晚上8点多,电影放映结束,人们从电影院出来,几步就走到店里,点一份猪脚,来一份牛杂,炒个青菜,加个炒饭,吃吃喝喝,顺便吐槽刚看的烂片剧情。
父亲的好手艺确实养活了一家五口人。
90年代初,家里就盖起了四层楼房,添置了彩色电视、影碟机。尽管唐展彬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仍有不少同学放学后跟他玩,因为可以去他家看电视。
“有彩色电视,那个时候在隆江是很轰动的。”
而更轰动的是,父亲从香港买回了一台29吋的松下彩色电视机。唐展彬还记得,尚年幼的自己真的是惊呆了,“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电视,真的很大!”
在那个年代,香港就是一切时髦潮流的代名词。内地人去往香港,所需文件极其复杂,更别提从香港买电视机带回老家了。
在小小的隆江镇上,唐家可算是无比风光。
唐家猪脚店掌舵人:唐瑶增
作为潮汕人,总还是要离开老家出去闯荡一番的。
1997年,唐展彬去往广州投奔亲戚。这一年,他尚未初中毕业,也不想呆在店里的灶台前伺候各类食材,只想离开隆江这个小镇。
在他的记忆里,广州的夏天很热。
才15岁的年纪,亲戚安排他做卸货的力气活。卡车运来一车货,300箱啤酒,一箱24瓶,从车上到店里来回搬,不多久练出了一身肌肉。
毕竟是在亲戚的手下干活,工资可观。当时一般人月薪三四百元,月底结算工资时,他领到了六百元,吃住在亲戚家,省下了不少开销。他也胆小,从未拿着钱去体验大城市的繁华。
那年,父亲在香港投资船务失利,家里饭店闭店歇业,唐展彬把两年的工资全拿回家补贴家用。
在广州做了一年多后,唐展彬来到了深圳坪山。“那时候的坪山真的像农村,还没隆江热闹。”
在表姐开的塑料花厂里做管理,监督工人,检查质量,其实那会儿他自己还是个孩子,“那些花很好看,跟真的一样,做好了是要送到香港、台湾去的。”
这几年的打工经验,除了到手的钱,再也没收获其他的了。他觉得这是一个人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读书不好、出去打工、回老家开猪脚店。“总要出去闯荡,去大城市看下,闯不出名堂自然就会回到隆江的。”
就像是设定好的程序,先完成“打工”这一步,才能开始“开店”下一步。
1999年,澳门回归,举国欢庆。也正是这一年,唐展彬在塑料花厂认识了隆江老乡阿陈,5年后结婚。
刚洗完一桶猪脚,唐展彬提去店里
到了千禧年,父亲唐瑶增终于还是决定回到老家隆江,买下铺面,挂起“唐瑶增猪脚饭店”的招牌,重新开始。
这是一家十几方的门店,路口位置,两面临街,店门口两个大炉灶,店内只放得下三张桌子。
唐展彬也回到店中,给父亲帮忙。
他说自己笨,没有父亲的天赋,父亲教什么,他就做什么,不会研究其中的门道,能八九不离十地复制父亲的制作流程,就已经算成功了。
“我也还算灵活,在店里只学了一年多,就都会了,能独立看店了。”能独立看店,就意味子承父业,唐展彬作为猪脚饭店的一份子,能为家里挣钱了。
门店的好生意,离不开本地食客的帮衬。
在唐展彬看来,隆江人一直很舍得“吃”,虽然工资不高,但是花在吃上的钱可不少,他们给隆江取了个名号,叫“小香港”。
1997年的广州,他花3块钱吃一碗牛腩面;3年后回到三百多公里之外的小镇老家,自己家的炒饭5块钱一碗。
他知道,在老家卖猪脚肯定是不会亏的,只要味道好,就不缺食客。饭店门口的大卤锅里,红润油亮的猪脚,文火慢煨,卤汤沸腾,猪肉颤颤巍巍抖动着,散发出迷人的肉香。
2020年,惠来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02.6元。现在的隆江镇上,标配的猪脚饭往往20~25元一份;若讲究点的,堂食点半斤猪脚,几箸咸菜,一碗老鸭冬瓜汤,公鸡碗里盛上满满的米饭,浇上卤汤,结账得花上四五十元钱。
会吃的食客,也许会点上一份“四点”。
这是隆江猪脚的特色切法,将猪脚切为三圈,依次为猪蹄、四点、头圈。四点部位,口感不肥不腻有嚼劲,深受老饕们喜爱。后来,唐瑶增更是做为“隆江猪脚”资深专家,上了汕头电视台,讲述关于隆江猪脚的深层次文化。
头圈
2020年4月1日,唐展彬将唐瑶增猪脚饭店改为24小时经营制,这里面有他自己的思考。
这几年突变的经营环境,唐展彬称它为“隆江夜经济”。
首先是,越来越多外地游客造访隆江,尚不知这边的饮食习惯,下午去吃隆江猪脚却总是扑了空;再加上留在本地的年轻人也多了,娱乐生活丰富,到了晚上十一二点,他们开着改造过的摩托车,轰隆隆开过隆江街道。
这些人,可能都需要一碗晚上的隆江猪脚饭。
24小时营业的唐瑶增猪脚饭店,就需要两班倒的人员。自然,唐展彬和妻子、儿女负责晚间档,也就是晚上8点到次日早上9点,白天的生意则由父亲和大哥大嫂掌管。
于是,隆江老街上多了一家24小时营业的隆江猪脚店。
每晚8点左右,唐展彬来到店里,准备换班。
这时候刚过饭点,食客散尽,父亲唐瑶增坐在店门口,手旁一个小方桌,桌上是功夫茶,茶色极浓,浓到看不到杯中的茶垢,他把脚搭在另一张小凳上,一手持烟,一手端茶,面无表情地看着大马路上来往的三两路人,遇到熟人,就招呼着来喝茶。
唐展彬进店,先去一旁刮猪脚毛。
隆江猪脚下锅之前,要经过烧、刮、洗、切这几个步骤,这些都简单,难点在于起锅点火之后的工作。
前两年,陆续有人提着烟酒、带着大红包来登门拜师,唐展彬也会教,烟酒钱一律不要。“他们啊学了几个月就走了,还是沉不下来学习火候,这个东西不难,主要是要有心思学。”
晚上的隆江,单就这两条主干道热闹,路旁的门店还未打烊,糖水店、烧烤摊、便利店时不时有人关顾。
夜间开店还有一个好处,唐展彬可以把桌椅摆到店门口,虽然占据了1/4的大马路,但这时已经没人管了,半夜人少车少,倒也安全。门口摆上餐桌,显得生意挺好。
临近11点,食客陆续来了,大都是熟人,刚进店,唐展彬就开始发烟,三三两两聊了起来。他熟练地切猪脚,儿子在一旁打下手,女儿盛好了米饭,给食客端上桌。
一晚上,他得消耗三四包烟。“我抽得少,很困的时候才抽,都是发给别人了。”
什么时候最困呢?大概是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如果没有客人,就会困到眼皮都抬不开,不能喝茶,不然天亮了回家还睡不着,只能强打起精神来,只要有客人在,就不困,至少可以和客人说说话,聊聊天。
唐家的猪脚饭店第二代:笑眯眯的唐展彬
唐展彬有5个孩子,现在,老大老二都在自家店中帮忙,跟父亲一起做夜班生意。儿子负责猪脚下锅前的准备,父亲手把手教他操作;女儿则负责点单上菜、跟着妈妈一起招呼门面。
故事仿佛在重演,十几年后,从前的剧情翻拍,但丝毫不令人意外。
“2005年,我老婆生孩子前一天还在店里帮忙,很辛苦,怀着龙凤胎嘛,肚子很大的。”他说,因为是第一次当父亲,所以记得特别清楚时间,而后面的3个孩子,已记不大清楚他们的出生日子了。
“潮汕人嘛,一定要多生儿子的,儿子就能留在家里继承家业,照顾老人。”五个孩子里,老三老四是女儿,还在上学,老五是家里最小的儿子。
“五个孩子啊,带怕了,给我再多钱我都不生了,换尿片、喂奶我都会,做了好多年啊。”
同为父亲角色,唐瑶增与唐展彬差别很大。
与大多数传统的父子关系相似,唐展彬与父亲的交流很少,父亲是一个威严的角色,话语不多,很严厉,开饭店撑起整个家的生活,又将此项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儿子。
“我怕热,那时候想给家里安空调都不敢开口;后来安了空调了,也不敢用多久,开两三个小时,房间降温了就赶紧关掉。”
七八年前,唐展彬建起了自己家的楼房,“只要一热,我就开空调,整夜整夜地开,反正我自己交电费嘛。”
唐展彬说,他比父亲话多。不论是小孩或老人,他都能聊,他也愿意和子女沟通,亲子关系处理得不错。
甚至有空时,他会开着车逛街,遇到路边等车的人,他去搭讪:“去惠城区吗,这里车少,50块钱走不走?”
一番讨价还价,路人自然无法赢过这做生意的老手,上了这趟去县城的私家车。按照网约车平台的价格,隆江镇到惠城区,大概35元,20来分钟的车程。
唐展彬解释:“隆江人嘛,什么钱都要赚的。”
唐瑶增猪脚饭店,每天要卖出一百多斤猪脚,加上售卖其他菜品的生意,年收入四五十万。
潮汕男人,当然要管账的。
每一个为唐瑶增猪脚饭店付出的人,都会得到相应的报酬,“我给他们开工资的,我老婆是6000块钱一个月,儿子、女儿都是3000块钱一个月,工资日结。
这是唐展彬的坚持,发出去的工资,他们自由支配。留在他手里的钱,则用于家里的开支,去年,他开始买地皮建新楼,四层,每层八九十平。
“他们的钱自己花,我不管的。我女儿买了个5000多块钱的小米手机,我很不理解啊,我现在用的3000多块钱的手机也能用,就是有点卡,以后我也想买个苹果手机,别人都说好用。”
当得知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将近一万元的时候,他想了想,“那还是要买的,我这辈子还没用过那么好的手机。”
深夜,唐展彬和妻子、龙凤胎儿女小憩
80年代初期,来自揭西、惠来、普宁、澄海等潮汕各市县的10万建筑大军,浩浩荡荡奔赴深圳支援经济特区建设,据统计,首批有近20万潮汕人进驻深圳,随之而来的还有当地的餐饮小吃。
从这时起,隆江猪脚饭遍地开花。
搜索显示,珠三角地区的隆江猪脚饭门店数量远高于兰州拉面、桂林米粉,仅次于沙县小吃。深圳有2800家沙县小吃,2528家隆江猪脚饭;广州有2620家沙县小吃,2377家隆江猪脚饭,这还不包括某些藏在城中村深处的无招牌小门店,或是创意园内的流动送餐车。
近几年,隆江猪脚饭呈开枝散叶之势,招牌逐渐出现在其他省市地区,商机渐渐显现。
2021年7月,惠来县人社局投资建设“粤菜师傅·隆江猪脚”美食品牌,希望将本地的这道传统菜式打造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从而提高当地就业率。
10月,惠来县举办了一场隆江猪脚的比赛,广州、深圳、东莞、汕头等外地经营者也来参加了比赛,隆江本地的商户,鲜有人关心此事。
这场活动,在网络上搜索,显得格外热闹。
聊起这次比赛,唐展彬有点激动,“当时有人来我店里宣传动员啊,我没兴趣,政府做品牌,我们做自己的猪脚,做好自己就行了嘛。”
那些未来的事情,好像与自己毫不相干。今年39岁的唐展彬,并无烦恼,所有事情的发展,都在意料之中,没有动荡,少有起伏。
子女听话,无需担心,等疫情过去,外面安全了,就送他们出去打工,做为过来人的唐展彬知道,“在父母眼皮底下的孩子,长不大的,受不到磨练。”
家里店铺生意平稳,无需操心,只是自从唐瑶增猪脚饭店开始24小时制,唐展彬的社交生活没了。
每天结束一晚上的生意后,早上八九点钟,他就吃碗白粥,配一份白灼虾,吃饱后关机睡觉。
上午10点到晚上8点,他的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没有人能联系上他,“不想被打扰,不然睡不好的。”
一大家子人,也少有机会像往年那样,整整齐齐吃一顿普通的家常便饭。
九月初九,在隆江人的日历里,这是大日子,得吃羊肉火锅进补。
当天早上看完店,唐展彬就准备好了五斤羊肉,一家七口人,吃了顿热闹火锅。邻居经过了笑他,一大早吃火锅,是不是疯了。
“疯倒是没疯,就是一家人太久没坐在一起,好好吃顿饭了。”
从未换过的砧板,泛着油光
家里的这饭店,看起来确实稍显破败。那些桌椅、墙面,长期浸润在油烟与蒸汽中,泛着上世纪末的古旧光泽。
唐展彬低声说:“我爸老了,几十年前的东西还舍不得丢,全放在店里,多不好看啊,等他老了管不了,我就把这些都扔了。”
父亲唐瑶增确实老了,镇上跟他同年代的叔伯们,已经走了大半。
隆江镇上的大马路已翻修好几遍,来吃猪脚的人也换了好几轮,这招牌40多年从未变过,就算多年后这个店真的到了唐展彬手里,“招牌不能换的,大家来我这吃饭,是认的‘瑶增’,换了招牌,就不是我们了。”
(完)
今天的留言区聊各种猪脚
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流落南方
“我想把我的人生讲给你听”
“我想请你讲你的人生给我听”
招募作者/接受投稿
报料及投稿
邮箱:truepen@qq.com
微信:liuluonan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