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速递 | 2021-2022年海外艺术史新作(前现代篇)

钱文逸 三辩席
2024-09-03

按语:


本月,“三辩席”正式推出“新书速递”栏目,目前计划每半年更新一期,力求覆盖该六个月中出版的值得关注的新作。鉴于本篇为该栏目的第一篇,我特地拉长时间线,主要搜罗整合了2021年至2022年6月的新书信息,有个别书作超出这个时间区间,主要是因为其在近期欧美学界引发的反响和收获的好评,作为给国内学界的指引。因为第一期时间区间跨度大,收录的书籍数量较大,故分出前现代与现当代上下篇,今后以半年为区间的推送会尽量在一期中包括所有不同时期和地域的研究。


至于书目的择选,首要考虑作者在海外学界的口碑,并征求了几位朋友对不同领域的时下观察,此外,还参考了一些重要奖项的评选结果。个人对这份书单的定位是“既非西方中心,亦非中国中心。”这不仅是为了填补国内以东亚艺术研究为重心的资讯空缺,也想尽可能规避我个人研究领域可能带来的偏向。事实上,我所熟悉的近代早期欧洲的艺术史研究(以及其他时期的欧洲艺术史)都经历了长期的全球化转向,其中的新书最能体现当前学科多元化、文化包容和对殖民遗产之反思与批判的诉求。


本篇书单所涉领域从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印度到伊斯兰艺术史学史,从中世纪抄本、近代早期欧洲的艺术与科学到日本手工艺文化,从中美洲考古与物质文化到非洲中部的跨文化艺术互动不一而足。除了力求在地域跨度上覆盖到各大洲的艺术传统(这当然也得益于新出版著作的日益丰富和多元),我们还能观察到当前艺术史研究对一些理论议题的关注。不仅多部不同领域的著作都关注到物质性(materiality)、物质文化、制作技法等议题(如《视觉的花圈》、《近代早期日本的手艺文化》、《从切身经验到书面文字》和《修复能动物质》),还有许多不同的跨学科尝试(艺术史与科学史、艺术史与考古学)。此外,不同领域的著作都出现了对艺术品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在场与缺席的理论与历史拷问(《缺席的图像》、《生机之空》、《可见性的前提》),以及对“情感”、“知识”、“媒介”和“跨文化/去殖民/ 全球化”等概念与方法的持续关注。书单以书籍出版时间先后排列,分为专著和文集两个部分。下篇将围绕二十世纪至今的现当代艺术领域的出版物进行介绍,敬请期待。


林蓉对本篇编译(尤其是中美洲领域的研究)亦有贡献,特此致谢。


p.s. 本篇封面盗图自个人很喜欢的一家伦敦书店招牌(Skoob)。





专著


迪普娣∙克拉(Dipti Khera) 

《多重心境之地:乌代浦的图绘土地与印度的十八世纪》 

The Place of Many Moods: Udaipur’s Painted Lands and 

India’s Eighteenth Century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2020年9月


美国学院艺术协会2022年年度著作提名奖




在漫长的十八世纪中,乌代浦——一座印度西北地区的湖泊之城——有一群以描绘这座城市历史宫殿、水库、庙宇、集市和宫廷鲜活的感官情境为生的艺术家。十七世纪晚期至英国殖民时期的经济削弱了莫卧儿帝国的政治权威,到了1830年代,重申这种权威变得格外重要,至此,新的雇主和流动的专业人士重塑了整个近代早期印度的都市文化与艺术体裁。《多重情绪之地》探索乌代浦的艺术作品——纪念碑尺度的宫廷绘画、皇家肖像、耆那教僧侣信笺卷轴、宗教抄本、制图术相关文物和建筑素描——如何呈现这一时期的重大美学、思想和政治转型。狄普娣∙克拉的研究显示,这些沉浸式的作品有力传达了特定地区的“心境”(bhava,感受、情感、情绪*),并揭示出欢愉、丰盈与令人赞颂的景象。这些得到纪念的心境挑战以往殖民历史对东方文明奢靡风尚的叙述,这些叙述形塑着一个文化和时代如何为人所感知。克拉试图阐明绘画与诗歌的紧密联系,以及艺术、建筑、文学、政治、生态、贸易与宗教间的种种纽带,以此来探究乌代浦地区的画家如何用美学手段,吸引宫廷中的鉴赏家、四处流浪的僧侣和经营贸易的群体,构建起对当时实际地理场所的归属感,同时渴望理想化的未来。这些艺术家先驱性的绘画企图唤起诸如爱、敬畏、丰盈、惊奇等情感,强调那些对物的效力与领土表现至关重要的感官、空间与社会交际经验。


《多重心境之地》揭示了这种引人遐想的美所带来的创造性遗产,并提出了更宽泛的一些问题:情感与造物如何在构架历史与主体性、政治与地方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迪普娣∙克拉任教于纽约大学艺术研究院。


*在梵文中,Bhava原义为存在的状态,有持续的意思。它源自於梵文动词भू(bhū),意为「成为」、「变成」。佛教中的有可以看成生命的情绪、感觉的心灵存在,或者将佛教中的有可以看成生命从生到死的持续状态,但类似这样的说法,不能普遍的说明佛教教义当中所涵盖的生命氛围。



金珍我(Jinah Kim) 

《视觉的花圈:色彩、坦特罗与印度绘画的物质史》 

Garlands of Visions: Color, Tantra and a Material History of Indian Painting

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2021年2月



《视觉的花圈》探究艺术创作智力与坦特罗观想实践之间的生成性联系如何在中世纪南亚地区建构、传播视觉知识。金珍我跳脱出传统的鉴赏研究范式,转而关注绘画的物质性——其媒介、视象,以及尤其是其色彩。她提出,当时人们采纳了一种名为”梵夹装“(pothi*)的特殊抄本形制,把私人内在的观想经验在物质层面上转译为可携带的器具。这些具有流通性但也同时私密的物件随之成为许多形态的知识重要的传达载体——仪式知识、艺术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宗教知识等——还同时促成了印度佛教的视觉知识散播至其他遥远的国度。《视觉的花圈》把色彩视为一种视象及其艺术创作成品间的物质连结点,为印度绘画的历史呈现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路径。

金珍我在哈佛大学教授印度艺术和南亚艺术。

*西藏吐蕃时期古藏文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最初的梵夹装是用于装订已刻写经文的贝多罗树叶。其过程是依次将贝叶经摞好,在其上、下各夹配一块与贝叶经大小相同的竹片或木板,并在夹板中段打两个圆洞,用绳索两端分别穿入洞内,将绳索结扣。



卡林∙莱昂哈特(Karin Leonhard)

《绘画的沃土:17世纪的静物画与自然场景画》

 The Fertile Ground of Painting: Seventeenth-Century 

Still Lifes and Nature Pieces

布雷波尔斯出版社  2021年3月



尽管直至今日,艺术史仍然用一种过度简化的方式把静物画描述为写实的再现性绘画,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实际是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思想话语积极的参与者。我们迫切地需要对摹仿概念进行革新。通过把更多侧重放在“自然”和“图像”的历史概念上,本书作者试图重启这一讨论。她探究了摹仿性结构如何在17世纪获得了一种生物性的繁衍能力。静物画往往以自然与艺术产出相似性的能力为主题,也因此注定为普遍意义上的艺术所具有的摹仿性结构提供了理论化的契机。本书以跨学科的视角把静物画放在艺术及图像实践与科学观念的交界处,是近年如火如荼的艺术与科学探讨中涌现出的新颖而成熟的阐释尝试。

卡林∙莱昂哈特是康斯坦茨大学的艺术史教授
 

克里斯蒂安∙格鲁贝(Christiane Gruber)

米歇尔∙阿尔-费兹利(Michelle Al-Ferzly)

《重访<沙漠中的城市>:

奥列格∙格拉巴尔在东宫,1964-1971年》 

City in the Desert, Revisited: Oleg Grabar at 

Qasr al-Hayr al-Sharqi, 1964–71 

凯尔希博物馆出版  2021年4月



1964年到1971年间,著名的伊斯兰艺术史学者奥列格∙格拉巴尔(Oleg Grabar)在东宫(Qasr al-Hayr al-Sharqi*)的遗址处指导了一次大型的考古挖掘项目。格拉巴尔及其团队本想在这个偏远的公元八世纪建筑群中发掘出一座倭马亚贵族宫殿,却意外地发现了叙利亚草原上一种新型的城市聚落。经由他们的发现,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随之浮现,而在考古挖掘的六个季度之中,来自美国和叙利亚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在遗址上劳作与生活的劳工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人际关系。1978年,这项实地考察将出版成书,一卷名为《沙漠中的城市》的著作由格拉巴尔与其他三名学者(Renata Holod, James Knustad, William Trousdale)共同完成,收录在哈佛大学中东专著系列中(Harvard Middle Eastern Monographs)。

《重访<沙漠中的城市>》收录了先前未发表的诸多文献,并配以超过八十张来自此次考掘工作的照片,它所重述的一系列个人经历与专业工作无不在伊斯兰考古、艺术及建筑史领域于美国学院中兴起的那段时间里形塑起整个领域的面貌。

克里斯蒂安∙格鲁贝是密歇根大学伊斯兰艺术史教授,米歇尔∙阿尔-费兹利是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系博士候选人。书籍前言的作者雷娜塔∙霍罗德(Renata Holod)是宾夕法尼亚大学伊斯兰艺术史系荣休教授,她也同时是格拉巴尔此次考古挖掘工作的合作者。

《沙漠中的城市》书封,哈佛大学中东专著系列,1978年



*东宫(Qasr al-Hayr al-Sharqi, 阿拉伯语 قصر الحير الشرقي) 是一座坐落于叙利亚沙漠的宫殿。它由倭马亚第十代哈里发希沙姆一世(Hisham ibn Abd al-Malik)在公元728-29年在一个沙漠植物颇为丰富的地区兴建而成 in an area ,当时被用作军事和狩猎的据点。东宫与西宫(Qasr al-Hayr al-Gharbi)相辅相成,后者的兴建比之早了一年,两者皆是所谓早期伊斯兰建筑中的“沙漠宫殿”。



安德鲁·芬戈尔德(Andrew Finegold)

《生机之空:中美洲物质文化中的孔与洞》

Vital Voids: Cavities and Holes in Mesoamerican Material Culture

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  2021年6月



“复活盘”(The Resurrection Plate)是一只制作于玛雅古典晚期的圆盘,其上装饰着一个引人注目的场景。在两位神灵的帮助下,玉米神从一个龟壳中重生。在盘子的中心可以看到一个稀奇的细节,这是一个钻得十分工整的小孔,它位于神的身体的中央,且与身体浮出龟壳的点位在一条直线上(见书封插图)。


艺术史家安德鲁·芬戈尔德(Andrew Finegold)探讨了这个孔和其他孔洞在中美洲物质文化中被赋予的意义,他认为这些空间被广泛理解为传递生命力和物质丰盈的管道,是生命显现的先决条件。从“复活盘”开始,并反复回到“复活盘”的案例,他的研究探讨了中美洲各种各样的孔与洞的生成潜力,范围从古典玛雅社会墓葬中钻孔的盘子,到洞穴和建筑中的空洞,再到对人类肉身的穿孔。这些讨论还将孔与火联系在一起分析,因为两者都是通过钻孔这同一种手段生成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关注无实体的存在,《生机之空》提供了一种精彩纷呈的研究中美洲世界观和物质文化的方法。


安德鲁·芬戈尔德是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艺术史助理教授,也是纽约前哥伦布协会(Pre-Columbian Society of New York)的创始主席。



艾莉娜∙格尔茨曼(Elina Gertsman)

《缺席的图像:中世纪书籍中的空缺》

The Absent Image: Lacunae in Medieval Books

宾州州立大学出版社  2021年6月


美国学院艺术协会2022年年度著作奖



中世纪哲学家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基点,相信自然憎恶任何真空地带。现代学者认为,中世纪艺术也同样憎恶真空地带。空白恐惧(horror vacui)的概念也因此常常被认为是哥特时期物质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在《缺席的图像》中,艾莉娜∙格尔茨曼指出,就其尝试处理不可见物的不可再现性而言,哥特艺术主动运用空洞、空白、间隔、孔洞和消除的策略。格尔茨曼通过探索中世纪哲学、物理学、数学、虔敬实践与图像制作间复杂的对话关系,将虚无的概念与想象并置,从而揭示出中世纪晚期视觉文化中极富创意的处理空白的方式,案例包括对从无到有的创世过程进行精妙展现的图像,以及用描绘缺席来取代对观念与死亡不可见的力量的表达等等。

这本极具挑战性的创新之作将在艺术、宗教、物理学、哲学和数学领域的研究者之间引发共鸣。那些有志于对中世纪晚期视觉文化采取现象学或跨学科研究的学者将尤其能从本书中受益。

艾莉娜∙格尔茨曼在凯斯西储大学教授艺术史。



克里斯汀·古斯(Christine M. E. Guth)

《近代早期日本的手艺文化:材料、制作者与娴熟技艺》

Craft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Japan: 

Materials, Maker, Mastery

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



用漆艺、丝绸、棉、纸张、陶艺和铁精心打造的物什在近代早期日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中心位置。它们常常是知识、社会性与身份的有力载体,而它们的制法(facture),不论对于工匠还是消费者,都是值得严肃思考的问题。在这部创意十足的研究中,克里斯汀·古斯为评析这些在十六世纪末期和十九世纪之间制作于城市和乡间、出自名家或无名工匠之手的工艺品,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框架。在诸多缔造了多元动态、品味精致高雅的日本造物文化的力量中,她的研究高亮了一些常被忽视因素的联动效应。她在一些核心议题之间建立起对话关系——自然资源及其治理、媒介再现、性别与作坊组织结构、具身知识和技术创新。这种阐释邀请读者如此思考日本手工艺,即它是从一种既协同合作又激烈竞争的艺术表现情境中脱胎而出的,其中同时容纳了人与非人的力量。通过聚焦制作实践中的物质性、社会学、生理学和技法等方面,该书增进了我们对近代早期手工艺的理解,揭示出不同时期更广阔的的文化图景中那些浅藏的思维与行动规律。
 
从2007至2016年,克里斯汀·古斯负责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美术馆和皇家艺术学院联合主持的设计史研究项目中的亚洲方向。



丽莎·特雷弗(Lisa Trever)

《遭遇图像:莫切壁画与考古艺术史》

 Image Encounters: Moche Murals and Archaeo Art History

得克萨斯大学出版社  2022年2月

 



秘鲁北部的莫切壁画代表了古代美洲一支很大程度上仍不为人知的伟大艺术传统。这些壁画创作于一个没有书写文字的时代,也因此成为后世了解莫切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关键物质遗存。在对这一主题的首次全面研究中,丽莎·特雷弗(Lisa Trever)发展了 “考古艺术史”(archaeo art history)的跨学科方法,来探究如何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书写古代艺术史,大胆地颠覆了艺术与考古的一般关系。


特雷弗提出,我们不能根据年代晚近得多的安第斯高原地区的印加历史记载来阐释早期沿海地区的艺术传统,这会带来对之不加批判的简化。与之相反,作者从南美洲太平洋海岸的深邃往昔中探寻莫切壁画艺术的起源及其对形象的强调。《遭遇图像》揭示了,在七世纪前后,莫切壁画艺术内部的形式转变如何构成更为广泛的变化的一部分,这些变化主要针对图像被要求发挥的作用,在Huacas de Moche、El Brujo、Pañamarca*等地日益复杂化的社会与政治世界中都可见一斑。通过此番论述,本书为艺术与视觉经验的历史揭示出一种有别以往的证据基础。


丽莎·特雷弗在哥伦比亚大学前教授哥伦布艺术和考古学。


Huacas de la luna(月亮神庙)内部壁画,秘鲁


*Huacas de Moche是位于秘鲁特鲁西略(Trujillo)城外4千米处的一个莫切遗址,因Huacas de la luna(粗译为月亮神庙)与Huacas del Sol(粗译为太阳神庙)而得名。huaca是一个难以翻译的盖丘亚词(Quechua,印加的语言),它在前哥伦布时期的南美人心中代表了一种神圣的、充当了活着的纪念碑角色的自然之地/之物,在这样的自然之地人能与超自然的存在进行沟通。这种自然之地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造的,或是兼具二者。El Brujo同样是位于特鲁西略附近的莫切遗址,有着三个huaca。Pañamarca是位于秘鲁北部安卡什区(Ancash)的一个考古遗址,既有莫切遗址,同时也有印加帝国的遗存。



铃木博之(Hiroyuki Suzuki)

《十九世纪日本的古物学家:

江户末期与明治初期的物的考古学》

Antiquarians of Nineteenth-Century Japan: The Archaeology of Things in the Late Tokugawa and Early Meiji Periods

盖蒂研究院出版  2022年3月



《19世纪日本的古物学家》一书最初以日语出版,其研究着眼于德川末期和明治初期这两个通常被分开探讨的历史时期,如何渐渐走向以实物为基础的研究,并阐明了这些时代之间的思想连续性。铃木博之聚焦学术界专业化在明治日本的政治生态中带来的自上而下的影响,这一专业化进程是通过抨击古物学家早期的治学模式而取得进展的。由此,铃木展示了那些在野人士如何回应、撤回或挑战新的公共规则和公共价值。他探讨了不断变化的评估古物的程序,辅以观察日本迅猛现代化过程中古物学家的态度与实践。他还揭示了这些研究者如何扎根于德川晚期的思想界,也详细说明了同一群人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过程。铃木还表明日本的古物学家与欧洲和美国的古物学家有很多共通点。艺术史学家福冈真姬为英译本撰写的导言突出了铃木博之的方法论和思想分析的重要性,并论述了他的想法将如何为专家和非专家带来灵感。

铃木博之是东京学艺大学日本艺术史荣休教授。福冈真姬是利兹大学艺术史副教授。



 

塞西尔∙弗洛蒙(Cécile Fromont)

《近代早期刚果与安哥拉一次传教活动中的图像》

Images on a Mission in Early Modern Kongo and Angola

宾州州立大学出版社  2022年6月



在一部包涵生动水彩画和素描的惊艳图集中,近代早期非洲中部以鲜活的形象印入眼帘。长期在刚果和安哥拉传教的意大利方济各嘉布遣会(Capuchin Franciscans)的修士在1650年至1750年间为培训未来的传教士创作了这份图集。这些“实用指南”呈现了17世纪和18 世纪非洲中西部精微复杂的自然、社会和宗教环境,还勾勒了修士为该地区构想的一种主要以视觉为手段的教理问答法。《近代早期刚果与安哥拉一次传教活动中的图像》将这部被忽视的视觉图集呈于公众和学术界的眼前。

这本插图精美的书作包括图集中所有图像的全彩复制品,并辅有从世界各地的馆藏和档案中收集而来的罕见相关材料。艺术史家塞西尔·弗洛蒙(Cécile Fromont)采用大胆的新方法研究近代早期的全球互动,证明尽管嘉布遣修士们这种图像片断式的视觉创作在形式和工艺上都是欧洲的,却并非缘起于单一视角,而是从跨文化互动中汲取灵感。弗洛蒙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来思考那些在多种文化之间被创造出来的图像,强调文化遭遇本身在其构想、制作和运作模式中所起的奠基性作用。

弗洛蒙的去殖民历史以非洲和非洲人为中心,触角远伸向四大洲,它将深刻改变我们对近代早期世界的理解。它将引起近代早期研究、艺术史和宗教领域学者的兴趣。

塞西尔∙弗洛蒙是耶鲁大学艺术史系教授。

 


帕梅拉 H. 史密斯(Pamela H. Smith)

《从切身经验到书面文字:重构近代早期世界中的实践性知识》

From Lived Experience to the Written Word: Reconstructing Practical Knowledge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2022年6月



在《从切身经验到书面文字》中,帕梅拉 H. 史密斯分析了公元1400年以来欧洲的匠人们撰写他们的制作实践的方式与原因。这些识字的工匠不再只是在作坊中传授知识,而是选择发表手册、指南、论著、提示表、表格和配方书,这不仅触发了早期的技法写作,也为我们如今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提供了历史基础。
 
史密斯聚焦公元1400-1800年间的金属工艺,以历史中与留存至今的工艺实践、实物、配方和工匠手册为素材,考察手工艺知识与技艺的特性。透过这些文献,她试图解释我们能如何重构数个世纪以来大量遗失的知识。她的研究不仅旨在考掘历史中的技法、物质过程和具身经验,还希望能收获有关工匠的生命世界及其对物质的理解的洞见。帕梅拉 H. 史密斯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是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及其“制作与致知”(Making and Knowing)项目的主任。该书是她发表于2004年的《工匠的身体:科学革命中的艺术与经验》(The Body of the Artisan: Art and Experience i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的续集,基于近十年结合实验与文献研究的思考和团队工作撰写而成。帕梅拉 H. 史密斯还曾获得美国科学史协会最高著作奖辉瑞奖。

亦可参看“制作与致知”的线上出版项目“文艺复兴法国的工艺秘诀与自然奥秘”(Secrets of Craft and Nature in Renaissance France):https://edition640.makingandknowing.org/#/

 


苏巴士尼∙凯里哥特拉(Subhashini Kaligotla)

 《湿婆的滨水神庙:中世纪印度的建筑师及其受众》

Shiva's Waterfront Temples:Architects and Their Audiences in Medieval India

耶鲁大学出版社  2022年6月



印度德干高原鲜活的红砂岩寺庙,如帕塔达卡尔寺庙群(Pattadakal),自公元八世纪或更早以来就吸引了大量访客。帕塔达卡尔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世界遗产遗址,也是遮娄其王朝(Chalukya dynasty)的加冕地点,这些都令帕塔达卡尔及其邻近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湿婆的滨水神庙》一书中,苏巴士尼∙凯里哥特拉将这些建筑置于德干印度的世界性情境中,并考虑当地的制作者和心怀敬畏的访客在当时会如何看待这些建筑。凯里哥特拉重构了建筑师和建造工匠处理这些遗址建筑的方式,包括他们对装饰的运用、对宫廷价值观(如愉悦和嬉戏)的应变,以及其对第一个千年在印度南北部分别出现的纳加拉(Nagara)和德拉维达(Dravida)建筑美学的巧妙并置;这种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干高原建筑所独有的。这本极富原创新的书作包含130多幅彩色插图,阐明了德干在中世纪南亚建筑语汇中的特殊地位。
 

苏巴士尼∙凯里哥特拉是耶鲁大学南亚艺术史助理教授。

 

 



文集

 

《连续页面:从纸莎草到超文本的卷轴与滚屏》

Continuous Page: Scrolls and Scrolling from Papyrus to Hypertext

编者:杰克∙哈特奈尔(Jack Hartnell)

考陶尔德学院出版  2021年



卷轴(scroll)作为一种媒介囊括了有关图像和图像制作最古老以及最现代的观念。一方面,古代世界一些最经久不衰的人造物采用了卷轴形式,它们与古典传统、东方文化和中东文化、戏剧演说和法律话语存在由来已久的联系。而在今天,滚屏(scrolling)也成为人们与他们的数字媒体之间唯一最常见的互动机制:手指按照惯例在触控板和触摸屏上滑动在成千上万的超文本之间。

这本由 12 篇论文组成、配有一系列被完整数字化的卷轴实物的开源图书,是从跨学科角度研究卷轴这一议题的第一次系统尝试,收罗了来自国际知名学者群体的文稿,他们各自研究从古代世界到21世纪,遍及亚洲、非洲、中东、欧洲和美洲的各类素材。

本书编者杰克∙哈特奈尔是东英吉利大学中世纪艺术学者。

本书可在线上阅读:
https://courtauld.ac.uk/research/research-resources/publications/courtauld-books-online/continuous-page-scrolls-and-scrolling-from-papyrus-to-hypertext/


彼得 N. 米勒(Peter N. Miller)

Soon Kai Poh

《修复能动物质》

Conserving Active Matter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2022年5月

 


“修复的文化”(Cultures of Conservation)是一项为期十年的研究计划,旨在重新想象修复技术知识与对物质世界的人文研究之间的关系,《修复能动物质》这部文集则将内嵌在这一计划之中的一个长达五年的研究项目的主线和阶段性结论汇集一处。修复事物的努力是人类与物质无时不刻的活性动态斗争的一部分。只要人们制造并保存事物,他们就一直在对之进行照料与修补。修复领域发展于欧洲和美国,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天的修复师使用过去 150 年来开发的各种工具和类别来完成这项工作。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新型材料和变革的新规模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集邀请哲学家、历史学家、材料科学家、修复师和从事原住民文物研究的学者阐发他们所理解的“能动物质”,以这一概念为棱镜,该项目提出问题,并为未来重新思考修复与物的人文科学建立了新的探究路径。

展览《修复能动物质》于 2022 年 2 月 25 日至 7 月 10 日在巴德研究中心画廊展出。彼得 N. 米勒是巴德研究中心的院长兼教授。Soon Kai Poh 是巴德研究中心的修复师和安德鲁·W·梅隆基金会研究生研究员。



《艺术与考古的视觉对话系列》

牛津大学出版社丛书

Visual Conversations in Art and Archaeology Series

丛书总雅希∙埃尔斯纳(Jaś Elsner)

2019至今已出四卷文集


《艺术与考古学的视觉对话》是一套系列丛书,旨在推广一种在古代艺术史领域进行比较探究的新模式。其目的是在前现代世界的艺术史和考古学的不同领域——跨越欧亚大陆、非洲、澳大拉西亚和美洲——以学术和理论上具有启发性的方式,创造一种比较对话的精神。作为一个公共平台,这些书通过实例展示了,在界定清晰但视野开阔的历史轨迹内部,对不同文化和宗教中的实物进行比较探讨操演的可能性。本系列文集为芝加哥大学全球古代艺术研究团队长期学术合作探讨的成果。

分卷介绍


1. 《器物:作为物的容器》

Vessels: The Object as Container

编者:克劳迪娅∙布里滕纳姆(Claudia Brittenham)

2019年11月



什么是器物?作为为人类互动和把玩而制造的物件,器物既容纳空间又受其限制,器物可以有多种形制,并由多种材料构造而成。然而,它们在指涉实际功能的潜力方面又具有共通性,无论特定物件实际是否在特定语境中以这种方式被使用。

在这本书中,四篇由领衔学者撰写的文章探究古希腊、古罗马晚期、前哥伦布时期的中美洲和古代中国语境中的器物概念。通过思考物件之为器物的物质属性,使用者与器物之间的多重互动,以及器物作为概念类别和物质性隐喻的力量,他们提出,许多器物——以及器物的集合体——在它们所属的年代都是蕴藏着巨大思想力量的场所,对它们所代表的范畴进行着巧妙而繁复的评论。



2. 《可见性的前提》

 Conditions of Visibility

编者:理查德∙尼尔(Richard Neer)

2019年11月



 我们经常假设视觉艺术作品是为了被看见而存在的。然而,这种假设可能是一种现代偏见。古代世界——从中国到希腊,从罗马到墨西哥——存在许多雕像、绘画和其他图像的案例,它们并不是为了变得可见而被制作出来的。它们并不被展示,而是被隐藏、掩埋或以其他方式被遮蔽起来。在“艺术与考古学中的视觉对话”系列的第三卷中,考古学和艺术史交叉领域的顶尖学者探讨了艺术的可见性这一基本问题。必须满足什么前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一件艺术品才能至少被看见?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历史的,也是方法的;它涉及古代社会和现代学科,囊括了物质情境、感知能力、可视化技术、分类规则以及其他等等问题。



3. 《小型塑像:人物造型与尺度感》

Figurines: Figuration and The Sense of Scale

编者:雅希∙埃尔斯纳(Jaś Elsner)

2020年12月



小型塑像是供人把玩的物件。作为可触摸的物件,它们以不同于平面艺术——无论是浮雕雕塑还是绘画——的方式与观者互动。与从外部观看被整齐框界的图画叙事的窥视关系不同,作为把玩者的观者总是潜在地且不设防地置身于小型塑像的叙事之中。因此,对于使用它们的人来说,它们有可能具备强大而灵动的能动性。


本卷涉及的小型塑像均是在有文字记载和遗世文献的文化语境中经考古证实的实物素材,这些实物之间没有直接的邻接、挪用或相互影响的关系。本书试图在古代艺术史领域把小型塑像的类别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和物质疑难提出。书中讨论的介乎考古学和艺术史学科交界处的关键议题包括:人物造型与类人形、微缩与便携性、一次性生产与复制,以及替代机制与尺度。



4. 《风景与空间:来自中国、中美洲、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比较视野》

Landscape and Spac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Chinese, Mesoamerican,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Art

编者:雅希∙埃尔斯纳(Jaś Elsner)

2022年3月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风景始终是世界考古学和跨文化艺术史的一个关键主题,特别是在艺术史学的绘画研究和考古学对自然世界中的人类干预和纪念碑放置的诸多问题的讨论中有突出体现。然而,在以考古学为主要评估方法的古代世界的视觉文化研究中,风景再现却很少受到关注。本书借助案例研究,重点关注荒野意象在古代中国的发明,古希腊时期纪念碑与风景间的关系、风景画在中美洲玛雅艺术中的位置,以及横贯巨石阵、庞贝直至丝绸之路的欧亚大陆上对神圣景观的建造,它强调思考古代艺术中不同的风景模式的重要性,以及比较方法在凸显该主题的核心面向中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它探索了实际意义上和概念上的空间问题,包括形式和再现如何塑造空间的布局等。



文献来源:

Dipti Khera. The Place of Many Moods: Udaipur’s Painted Lands and India’s Eighteenth Centu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eptember 2020.

Jinah Kim. Garlands of Visions: Color, Tantra and a Material History of Indian Paint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ebruary 2021.

Karin Leonhard. The Fertile Ground of Painting: Seventeenth-Century Still Lifes and Nature Pieces. Brepols. March 2021.

Christiane Gruber and Michelle Al-Ferzly, with a foreword by Renata Holod. City in the Desert, Revisited: Oleg Grabar at Qasr al-Hayr al-Sharqi, 1964–71. Kelsey Museum Publications 17. April 2021.

Andrew Finegold. Vital Voids: Cavities and Holes in Mesoamerican Material Cultur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June 2021.

Elina Gertsman. The Absent Image: Lacunae in Medieval Books.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June 2021. 

Christine M. E. Guth. Craft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Japan: Materials, Maker, Maste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vember 2021.

Lisa Trever. Image Encounters: Moche Murals and Archaeo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February 2022.

Hiroyuki Suzuki. Antiquarians of Nineteenth-Century Japan: The Archaeology of Things in the Late Tokugawa and Early Meiji Periods. Getty Publications. March 2022.

Cécile Fromont. Images on a Mission in Early Modern Kongo and Angola.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June 2022.

Pamela H. Smith. From Lived Experience to the Written Word: Reconstructing Practical Knowledge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une 2022.

Subhashini Kaligotla. Shiva’s Waterfront Temples:Architects and Their Audiences in Medieval Ind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June 2022.

Ed. Jack Hartnell. Continuous Page: Scrolls and Scrolling from Papyrus to Hypertext. Courtauld Books. 2021

Eds. Peter N. Miller and Soon Kai Poh. Conserving Active Matt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y 2022.

Visual Conversations in Art and Archaeology Se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d. Claudia Brittenham. Vessels: The Object as Container. November 2019.
Ed. Richard Neer. Conditions of Visibility. November 2019.
Ed. Jaś Elsner. Figurines: Figuration and The Sense of Scale. December 2020.

Ed. Jaś Elsner. Landscape and Spac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Chinese,

Mesoamerican,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Art. March 2022.





新书速递现当代篇再见:)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辩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