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树洞vol.55 | 我为什么这么普通
#平淡的大学生活,让我失去希望
老师您好。我现在在同济读大三,绩点处于保研的边缘,不知道有没有名额,所以我一边在准备考研一边还在关注保研的信息。但每次看到他人保研的经验贴就会感到一阵冲击,我的大学生活非常的平淡,迷迷茫茫的两年半就过去了,没做过什么项目,没参加过什么比赛,没发过论文,没实习过,没有社会实践,除了上课什么都没有,关键是绩点也不是很高,这让我对自己是不是一个废物产生了怀疑,看着身边的同学光鲜亮丽的履历,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这种自我怀疑与患得患失已经影响了我考研的准备。同时,我对未来的人生也是一片迷茫,我害怕研究生生活也和现在一样,平平淡淡,然后再找个平平淡淡的工作,平平淡淡的过一生,我感觉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同辈的脚步我永远也追不上。我自己其实清楚,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努力,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但我没有办法,我间歇性的会严重的自我怀疑。
树洞主人
▼
无具名的“怀怀”,你好。
见信展颜(因为没具名,忍不住据信中的高频词,为你起了名儿:-))
谢谢你愿意分享自己的担心和不确定。信中感觉到,你的生活中,“平淡”---“迷茫”---“怀疑”这三位朋友,似乎连成了一条锁链,萦绕在你身边,轻声嘻笑,呢喃着:“来不及啦...”“他们好厉害的,你没机会啦!”“你和他们差这么多,还费啥劲儿啊..趁早歇吧!”想想就很烦哪,自己不甘心,想“穷起直追”担心“追”了以后,仍差很多,岂不是很“滑稽”?做,做不到,不做,不甘心,随之,压力倍增,无力感满满,在这样状态下,给树洞来信,树洞君感谢你的这一份信任:-)
担心自己落后,担心自己“碌碌无为”,可能是很多人内心的恐惧,也是很多人拼命“冲锋陷阵”的动力,树洞君想说这可能和以下几点相关:
1、晕轮效应;2、自我认同;3、自我滋养。
01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等,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根据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来理解对方,而会掩盖对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简单的说,在认识他人的时候,人们容易“以偏概全”,放大别人身上的某种特质。这种错觉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H.凯利、S.E.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实验中证实了这一效应的存在。晕轮效应产生的原因,一是掌握对方的信息太少,二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你看到同学们的经验分享,冲击连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晕轮效应”本身含有三个特性:
1.遮掩性
我们倾向于只看到的他人身上我们希望的特征(其实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我们习惯于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误推出其他特征,随意抓住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缺形,或是一无是处。
2.表面性
自己对外界了解还不深入,简单把“闪光点”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印象极有可能失真。
3.弥散性
由晕轮效应产生的对一个人的整体观感,会连带影响到我们对这个人具体行为或表现的理解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
“怀怀”看到保研前辈们绩点高、履历靓,心生不可高攀之感,觉得自己“平平淡淡”“泯然众人矣”,是否和此相类似呢?
晕轮效应从某方面来说,其实承接了我们因为自我期待未满足而向外发生的投射功能,(类似于,自己没达到自认为的完美期待,转而向外界找理想化替代物),晕轮效应的产生与个人的自我认同有密切的联系。
02
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指自我认知达到了良好的,适应性的水平。自我认同良好的个人能够理智地看待、接受自己以及外界的大部分事物。“自我认同”这个概念出自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是由Erik Homburger Erikson在他的代表作 《儿童期与社会》 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前后相继,循序渐进。其中第五阶段为青春期,从 12 岁到 18 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自我忠诚的实现。
自我认同,简单来说“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喜欢这样的自己吗?”(对所认知的自己,抱有一种持续的、稳定的认同感。)树洞君在中心和同学工作时,经常感受到同学们“严于律己”的极致,“这次考试才**分,太‘辣鸡’了”“上次作业,虽然交了,也是很水的啦!”为自己设置近乎完美的目标,拼命透支自己,去“跳着够”自己定的目标。触到了,是侥幸运气,没达成,就是自己懒,有问题。
树洞君非常心疼大家,感觉同学们像小仓鼠似一直在滚轮上跑。大家还自我觉得:“跑得动是应该,跑不动就是有问题”。这样的“自我定义”实在有些苛刻。树洞君想若自己可以客观、包容的看待自己,内心非常明确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既有优点,也有局限,自我温柔提醒和接纳,那么某些外界标准和评价,还会那么“大过天”吗?知易行难啦,我们为自己制定的目标,长期受所处环境、文化和家庭影响,“怀怀”,你的父母,从小是怎么样和你相处的呢?经常怎么评价你呢?若未达到期待,家人如何回应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个人的自我认同也是在发展和成长中,会随着“社会化”历程,完善自我的价值体系。尤其自我认同和社会经历高度相关,成年人完全有机会通过自我滋养完善个人认同。
03
自我滋养
自我认同,绝非朝夕可达,从自我怀疑到自我认同,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面对反复,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温柔和认真。孜孜不断的滋养自己,在习惯自我怀疑时,在习惯性绝望时,不用着急,允许自己怀疑一会儿、绝望一会儿。之后回到正常的生活中,该喝奶茶喝奶茶、该看书看书。如果看书看不懂,那允许自己等一下。今天不懂就明天再看。一定有懂的那天,如果这本书真的不懂,还有另外一本可以来研究。慢慢来,青春的宝贵,就在于给了我们大量试错机会。
“多给自己一个机会”。不辍努力,即使担心无用,也不负自己,走走停停,慢慢来。前辈的光鲜,也是和着血和泪换来的。你现在正流着泪,所以你也可能走在和前辈相似的路上,我们走走停停,走着瞧。
最后,谢谢怀怀对树洞君的信任,欢迎随时来我们中心,我们很乐意听你说,和你一起工作。
树洞君对怀怀的图示理解,自己,才是自己的专家,请怀怀指正
本期树洞主人
陆珊珊
LU SHANSHA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工作方向:家庭治疗)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S273102090M)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会员
2006年开启咨询,个案服务1200个小时
稳定接受个体及团体督导200小时
服务信念:
你,才是自己的专家,迷雾里,我们一起发现,一起探险。
本期色彩主题:Haze
图片来自Behance
题图&封面 @Roboware by Mitsubishi
插图 @Roboware by Mitsubishi
排版 | Jma
解忧小铺 使用指南
- 方法① -
前往“同济心理中心”公众号后台
像和朋友聊天一样写下你的烦恼
咨询师将在48小时内回复哦
- 方法② -
扫描下方二维码,讲述你的烦恼
专业心理老师定期整理回复
并匿名分享在“深夜树洞”栏目
- 往期精彩回顾 -
同济大学心理中心
心里有你,伴你同行。
看,这里有一个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