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名观众眼中的《地下花果山》丨蔷薇青少年戏剧
“你知道花果山是什么样的吗?”
“人们不打架,知足常乐。”
“在这里,每个人都不会受到任何歧视,因为人都活得一样。”
“还可以谈恋爱,家长不会干涉。”
“去花果山上学,不用担心积分不够,上不了好学校。因为花果山教育资源平等。”
海报设计/ 戏剧演员与协作者
蔷薇青少年戏剧《地下花果山》于8月5日至7日在深圳连演三场。这是一出关于孩子成长的戏,也是一出探讨上学出路的戏,这部戏的剧本由孩子们不断讨论集体创作而来。
在戏里,孩子们讲述了升学、择业的问题,讨论被老师贬损的经历,讨论如何理解父母的工作:家政,摩的大哥,送菜员,流水线工人……
演出结束后,我们收集了16名观众的感想,希望这部戏剧能给我们提供对流动、职校、打工等话题更广阔的讨论空间和观察视角。
如果您也来到现场观剧,如果您也想参与大家的讨论,欢迎留言/投稿/私信!
8月6日剧场大合照
8月7日剧场大合照
*以下仅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宇斓
演出中,有一段是孩子们讲述并表演自己父母工作时和下班后的样子。在这一幕,ta们日复一日在繁杂而重复的工作中连轴转、被老板或顾客辱骂;回到家面对孩子的“不听话”,对孩子未来的焦虑或以情绪崩溃的方式外溢,或令孩子们十分反感而无奈。Ta们生怕孩子重复自己的命运。
记得当时身旁一位跟我很熟的社区里的大姐一直一边看一边笑,紧紧拉着我的手臂对我用劲点头。她告诉我,孩子们表演得太真实了,简直演的就是她的生活。
我苦笑着也点头。这位大姐常来蔷薇的写作坊,在平日的相处中了解到她在工厂里每天任劳任怨,受了很多委屈,却薪资微薄。有时看到她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绿色蔷薇,再在我们的舞蹈活动中原地“复活”。看到她对于这样沉重、写实的表演笑得特别开心且兴奋,心里不知作何感想。觉得姐姐能够畅快地大笑,真是太好了,可令她笑的原因又是那么地令人心痛。
这部戏剧很纯真,很残酷。孩子们始终在用一些看似很轻松滑稽的方式传达ta们和ta们所爱的人遇到的一个个无奈、一个个心碎、一个个对于十岁出头的孩子们过于沉重和压抑的现实。
记得有一幕是三四个孩子用肢体动作和一些道具演绎一个朋友的境况。ta在小学毕业时,因非深户而要和承载了整个童年的社区分离。孩子们也面对着一些珍爱的朋友从ta们从小到大亲密无间的朋友网中就此“消失”。那一刻很受触动,仿佛自己就是其中一个孩子,面临着这些不可抗力的失去和离别。
孩子们谈到校园欺凌、性别偏见、户口歧视,家庭暴力……看到平时在活动室嘻嘻哈哈追逐打闹的孩子们实际上默默地承受着这么多,而在剧场中勇敢把这些共同的经历说出来,真的很敬佩。这些好朋友一般的孩子们,ta们在演出中做到了,演得好棒!Ta们对花果山的想象也是我对一个理想社会的想象。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吧”......
图/ 热心观众泼冷水
@小黑
绿色蔷薇儿童戏剧,去年的时候错过了,等了一年,终于在暑假见面了。当戏剧开始的时候,那个小男孩问我知道花果山在哪里吗?我茫然地摇了摇头,心里想西游记里面的花果山真实存在吗?
原来这次的主题是地下的花果山,绿色蔷薇的小朋友们讲述了ta们作为流动儿童,跟着父母离开家乡,从小也在深圳长大、生活、读书的真实感受和故事。借用花果山来表达他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比如有的小朋友说在花果山大家都是平等地读书学习,不会有男孩欺负女孩,可以自由地谈恋爱等,也点类似桃花源记里面的生活。
在初中升高中择校的时候,往往要面对两种选择,第一回老家读高中,可能会因为积分不够、社保停交、非深户等种种原因,要面临着跟父母、同学、朋友离别,独自要回去老家适应新生活。第二,选择职校,不知道何时起,很多人会觉得职校是不爱读书的人去的,里面的人会摆烂,还有各种混混,总之就是不太好的印象。
这群小朋友的年龄都是十几岁,不是真正的演员,却用戏剧的形式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内心感受,对家庭、学习的真实想法,不断地去剖析ta们这个年龄段遇到的种种烦恼与痛苦。ta们父母从事的职业有外卖员、家政人员、工厂流水线人员等,孩子们也很懂事,心疼父母为了家庭而辛苦工作,期待父母工作能轻松点可以多留点时间陪伴ta们。
曾经我也是一名流动儿童,刚好十年前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后面选择了读高中也是不得不离开父母、一起长大读书的同学朋友,回去老家学校读书,适应新的环境,认识新的同学。从熟悉的学习环境过渡到新的学习环境,这个过程会经历离别、孤独、想念、成长,内心挺难受的,但是能做的是让自己尽快融入去新环境。现在看来这一段经历,也给了我机会去成长,独自去面对很多事情。
anyway,也让我们去反思这个社会的教育制度,流动儿童的心理方面成长,如何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
如果感兴趣绿色蔷薇产品的朋友们,可以支持一下哦!
*2021年夏天,同一群孩子创作戏剧《Y是一个流动坐标》,讲述他们流动的故事。在舞台之后,绿色蔷薇把他们的所思所想放进了明信片,欢迎点击了解详情:Y是一个流动坐标:孩子们手绘的明信片上架啦
图/ 热心观众泼冷水
@乘客
距离上次看孩子们的戏剧已经整整一年了。昨天在现场和朋友说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啊!感觉孩子们都长大好多呀,才一年诶!”这种感觉在看完戏以后更加明显了。
不想再多说孩子们的真诚与努力,只想说感谢Ta们。感谢孩子们能够这么勇敢地打开自己,把真实的感受分享和呈现给我们。说起这些,孩子们真的很棒,Ta们比我们想象的敏感而又懂事得多。
演后谈中孩子们一次又一次提起父母后的落泪,和对自己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分析,太让我觉得羞愧了。首先是因为我在Ta们这个年龄好像并没有这么去想过,对比之下我是羞愧的;更重要的是,仔细想想,为什么Ta们在最该快乐的年纪需要去思考这么多呢?这难道不是我们成年人和社会的悲哀吗?
当然,不出所料,演后谈观众提问依然和去年一样,有人问孩子们在演绎这场戏剧后收获了什么?以后会努力做些什么?对此只想说,嘿!放下你高高在上的架子与视线吧!不如反过来问问自己收获了什么,孩子们如此勇敢地表达自我和一些社会制度的不公,你却只想着孩子们还能再做些什么?当我们看到这些成年人造就的障碍后,难道不应该自省一下自己该做些什么嘛?
对此现场有位女士的回答很好:“不要低估个人的力量,我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更多人知道这么一个群体。”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专门服务流动女性及儿童的社工组织——绿色蔷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可以扫码关注公众号,还可以开通月捐:每一朵蔷薇的绽放,都需要您的帮助,还可以购买好看的周边(小程序:)。
“千百万人注定在沉默中消亡,千百万人在默默反抗自己的命运”,感谢孩子们向社会发出自己的质问,做出对所谓命运的反抗,也感谢孩子们带给我如此美好的一场戏和一个夜晚,还要感谢所有工作人员的付出。希望我们能早日在现实中到达理想花果山。
图/ 热心观众泼冷水
@罗森
我们是被现实裹挟的,没有在“演戏”的角色,因为每一个角色都被裹挟在现实里。尽管孩子们在公众的面前表现得比私下排练的时候紧张,但我还是能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故事引发的从观众心里涌出的那种情绪被摁住的感觉。
每次我看蔷薇的儿童戏剧(今年我还特意连着看了两次),一个最真实的理由和动力就是我想去多看他们一眼,因为我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再看到他/她。而每一次的观看,最直击我心的是发生在这些小演员们身上的“成长”,这种“成长”是比在任何靠剧情的故事推演来演绎的成长要更为残酷的。
如果说戏剧多多少少是绽放出自由和温情的,但这部戏恰恰打破了就理论上戏剧可以给人带来的自由想象,它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全部现实——被摁住的现实。
所有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和身躯承受和经历所谓“成长”的磨练。我想这是蔷薇戏剧里最引人共鸣或者说最需要这个社会去反思的部分。
@vvy
演后谈的时候,有观众说很喜欢一位女孩子,说她是美好的存在,她追求美,大胆说爱。想到了古早的歌《心急人上》,在青春期大声说我要谈恋爱,好坦荡噢!我对她的低头羞涩久久难忘,两边的长发拥起来挡住大半的脸,眼睛眯眯的,嘴唇抿起来暗笑,两边的苹果肌鼓起来,好可爱,好喜欢看她害羞的样子!
还在观众席遇到一位社区姐妹,她盛装打扮,穿上黑白纱裙,把及腰长发扎成马尾,从牛始埔来到龙华看儿子的演出。平时她在社区总是把头发盘起来,扎实的一个大团子,从来没把头发放下,第一次知道她头发原来这么长!她儿子说,姐姐是专门留着头发,留长了去卖能有几百块。勤劳的姐姐是长发公主。
@123
记得有一个孩子说,最好的朋友牛子哥离开他们回到老家后,他们的关系就变成了一团乱麻。
离开亲人朋友独自一人的牛子哥,如今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接受怎样的教育,现在过得开不开心,已经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还在这里的孩子们,不希望面临任何别离。
感谢孩子们真诚的表演,非常治愈心灵!也希望有一天,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没有居无定所的忧虑中长大~
图/ 热心观众泼冷水
@Li Ca
从《地下花果山》中可以看出很多绿色蔷薇在关心的社会问题,比如(1)青少年,尤其是成绩较差的青少年成长期遭遇的老师与家长使用的言语与肢体上的暴力;(2)快递员、家政、外卖员、工厂员工等职业从业者在社会上遭到的冷遇、歧视以及繁重工作压力与低回报带来的负面工作体验;(3)户籍制度对城市流动人口就业以及下一代入学机会的限制、剥夺,等等;(4)职校学生受到的歧视与不明朗的就业前景。
孩子们在戏剧表演中喊出的被责骂的言语令我痛苦,在想如果有更多人,包括老师、家长以及自己能够理解学生们的成长脉络,人是不是就不会被这么粗暴地对待。
孩子们对自己看到的母父工作日常的演绎比新闻报道更直观,让我更直接地体会到维系社会运转的每个人的日常感受,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与体恤。我也承认入读职校的学生的心声打破了我对职校生的偏见,产生很多反思。
表演间隙丁当报出的非深户与深户的高中录取率的数据对比也让我震惊,虽然这是很多顺应了户籍制度并享受到相关利益的人所无法面对的社会现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大城市的当地户口并换取物质生活更富裕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的未来,那么,在就是有人基于过往经历的限制很难获得大城市户口的情况下,一个城市该如何更友善地对待流动人口,让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过上正常的满足的生活?
如果我们认同每个人都应该过上好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是目前只能在大城市实现的,那么,在其它城市发展水平就是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一个大城市该怎么更公平地分配资源?我从那晚开始想,既然是这样,那么非深户的孩子怎么得到更多的入学机会?政策上要怎么探讨?
因为戏剧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并且将人们必须面对并改变的社会现实揭露出来。以非常直观的方式逼问我们思考自己可以做什么,怎么做,所以我觉得《地下花果山》的演出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信对于孩子们来说,能在演出里表达心声,说出自己的梦想与对家人的职业期待、准备升学的压力、身为职校生对未来的担忧与对歧视的愤怒,揭下“早恋”的羞耻布去谈自己对恋爱的好奇,以及在表演的过程中结识新伙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难忘体验吧?
图/ 热心观众泼冷水
@久衣
在最后一场戏剧的观众席上,有些对孩子们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由此想起了很多事实:
小时候搬家,把家里的部分儿童绘本送给了朋友家,那叔叔跟我爸说:家里的小女儿特别喜欢看,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我爸悄悄跟我们说:那怎么想不起来带女儿去深圳的书店书城转转,就算不买坐着看看也行啊?后来小女孩加上哥哥都回河南老家上学了。
堂哥家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出生在深圳,但在母父离婚纠纷和祖辈抚养下往返安徽和江西上学。今年已经小升初,听说变得非常内向。旁观的亲戚们是明白问题的,但我的奶奶仍然用“像个呆子一样”形容她。也听说小女儿总是不安地跑去看母父是不是又丢下她去了别的地方。
还有前段时间回到老家县城所观察到的,小孩儿基本留守在家由祖辈照顾衣食住行。就算有的父母没有出去打工、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其知识背景也不足以帮助孩子面对更前沿更复杂的学识结构,便送去补习班,这个人人都需要但都不能公开进行的活动。为了不被抓到,老师将暑假上课时间定在早上五点到七点半。有些什么动静的话,就将部分孩子放到对门邻居家待一会。一个个孩子,脚步放轻攀上五楼去补课。
残忍的是将孩子们限定在唯成绩论里,更残忍的是以成绩定输赢的战场竟也进不去。再多加一份残酷的,大概是无法体察到这些困境、仍然在教育孩子们该怎么做的论调吧。
@小火龙
第二年看绿色蔷薇孩子们的戏剧,说些陈词滥调。
相比去年孩子们长大了不少,很多已经在初升高了,好像面临(理解)了更多的现实问题:非深户低录取率去高中,和一起的朋友分别,体会更深父母在深圳打拼的辛苦,还有似懂非懂的爱情。
当隐藏的结构性问题被孩子们一一揭开,觉得残忍和难过,明明是个孩子,光面对青春期的困惑都来不及,还几乎要扛下社会资源的不均给他们的伤害:学校老师的身体语言暴力,职校生的偏见以及教育资源差,父母工作艰辛以及收到的恶意(比如一个小男孩说爸爸就是大家都认识的美团骑手,下暴雨天也一样需要完成单量,否则就会被剔除,还有客户的投诉)。也真的重新认识了身边那些一直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家政阿姨、外卖小哥、摩托车大哥,希望之后让你们感受多一些的尊重。
是啊都是我们这些可笑的大人做得不够好,某种程度上是既得利益者好像转身就只剩下了吐槽,是我们的有色眼镜和不作为带来了恶果。抱歉我们只是把一个更糟糕的世界留给你们,谢谢你们教育我们,提醒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谢谢你们愿意分享你们不那么愉快的记忆与生活。
也谢谢分享青春爱恋,友谊,以及舒展自由的舞蹈。
图/ 鲸鱼 饭饭
@小林
昨晚看了孩子们的演出,孩子们多次提到好朋友妈妈漏缴了一个月社保只能回老家,而那些留在深圳的孩子还在为自己的升学担忧。只有25%非深户孩子能考上公立高中,“积分”“社保”“高中”“职校”“老家”“留守”“流动”成为萦绕每个孩子和家长心里的词。
大多数孩子在老家和深圳流动,每年面对和父母朋友的分离。他们借着戏剧笑着说出其他人嘲笑侮辱他们的话,说出一个人在老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同学,成绩出来前半夜焦虑到睡不着觉。
没有人喜欢分离,也没有人想要被困住。
@饭饭
《地下花果山》是我观看的第一部儿童戏剧。不同于成人的戏剧表达,儿童的表演少有炫技与藻饰,更多的是发自心底的、自然流淌出的真诚。而绿色蔷薇的孩子们将这种真诚展现到了极致。
曾经觉得流动儿童是离我生活较为遥远的一个群体,但戏剧让我第一次亲近他们,看到独属于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他们丰沛的情感、创造力与可能性。感谢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治愈着无趣而焦虑的大人们,愿我们也能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包容、更公平、更自由的未来。
@热心观众泼冷水
深圳绿色蔷薇《地下花果山》,今年最真诚的戏剧来自孩子们。都长高了,话语里看见成长痕迹。顿觉年岁流转,而大人好像没有变更成熟。在交流环节,每次都有观众问冒犯性问题,每次也都有观众勇敢还击——居高临下赘述自己的骄傲经历,自然有人还你一句“who cares”。制度性问题不要期盼由个人承担,孩子和我们的现状就像诗里写的:送信/ 明天却没有地址。感谢@绿色蔷薇女工服务中心,下次再见。
@黑影
绿色蔷薇关于流动儿童的戏剧《地下花果山》,稍显稚嫩的艺术表达背后是“流动”的真实经验和情感,比如看到父母辛苦工作持家,希望学习能够让他们减轻负担,但是自己又真的不那么喜欢学习。
映后谈的时候有位男士问孩子们,这次戏剧经历有没有带来什么改变,有没有打算更努力学习。当即有位女士指出这个问题很冒犯,当结构性的问题未能被改善,不能一味强调个体努力。是的,不要急着揭示什么答案,也许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
图/ 一帆 鲸鱼
@hh
孩子们真挚的表达很打动人,虽然没有共同经历但也非常能够共情,通过戏剧的方式鼓励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看到自己的价值——真的很棒。我也借此看到了具体的人,而不是媒体上的“流动儿童”四字标签和名词解释。
舞台上的他们是问题的呈现者和承受者,但不是问题的解决者。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分配、职业平等都是太大太大的问题了,孩子们好好享受生活就好——无论是谈恋爱还是打游戏。至于学习的意义总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找寻的,一些上一辈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现在的孩子就不是这样了。(以及演后谈里姐姐问观众的“工作的意义”我也好想知道哦)
相较于“固化”和“留守”,我更期待“流动”的积极一面能被放大。我们需要自由流动带来的可能性,也需要拥有“不流动”的选择权。
感谢《地下花果山》给我带来的思考,也祝孩子们能拥抱更广阔的未来。
每一朵蔷薇都值得绽放,希望明年还有机会再见!
@一帆
这是我看这群孩子们演出的第三个年头了,他们个头高了,想法多了,于是儿童戏剧变成了青少年戏剧hhh。昨天去了他们口中的“乐园”,也是绿色蔷薇所在的牛始埔,但今年他们已经在讲述另一个理想之地——花果山。
积分够不够入学,高中能不能考上,什么样的工作是理想之选,大人都是什么模样……在流动的他们身上,看见另一种世界。
@小郜
不时有人跟我说,在绿色蔷薇会觉得很惊讶,因为这里的孩子们不太符合“流动儿童”内向、沉默的刻板印象,他们活泼热情爱讲话,甚至口齿伶俐,讲道理一套一套的。他们慢慢长大,也更懂得公正和发声的意义。
在社区工作里,看见一代“人”的努力和成长,愿你也是这个过程中的参与者。
图/ 一帆 鲸鱼
集体创作
尹丽君 贺志坚 周家豪 宋卓航 罗 岩 诸慧康
罗珂欣 廖馨晨 赖楚珠 牛春艳 叶丹耘 王鹏宇
周祺钰 郑日荏 雷诗雅 丁 当 五花肉 建 文
演出
叶丹耘 尹丽君 贺志坚 周家豪 宋卓航 罗 岩
诸慧康 赖楚珠 牛春艳 王鹏宇 周祺钰 郑日荏
雷诗雅
剧中歌曲
《男孩女孩》-绿色蔷薇儿童合唱队/黄世晓
《夏天的名字》-同心少儿合唱队/段玉
《带走时间的列车》-绿色蔷薇儿童合唱队/段玉
剧场集体协作
吴加闵 五花肉 建文 丁当 叶丹耘 尹丽君
海报设计
戏剧演员与协作者
协力
vvy XJX 小树 千里 鲸鱼 文凤
芳姐 万万 琼瑶 秋香 Jane hh
琳琳 玗澄 子悦 小芳 一帆 雨桐
饭饭 大黄 绛礼
特别鸣谢
微棠新青年社区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加入我们的月捐项目
成为“蔷薇之家”的蔷薇月捐伙伴!
面包与玫瑰,生存与尊严,我们一起前行
期待您的转发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