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说,我想在老家建一个绿色蔷薇

绿色蔷薇 绿色蔷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022-10-26

每年夏天,在深圳的流动儿童都会面临升学的问题,他们随父母打工来到城市生活,在这里接受教育,但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和积分政策的影响,很多孩子不得不选择“主动返乡”,回老家上初中或高中,有的则成为留守儿童。


由此,绿色蔷薇展开为期半年的访谈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暨纪实作文集《我想和妈妈爸爸在一起》。本报告以专题故事的形式分析流动儿童在城市的上学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本文关注绿色蔷薇作为一个社区公共空间,对孩子交友、学习和成长的意义。


对这些孩子来说,城中村社区内部的公共空间是她们重塑自身与城市关系的一个窗口。流动家庭面临的种种困境中,我们不仅应该看到积分政策下的教育资源不平等,父母工作的不稳定性,我们还应注意到孩子们自身的需求和能动性。社区中的第三方社会机构可以为孩子们结交伙伴、获取生活技能、与城市建立联系等等需求提供必要的场所。


绿色蔷薇和孩子们一起游园玩耍,庆祝中秋


深圳龙岗牛始埔,一个位于城市边界的城中村,每天早上,这附近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们穿梭在错综复杂的小巷子里,结伴往学校方向走。路边的早餐铺子弥漫出热腾腾的香气,新的一天即将开始。下午4点多,同一批孩子们从学校出来,踏上同一条路,径直回家,开始写作业。


与此同时,有几个孩子多走了几步路,绕到另一个方向。燕子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她是附近联合小学的五年级学生,通常她会先回到家,写完作业,玩一会从小陪伴她的平板。有时候,小伙伴们会在家门口叫她:“燕子,去绿色蔷薇!”


绿色蔷薇是一家致力于赋能深圳女工和流动儿童的公益机构,从2015年创立至今,一直扎根于牛始埔社区开展活动。在绿色蔷薇有限的活动空间中,摆满了为孩子们准备的绘本和玩具。活动室里有一个别人捐的二手投影仪,可以定期放电影。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教室,方便孩子放学之后写作业。


燕子几乎每天都来绿色蔷薇。她离开老家河南周口,随父母和哥哥来深圳已经五年了。2021年暑假,燕子的哥哥宇飞回老家读初中,在此之前,绿色蔷薇是她和哥哥两人放学后和周末的必去之处。


燕子的朋友子晨也是联合小学的学生,两个人虽然不同班,但因为绿色蔷薇她们成为很好的朋友。子晨通常是放学后最早来到绿色蔷薇的人,书包放下,她就开始写作业。子晨家里写作业的空间比较小,有时她会把书包留在活动室里,方便下课直接过来写作业或者参加活动。直到晚上10点,绿色蔷薇关门了,她们才不情愿地回家。


绿色蔷薇的工作人员休息的时候,她们会觉得无处可去,燕子说:“要是绿色蔷薇不开门,我们就会很无聊,有时候看到工作人员很辛苦,但是有时候又希望她们加班,这样,我们就可以进去玩了。”


对于在牛始埔长大的流动儿童来说,绿色蔷薇这样的社会机构的出现,让他们原本在学校和家庭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有了一丝自主的可能性。这些同龄的孩子们平时可能都不在一个学校、年级或班级,但在绿色蔷薇结识后,TA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看绿色蔷薇在社区公园播放的电影,一起讨论在学校和家里遇到的烦恼。绿色蔷薇,成为TA们成长的乐园。


儿童戏剧工作坊开始前的木头人游戏



校园外的探索

 

2021年底,绿色蔷薇设计了一个“孩看城中村”的活动,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孩子们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的认知。燕子和子晨作为活动的带领者,带着参与活动的大人走进她们的日常生活。周末的时候,牛始埔附近沃尔玛的负二楼是她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她常常和子晨找地方坐下,喝奶茶,聊天或者玩一种打手的游戏。燕子和子晨带着大家穿梭在牛始埔的小巷、转过一个个街角,最后来到燕子和子晨就读的联合学校,她还给大家介绍学校的情况。


别看燕子参加绿色蔷薇的活动时能说会道,其实平时在学校,她是一个非常不自信的孩子。她的成绩不太理想,她也常常对自己的考试成绩失望,“我在想为什么会考这么低呢?”班级里还有校园霸凌的现象,她在班级还被人取了恶意的外号,班里有几个人经常以取笑她为乐。


除了自身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政策的紧缩给这个家庭带来的阴影也还未消散。母亲在换工作期间断了几个月的社保,导致家中成绩优异的哥哥升学时积分不够,刚刚回到老家就读初中。对于即将面临升学的燕子来说,留在深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可能性逐渐渺茫,这一切都让考试、分数、排名变得愈加沉重。


从这个意义上,“孩看城中村”这种孩子主导的社区活动,其实不只是一个活动,还是一场激发孩子潜力的实践,一次重塑流动儿童和城市之间关系的机会。在这里,她没有被考试、积分束缚,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被大家看见,得到大家认可。燕子说:“没有想到有很多人来看我们的节目,很开心。下次我想带大家一起唱歌,和牛始埔的大家一起。”

 

“孩看城中村”活动里孩子们带着大家游赏



寻找伙伴和归宿

 

对于已经上初二的涵涵来说,绿色蔷薇和这里的朋友陪伴了他整整四年。“我来这边住了几天以后,有一天在社区里随便逛,想看看附近有什么好玩的。然后我就发现了有一个叫绿色蔷薇的地方。”


涵涵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从湛江老家来到了深圳,辗转几个社区和住处后,在牛始埔落了脚。他回忆起第一天到绿色蔷薇的情境:“看到他们在一个写着绿色蔷薇的大房间里一起打游戏,先是阿航然后是宇飞,阿楠,然后是小贺。阿航还是第一个来我家的人呢。”因为绿色蔷薇,他在牛始埔认识了一群年龄差不多的朋友。


实际上,在学校里,涵涵结下的梁子可能和校外的朋友一样多。他曾因为打架被一所小学退学,进入第二所小学的时候,周围的同学已经形成了小团体。刚入学时,他遇到过三个同学来找茬,在他补作业的时候嘲讽他没写完作业,最后四人打了起来,他反抗的时候,“差点把一个人掐死”。后来,打架的事被同学告诉了老师,老师把四人都教育了一顿。这三个人再也没有找过涵涵的茬。


“我心里特别接受不了他们过分的玩笑,他们还经常骂人,‘问候父母’。”学校里,别人经常会主动招惹他,他会反击,这也导致他开始频繁出入学校德育处,和学校德育处的老师很熟。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初中。


和学校糟糕的同伴关系比起来,在绿色蔷薇,涵涵逐渐找到了同伴相处的正确的方式,他也知道了什么是健康的友谊。他在绿色蔷薇的第一天遇到的那批男生,成为了他最好的朋友们。虽然平时大家在不同学校,现在还有人返乡读初中,但涵涵和同伴们都坚信着“暑假还会见”,他们会在绿色蔷薇重聚。在被问到“有时候会觉得孤单吗”的时候,他说:“不会,那么多朋友怎么会孤单呢。”


放学后放假时,活动室门口都有很多孩子在玩闹



牛始埔,我们的家

 

「阿浩:我们有一个公园,很大。有山,但是不给爬。篮球场上有很多人在玩,晚上蚊子很多,会送你很多大红包。


小贺:我来给大家说一个好玩的地方,没错就是一个大超市。我经常和朋友一起去玩,蹭空调,蹭网,蹭吃,蹭喝,有啥蹭啥。


霖霖:这里是山泉居,一个居民小区。这里视野空旷,适合散步,晚上的时候非常凉快。据说,住这里的都是人才。


阿航:还有绿色蔷薇,它是一个公益机构,也是我们的家。可以参加吃饭活动,夏令营。希望我们未来能再见面,可以像蔷薇一样绽放。」

 

这是绿色蔷薇的孩子们在2020年夏天写下的文字。在绿色蔷薇,工作人员统称常来机构的孩子叫“蔷薇的孩子们”。自2019年起,每年夏天都会有10多个孩子们聚在绿色蔷薇的排练空间里,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戏剧工作坊。他们采访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以文字和绘画思索自己的人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他们会将这一切汇成一场1.5小时的戏剧。


孩子们在戏剧中分享自己的故事


表演时,孩子们会在舞台上重现平日在牛始埔小巷里的嬉笑玩耍,他们成群结伴游走,相互追逐,唱歌舞蹈。在他们的眼中,“这里的路很窄,有很多打工的人,有很多出租屋,但是房租很贵”。


他们观察到:在白天,人们在附近的工厂区、商铺里、巷子间打工或做零工的时候,“牛始埔很冷清,到了晚上却是广场舞大妈最活跃的时候”“它很美丽,像个花园,因为有很多小孩,但是它又很脏乱,像个垃圾桶”。


有些孩子从出生起就住在牛始埔,有些近几年才随爸妈搬进来,但他们都一同在这里度过了形成世界观和性格的关键成长阶段。他们以一种孩童的视角和表述,展现出了各自切身体会到的时代的特征,以及自己在城市、在深圳这辆经济发展快车中的位置。在天真的玩耍背后,他们对于“流动”、“打工”等体验也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在一次位于深业上城的戏剧演后谈中,正在上初一的亮亮面对台下住在深圳市中心的观众,描述他眼中的牛始埔:“你们在这里看到的应该是比较漂亮的,到了我们那边,小巷子里面还有那些街道都是比较繁杂的。里面住的人各种各样,有些人经常光着膀子站在那里聊天,有时候人一言不合就在人家门口打起来,会招来警察那种。像我的话,有时候写作业都能听到那些打闹的声音。有些甚至好几十岁的人,他们的素质都比不上我们这些十几岁的人。”亮亮看到了牛始埔混乱无序的一面,在这无序背后,他们也在构建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牛始埔街景,尽头蓝色处为绿色蔷薇新活动室,两边的楼房是很多姐妹孩子的住所


另一位留在深圳上初中的麦子怡,也在这场演后谈中区分了牛始埔的孩子和有深圳户口的孩子:“深圳跟我们说,‘来了就是深圳人’,但我们口中的深圳人并不是指来到了深圳,而是有深圳户口的人。”对孩子们来说,“深圳人”其实是加了双引号的。有深圳户口的孩子比这些外来的、没有深圳户口的孩子上学更容易,能够继续留在深圳,当“深圳人”。


在牛始埔这个城中村长大,让他们对于城市户口、资源分配等政策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绿色蔷薇这种社区空间,给了他们喘息、思考自己处境的机会。

 


尾声

 

在城镇化急速扩张的大背景下,在深圳牛始埔这样的城中村长大的流动儿童不在少数。


从政策层面看,他们是无法留在深圳、持续飘荡在农村和城市的一代。这些孩子大多数没有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支持,在学校也较少能够遇到细心关照每个孩子的老师,而忙于维持生计的家长也常常是缺位的。


但在这里他们能够和父母在一起,能够在社区遇到绿色蔷薇这样的机构的支持。就像11岁的子晨说的:“我50%想留在这里,50%想回老家。好希望这个地方在我老家。”最让她留恋的,是牛始埔有绿色蔷薇,有那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龄伙伴。子晨说:“我想在老家创建一个绿色蔷薇,或者要是丁当(绿色蔷薇机构的负责人)老了,我会接丁当的班,然后我会推着她的轮椅,带着她去外面逛,就像我们小时候,她牵着我们的手带着我们出去玩一样。”


在绿色蔷薇这样一个社区空间中,这些流动的孩子能够一起体验成长的复杂性。而这样一个空间,像一个心理上的家一样,让他们的童年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即使生活中遇到再多的艰难,他们也可以感到安心和希望的存在。



往期调研报告文章:

积分入学,卡住深圳流动儿童

流动还是留守,都一样的难丨流动妈妈自述

爸妈在哪,家就在哪丨流动家庭的故事



撰文丨点点

调研团队丨点点 陈大橘 曹昂 丁当 小西 晓艳 方禾 李悦

编辑丨vvy

诚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月捐项目

成为“蔷薇之家”的蔷薇月捐伙伴!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网页👇

面包与玫瑰,生存与尊严,我们一起前行

期待您的转发与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