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我旅行

“清晨黄昏,日复一日,活着就要开心。”

——《泳者之心》

最近看了一部游泳题材的电影《泳者之心Young Woman and the Sea》,不知道片名是不是致敬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影片主角是一位年轻的美国女孩特鲁迪,她在1926年成为史上第一位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

提到体育片类型,可能第一反应能想到的冲突点是竞技体育的真实与残酷、人与身体的极限对抗、或者热血励志的情节、分毫间逆转的刺激。除此之外呢,这部影片里主角所面对的有性别和种族的歧视、以及幼年时患下轻度耳聋的身体残疾,所谓从内在条件到外界环境的多重阻碍。

而关于女性如何打破时代禁锢、刻板偏见和歧视的桎梏,在之前讲《隐藏人物》时,有写到独立女性智慧的光辉与热血,和从困境中自我解放并团结的历程。作为女性题材商业传记片,影片具有着一部优秀的体育电影所需的所有公式。
同时,作为Disney出品的电影,剥开坚实残酷的竞技性外壳,影片多了一些柔软治愈的核。母亲的坚持、姐姐的陪伴、女教练的信任形成荆棘丛里托举起特鲁迪的臂膀,她从锅炉房里的游泳池游到大西洋,游到奥运会赛场,最后站在了英吉利海峡的岸边。

泳程约34公里,伴着这一天的熹微晨光,她在自己呼吸声中,望向汹涌的海面,步入海中。穿过一大片红色水母群后,身上已满是被蜇伤的血红印;遇强劲海流,在冷冽的海水中透支了体力;又遇浓雾,船只被推上浅滩,最后5英里没有船引导,她在凝得像墨一样的目之所及里,迷失在深海与深夜,四处张望全然是漆黑一片。
“她要怎么找到方向?”
低沉宏大的音乐将情节推向高潮,四肢被冻得僵硬的特鲁迪,已失去方向了许久,她疲惫不堪地在海水里漂荡,当她转过身去找寻一点点希望时,多佛岸上闪着微光,人们在长长的崖边燃起了篝火,从星星点点的光亮到山顶的熊熊火光,为她照亮彼岸的方向。
“全世界都在静候佳音。”

也许等的是信仰的回复,绝处的逢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近乎偏执的勇气,大家为她亮起火把,也燃烧着每个人心中那个大胆疯狂的、不被别人理解的麦田,去逐时代的潮水与麦浪。
我看完同样觉得鼓舞与振奋,所谓竞技精神与坚韧的意志力就是哪怕相隔漫长的岁月与遥远的距离,但仍旧会身临其境般深受触动。有了情感,总会产生投射,于是不禁想起我的游泳历程,那是一段“我曾经离开家和爸妈,也喝过池塘与水库”的坚强之路初体验。
记得小时候我一直很怕水,甚至在洗澡用淋浴喷头时,都恐惧水柱喷出来的瞬间,但在产生这种心理生理害怕的触角前,我其实从未下过任何的游泳池或池塘小河。要问为什么,多亏了家里人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讲故事——那些河里水怪、落水被水草缠住等等故事。水——就此在我幼小的心灵立起了坚实的屏障。
过了几年,叛逆心性微微冒头,因想学艺术与家里人产生争执,也干出了离家出走这种事情(错误示范,请勿效仿)。我坐上了往乡镇开的大巴车去找同学,当时村子里都是一户一户的土房子,我就在这家住两天,那家住几天,到饭点就拿着碗坐在小马扎等着放饭。
村子附近有一条河,这些同学自小长于此,自然全都会游泳。一天午后,天气炎热得很,我们从田地里走到河边,看到一群小孩往河里扎猛子,于是我的同学们开始纷纷脱上衣往河里冲,上头的我也跟着一起跳进河里。飞跃的过程很雀跃,但沾到水的瞬间才教人老实,我不会游泳啊!但已经来不及了,旱鸭子落水的本能是强烈求生欲促生的瞎扑腾,两脚直踩水,嘴里狂灌水,同学们一边挨我的乱拍飞踢,一边来捞我,最后一点点给我拖到岸上。这就是我的游泳首秀,鞠躬,谢幕。🤐
到了十七八岁,年少的自尊心和不服气让自己暗下决心一定要克服恐惧,学会游泳。当时新余开了一家水上乐园,小孩在水上滑梯区玩耍、大家游累了就在亲子区“泡澡”。我在深水区自己练习,水深是垫着脚能到鼻子的高度,正好可以呼吸,于是憋气、划腿、抬头、糟糕忘换气了、划水、没气了,哐哐吞水……那时候不知道喝了多少游乐园的水,每天游完,回家就是拉肚子,循环往复,不标准不规则式蛙泳总算被咱学会了。
今年尝试了自由式潜水,潜到10米左右的深度去找鲸鱼,刚开始看到这些海底巨型生物就出现在身边时,被一种不真实感侵袭,这些生物离我们的日常那么遥远,所以开始会有绝对真实的恐惧。慢慢地,开始跟它们一起玩,听鲸歌,就这么静静观察着它,看它们沉在水下睡觉,它们对人没有攻击性,甚至在它们休息时,我会刻意保持着距离,听说如果它们睡醒看到身边有个人出现,也会大吃一“鲸”。
看完《泳者之心》后,同时关注到了一部同游泳题材纪录片《奈德》,两部片子上映时间相隔不远,也都是女性长距离跨海游泳事件。惊喜的是,《奈德》在银幕上和幕后团队合作上,舍弃了很多可以使用的公式和讨巧细节,这点让我很钦佩,不断地累积会让人强大,但主动摒弃不失为另一种坚定和勇敢。

《奈德》拍摄团队是伊丽莎白柴和金国威夫妻俩,作为以拍摄纪录片见长,曾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华裔夫妇,在《奈德》拍摄上,更倾向于以最大程度的真实为观众剖开画面,更专注于游泳本身这项运动以及两位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对撞,两位女演员,朱迪·福斯特和安妮特·贝宁演绎着两位主角的核心友谊,再到因观念不同分道扬镳,最后携手共渡。真诚的演出非常有厚度和质感。

回到影片,主人公奈德年轻时是一名马拉松游泳运动员,退役后转而成为体育记者。某天,她想起年轻时从未实现的梦——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全程超 110 英里,被称为游泳界“珠穆朗玛峰”的游程。于是在自己60岁时,开启了这项挑战。

提一嘴,开篇提到《老人与海》的故事背景也是在古巴的海上,“老人独自驾驶着他的小船,他的眼睛看着蓝天,那里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而太阳又是他无法企及的目标。”
就像奈德望向的海面,她要面临的不止是更长的距离、年纪、体能、天气的骤变、洋流干扰、长时间海水浸泡的皮肤腐蚀,还有更加复杂的海洋环境。由于墨西哥湾暖流是地球最大的暖流,温暖的海域也孕育着许多致命海洋生物,尤其是剧毒的箱型水母、僧帽水母还有向北迁徙的鲨鱼。

她在海里被箱型水母的触角蜇伤,皮肤出现像被鞭抽打的伤痕,随着毒性蔓延导致全身麻痹;又因被推到相反洋流,遭遇鲨鱼;长时间高强度的能量消耗,导致她在水中出现了幻觉,海底浮现出虚幻的泰姬陵,又感到海鸥在啄食着自己,好像精神一边抽离着,一边被抽打着。
奈德在翻到母亲生前看的书时,看到一页折起的书角,写着“告诉我,我还应该做什么?一切难道不是终将过早地消逝,生命只有一次,狂野且珍贵,告诉我,你打算怎么过?”
可能有的时候,纯粹之所以迷人,不是无所谓别人怎么说,而是进入了绝对专注的状态时,是看不到、听不到别人的,干净的能量是完全对于自我的忠诚。
无论是长途行旅、水中潜行、跑马拉松或是单车骑行也好,像是一场盛大的自我旅行。也许在前期我们有同伴陪同,但进入了静谧的心流后,四周只有自己。在水下,置身是孤静封闭的海域;在开车途中,大地全都开放予你,空荒的远景无尽开放,生长出无边际的遐思;而在骑行时,灵魂鲜活,野意不止,只有耳边的风相随。
自我旅行也可以是一场自我修行,学习和尝试改变,安静同样也丰富,在大地上追求毅力,自信,或者学习爱与被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三坚回来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