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2)丨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公园鱼类栖息地营建 ——以芜湖市大阳垾湿地公园为例

杨云峰,熊骞等 园林杂志 2024-04-20

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公园鱼类栖息地营建

——以芜湖市大阳垾湿地公园为例

Restoration of Fish Habitats in Urban Wetland Park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 Case Study of Dayanghan Wetland Park, Wuhu

杨云峰    熊骞    宁可明     卜明港

杨云峰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湿地公园设计、园林史

熊骞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设计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宁可明

南京铁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全文刊登于《园林》2023-02期P11-18.

·全文引文格式杨云峰,熊骞,宁可明,卜明港.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公园鱼类栖息地营建——以芜湖市大阳垾湿地公园为例[J].园林,2023,40(02):11-18.

摘要: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整理湿地公园鱼类栖息地环境因子指标,确立鱼类与栖息地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此作为城市湿地公园鱼类栖息地营建过程中水域设计、植物设计、水质管养等方面的设计指导。研究发现,鱼类栖息地生境质量受水质(水温、溶解氧、pH值、含沙量)、水力学(水深、流速)、水文(流量)、地形、岸际条件、底质、河道内覆盖以及人类活动等因子的影响显著。基于此,从水域设计(水深、底质、岸线、生态驳岸、生态岛、断面设计、微生境)、植物设计、水质管养等方面探讨栖息地构建策略,进而提出基于鱼类栖息地保护的湿地公园滨水区域设计策略,最后以芜湖市大阳垾湿地公园为例,阐述具体的鱼类栖息地营建和管护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湿地公园;鱼类;栖息地营建;设计研究


   1 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及鱼类资源现状    

长江中下游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也是长江江豚、中华鲟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和产卵场、“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的重要产地[1]。长期的人类活动,使得长江中下流域湿地景观破碎程度加剧[2-3]、长江流域标志性物种种群规模下降。


   2 鱼类栖息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在栖息地生境质量评价方法中,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简称HSI)模型最具代表性[4],本文综合FWS对鱼类HSI模型的研究,总结了栖息地相关环境因子和类型。但FWS的研究主要关注栖息地自然条件的适宜度,较少考虑人为干扰因素。本文结合国内相关资料,对人为干扰因子进行补充。


   3 基于鱼类栖息地营建的   

湿地公园设计策略

通过对鱼类栖息地环境因子的偏好进行总结,从鱼类栖息地环境因子指标选取的角度出发,提出鱼类栖息地营建的水文设计、水质管养、微生境设计及游憩设计策略。


3.1 水文设计策略

湿地公园的水深设计应以浅水水域为主,同时,在水域中心地带可局部深挖至3~4m。可以通过设置丁坝,放置木材及构建砾石群三种方式改变水流的流量和流速,提高底栖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3.2 水质维护措施

针对鱼类对栖息地水质按要求进行维护,包括净化水质、增加水体溶解氧、改善水体pH值,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技术:(1)生物浮床水质改善技术;(2)天然滤料与人工填料接触氧化技术;(3)射流曝气增氧技术。


3.3 微生境设计策略

通过对栖息地内的生境结构、水面覆盖物、植被丰度、基底类型进行调整,借助生态废弃物为鱼类创造微生境。

深潭-浅滩序列能够引导河流蜿蜒化,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以改善河流的生境结构。石块表面、枯枝落叶等均可构成鱼类栖息地的盖层结构,可形成视觉隔离防止捕食、减少竞争以及提供水力避难所。在进行植被设计时建议河岸缓冲带宽度至少为30m,且植被缓冲带越宽越好,引入沉水植物可促进河流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转化,为鱼类提供更为适宜的生境条件[5]。底质设计则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定期清淤,排列埋入直径80cm左右的自然石、在浅水区投放石块。


3.4 游憩设计策略

滨水建筑和滨水步道的选址应尽可能远离生态敏感性较高的滩涂、湖湾等区域,并且减少近岸水上结构宽度,公园滨水建筑设计建造时需后退一定的蓝线距离。湿地公园的滨水或临水地带可减少夜间照明,降低灯光强度和广度。


   4 芜湖市大阳垾湿地公园鱼类生境营建    

大阳垾湿地公园位于芜湖市城东新区(图1),曾是位于城郊的一片湖泊、河流、沼泽的混合体。针对公园现状,本文从鱼类栖息地营建的角度出发,从水文设计、水质改善、微生境设计及游憩设计4方面进行营建(图2)。

图1(左)大阳垾湿地公园建成实景(摄于2015年7月15日)

图2(右)大阳垾湿地公园总平面图


4.1 水文设计

规划时主要通过人工疏浚对场地内不同水体进行重新分配调整,远离岸际的中心水域水深控制在3~4m,同时营造平均水深0.5m以内,局部水深在0.15m的浅水水域。设计中利用植物及生态岛屿对流速进行控制。


4.2 水质改善

由于受到周边工业废水及居民污水的影响,设计中首先对周边工厂和居民区严格截污,进而通过提水泵促进水体循环流动,结合跌水、水台阶、喷泉等设施使水体曝气,增加水体含氧量、净化水质。


4.3 微生境设计

在水系改造时增加岸线曲折度,营造浅水滩涂等多流态的水环境,创造季节性淹没的浅滩湿地和浅水水塘。驳岸规划保留原有缓坡驳岸,将坡度较陡驳岸改造为缓坡入水。护岸建设选用生态材料。同时将一些低洼地改造为水深0.2~1.0m水泡地,种植不同类别水生植物群落。


   参考文献    

[1] 潘保柱, 刘心愿. 长江流域水生态问题与修复述评 [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1, 38(03): 1-8.

[2] 潘保柱, 韩谞. 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水生态问题剖析 [J]. 风景园林, 2020, 27(08): 18-23.

[3] 王砚深, 窦弘毅, 赵丽娅. 长江中下游流域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J]. 绿色科技, 2022, 24(04): 57-61.

[4] 金龙如, 孙克萍, 贺红士, et al. 生境适宜度指数模型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08, (05): 841-6.

[5] 渠晓东,余杨,张敏,段龙飞,彭文启.城市河流沉水植物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关系[J].环境科学,2018,39(02):783-791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下载并阅读完整版文章



编辑校对丨王丽娜              微信排版丨戴嘉旻              文章审核丨钱秀苇   戴嘉旻


往期推荐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3.02)丨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的策略与途径
《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3.02)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栖息地修复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3.01)丨风景园林碳汇能力建设的基本逻辑
《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3.01)丨科技创新助力碳中和《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1)丨风景园林科技创新支撑碳汇能力提升的思考与实践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1)丨碳中和背景下的城市绿地适应性规划探索:国际经验与前沿技术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1)丨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绿色空间韧性—减碳—增汇协同范式与设计策略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2.12)丨谈自然保护地与城市景观有机更新
《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2.12)丨自然保护地理论与实践 丨景观治理与有机更新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2.12)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分析的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问题区划解决策略《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2.12)丨基于适宜性分析的生态—文化复合型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研究——以云南普洱为例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2.12)丨城乡融合治理下基于有机更新的上海奉贤新城绿环规划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2.11)丨为城市市井生活设计小微公共空间《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2.11)丨城市更新与小微公共空间设计治理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2.11)丨“1+N+∞”的北京老城微花园绿色微更新途径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2.11)丨基于小微公共空间的社区生活圈治理研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2.11)丨可持续导向下的城市口袋公园设计策略研究——以广州初心田园为例


《园林》学刊

定位:风景园林领域高质量学术刊物

定向:立足国内、面向国际

定标:服务学科学者、支撑行业发展

投稿信箱:LA899@vip.163.com

联系电话:021-54353667(编辑)/54352749(发行)

扫码或长按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