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关21个月,深港边境线上长满了相思的人

花瓢白 桑榆 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2022-09-08

很难想象,沉寂已久的香港-深圳边界,会在封关21个月后“长”满了因思念而隔岸相望的人。

他们可能是阔别快两年的家人,也可能是逾山越海来相见的情侣,星星点点的人影沿着深圳河形成了一道“风景线”。
 
在他们之间,最短的距离是97米。有孩子隔着防护网尖叫“爷爷奶奶飞过来”,也有人一边傻笑一边举着望远镜约会。
 
2020年前,双城生活还是深港两地的潮流,但在疫情来临之后,被分隔两地的无数人把相思熬得像中药一样又稠又苦。


阿微和Kevin可以说是第一对发明并分享了这种“相见攻略”的情侣,但他们没想到,这个跨境群体如此庞大,并迅速形成了一个公共话题。
 
从广州赶过来的Andy,与女朋友一年多没见了,他们用电话聊了几个小时,一直暴晒在太阳底下,就为了让隔岸的对方可以看得更清楚;

“隔岸比心”
 
66岁的李奶奶和周爷爷自2020年春节后,就没再见过孩子一家。他们甚至“征用”了我们记者的摄像机,就为了用长焦镜头看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孙女一眼;


 
刘阿姨和丈夫来自重庆万州,他们到了另一个相距300多米的见面地点——鹏兴天桥,与对面爬上了香港白虎山的儿子遥相呼应,既惊喜又心酸。

儿子特地穿了红衣服,但肉眼也只能看见一个小红点。
 
阿微和Kevin也是在分享地点之后,才发现这么多人悲喜与共,话题#疫情期间异地恋如何见面#甚至攀上了微博热搜。
 
在必须承受物理隔离的现实底下,人们的情感模式和相处方式都在发生着剧变。我们该如何平衡理性原则和感性需求,更好地“相亲相爱”?
 
生活方式研究院前往深港边境走访了这个群体,也与“相见攻略第一人”的阿微和Kevin聊了聊。

隔岸相望,聊表相思


#01

“头一回觉得,
深港真的是异地恋”
 
在疫情发生之前,阿微和Kevin从不觉得自己在谈异地恋,因为从深圳的南山到香港的屯门,只相隔半小时的路程。
 
他们几乎每周可以见两三次。有一次凌晨3点多,两人突发奇想相约到太平山上看日出,阿微便大半夜从口岸过关,在香港看完日出、喝完早茶,再在9点前赶回到深圳上班。
 
这样的双城恋爱谈了差不多一年。一直到封关前夜,两人都没意识到就此会面临长期分离,因为香港和广东都经历过2003年的SARS,以为病毒大概半年后就会逐渐消失。
 
阿微很记得那晚匆匆相见的最后十分钟,是Kevin下班后来给她送口罩,当时内地的口罩非常紧缺。“他还不让我抱,这个人理智到觉得‘啊,不行,我从口岸过来的,你不要抱我’,但我还是坚持抱了一下。”
 
自那天后,两岸的感染人数忽高忽低,“即将开关”和“延迟开关”的消息此起彼伏,阿微和Kevin的情绪一直被牵动,也很容易引发一些异地恋人常有的小矛盾。
 
在一次吵架之后,两人突然冒出“想见一面”的念头,便开始研究地图,在沙头角海的两岸找到了一个相距一公里的“约会点”。

图/受访者提供
 
阿微来到的是深圳盐田的海滨栈道,Kevin则到了香港谷埔村的一个无名码头。码头已经荒废,后面就是荒山野林,还散布着一片坟墓——但Kevin没觉得害怕,他常常在香港爬野山,而且见女朋友的迫切心情足以忽视一切。
 
那天还下着暴雨,两人光是为了相认就花了近20分钟,一边打电话一边挥手,确认对方的瞬间十分激动。


图/受访者提供
 
他们还意外碰见了彩虹,冥冥中仿佛真的有一道“鹊桥”。

图/受访者提供
 
那是分离接近5个月后的第一次见面。后来他们又去了一次,还带了方便辨认的粉色气球。
图/受访者提供
 
但一公里的距离还是太远了,隐约只能见到一个小人,Kevin便继续研究地图,发现了另外两处更近的地点——深圳的鹏兴天桥和香港的白虎山。白虎山是香港最北点,上面有一座麦景陶碉堡,过去用来观察偷渡者。


图/受访者提供
 
这一次,他们只相距300多米,能从望远镜中清楚看到彼此。
 
他们肯定不是第一个留意到这些地方的人,但是愿意就此“双向奔赴”的,可能是头一对。后来,他们还带上了一对也是阔别已久的朋友,遥遥相见了一回。


图/受访者提供
 
 

#02

饱受分离之苦的,不只是情侣

 
本来,阿微和Kevin都以为这只是情侣间的小故事,但当他们在某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这个日记之后,意外地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分隔已久的跨境情侣/家庭,都表示在饱受煎熬。
 
一位母亲称,封关的时候女儿才10个月,现在女儿已经2岁5个月了,一直都是在视频里看爸爸;也有孩子爬上香港的菠萝山,朝着深圳湾大喊“爸比”,身旁的母亲听到心都要碎了。
 
还有一些准妈妈在生产时,丈夫也没法回到身边;一些亲人离世时,家人也没法见上最后一面。
 
今年8月,社群组织者@生姜茉莉发起了一个excel表格,统计了近3000户跨境情侣/家庭现状:81%的受访者目前与亲人分离,71%的受访者与亲人分离超过一年,普遍心情低落,“抑郁”“焦虑”“失眠”等字眼随处可见。

图/@生姜茉莉微博
 
尽管早在今年9月中旬,香港特区政府就公布了“来港易”政策,每天有2000个名额供非香港居民人士到港,但从香港回到内地,一般还是需要接受约21天的强制隔离检疫。
 
无论是时间还是动辄上万元的隔离费用,都不是普通人随随便便能承受的成本。

图/@生姜茉莉微博
 
因此,越来越多人循着阿微和Kevin走过的路线与思念的人相见,白虎山上甚至还有人留下了一张纸板,上面写着:开关了,你还爱我吗?

图/受访者提供
 
“我们两个第一次在盐田相见时,身边还没有人跟我们一起隔海相望,但从天桥开始,我们每次去都会碰见跟我们一样的人。”阿微说。见面的也不仅限于深圳人了,一位广西的网友就带着妈妈,远赴鹏兴天桥去见她的男朋友。
 
这个跨境群体还自发形成了“跨境互助组织”,互相抚慰,互通有无,相距仅97米的“帝景台-香园围”见面点,就是当中一位网友Roy发掘的。

一些人也像阿微一样带上显眼的气球,
方便对岸的人更快辨认出自己。
 
他们也尝试开发更多新路线,比如有人曾想过到“一街分治”的中英街见面,但是非当地居民的香港人进去要办理俗称为“禁区纸”的通行证,还需要沙头角本地人去警署做担保,非常困难。

中英街百年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硬隔离。
 

#03

后疫情时代,

我们如何更好地相爱?
 
很多人也对这种“隔岸相见”的方式表示不解: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有必要千里迢迢来一趟吗?
 
但阿微觉得不一样。真正的见面与视频聊天不同,哪怕只是从望远镜里看到对方向自己挥手也很奇妙,就像是一起完成了一件事情。“当你们分开了一年半载,在买机票都不能到达的情况下,如果你突然听到有一个地方可以远远看一眼对方,你绝对会去的。”

在帝景台隔岸相见的阿微和Kevin。



爱情和亲情,在任何时候都是奢侈品。

也有很多人会质疑,如果真的放不下,那为什么不放弃一切到对方的城市去呢?
 
阿微和Kevin都否定了这种提议。他们觉得两个人好好相处的前提,是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也没有理由让对方为了感情,放弃自己辛苦打拼的工作。
 
所以,比起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觉得不如用“隔岸相见”这种理性又浪漫的方式,来促进彼此的亲密感。
 
诚然,焦虑和孤独是难以避免的。特别在疫情暴发初期,这对刚在一起一年的情侣每天都在刷新闻和社群消息,越刷越觉得心态崩了,仿佛每一篇报道都在预示着“跨境情侣会越走越远”,然后就会隔空吵架。
 
后来,两人都决定不再刷微博了,群也退了,重新正视自己的心。阿微搬到了一个很热闹的城乡结合部,隔壁邻居住着一大家子,从早到晚都很热闹。她还养了一只小猫咪,起名叫“顶梁柱”。
 
图/受访者提供

她以此对抗着与恋人分隔后的寂寥,每天都认真打理自己的生活,把家里擦得窗明几净。
 
对于很多人而言,在疫情时代生活,疫情防控早已常态化,但对于这个跨境群体而言,他们还要面对爱而不得的情感需求。
 
如何在保持理智的同时更好地相爱,是这个群体正在苦修的课题。
 
阿微和Kevin也正在探索如何在日常中做一些小事来保持“异地同居”的感觉:比如在各自的城市里,相约在同一个时间去看同一场电影;不忙的时候,大事小事都保持分享欲;不时快递送花或零食,给对方制造小惊喜。

图/受访者提供

尽管有很多难关,但阿微和Kevin仍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因为比起跨国的恋人或家庭,他们至少还能隔岸见一面,而且还因为这个小脑洞让很多人聊表了相思之苦。
 
这种在特殊时期的相爱方式,让很多人觉得既可爱又心酸,还很容易联想到那句流传甚广的诗: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
 
但其实这一行诗前面,还有更贴合他们现状的一句:一望可相见,一步如重城。
 
所幸,好消息也正在传来。11月25日,内地与香港疫情防控工作第二次对接会议在深圳召开。

内地专家考察团介绍了在香港实地考察情况,认为香港防控工作成效明显,疫情稳定可控,并向特区政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建议。

同时,会议认为,当前国际和国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内地和香港都要共同坚守“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为两地顺利恢复正常“通关”创造有利条件。

相信在一系列加強防疫抗疫的有利措施之下,重聚之日也许就在不远。


 
END
出品 丨 生活方式研究院
采访、撰文 丨 花瓢白
视频 丨 桑榆
图 | 花瓢白 桑榆(署名除外)
视觉 丨 欧阳波比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待这个跨境群体?


热文推荐 · 点击阅读


点击下方关注,并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消息

点在看↓↓↓
分享你的生活意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