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敬一丹的心酸

雨丝 2022-11-21


如果用现在的网络用语来形容敬一丹的工作,那就是称为“小人物的嘴替”。



天南海北的事,咱们只用事实说话,得了老百姓的信任,那就要为老百姓发声。



真切关注着民生问题,不仅在直播间里坐着谈论,也下到地头矿井实地考察。



2015年,60岁的敬一丹功成身退,告别舞台。



回首她的半生历程,一句“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就是最好的写照。



不仅是她,还有她那个在考场“捡”来的丈夫,同样“爱折腾,能折腾,折腾好”。



一个已经在当地电视台工作了,却要去考研,考了研当了老师,偏要辞职再去电视台。



另一个当了老师也要考研,考了研从了政,打拼还不错又要去从商。



结果一个不小心,妻子成了央视知名主持人;丈夫成了亿万富翁。


敬一丹夫妇


人人都说敬一丹的人生就像一出大女主的电视连续剧,能为无数青年男女树立信心。



可没有太多人知道,在这位“大女主”的风光背后,也有着关于亲情的苦与迷茫的痛。



“我60岁退休,67岁成了没妈的孩子。那段痛苦的时期,我用我母亲的1700多封书信安慰自己。我女儿找了位苏格兰的丈夫,没想到这个洋女婿还成了我最大的安慰……”



被时代洪流推着走



1955年出生在哈尔滨的敬一丹,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陆续又有了两个弟弟。



在地方做公安的父母最爱将坚强和正义挂在嘴边。



而这两个词也带着敬家4个孩子走过了一段稍显苦痛的时期。



1968年,13岁的敬一丹被迫成长。



早上去上学前还和母亲讨价还价,晚上回来要吃糖。



为什么傍晚回到家,爸爸妈妈和姐姐都不再“属于她”了呢?



“丹丹,咱们家也被定下来了。我去北边的北安,你们的爸去南边的呼兰,你姐姐去开荒。妈教你做饭缝补,你从明天开始要照顾弟弟们了,知道吗?”



咧开嘴巴哭个不停,敬一丹抓着妈妈的衣服嚷着不想学,好像这样就能让家人不离开。



“我在那之前很少做家务,我妈妈和我姐姐都疼我,从不要求我做什么。”



“后来我姐姐给我写信,说早知道有一天要把我们几个小的丢在家里,她说什么也要然我们从小学会自理。”



几乎一夜未睡,泪眼朦胧中,敬一丹听着妈妈说窝窝头要怎么捏;做米糊的时候要放多少水;劈不动柴就带弟弟去捡树枝;衣服怎么缝,缝纫机怎么用……



第二天,家中三个成年人同样抹着眼泪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学着做一天三顿饭,生活技能在磕磕绊绊中变得熟练有序。



听从爸爸的“号召”全家一起写信。



敬一丹一个月能收到好几封藏满爱意与思念的家书。



“我妈最爱问我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不会的;我姐姐最爱鼓励我,经常夸我很棒,比她还有姐姐样;我爸最‘奇怪’,有时候信封里面没有字,只有用小硬板夹的三张书签或其他……”



用文字传达一家人彼此的牵挂,敬一丹一一细数弟弟最喜欢吃自己做的哪些菜。



妈妈人在外面也给四个孩子一人织了一条围巾。



姐姐埋怨爸爸告诉她的‘独家种地秘诀’一点也不独家。



爸爸哈哈大笑,说着自己在林地的最新发现……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宽慰着家人的心。



敬一丹也拉着弟弟门得手,在那4年里成了一个坚强、勇敢的女孩。



1972年,敬一丹17岁,走出校园的她回到家里,像4年前的妈妈一样。



对着已经长大一些的弟弟们多番嘱托。


敬一丹


“我要去背靠着小兴安岭的新胜林场,你们在家里不能吵架,要同心协力,等爸妈和姐姐们回来,咱们就团聚了。什么时候你们都要在一起,不要忘了写信,知道吗……”



被时代洪流冲散的一家人,期盼着再聚首的一天。



从播音站里走进大学校门



“我1972年成为知青,一开始修路。我是真没想到那里的劳动会这么苦,手上脚上都是泡,我连信都写不好,哭也不敢哭。生怕一哭泄了气,就再也做不了。”



繁重的劳动磨掉了敬一丹最后一点娇气,而就在她渐渐适应了工作强度时。



林场领导打开了她今后坚持多年的职业生涯。



“你的声音好听,我打个招呼,你去广播站试试,要不当个播音员看看。”



伸脚迈进播音站的小房间,用激昂高亢的声音激励着工作人员的热情。



“那时候其实播音并没有为我减多少负,我还是要上工,只是比平时可以少做一点,还是累。但是我喜欢啊,我越播越喜欢,累也乐意!”



从17岁到21岁,从1972年到1976年,5年的时间一晃而过。



敬一丹用努力与敬业换来了林场给出的一个考大学的推荐名额。



那时候想上大学不容易,有这么个机会一定要珍惜。



不要命的日夜苦读,这一年里,她得以进入北京广播学院。



本以为自己有着好几年的实践经验,到学校里会比较出彩。



但没想到对于普通话,还是自己“太过自信”。



一个自我介绍结束,老师说“你一张嘴,我们就知道你是东北人”。



敬一丹愣住了,难道自己的口音很重吗?



听着同学们善意的调侃,敬一丹没有害羞,而是隐隐着急。



跟同学说“不要顾及我的脸面,请大家帮我纠正发音”。



听同学说,跟着同学讲,被纠正后反复练习,找老师做测试。



不服输的女孩在一次次“错了,重来”中调整心态,达到字正腔圆。



3年的时间飞逝,1979年,敬一丹被分配到了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



有了固定而体面的工作,一家人也陆陆续续回到家里,欢声与笑语成了那段时间的主旋律。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敬一丹展现了自己“爱折腾”的本性。



1980年,25岁的她从工作中抬起头,告诉家人自己要报考研究生。



之后便是抱回来大本的资料,只要休息的时间,就埋头苦读。



1981年第一次走进考研考场,敬一丹不知道。



同一考场的一位叫王梓木的男同学在心里感叹:考研的女生可真不多见。



80年代的研究生少,女研究生更少。敬一丹成了考场里“亮眼”的存在。



而考试结果公布,广播员敬一丹与教师王梓木双双铩羽。



在考场里“捡”到优秀的丈夫



回到岗位继续工作,本来不会有什么交集的两人,因为一场省里的运动会再次相遇。



和单位的同事组成团体体操小分队上台展示。



台下看热闹的王梓木只一眼就认出了“同考场的失利者”。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找到我的,很奇怪,上来就说考研我们在一个考场,还问我要不要再考,再考的话能不能一起复习。”



敬家妈妈这年已经着急坏了,女儿26岁不恋爱,不结婚,一心想着考研究生深造。



在这位母亲的眼里,相比于学历,婚姻大事才最重要。



谁知道这边在劝说,那边有个陌生小伙儿在坚定了女儿的考研信心。



“我们会一起复习,平时聊天的内容不是他学的经济,就是我学的语言文化。也可能就是在这种彼此都知道对方在前进的过程里,我们生出了好感吧。”



1982年再考,王梓木成功上岸,敬一丹败北。



深知“成功者不要在失利者面前说安慰的话,否则会适得其反”的道理。



王梓木没有给敬一丹任何鼓励和安慰。



而是默默地蹲下去,拉起敬一丹的手说出“结婚”两个字。



“如果要说我们的恋爱过程,那就是理智讨论问题的每一刻。在他求婚之前,他没跟我说一句喜欢。但他一说结婚,我就很开心,连考试失败都被抛之脑后……”



带着王梓木回家,敬家妈妈原本还对这个“拐着女儿学习”的年轻人充满不喜。



但一听到他们要结婚,她和敬家爸爸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小伙子有出息”。



简简单单地一场婚礼之后,从朋友直接跨度到夫妻关系。



王梓木这才没有“负担”地增强妻子的信心。



“只要你想考,就别放弃。咱们这次只差三四分,好好复习,别怀疑自己,你肯定行!”



送丈夫去北京上学,敬一丹自我打气,也要到北京读研。



1983年如愿以偿,在丈夫请假回来陪考的“加持”下,她拿到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入学名额。



而和这个好消息一起到来的,还有另一个开心的消息——敬一丹怀孕了。



怀着孕去上学,“抽个空”生了孩子。



年轻父母为女儿起名王尔晴,之后因为忙于学业,他们不得不将孩子



送回老家交由长辈抚养。


王尔晴


各自发展也互相支持



丈夫先一步研究生毕业,没有继续做着老师的职业,而是走进政界,遇到赏识自己的领导,事业发展顺畅。



而之后完成学业的敬一丹因优秀的成绩与表现,被留校任教。



“我说我想辞职去播音的时候,我妈真的是好不理解。她说我之前播音的时候非要去考研,考了研当了老师又要去播音,是在转圈玩闹吗?”



“然后我就跟她说,中央电视台看中我了,您真的不支持我去吗?”



对老一辈的人,只要把高度升上去,与国和家挂上边,不管他们懂不懂,都不会再反对。



敬一丹的母亲真没有再说话,只让女儿自己选择。


敬一丹的母亲


与母亲的态度不同,丈夫王梓木从头到尾只有一句话——做你想做的就好。



1988年,敬一丹成为央视记者,走访祖国各地,采访、报道与人民有关的故事。



“我感谢我丈夫,他给了我太多的支持。他很忙,但真的从没有说过要我放弃工作去迁就他的话。相反我常常在外面跑,更多时候是我丈夫在迁就我,照顾我……”



5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让敬一丹完成了蜕变,工作上也有了质的飞跃。



因为长期与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打交道,她深知这方面的话题有着怎样的讨论度。



也深知全国各地,有着更多未被放在阳光下的不平事。



与台里商量之后,民生栏目《一丹话题》就这样开播。



说着老百姓不懂要去哪里去说的话,讲着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一丹话题》迅速成为同时段收视人数前三的节目。



一年的时间便成为全国闻名的主持人。



之后台里做出调整,将节目“升级”成了陪伴大家几十年的《焦点访谈》。



1996年,一句“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拉近了人民与央视之间的距离,贴近了人与国的心。



随着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加入,敬一丹有了搭档后更是如虎添翼。



主持着《焦点访谈》的同时也担任《东方时空》的主持人。



敬一丹不仅在工作兢兢业业,也在专业能力上下苦功夫。



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这边敬一丹的事业发展顺畅,那边丈夫王梓木又“折腾”了起来。



“他跟我说想去经商,我第一反应是反对,因为我们都不再十分年轻了。但我脱口而出的话是可以,我相信也支持……”



“当时他真的很高兴,一直说不会让我失望,一定会认真斟酌,对得起我的信任。”



“看他开心我也开心,折腾嘛,折腾去吧,反正我也不怕一无所有。”


王梓木


不同的晚年有苦有慰



事实证明,王梓木真的没有让妻子和家人失望。



一手创立华泰保险,打拼下上亿身家。



而在此之前,夫妻俩工作稳定后也将女儿接到身边生活。



高中毕业后小姑娘出国上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走出校园后。



她没有像母亲一样成为主持人,也没有跟在父亲身后学习经济。


王尔晴与尼克


2011年,王尔晴与大学期间谈的苏格兰男友Nick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他们携手在一家从事专业化教育的非营利机构工作,用身体力行为国内的公益做贡献。



2015年,在岗位工作27年之久的敬一丹到了退休的年龄。



60岁的她以郑重的一次鞠躬,向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作出了告别。



做了小半生新闻,忙碌了20多年的时光。忽然闲下来,焦虑与无所事事让敬一丹迷茫。



“我还能做些什么?我好像是个废人!”



发现妻子的状态不对,第一个帮助其调节的人是王梓木。



“你好好歇半个月,然后咱们去旅游。我有好多地方想去,又不想一个人去,委屈你陪陪我吧!”



心里知道这是丈夫的“小伎俩”,但还是忍不住为这种在乎开心。



王梓木在短时间内安排好工作,拉上女儿陪着敬一丹,在世界各地玩了好大一圈。



回到家中敬一丹的母亲早已等候多时。



60多岁的女儿带着80出头的母亲在公园散步,在家养花,在厨房做饭。



亲人的陪伴赶走了敬一丹的“退休综合症”,她渐渐在生活中找到新的,慢节奏的乐趣。



“我早就有心理准备,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我知道。但事情真正来临的时候我还是不愿意接受,我母亲生病了,她在老年坚持陪伴着我,我只照顾了她那么几年的时间……”



敬一丹67岁生日的那一天,姐姐和两个弟弟早早到来。



没有带上小一辈的孩子,只有他们姐弟4人,想在这一天里,把生日的祝福送给母亲。



“她那天的状态还是不错的,我们一起切蛋糕,她很高兴。在病房里我们聊着天,她时不时地也会说上几句。后来她睡着了,我以为她是瞌睡了,谁知道她就这么走了……”



“虽然我们都很伤心,但都不敢哭出声。好像我们一大声哭,就会让母亲走得也不安心。”



“其实挺好的,最后她的孩子都陪在她的身边,我母亲最后应该也是放心的……”


敬一丹与父母


成了没有妈妈的孩子,敬一丹那段时间的精神状态差到了极点。



王梓木担心老伴,也知道这种事情只用言语劝说没有太大作用。



于是他想到了妻子说过的,岳母生前精心保存的那1700多封家信。



“你看看你们小时候的写的信怎么样?把它整理一下,看到有意思的给我讲讲,也和大姐小弟们讲讲,他们也正难过……”



听从了丈夫的建议,敬一丹将尘封了半个世纪的信件重启。



和姐姐一起回忆往事,弟弟说着自己小时候的理想是一夜长大,变成大人为二姐分忧。



敬家的家书承载了太多的爱与思念,经常引的小一辈孩子“借阅”讨论。



走出悲伤的圈子,敬一丹现在和女儿女婿一样,热衷于公益事业。



“我家丫头和她丈夫做的事很了不起。他们把国内的乡村教育问题扛在肩上。城市里的孩子享受到了好的资源,他们就也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拥有哪怕城里孩子十分之一的资源。”



“他们工作的机构是是非盈利性的,主要是面向国内和国外的优秀大学生,将他们招募其中进行培训,之后在中国乡村,在我国教育资源匮乏地区进行支教。”



“让优秀的人才去帮那些机会本就少的孩子一把,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Nick能投身中国的公益事业这么多年,我觉得他比我女儿还了不起……”



不仅做公益,敬一丹还对年轻一代的主持人多有提携。



在学校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



这样的敬一丹你喜欢吗?


推荐阅读

北美两纵两横:自然、科学、历史、文化、艺术、人文的大时空之旅

美国西部和加拿大落基山大环线:美之巅峰的大时空旅行

林郑月娥退休后的生活

1989年,我出生上海,此生惨到没人信

轰动全国的彭宇案,彭宇亲口承认:当年撒了谎!最高法院披露真相

我的梅开二度

四个家庭的命运

我在法国喝咖啡

一个英雄的悲剧

美女为两个男人买单

不可宽恕的宽恕

老知青们是否还记得她?

娶洋妞的心酸

你移动了群山

我的岳父

代号“木匠”

中央21号文件是真的

晚年失忆的孙道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