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产品经理不香了:逃离大厂,丢掉理想

深燃团队 深燃 2022-07-18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宛其
编辑 | 李秋涵


“就是一颗螺丝钉”,王星耀形容自己的工作。
 
他去年研究生毕业,好不容易通过校招进入国内一家互联网大厂,做产品经理的助理工作。日常工作内容就是写文档,帮产品经理整理资料。
 
在移动互联网行业的爆发期,产品经理一度被奉为“离CEO最近的职位”,让不少年轻职场人心生向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句话也曾风靡互联网圈,足见其当时的热度。
 
而现在,随着互联网行业红利期的结束,产品经理这一岗位也逐渐褪去光环。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产品经理能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前京东产品经理唐韧在2012年就进入移动互联网行业,经历了行业从发展到稳定的阶段。他表示,行业的确不像三五年前,每一年就会出现一些颠覆性的产品,现在市面上有创新性的产品,已经非常少了。
 
由于企业的试错成本变高,很多产品也只能做“微创新”。
 
“一大批产品经理正在离开这个行业,这是客观事实,其中一部分是行业调整、行业竞争导致的,一部分是个人能力上的优胜劣汰”,唐韧总结。
 
一些人选择进入新兴行业探索。就职于某大厂的资深产品经理周岩对深燃说,“身边换赛道的产品经理很多”。高学历且有实力的同行,很多转去与实体制造业相结合的产品赛道,比如飞行汽车、数字化工业等,还有爱折腾的同行,去做了与Web3.0、NFT相关的业务。
 
产品经理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曾经,人人向往产品经理

在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期,产品经理是站在潮头的弄潮儿。
 
2012年一毕业,唐韧就和三个同学一起投身到移动互联网行业里创业。“那时候放眼望去,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他说,当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只是口号,对于具备产品、研发等技能的人来说,遍地都是机会,很多公司抢着要人。
 
创业时,他们早上八九点就来公司,晚上11点以后才下班,有时候甚至会熬到凌晨两三点,周末有时也在公司加班,“从工作强度来看,比现在互联网公司的工作量大得多”,他说。
 
他们四人里,他从技术转型做产品经理,其他人一个负责前端,一个负责后台服务器开发,一个负责UI设计,期间研发一款社交工具产品,一起吭哧吭哧做了两个多月。“做完就直接扔到应用端,没做任何广告推广,一个多月后,下载量有十几万”,他形容,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
 
那时一切都方兴未艾。“做出一款工具,发到应用市场,很快就能获得非常高的下载量”,唐韧说。那是供给大于需求的时代,每一年,产品的复合增长率都非常高。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12月,移动应用程序在架数量达到452万款。不过在这之后,每年的在架数量都在下降。截至今年5月末,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232万款,相较2018年已下降近半。
 
资深产品经理刘星回忆,早在2015年,他明显感知到行业的发展速度,他正好在带团队,每个月都要招新人。“当时,一名初级产品经理在传统行业的月薪是1.2万左右,互联网行业就可以开到1.6万以上了”。
 
想象空间大,能让人工作起来更有动力。
 
唐韧回忆,自己做过最有成就感的一款产品,能实现医生线上远程会诊功能。做这款产品时,他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医疗业务,了解不同科室、不同病种,不同医生的晋升方式等。
 
完整经历一次做产品的全流程,让唐韧很有成就感,“在创业阶段,我也不太注重能拿到多少薪水,整个公司甚至都没有太去想商业模式。”
 
那时候圈里流传的故事都有一个相似的模板,“谁谁上市了,谁谁财富自由了,谁谁可以达成收购了”,他说,类似的故事很多。像张小龙这种顶级产品经理的出现,也带来了偶像效应,吸引越来越多人成为产品经理。
 
“很多做产品的人,其实都是带着一个做出‘伟大产品的梦’。这激励他们在这个行业里持续创造”,一位行业人士感慨。
 
在2015年进入国内移动互联网行业时,刘星说自己的想法非常“单纯”,“就想做一些工具产品,改变大家的生产力,改变人们使用移动设备的形态”。
 
“还是有些理想主义在的”,他说。
 

产品经理光环褪去

和那个“人人向往产品经理”的时期相比,近两年,一些产品经理觉得,工作逐渐失去“意义”。
 
刘星介绍,对于一款产品,外界普遍认为它的创新以及需求的完善,是由产品经理说了算,但事实上,当时产品供给小于需求,有很多需求亟待移动场景的产品来提供解决方案,在资本涌入下,“抓住需求的人”变成了number one。“谁发现用户场景,并能提出解决方案,谁就能掌握话语权”,他表示。
 
在新兴的技术红利下,诞生了新的需求场景,而当适合在移动互联网上重做的产品都被做了一遍之后,机会就减少了。
 
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已经搭建完善,在现有技术下,用户的普遍需求已经被满足。而又因为技术还没有发生大迭代,用户心智、行为习惯还没有发生大迁移的必要。“近一两年,市面上的产品估计都不会有大变化”,唐韧表示。
 
周岩也提到,“入行的时候总想着做一个功能改变一个行业,带来爆款流量,带来各种各样的创业机会”,但现在,流量成本居高不下,已经很难像以前一样做裂变增长。
 
这带来的结果是,现在很多产品经理都在对现有产品“修修补补”,做非常细小的调整。
 
一位行业人士就表示,“在某社交产品背后的公司里,一个产品组只负责产品的一个按钮”。一些新人也反馈,做产品经理半年、一年,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打下手”,工作毫无意义,没有成就感。在社交产品上,不少初级产品经理甚至吐槽“劝人做产品经理,天打雷劈”。
 

刘星发现,在这样的实践里,一些新人产品经理写文档需求能写得很细,像写论文一样,但他们对整个需求的落地,对用户侧的需求是没有感知的。“现在进来做产品经理,很快就会撞到天花板”,他说。
 
2019年,唐韧离开互联网一线,经营自己的产品经理公众号“唐韧”,他总结,这一现象背后也有产品运作逻辑的变化。在市场初期,一个新产品只要被一部分用户喜欢,就会被下载安装。2020年之后行业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产品竞争从理念上的创新,进入到需要给用户带来价值增量。“这时更需要优化运营效率,把用户群体运营的更好”,他表示。
 
在这背后,互联网公司对于创新的接受度也发生了改变。
 
2020年,刘星还在一家音频互联网公司工作,他曾向上级提出,在公司推出的一款学生书桌上,采用“万物互联”的概念,试图加上一个台灯。但公司评估之后,很快就否定了这一需求。理由很简单,在互联网公司财报吃紧时,没法将人力财力押宝在确定性不高的业务上。
 
“如果提出的需求,公司在半年内看不到盈利希望,就不会同意”,他说。
 
创新还在,但创新的成本接受度变低了。
 
即便是像字节跳动这样还在保持高速增长的企业,也变得谨慎起来。一位接近字节跳动的行业人士表示,虽然字节跳动大多数业务还是保持着超高的人效比,同等业务下,其他企业则需要多2-3倍的人力,不过,它也不再像过去一样蒙眼狂奔,今年的探索也开始慢下来了,很多ROI难为正的方向,已经开始关停或者合并重组。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产品经理们的行业信念开始失焦。唐韧感叹,漫威电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推出一个超级英雄带来新鲜感,产品经理圈里,“除了老牌偶像张小龙、俞军等,近几年,没有再出现新的偶像了”。
 

还能有下一次爆发吗?

互联网公司对产品经理的要求也正在发生变化。
 
刘星说,自己早年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希望做一些工具产品改变生产力。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在招聘团队成员时,“我已经不太喜欢招过于理想化的人,担心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心理落差,导致生产力大幅下降,也就是所谓的'面试造飞机,进来拧螺丝'”。
 
进入职场不到3年的初级产品经理,在行业的重要性在减弱。
 
“大环境进入存量市场,不需要一个只会画原型图的产品经理,产品从0-1的机会越来越少,市面上存活下来的公司,更多的是在收缩边界,主攻主营业务,各种功能型的迭代需求就会相对变少”,周岩表示,即便有一些产品微创新,一些懂业务的主力产品经理,就能直接完成。
 
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互联网公司也将产品经理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打造,调整各岗位之间的融合度。
 
刘星就提到,他所带的团队,会让产品经理更多从业务视角去思考问题,避免成为只做功能的工具人。“以往的组织结构都太完善了,导致成员各自为政,需要打破这个壁垒,同时也能锻炼成员的业务视野,复用人力,提高效率”,他说。
 
他也认同这样的改变。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只做一件事,需要找很多人沟通,会面临时间成本的损耗,“比如产品经理去找运营,运营再找对应的审核,损耗的沟通时间就占60%-70%。如果一个人具备更深刻的业务视角,在对接中具备宏观目标思维,效率能更高”。
 

这带来的结果是,产品经理的求职更卷了。刘星说,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想进大厂做产品经理,毕竟薪资还是诱人,“现在校招2万月薪起步”,他表示,不过因为候选人基数过大,择优录取下,他们会优先关注有优秀高校背景、实习背景做信用背书的候选人。
 
面对这种变化,还留在这个岗位上的一些人,选择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唐韧说,现在很多人对产品的理解较狭隘,以为是一个具体的职能,就是画原型、写文档,做某一个功能的设计,但做产品实际上远远不止于此,“产品经理需要解决一个行业的需求,不能将自己限制在某一个领域。”
 
周岩也提到,在大公司,初级产品经理需要做好手上的工作,但能懂运营、技术,更有机会打通上升的路。“没必要给自己设限,除了掌握基础技能之外,还要需要加深对行业、业务的理解,扎根在一条主路上再扩宽知识面,未来的机会才会更多”,他说,这越来越成为产品经理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还有的人则结合原有的专业基础,寻找新方向做融合。
 
多位大厂产品经理提到,目前市场需要的是对具体业务有多年经验,能帮助业务突破瓶颈的,或者是能与新技术相结合的产品经理,包括Web3.0、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行业。
 
新技术、新方向的产品经理需求的确在变多。有行业人士介绍,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这种已经明确落地的新行业,相关企业对商业化方向的产品经理需求强烈。存量时代不能一直烧钱换规模,各家更重视对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的提升。
 
“下一波技术革命来了,就有新的东西可以重新做了”,唐韧对未来保持信心,在他看来,“产品经理不是没有机会。比如,VR、AR技术,虚拟元宇宙,如果真的出现了,或者再出现技术迭代,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需求”。
 
专注AR产业的罗永浩在直播时提到,正在为新公司招聘大量人才,主要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有人问,你们做AR眼镜要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设计师。如果能问出这种问题的,就不要发简历了”,他表示。
 
在技术革新后,的确会有大量的新人力需求,但在此基础上未来需要哪些技能,还未可知。
 
对行业还抱有期待的产品经理们正蛰伏着,等待下一个行业爆发点。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unsplash。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星耀、刘星、周岩为化名。


评论有福利!留言区抽三名读者分别送上18.88元、8.8元、6.6元现金红包,周四开奖!

产品经理还是一个好出路吗?*欢迎留下你的观点。*原创文章转载、进读者获取一手资讯和每日福利,请扫码添加“深燃小助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