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年专题 | 郎友兴:作为修饰词的“中国式”——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和意涵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 关注+星标 “Political理论志”
不错过社会科学前沿精彩信息哦
具体操作如右 →
摘要:
学术界已经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包括内涵、特征、意义等作了较多的分析。然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由“中国式”和“现代化”两个组合而成,其核心在于作为修饰词的“中国式”,需要从“中国式”角度加以理解、阐释。本文从作为修饰词的“中国式”角度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及其意涵。“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的提出,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与定型,蕴含着出现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作者简介:
郎友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文献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
本文作者:郎友兴
一、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的关键点在于作为定语的或修饰词的“中国式”,而这个定语是历史性的,因为中国的现代化从近代就开始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不断追求着至今依然未能完全实现的目标。因此,这个维度就绕不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区分。这个定语又是比较性的,“中国式”一定是相对于“非中国式”例如美国(西方)现代化而言的,需要作出比较性的分析,因此,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就绕不开中外之别、中国特色等问题了。不分析以上两个维度,恐怕就难以明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大变迁,也无法搞清“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掀起了解读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热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界、理论界已经从历史进程、内涵、特征、意义等诸多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以往的研究文献主要从两个维度切入“中国式现代化”,一是横向的比较,尤其从中西现代化的比较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特殊性面向;二是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分析其历史经验以及对世界的意义。不过就这些研究文献而言,鲜有从修饰词“中国式”角度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何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修饰词“中国式”的理解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清楚的说明,没有很好地揭示出“中国式”的要义及其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本文主要从修饰词“中国式”来讨论与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和意涵。
二、“中国式”的要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复合性的概念,由“中国式”和“现代化”两个词组成。从语法的结构来看,前一个是修饰词,用来修饰第二个词的性状。从语法的通则来说,不管修饰词多么强大,它毕竟被用来定义被修饰者,重要的还是被修饰的对象,所以,被修饰者本身不可能变成另一个事物。在“现代化”前面加上“中国式”这个修饰词,不管我们如何定义“中国式”,“中国式现代化”还是“现代化”。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自然也有着各国现代化的共性,遵循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不能够脱离人类文明一般进程而建设一个中国式的现代化。如果作这样理解的话,就比较容易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个表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2022a)可以看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事实上也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被修饰者“现代化”及其“现代化”的“共同性”或“普适性”。马克思对于现代化的理解显然是从共同性的面向来理解的。他在《资本论》第一卷里对现代化的理解为随后的理解奠定了基本框架:“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2009,第8页)这一点在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的《现代化新论》一书中得到体现:“广义来讲,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罗荣渠,2004,第17页)而钱乘旦教授的提醒同样是值得注意的,针对一些人看到了现代化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指出,“他们会否认共同性的存在,认为特殊性是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不过,如果现代化只有特殊性,没有共同性,那么‘现代化’就没有意义了。”(钱乘旦,2012,第1页)
所以,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还得首先对什么是现代化或者说什么是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有一个认识,这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罗荣渠先生将现代化视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并特别强调工业化的因素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其实,习近平也是沿着这样的思路理解的:“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习近平,2016)现代化就是由工业化驱动的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它指向人类社会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是一个包括经济生产形式、政治结构以及社会价值体系在内的综合体系。现代化过程有诸多表征:例如较为完善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的建立,人口大规模的城镇化及其完成,非农化及其完成,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体系的建立,等等,归结起来包括物、制度和人三个方面。(郑永年,2023,第4~11页)
正如前述,修饰词不能改变被修饰词的性状,但是,修饰词有区分的作用,人们之所以用修饰词,其目的就在于进行类型的划分或归类。不难发现,人们用修饰词恰恰意在修饰词而不是被修饰者,有时修饰词相当强大,以致于人们以为用了修饰词后改变了被修饰者的性质。“事物之‘式’使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具有某类事物质的规定性,即事物的某种典型性。”(郭湛,2023)尽管“式”作为形式,但其背后却是本质,“形式是本质的。本质是有形式的。”(列宁,1990,第120页)“中国式”从语义上看,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或区域性特征,具有区分性的分类作用,将现代化按照国别等作出区分,由此表明其不同的属性或特征。在这个意义上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其实就意味着,世界上有欧洲式的现代化、美国式的现代化、日本式的现代化、南美式的现代化,等等,不仅中国的现代化同西方的现代化不同,即使西方内部的现代化也有类型上的差异,而中国一个半多世纪以来诸时期的现代化也不尽相同,“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中国现代化”、不同于“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四个现代化”,同“中国式的现代化”应该也不完全等同。那么,将“中国式现代化”与欧洲式现代化、美国式现代化、日本式现代化等区别开来的是什么因素?这就涉及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或者说本质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称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显然,“中国式”指的是后面的“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就存在于“中国式”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与本质。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与中国具体国情相契合的现代化,而这个国情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中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清楚地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2022a)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习近平,2022a)而五大原则中的核心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领导主体,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和路径。
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可能,并且加以引领。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深入阐释了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明确地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特别强调了“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习近平,2023a)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实质上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引领着国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方面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又同中国共产党的特性密切关联。习近平指出:“近代以来,在外国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下,我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中华民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习近平,2022b)由于政党的先进性、担当的初心使命和特别的政治品格,使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找到社会各界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从制度形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指引下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来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4,第109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体两面,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保证。
三、“中国式”的意涵: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和人类社会新型文明体的构建
意涵,含意的意思。现代化一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梦想,而中国共产党也一直致力于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初,党已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四个现代化”。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为了摆脱落后和贫困,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4年12月21日,他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任务,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开启了新型的现代化,即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2004,第496页)后来他又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第194页)可以看出,那时邓小平心目中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确有道路、制度构设的含义,但是主要还是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DP联系起来进行界定的。这在1984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的讲话表达得特别清楚:“中国现在的情况总的是好的。这几年一直摆在我们脑子里的问题是,我们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会不会落空?从提出到现在,五年过去了。从这五年看起来,这个目标不会落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第53~54页)这时中国的现代化显然还是聚焦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当然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不过,自那以后,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断推进,道路不断拓宽,内涵也不断得以丰富。
到了党的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发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号召,开启了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时代,而党的十九大对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两阶段”战略安排。到了党的二十大,习近平充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道路与任务等,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2022a)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物质财富总量增长,建立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和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不只是单纯的数量指标问题,而且代表了一种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与追求,关涉到现代化的文明和进步的方向性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又是一个命题。(郭台辉,2023)作为命题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过往现代化历程的一个总结与反思,标示着中国共产党自我意识的出现与提升,更意味着道路校正、完善后对于制度的一种确认与定型。其实,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就有所提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
这个定型的社会主义制度、新型的文明体有五个基本特征,这五个特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了归纳与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2022a)
就第一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来说,人口规模巨大确实是中国一个非常突出的基本国情,不过,对此需要有一个客观而辩证的认识,人口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约束条件,但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即不是决定有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式的根本因素。的确,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寡对于现代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克服“人口规模巨大”为现代化带来的诸多困难,甚至将“人口规模巨大”变成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红利,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优势。这里不妨对比一下目前人口规模最大的两个大国:印度与中国,印度的现代化和中国的现代化有不同的时空背景,中国尽管人口规模大,但有人口红利,而印度则没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是人口本身,重要的是人口在何种体制、制度等时空背景下。人口规模巨大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挑战因素,但能将之转变为人口红利,最关键的原因是中国有强有力的政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就第二个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来说,现代化是一种美好理想,共同富裕也是一种美好理想。其实,追求生活富裕符合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理想,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类社会很早就开始尝试如何解决财富的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是实现的道路与制度保障各异。中国的现代化同样面临着现代化成果由谁共享、怎样共享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追求人民富裕的实践与世界现代化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但是,“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习近平,2021a)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来看,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念,西方国家最多提出了像“包容性增长”这样一些接近于共同富裕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基于社会主义制度而率先提出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以有效防止一些原发型现代化国家发展历程中所存在着的资本逻辑造成的两极分化问题,让中国的现代化能够惠及大多数人民。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富裕的着眼点是普惠人民、造福人民的崇高价值的实现,展示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优势。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选取富裕程度较高、发展均衡性较好的浙江省先行先试,为全国其他地方探索路径。
就第三个特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来说,中西有一致性,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均衡发展。其实,西方现代化也并非不注重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只是中国更加强调精神文明,认为越是物质充裕越需要精神昂扬,并且精神文明的发展最终能够促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邓小平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明确地提出了“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第28、144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不断发展进步,“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2022a)
就第四个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来说,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当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不可阻挡来到世界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避免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则成为世界现代化史上的一个难题,中国同样不可绕过。世界各国在现代化道路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因发展而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人与自然并非和谐共生。中国在改革开放最初的二十年也出现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2005年,习近平任浙江省省委书记时就提出“两山理论”,到了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将此作为国策。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汪晓东等,2021)中国需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
就第五个特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来说,虽然全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与发展,但是,历史的事实不得不让人们承认,和平发展之路如此艰难,可望不可及。中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将世界各个国家人民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能够实实在在地推进全球的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文明的对话交流,文明的共享共建,以此共同推动世界的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与国实现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未来可期。”(经济日报调研组,2022)
实现了这五个特征和要求,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意味着中国为人类贡献出一个新型的文明体。
首先,“中国式”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呈现出来的五个特征充分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即坚持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现代化各个时期的深化与发展。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基础,所以它理所当然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文明形态”(刘洪愧、邓曲恒,2022)。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现代化理论还是实践,中国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式现代化完成初阶形态的进化迁衍,成为完整形态的现实存在”(刘颖,2023)。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中国共产党逐步地深化对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认识,并最终定型于“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习近平代表新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实践路径、战略目标进行了系统的设计,科学地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整结构,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成熟。
有学者曾经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归纳为四个时期:雏形诞生时期、外形生成时期、外型发展时期和定型成熟时期,而这四个时期各有其标志性的概念:“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刘颖,2023)从这四个历程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走到今天显示出成熟与定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聚焦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的追求,这属于现代化的物质层面,而改革开放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聚焦于以“中国式的现代化”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尽管力图超越“四个现代化”,但重心依然在物质现代化的层面。党的十八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强调的不只超越“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更要超越西方式的现代化,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系统性发展,推动构建一个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提供了新的想象。
其次,“中国式”意味着中国为人类社会建构出一个新型的文明体。
就本质而言,现代化是伴随工业革命所诞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始于18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启的工业革命,其主要的标志就是工业化以及由它所带动的城市化和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一百年多的现代化历程也表明,中国现代化同样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通过工业化使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精神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革,从而将中国从传统农业的乡土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工业文明社会。但是,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现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纠正、超越了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化形态。它不同于西方文明过于注重物质文明的传统,而是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崭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就充分表明了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丰富了文明的各个维度,而且拓展了其内涵。
四、小结
作为一个复合性概念的“中国式现代化”,其核心在作为修饰词的“中国式”。“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而这个概念的提出也有其蕴含的意义,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与定型,为人类社会构建出一种新型的文明体。“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2023c)
总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得抓住关键的修饰词“中国式”。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核心就是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而这个本质要求告诉了世界,中国式现代化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经验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人们还需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推进和发展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归纳的五个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代表的是中国要建构出一种深刻的、革命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同时它的实现将由此创造出一个以共融共生为主轴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Political理论志
“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