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治陕西故事】“我们一家三代都是法院人”

陕西政法 2023-04-13

点击蓝字“陕西政法”关注我们


一段奇妙的缘分不仅让两个年轻人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更成就了一家祖孙三代与法院工作的情缘今天,听基层政法干警刘一娟为我们讲述这个温暖的故事




祖孙三代人 一脉政法情


一个人走也许会很孤单,一群人必定会行更远。相信中国法治的漫长征程中有你们的加入,即使情到深处,人亦不孤独。

——写给我素未谋面的爷爷和父亲



代承新(本文作者爱人的祖父)获得的奖状


一面奖状

思绪的闸门从这张保存了61年之久的奖状开启,纸张皱皱巴巴并有些破损,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散发出一股很有年代感的墨香。奖状正中央为四面红旗簇拥下的毛主席头像,左右竖排分别印刷着“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语录,正文是毛笔字手写体,内容记载为“代承新同志在1959年司法工作战线上积极苦干,清廉务实,成绩显著,评为先进工作者,以资鼓励,希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成就。”


第一排左起第一人为代承新(作者爱人祖父)


1953年,爷爷代承新从西乡县第三区公所民政助理员岗位上,调入西乡县法院工作,先后任书记员、审判员、副院长。


虽然爷爷转变为干部身份,但他一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清廉正直。50年代末60年代初,生活物资比较匮乏,只有到了节日或者是家里有重大的事情,老百姓才会把白米、白面拿一点出来吃。记得家里人讲过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很朴素的老乡,拿着几斤大米想让爷爷帮忙给自己的案子说情。但爷爷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他说:“我本是农民出身生活条件艰苦,虽然现在成了干部,但不能忘记革命根本。群众找你解决矛盾纠纷,是出于对法律的信任,这几斤大米,肯定是他东借西凑,自己饿着肚子、勒紧裤腰带挤出来的,我坚决不能占群众的小便宜。”


爷爷退休后回到了农村老家,和奶奶生活在3间土坯房里,安度清廉的晚年,直至2008年因病逝世。他凭着对法官职业的忠诚热爱,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秉公执法,清白做人,始终不渝地实践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使法律的天平不倾斜,用一生守护着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代长有(作者爱人的父亲)的口琴


一支口琴

我在家里收拾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只黑色的包,一层层打开之后捧出一只老式的铁皮口琴,岁月斑驳,铁皮上的油漆有些脱落了,但口琴上面用刀刻着的“俭”字却依然可见。


代长有(作者爱人的父亲)


1978年,时年22岁的父亲代长有,带着这只口琴来到了青海省军区参军服役,在部队期间他刻苦训练,还加强文化知识学习,练就了一手好字,经常手写黑板报等,表现突出的他担任了副班长。3年后光荣退伍转业回到地方,进入西乡县法院工作,被分配到当时的西乡法院白龙塘人民法庭,这个口琴他一直带在身边。


从寂静的边防之夜,到浓郁的乡村黑夜,琴声悠扬散漫,抒发着他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绝非易事,基层司法工作更是如此,在那段岁月中,除了正常工作之外,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利用休息时间恶补法律知识,为干好工作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家里目前仍保存完好的一台红旗牌半导体收音机,还有各类的剪报材料,以及五本厚厚的笔记本,都是他学习法律的途径。



那时候法庭的办公条件、居住环境都极其简陋,全庭上下挤在几间青砖小瓦房内,从“通讯基本靠吼,办案基本靠走”的年代一路走来,大家都是以法庭为家。经常为了办一个案子,他和老庭长步行下乡十几天才能返回法庭,吃住在老乡家里,淳朴善良的群众听说干部要住在自己家里了,都纷纷邀请他们吃一顿饭,或者悄悄塞一些农产品给他们。父亲每次特别注意这些细节,他总是自己带着粮食、生活用品,坚决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不仅如此,工作之余他还主动挽起裤腿,帮助老百姓下田下地干农活,群众对他赞不绝口。


父亲在艰苦的基层法庭工作期间,忘我工作,起初他并没有关注自己身体的不适,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到医院去检查,觉得年轻身体素质好,忍忍就过去了,随着身体越来越瘦削疲惫,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去医院做了检查,从检查确诊到病情迅速恶化,只有半年多时间。


人生瞬息万变让人猝不及防,年轻的生命被定格在了32岁,他离开了仅仅5岁的孩子,离开了一起工作的同事。父亲短暂的一生,是清贫的一生,他在临走前,没有存款,上班的微薄积蓄全都补贴了生活在农村的兄弟姐妹们,他一直有一个愿望,等攒够了钱一定要给自己的三口之家盖一间可以遮风避雨的房子。然而,这一切都还没有来得及,在生命的尽头,他孑然一身的离开。琴声中洋溢着一种催人泪下的哀伤和亲情,这只口琴消弭着家人的悲怆,诉说着他清廉、正直、乐观的品格。


刘一娟(本文作者)


一份责任2012年,我通过公务员统一考试进入西乡县法院沙河法庭工作。经人介绍认识了在派出所工作的老公,成为了代家的儿媳。记得第一次双方家长见面时,亲朋好友都觉得这是“生命里的一个巧合”,对于他们一家三代来说,也是“最好的安排”,法院的情结成就了这奇妙的缘分。一份从第一代到第三代法院人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至今即将满七十载,接力棒交到了我手中,一种来自家园感的力量牵引着我。


听家里人讲述着爷爷、父亲的故事,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难处和痛苦从不会在家人面前表现出来,我开始理解到自己的责任,爷爷、父亲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所热爱的崇高的法院事业,如何接过父辈交下的重担挑下去,如何让父辈的精神在自己身上得以传承,为法治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如何让这种好家风像阳光雨露般沐浴泽润后代,继续传承,成为了我的使命。进入法院工作8年的我,已真正懂得自己这个新一代法院人的使命,新时代也向我们这些政法新人展出新的问卷。


正如文中所说
“第一代到第三代法院人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
仍将继续传承
所有法院人也将不忘初心
带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使命继续前行



文章看完啦~
接下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
欢迎作者——刘一娟


作者感悟
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思绪中包含了追思、悲伤、感动和振奋。“我们一家三代都是法院人”下笔之时感触颇多,因与爷爷素未谋面的遗憾,也因父亲英年早逝的悲伤,更因肩上的责任重大,逝者已矣,是为不幸;生者如斯,情何以堪。每修改一稿,泪水几度浸润了我的眼眶,对家人的深深缅怀之情涌上心头。


爷爷、父亲用一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所热爱的崇高的人民法院事业。两袖清风,洁净如水,坚守着人性最朴素也最坚韧的根基,他们的精神犹如一座丰碑,刻在了后辈的心中,让我在面对生活的坎坷的时侯,把苦难视为最无价的恩赐,更加坚忍、从容。




刘一娟西乡县人民法院
刘一娟,女,出生于1987年2月,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2012年进入西乡县人民法院工作,先后在该院沙河人民法庭、北区中心人民法庭、办公室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2016年,获得西乡县政法系统主题征文二等奖;2018年,获得全市法院宣传工作先进个人;2020年当选为西乡县妇联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




来 源 :陕西高院
审 核 :刘   航
责 编 :曹慧颖
编 辑 :白   琳
中共陕西省委政法委员会信息中心出品

往期回顾

【法治陕西故事】陕西律师变身“主播”线上普法

2020-08-26

【法治陕西人物】用警棍顶挖掘机!听法警讲述“离死神最近的一瞬间”

2020-10-27

【法治陕西声音】陕西省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民企发展

2020-12-2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