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陕西政法英模风采录】尚金龙:忠诚本色 薪火相传 革命圣地延安一家四代续写监狱人民警察故事

陕西政法 2023-04-13
点击蓝字“陕西政法”关注我们


编者按

为大力弘扬英模精神,讲好政法英模和先进典型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政法队伍的时代正气、时代风采,广泛宣传政法干警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英雄壮举,陕西政法新媒体开设“新时代陕西政法英模风采录”专栏,通过展示我省政法英模和先进典型履责尽责、真抓实干、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风采,不断激励广大政法干警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本职工作。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延安监狱退休警察尚金龙在监狱青年警察革命传统教育讲座上,总爱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这句讲话。


高墙电网内的监狱,对于许多人而言,神秘又陌生。而对于尚金龙一家来说,却是再熟悉又亲切不过了。从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监狱到新时代的延安监狱,从法院山到南泥湾,再到姚家坡,直至再回宝塔山下、延河水畔。延安监狱的环境在不断改善,设施在不断完善,管理在不断提升,一家四代扎根陕西监狱系统的尚金龙家庭也成为新中国监狱变迁和发展的重要见证者。


拓荒者:

第一代监狱人民警察尚保富



1948年,尚金龙的父亲尚保富在延安宜川参加边区游击队,此后在延安公安部队服役,曾担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监狱看守。1958年尚保富脱下军装,转业南泥湾农场工作,直至离休。


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源地。1941年3月,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1954年的南泥湾野草比房高,满山野狼嚎,从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监狱走来的劳改干部在南泥湾组建新农场,开始了又一次拓荒创业。就这样,尚保富成了尚家的第一代监狱警察,也是新中国的第一代监狱人民警察。那时的南泥湾农场新组建不久,且地处克山病区,山大林密,沟壑纵横,狼、豹子、野猪等野兽经常出没,自然环境异常恶劣,和其他干部一样,尚保富带领犯人吃小米饭,喝柳根水,住破窑洞,睡担子床,发扬延安精神,风餐露宿,开荒垦地,建设新型劳改农场。


“父亲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他曾参加过解放战争,但他从不居功,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一位踏踏实实做人做事的老革命,尽管他一辈子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言行举止,对待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的认真态度却深深影响着我们下一代”。尚金龙每每回忆起父亲总是这样说,“父亲曾担任监狱原粮保管员,监狱每年产粮数百万斤。种子和少部分保存在各中队(监区)粮库外,大部分都保存在监狱的粮库。粮库有40余孔石窑和一个大晒场,父亲既负责原粮的验收、过磅、登记、入库,又负责存粮的日常检查通风、防虫、防鼠、防盗、防霉变等。并要组织翻晒、翻仓,晾晒以及仓库的清扫与维护,这个工作在一般人看来确实繁琐枯燥乏味。但父亲却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干了20余年,期间不仅粮食的出入库账项清楚准确,而且没有发生大宗粮食霉变事故。


那时的尚保富,或许没想到,包括儿子尚金龙、孙子尚剑锋、曾孙尚轶杰在内的一家6口人,都受他的影响,加入监狱人民警察这支特殊的队伍,战斗在陕西监狱系统不同的岗位。


创业者:

第二代监狱人民警察尚金龙




尚金龙从小跟着父亲在法院山、南泥湾生活,看到父亲在陕甘宁边区监狱哨楼上执勤时威武的样子,他从小把参加监狱工作当作自己的理想。1964年尚金龙如愿在延安监狱参加工作,先后任通讯员、分队长、管教干事、指导员、科长、政治处主任、助理调研员、调研员等职,2009年7月任调研员退休随场居住至今。


尚金龙随父亲一路从陕甘宁边区监狱走来,工作生涯经历了南泥湾农场、姚家坡农场以及延安监狱出山进城三个阶段,对延安监狱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了如指掌,被誉为延安监狱“活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新中国第二代监狱人民警察,虽然退休已经十几年了,尚金龙却仍坚持每年为监狱新招录警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新时期的监狱人民警察讲述延安监狱那逝去的历史。


和绝大多数监狱人民警察一样,尚金龙的工作从基层开始,特别是担任基层中队领导后,吃在基层,住在基层,工作忙的时候几十天甚至两三个月都不回家,儿女的上学有病求医等一切事情都落在爱人身上。谈起小时候的经历,尚金龙的儿子,延安监狱第四监区监区长尚剑锋多是不理解,“小时候,我老是问母亲,父亲怎么总也不回家。母亲总是说父亲忙。确实,在农场时代,各个中队之间相互竞争,追赶超越,谁也不愿意当落后分子。所以‘忙’是正常。只有学校放了假,母亲才会领着我来到父亲的监区,一家人才能团聚。即使到父亲调回机关之后,他也会经常外出出差,追逃等。每逢过年时,我都没有一次等到父亲和我们一起吃年夜饭,他总是到边远监区陪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同志一起过年。我儿时真有点害怕过年”。童年,在尚剑锋心中是不完整的。


“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言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尚金龙经常给同为监狱人民警察的儿子和女婿说的一句话。曾经的姚家坡农场地处深山,时常有野兽出没,时至今日尚金龙仍然记得1969年那个秋天雨夜。那天他奉命到场部参加广播大会并在会上发言,会前他所在的连队有棘手的监管工作问题需处理,经领导同意后安排他第一个发言,结束后,立即借了个大手电冒雨摸黑骑着自行车赶回40多里地的连队,途经一个大陡坡时,路软泥泞自行车骑不动了,只能推着前行,刚到坡顶时,突然身后传来“咚”的一声,转头一看,有两只铜铃大的眼睛紧盯着自己,打开手电一看竟然是一只豹子。假装镇定的尚金龙猛按车铃,豹子受惊远离,他飞快地跳上自行车飞速前进,走出好几里地之后才感到腿软心慌。每当说起这个故事来,尚金龙的儿女都后背蹭蹭的冒汗,但更多的是为老一辈监狱人民警察在如此艰苦危险的条件下一心干工作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在农业监狱,分散的野外劳作是日常,常是一名干警带两名战士,红旗在农田一插,就是一个野外监狱,犯人离开红旗周界就是越狱,真正是“画地为牢”。当时一个站押二三百名罪犯,仅有五六名干警,干警几乎天天带工,抗严寒战酷暑,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经常加班加点。当地老百姓说“你们是啥警察么,就是一群戴着草帽穿着警服的农民”,听到老乡这样调侃,尚金龙也只是付之一笑,老乡讲的并不是没有道理,在他看来老乡说什么不重要,干好工作,确保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尚剑锋记得父亲总说“单位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中的事再大也是小事”,20世纪在监管设施简陋的农场监狱,“罪犯脱逃”在监狱十分常见,“追捕罪犯”是监狱人民警察一项日常性工作。那时只要半夜有人敲门,心里就想:“坏了,又跑人了!”,那时只要有追逃任务,一离家就是十天半月的,尚金龙甚至在女儿出生时还在外省追逃。


现在想想,“舍小家,顾大家”这几个字在监狱人民警察身上没有一个字是虚的。老话讲“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那时尚金龙也有了一个念头,必须让儿子尚剑锋大学毕业后回来继续当监狱人民警察。


建设者:

第三代监狱人民警察尚剑锋



尚剑锋目前是延安监狱第四监区党支部书记、监区长,如果不是父亲尚金龙执拗地让他参加监狱工作,此时的尚剑锋可能早已是西装革履的企业家。


从小学目睹了父辈的艰辛与付出,尚剑锋在上大学时选择了经济管理专业,想毕业之后离开父亲和他的职业。凑巧做生意的舅舅对外甥的生意头脑很欣赏,想带着尚剑锋在商业上有一番作为,即将毕业的尚剑锋也觉得自己前途一片大好,幻想着自己身穿西服,徜徉于商业圈,好不自在。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在试探性地和父亲说了一嘴,便被父亲无情地拒绝,“农场是艰苦,但是我们监狱子弟都不想回来工作,社会上还有谁会来这工作,我们监狱事业就后继无人了”。就这样,尚剑锋听了父亲的话,参加公务员招录,又回到了他从小长大的农场,不过这次回归后的身份不是农场子弟,而是监狱人民警察。


1995年,监狱还在大山深处,刚参加工作的尚剑锋就被时任政治处主任的父亲尚金龙分配到距离场部最远且条件最艰苦的六中队工作,抱怨、埋怨充斥着尚剑锋的内心,多日都不想见父亲,觉得自己听了父亲的话回来参加工作,起码分配条件好一点的中队吧,可倒好,分到了最苦的中队,让自己在同时参加工作的战友面前很是没有面子。


抱怨归抱怨,工作还得干,刚当管教干事的尚剑锋,主要负责罪犯的日常管理事务。中队当时有一名过失犯,平时表现特别好,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参加改造,表示自己也不减刑。尚剑锋知道情况后还有点想不通,咋还有这样的犯人呢?其他人都是想尽办法早点回家,都渴望自由,还真有人愿意把牢底坐穿,在翻阅相关制度后,他认为按照制度可以将该犯严管或者禁闭,必须严肃处理,以儆效尤。他把情况和意见给指导员汇报后,指导员说:“这名罪犯为什么突然之间性情大变呢?没有找到问题的根结盲目应对,肯定不行。”带着疑问尚剑锋调查了一圈,发现事情真的不是那么简单,这名罪犯本来老实本分,家庭和睦幸福,就是因为一失手将他人致伤入狱,妻子因为好面子,不想让娃娃背着有个犯人爸爸的名号,于是提出离婚,那时因为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监区想了好多办法才联系上该犯的妻子,几名干警做了好多工作终于将该犯妻子说通,最后表示一定会在家等着丈夫早日归来。该犯为此十分感激,在改造中积极肯干,多次被评为积极分子,后又被刑事奖励。这件事尚剑锋直到今天仍然记忆犹新,它让尚剑锋明白:犯人的管理绝不是一件易事,里面也有很大的学问。就跟老师教育学生一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不能千篇一律,要有针对性,具体性。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在让儿子参加监狱工作的同时,尚金龙又把自己的妹妹和女儿都嫁给了监狱人民警察,也直接影响尚剑锋娶了一名监狱警花为妻。让大家都说监狱是一所特殊的学校,直到参加监狱工作多年后,尚剑锋才真正地体会到了父亲这一代老监狱人对监狱的热爱与忠诚,也正是他们的这种敬业,无私,勇于开拓的精神使得监狱事业蓬勃发展。于是儿子上大学后,尚剑锋也萌生了让儿子参加监狱工作的想法。


继承者:

第四代监狱人民警察尚轶杰



2021年夏天,尚金龙的大孙子尚轶杰通过省考被招录到省崔家沟监狱,成为尚家的第四代监狱人民警察。


“尚轶杰,今天借送你报到的机会,爷爷和你正式地谈个话”,由于儿子尚剑锋封闭执勤,儿媳业务繁忙无法离开,退休在家的尚金龙主动承担了送大孙子尚轶杰去省崔家沟监狱报到,路上还不忘记给大孙子进行政治教育,“既然从警了,就要忠于党,忠于监狱事业,虽然你离开延安监狱,去崔家沟监狱工作了,但仍然要发扬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发扬革命传统和姚农精神,发扬‘忠诚,奋进,坚守,奉献’的家风,争当一名优秀的监狱人民警察”。


对尚轶杰来说,和他的父亲尚剑锋一样,对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的幸与不幸曾感到迷茫。幸是能在这样三代监狱警察的家庭成长,不幸的是由于父亲一直在基层工作,经常不在家,他的童年缺少父亲的陪伴,周末放假别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玩耍,他问妈妈爸爸哪去了,妈妈总是说忙,总是十天半个月不回家,回来了也是待一天就匆匆而去,直到上学都是在爷爷奶奶的陪伴下完成了学业。


尚金龙其实也想让孙子参加监狱工作,甚至把大学和专业都默默选好了,只是他能做了儿子尚剑锋的主,无法亲自为孙子做主。尚轶杰在高考后也想过逃离,报了远在兰州的一所高校,可是在他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尚剑锋与他谈了最多的一次话,看着父亲那愧疚的眼神,听着那亲切的声音,尚轶杰刹那间明白了很多。彼时,他庆幸他三代从警的家庭赋予了他坚强、独立的能力和宽广的胸怀,那刻,他知道无论走多远,还是会回来的。


2021年大学毕业,看到父辈们期盼的眼神,尚轶杰毅然决定报考了陕西监狱系统公务员,决定继承家庭的红色薪火,成为家族的第四代监狱人民警察。真正穿上警服走上工作岗位,干起了父亲和爷爷一样的工作,尚轶杰理解了父辈们的选择。新时代的监狱人民警察不用和老一辈农场人一样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苦,不需要把追逃当成家常便饭,不需要风吹日晒野外劳作。然而,新时期的监狱人民警察有了更新的使命,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一系列知识成了他们必须掌握的知识,尚轶杰也认识到把罪犯教育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是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几个月的工作让他看到那些遭遇挫折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的罪犯在监狱人民警察的教育感化下重拾生活和改造的勇气,他才真正感受到“重塑灵魂的工程师”的分量与自豪。此时,他完全理解了父亲为什么没有陪他度过一个完整的童年,这是一名监狱人民警察的抉择。



“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提起祖孙四代从警,传承了陕甘宁边区监狱的红色基因,书写了不同时期的监狱故事,记录着不同时期监狱人民警察的风风雨雨,现年72岁的尚金龙满是自豪。




来 源 :省委政法委宣传教育处
审 核 :刘   航
责 编 :曹慧颖
编 辑 :胡   倩
陕西省委政法委综治中心出品


往期回顾

【新时代陕西政法英模风采录】冯佳晨:铁肩担道义,公平铸法魂

2021-11-15

【新时代陕西政法英模风采录】伍贤畅:庭审场所搬进山野田间 公平正义守护山区群众

2021-11-1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