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达学人||张茂元:勤耕苦作,无问西东
勤耕苦作,无问西东
——张茂元教授的治学育人之路
【书生小传】张茂元,广东梅州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副院长。2008年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人才。兼任中国社会学会技术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州市社会学人类学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变迁》等专著译著4部,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2015年)。主要从事技术应用与社会发展尤其是新技术应用推动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问道南北,勤耕苦读寻妙策
张老师出生于广东梅州山区农村,世代务农为生。他也因此在上学间隙掌握了全面且系统的农业生产工具使用技巧——据说这为他后来的技术社会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农业技术实践基础。
求学之路,按部就班,普通而无波澜。好不容易熬到高考结束,却上了一个之前听都没有听过(且不说是否喜欢)的专业——社会学。开学之初,听闻社会学乃济世之学而非谋生之术,更添打击。但意外的是,后来直到硕士、博士阶段也没有调换专业,并在不可调换或难以调换的背景下慢慢喜欢上社会学。据悉,这其中既有随遇而安性格的影响、自身能力的局限,更是学科魅力的吸引使然。张老师回忆说,实际上每个学科都有其深厚历史、独特魅力或其他触动人的要素,但只有当我们深入了解后才可能真正触及、体会。张老师还引用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作为例证:“互不认识、毫无感情基础的包办婚姻下亦能滋生爱情,起码离婚率不高(当然也有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大学专业,大概应如是。”
大学四年,张老师在疲于奔命似的谋生间隙,阅读了不少与所学专业多少有点相关但又不是很相关的书籍,尽管很多时候不求甚解但有效拓展了阅读面,初步奠定了知识基础;研究生阶段,则在导师指导下真正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文献,并逐渐搭建了更加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博士生阶段,在其博士导师邱泽奇教授的指导下,受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的启发,张老师的博士论文《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以近代缫丝技术应用为例,探讨了工业技术应用对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机制。这是个非常典型的社会学议题。在完成博士论文期间,由于所需资料大多都是文献资料,张老师比较全面、系统地查阅了各类史料汇编如近代工业史资料等,以及地方志和各类档案资料,并最终摘录了超过50万字的相关素材。这些资料散落于国家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地方档案馆,如上海档案馆、无锡档案馆、顺德档案馆、南海档案馆等。基于其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张老师在读博期间相继在社会学权威期刊《社会学研究》《社会》上发表学术论文,阐述了其关于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
无问西东,通元识微终有获
张老师博士毕业后先后入职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在教学间隙,得以更加系统地完成其博士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并更好地融合了理论研究和现实关怀。张老师认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仍需依托于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问题不仅是组织研究素材的脉络,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更是彰显研究价值的载体。最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他提炼出两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并撰写了两篇论文:(1)具有资金、技术和市场等经济因素优势的长三角地区的新技术应用长期落后于珠三角地区;(2)单位产值更低的珠三角工人的单位工资长期高于长三角地区。围绕着对这些问题的不断追问,研究最终发现,技术红利能否在利益相关群体中实现共享、普惠,直接决定了新技术应用的成败,进而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在这个基础上,第二个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了影响技术红利分配的社会、文化和技术等因素,典型如社会支持网络、传统习俗、技术特质及其应用方式等。这两篇论文最后分别以《技术应用为什么失败》《社会地位、组织能力与技术红利的分配》为题发表在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上,并均荣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相关专著《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变迁》也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首届青年成果奖。
这些系列成果基于丰富素材所得出的可信结论,也逐渐成为张老师剖析事实的重要视角和治学处世的基本立场。典型如,技术红利共享有助于新技术的成功应用,有助于新技术的经济效能充分释放,有助于可持续技术革新和经济增长的这一发现,不仅适用于传统工业技术,也同样适用于当前的数字技术应用;不仅存在于技术应用过程,也同样存在于社会变革、制度变革历程中。发展红利、改革红利、制度红利的共享倡导,也正同此理。不仅如此,红利共享,不仅是技术应用、制度更替、社会变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和判断,张老师的研究对象逐渐从传统工业技术转向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数字技术应用与社会发展领域,并相继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期待感兴趣的同仁、同学加入,共同推进科研探索。张茂元老师通过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每年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沙龙等,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和团队建设,努力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贡献力量。
教学互长,传道受业致不惑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已逐渐成为教师的金科玉律。但张老师时常反思自己是否知晓学生所冀求得到的“道”和“业”,更不认为老师掌握了绝对正确的“道”和“业”。张老师认为,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基本都是一家之言,所以,相比于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比较多元观点和立场、鼓励学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或许更为重要;相比于区分正确和错误,批判和反思或许更为重要。
也正是基于这种自省,张老师很少说教,而更多采用介绍式教学方法,喜欢就一个问题引入多方视角和观点,进行比较、剖析、批判,由此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建构自己的分析视角和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事方式。而这种教学实践,也使得教师有更多机会感受学生的思想火花,更好地促进教学互长。
经邦济世,治国理政
服务乡邻,无畏艰辛
我是客家人,我为GUPA代言
欢迎粤东优秀学子报考我院
文案|王飞飞
编辑|廖令剑
审稿|张茂元
监制|董石桃
广州大学MPA教育中心
公告2022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始创于200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世致用人才培养重镇,珠江三角洲应用社会科学创新高地。秉持“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经世致用”目标,坚持“本土化,个性化,国际化”方针,积极营造“民主,团结,和谐,高尚”氛围,努力创建“体面的学术社区,博雅的知识高地,愉快的精神家园”,奋发成为“立足广州,服务广东,辐射国内,对接国际”的高水平创新型学院。致广大而尽精微,公天下而存高远,热忱欢迎优秀学子深造,诚挚邀请天下英才加盟!让我们一起:服务国家,无畏艰辛;砥砺学术,创新生命;追求卓越,共享荣光!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