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树洞vol.50 | 友情由浓变淡,我该怎么办?
问题.
#友情渐行渐远让人唏嘘#
上个学期我过得很快乐,经常有朋友可以约着一起出去玩,和朋友也无话不说,但是这个学期感觉变了,但没人说出来。以前和一个同学无话不说,但是这个学期,并没有那种想把自己过多事情告诉她的冲动了,她的朋友圈也不想去点赞了,而以前我俩是无论对方发什么都是必赞的,现在虽然仍一起上课,但是感觉和对方有了一些距离,我也更喜欢自己一个人了,我不知道这是正常的吗?
树洞主人
▼
留言的同学好:
你描述了一个常见的现象:随着时光的变迁,我们会和很多曾经很亲近的朋友渐行渐远。曾一度,你与朋友走得那么的近,可以无话不说,悄悄分享内心的小心思,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可以相约玩耍,一起沐浴阳光,一同躲避风雨;不在一起时,还会时时关注对方的朋友圈,并热烈地给予及时的、积极的回应——大大地点赞;那时你们彼此依恋着,很欢乐,也很享受。没想到,半年之后,你们的友情却有了微妙的变化,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你们之间慢慢拉开了一些距离,你没有那么想关注TA了,也没有那么渴望向TA倾诉你的所思所想,你变得更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好像TA也一样。
看得出来,你对这个变化的心情是有些纠结的,你有些茫然,也有淡淡的忧伤,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可另一方面你似乎更享受这个变化的,你问:“不知道这是正常的吗”,你是想问:“友情的由浓变淡,这正常吗?”;还是你想问的是:“友情由浓变淡,我不难过,我反而更喜欢了,我这个反应这正常吗?”
不管你问的是哪一个问题,我还是很高兴的告诉你,从你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在人际关系中,你是具备很多能力的:你有建立关系的能力,也有维系关系的能力,在关系中你既能走得很近,也可以与人保持距离,你能享受在关系中与人相处的乐趣,也能享受独处的时光,你有独处的能力。
友情变淡的原因会有很多,接下来,我想着重谈谈其中的最主要的二个原因,间接回答你的疑问。
你们在
彼此关系里
1
付出与得到是否平衡?
在人际交往关系中,我们都需要遵循着一个重要的原则——互惠原则——“以对等的方式回报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这样的你来我往,关系才能维系,毕竟人不是全能的圣人,也是对他人有需要的。同样,好朋友之间关系也是需要付出与得到达平衡才能继续维系和发展的。
有位在人际中屡屡受挫的姑娘,曾很困惑的问我:“我好想生活里也有一个像你们咨询师一样的朋友,我随时可以找TA聊聊天,找TA说说心思谈谈烦恼,TA总是可以很耐心听我讲,不过TA自己的烦恼千万别来找我说,找别人说去,我吃不消,为什么我就找不到这样的朋友呢?为什么就这么难呢?”我问她:“为什么不想听朋友说TA自己的心思呢?”她答道说:“听别人的话好辛苦好累呀!”是呀,朋友之间精神上的交流也是要付出精力和体力的,需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才能继续,如果只想单方面获得的关系,也只有父母或咨询师才能做到。因此,如果友情发展到某个时候,变成了单方面的付出,互惠的收支不平衡了,友情的小船就有搁浅的风险。
留言同学,我不知道你和TA之间渐行渐远,有没有付出与得到失衡的因素呢?
人际距离的差异性
在这段朋友关系中
2
能否被了解、尊重和接纳?
人际距离(interpersonal distance),是在社会心理学中指关于人际交往中双方之间的距离及其意义。
人类学家E·霍尔认为,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同,距离也不同。他指出了四种人际距离:1、亲密距离(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密友之间交往的距离),约为15厘米;2、个人距离(朋友或熟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一般为 46到76厘米;3、社会距离(一般认识者之间交往的距离),约为1.2-2.1米。人们多数的交往发生在这个距离之内;4、公共距离(陌生人之间、上下级之间交往的距离),一般为 3.7-7.6米。
霍尔提出的四种人际距离参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关系,适度的空间距离是多少,这样,不远不近,大家相处愉快。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可以以此来判断他人关系的亲密程度。
但很多时候,哪怕对待同样的关系,人际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也是有个人差异的。由于个体的性格差异性、成长背景不同,对友情的人际距离也会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如果你不了解朋友的人际距离与你的不同,或了解了也不以为然的话,你们的冲突就来了,
性格迥异的大一新生A和B,因参加社团活动相识,一见如故,很快成为好朋友,可没多久,两人就开始闹矛盾了,A和B很珍惜这段友情,就来中心找我来调和。我让她们先说说矛盾的来龙去脉,A悲愤地列举了B的三大罪状:“人家好朋友之间,无话不说,我什么都会讲给她听,可她,只说一点点,还要我逼着才会说,你有没有拿我当好朋友看呀?人家好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玩,可她却总说这有事那有事,就是不愿意和我一起 ,你拿我当好朋友吗?人家好朋友一起出去的时候都是手挽着手,多亲热呀,可我挽她手时,她却总把我推开。”
的解,A说得蛮有道理的,大部份好闺蜜之间是这种相处模式,我转向 B,问问她是怎么看的,B很委屈的分辨道:“我是真拿你当好朋友看的呀。你说我没有和你分享秘密,其实我和你说的话,分享的小心思已经是最多了,我能说的都说给你听了,你怎么就不相信呢。我以前都独来独往惯了,现在每周有三天和你一起去学习、吃饭和玩,还不算是好朋友吗?我从小就不喜欢和人身体接触,哪怕是好朋友之间,我也不习惯,这个我没办法,挽手真别扭。”
经过进一步的探索,我们发现因为各自成长的家庭的亲密度不同,A和B对人际距离定位很不一样。A性格开朗,较容易容忍别人的靠近,也愿意主动去接近别人,她的自我空间较小,对好朋友间人际距离定位在15CM,但B性格内向、孤僻自守,对靠近她的人十分敏感,平时与朋友的距离定位1M,对好朋友间距离可能定位在30CM,两人的定位相差如此悬殊,无怪B不管如何努力也达不到A的的标准,因为15CM的人际距离对B来说,是强行侵入她的私人空间,让B会有强烈的压迫感和窒息感,她真做不到呀。通过咨询,两人可以达成相互理解,消除误会,能尊重和接纳彼此的差异,友情的小船可以重新起航了。
留言同学,读了上述的个案故事,你有什么感觉呢?你们之间是否也有一些差异性的社交习惯导致误会没有机会澄清呢?愿你们可以享受使自己舒适的友谊互动,而不是被距离的远近烦恼着。
本期树洞主人
廖一明
Liao Yiming
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
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
(注册编号:X-12-025)
国家职业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理事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认证督导师
中挪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初级组
督导师、体验治疗师
上海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面试官
国际温尼科特协会(IWA)国际温尼科特精神分析师候选人
从事心理咨询17年
咨询寄语
期待在心灵深处,与你相遇相处。
本期色彩主题:蝶翅红
图片来自unsplash
题图 @陈宝音
封面图 @Rename
排版 | 乔
线上咨询预约
点击上方图片,获取线上咨询预约方式与流程
线上留言方式
解忧小铺 使用指南
① 在后台回复留下你的烦恼
推荐格式:#烦恼的名字# + 具体描述
② 专业心理老师定期回复
③ 匿名分享在《深夜树洞》栏目
- 往期精彩回顾 -深夜树洞vol.49 | 既体谅别人,也为自己代言深夜树洞vol.48 | 我明明过得很幸福,为什么会偶尔没来由地想自杀呢?
深夜树洞vol.47 | 如何在高手如云的“武林”中潇洒自信?
深夜树洞vol.46 | 爱与被爱,自在真诚
同济大学心理中心
心里有你,伴你同行。
看,这里有一个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