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孫占宇 魏芳|破城子2-3號探方出土居延新簡釋文校訂

孫占宇 魏芳 簡牘學研究 2022-04-17


破城子2-3號探方出土居延新簡釋文校訂


孫占宇 魏芳

(1.蘭州城市學院簡牘研究所,甘肃  蘭州  730070);

(2.蘭州城市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甘肃  蘭州  730070)



内容摘要:文章利用最新紅外綫圖版,對破城子探方2-探方3所出16枚居延新簡中的50餘處文字、符號提出了新的釋讀意見。較爲重要者如:將簡E.P.T2:4A中“頃得相見”改爲“頃者起居”,E.P.T2:9A中“輸官”改爲“輸府”,E.P.T2:21中 “二石□”改爲“□元年”,E.P.T3:9A中“待辬”改爲“侍御”等;在簡E.P.T2:11中新釋出“孤山里”、“林翕”, E.P.T3:3中新釋出“會計治官民”、“秩百石”等。

關鍵詞:居延新簡;探方2-3;釋文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四年所獲居延新簡因其出土時間較早、研究價值巨大,久爲學界重視。迄今爲止,有關居延新簡的整理本主要有四種,即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隧》(以下簡稱“文物本”)、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以下簡稱“中華本”)、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簡牘集成》第9—12冊及馬怡、張榮強編《居延新簡釋校》。以上著作不斷推陳出新,爲學術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由於技術手段的限制等多種因素,這些釋讀成果還存在一定的瑕疵,曾有學者進行過訂正,此不一一列舉。

近幾年,筆者有幸參與張德芳先生主持的“甘肅秦漢簡牘集釋”項目,得以利用最新拍攝的紅外綫數碼照片重新研讀居延新簡,并試圖對該批簡牘的舊有釋文進行較爲系統的修訂,本文即是我們在這次研讀活動中所得點滴收穫。爲行文方便起見,我們先以中華書局本爲底本抄錄釋文,改動之處用下劃綫標出,據殘筆擬釋者外加[ ],其下再從字形比對、字義疏證等方面詳述改動的理由。所取比對字形,除隨文注明者之外,皆取自陳建貢、徐敏編《簡牘帛書字典》。

筆者末學淺陋,於文字之學涉獵不廣,錯訛必多,敬祈學界不吝賜教。



1.



叩頭再拜白薛卿坐前:善毋恙?頃者起[居]

E.P.T2:4A

此簡兩面有字,文物本作B面,其餘各本作A面。今通讀兩面可知,此簡是一名爲“岑”的人寫給“薛卿”的書信,“叩頭再拜白薛卿坐前”爲起始句,故此面應作“A”。

者,字形見表1(下同),諸本皆釋作“得”。今按:此字墨跡較淡,粗看與“得”字草書形近。細審紅外綫圖版,可見此字上從“耂”,下從“日”,當釋爲“者”。頃者,猶言“近來”,爲漢代書牘常用詞彙。《漢書·楊惲傳》:“頃者足下離舊土,臨安定。”《後漢書·光武帝紀》:“頃者師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稅。”

起,諸本皆釋作“相”。今按:此字墨跡較淡,帶行草意,粗看與“相”字草書形近。細審紅外綫圖版,左部所從“走”字不太清晰,右部所從“己”字可以辨識,整體輪廓更近於“起”。

居,諸本皆釋作“見”。今按:此字僅存上部,墨跡較淡,釋“見”與殘筆不合。可綜合殘筆、文意等因素,擬釋作“居”。起居,泛指寢興飲食等日常生活狀況,漢人有“問起居”的習俗。《漢書·哀帝紀》:“臣願且得留國邸,旦夕奉問起居。”《漢書·龔勝傳》:“使者五日壹與太守俱問起居。”

“頃者起居”一句是對受書者得問候語,簡牘書信中多見。如額濟納漢簡2000ES7S:3A:“豐叩頭言子嚴坐前:善毋恙?頃者起居得毋有它?”敦煌漢簡7A:“侯普白左子淵:頃[者]起居得毋有它?子淵舍中皆毋它急?”由此可知,此簡下部殘斷部分或有“得毋有它”之類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漢簡書信中亦屢見“頃者久不相見”之類套語。如居延舊簡502.14A:“曹宣伏地叩頭白記董房、馮孝卿坐前:萬年毋恙?頃者不相見,於宣身上部屬亭,跡候爲事,它毋可憂者。”額濟納漢簡2000ES14SF2:2:“孫建叩頭白范卿坐前:善毋恙?頃[者]久不相見,舍中”。舊釋“頃得相見”句式於此類似,但意義大不相同。

表1


2.



馬建叩頭言·使=再拜白:頃有善鹽五升,可食□〼

張掾執事:毋恙?昨莫還白園事,云何充可不頃賜□·掾昨日幸許〼

E.P.T2:5A

葵子一升。昨遣使持門菁子一升詣門下,受教。願□〼

逆,昨莫白欲歸事,豈肯白之乎?爲見不一二〼

E.P.T2:5B

此簡是一名爲“馬建”的人寫給“張掾”的書信。楊芬已指出A面第一行墨點“·”下文字係補白,應置於書信最後。甚是。今據原簡格式錄出。

頃有,諸本皆作此釋,楊芬疑可釋作“願爲”,并引B面“願”、“爲”二字爲證。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二字筆畫清晰。第一字左部一橫從右起筆,與一般從左起筆的寫法不同(這或許是楊芬懷疑此字爲“願”的原因),但居延新簡中此類寫法亦多見,釋“頃”似無疑問;第二字頗爲怪異,字形與通常所見“有”、“爲”二字皆不類,暫依原釋。

建,諸本皆釋作“使”。今按:看紅外綫圖版,此字頗類“建”字的行草寫法,即“聿”字缺一橫,“廴”字省作一橫,與A面“建”字較爲規整的寫法不同。在無更好釋讀的情況下,暫釋作“建”。建,當即書信的主人馬建,此處作主語,文理通暢。

所,諸本皆釋作“取”。今按:此字筆畫較爲清晰,居延漢簡中“所”、“取”皆有此形,但從文意來看,釋“所”較勝。

B面左行中華本釋“昨”之字,文物本未釋。今按:原簡於此字處斷開,筆畫殘缺,但整體輪廓與A面所見兩個“昨”字似無差異,釋“昨”可從。需要指出的是,B面右行諸本皆釋“昨”之字處亦斷開,筆畫殘缺,但該字右部草書“乚”形方折,不似A面兩個“昨”字圓潤,差異較大,反倒可疑。從文意來看,此字也有爲人名的可能性。

表2

表3

表4



3.



出粟亖十二石亖斗,[大]石

給食□□六人六月乙酉盡九月積二十一月六日,月二石。

E.P.T2:6

大石,諸本皆未釋。今按:此二字較小,書於簡右側,筆畫皆有殘缺。看紅外綫圖版,“石”字大體可辨識。其上一字殘泐更甚,從殘筆、文意來看,應是“大”。大石,計量單位。居延漢簡習見。

表5


4.



故吏居延安國里公乘龍世年廿五  今除爲甲渠尉史代許

E.P.T2:7

良,諸本皆釋作“昌”。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筆畫清楚,上從“口”,下從“艮”(有缺筆),釋“良”較勝。居延漢簡中吏卒以“良”爲名者極多,僅舊簡中就有“周良”(4.4A)、“蘇良”(75.6B)、“孫良”(80.9)、“王良”(231.67)、“淳于良”(267.27)等。

表6



5.



……庚辰朔戊申,第十桼候長良敢言之:謹移卒

輸[]財用券墨如牒,敢言之。  連局令校

E.P.T2:9A

府,諸本皆釋作“官”。今按:此字右小半缺失,從殘筆來看,下部所從當是“付”而非“㠯”,釋“府”較勝。輸府,輸送到都尉府。居延舊簡171.19:“五石具弩一,輸府。”232.26:“遣吏輸府,謹擇可用者。”可參看。

表7


6.



[以]多,不能奉言,毋以明。書到,亟遣追捕,多吏卒。

E.P.T2:10

以多,字僅存右部,諸本皆未釋。今按:第二字殘留筆畫較多,比看此簡倒數第三字,當可釋作“多”;第一字殘留筆畫較少,據殘筆、文意可擬作“以”。以多,或可讀爲“已多”。

表8



7.



脩行孤[山]里□林翕年十八,  今除補甲溝終古隧隧長代張

E.P.T2:11

孤,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大體輪廓可辨識,字形略似今“孔”字,我們懷疑是“孤”。

里,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大體輪廓可辨識,下部一橫中間斷開,我們懷疑是“里”。

“孤”、“里”之間一字幾近磨滅,據文意,或是“山”字。孤山里,屬居延縣,居延漢簡多見。

“里”下殘泐不清之處,諸本皆作一字,未釋。今按:此處墨跡較多,或是“上造”二字,書寫緊密,容易看作一字。

以上諸字,在紅外綫圖版中亦不清晰,難以按照筆畫一一認定。但此類“吏員除補牒”在居延漢簡中較爲常見,有一定格式,如居延舊簡285.3:“脩行孤山里公乘范弘年廿一  今除爲甲渠尉史代王輔”;居延新簡E.P.F22:58:“故吏陽里上造梁普年五十  今除補甲渠候官尉史  代鄭駿”。依據殘筆,再對照這一固定格式,我們大體可以確定“脩行”下三字應是“孤山里”,再下二字或是“上造”。

林,諸本皆未釋。今按:此字右從“木”(豎筆有殘缺),左旁不好確定。從文意來看,此字當是姓氏。綜合殘筆、文意兩方面因素,暫釋作“林”。

翕,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大體可辨識,上作“亽”或“亼”形,當是“合”字簡寫,下從“羽”,可釋作“翕”。居延漢簡中吏卒以“翕”爲名者較多,如“王翕”(E.P.T65:14)、“趙翕”(E.P.T65:14)、“范翕”(E.P.T68:60)“張翕”(E.P.F22:301A)等。

普,原釋作“薄”。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大體可辨識,其下部所從偏旁爲“日”而非“寸”,當是“普”字。居延漢簡中吏卒以“普”爲名者較多,如“王普”(E.P.T65:137)、“宋普”(E.P.F22:103)、“呂普”(E.P.T59:195)、“朱普”(E.P.T59:201)等。電腦檢索西北所出多種漢簡,尚未見吏卒以“薄”爲名者,亦可作反證。大約“薄”字並非“嘉名”,漢人不喜用之。

表9

表10


8.



〼[]百  候史安取

E.P.T2:18

六,諸本皆未釋。今按:此字僅存下部,一橫較長,其下從“八”,當可擬釋作“六”。

表11



9.



〼入泉五萬九千九[]〼

E.P.T2:19

百,諸本皆未釋。今按:此字僅存一橫,據殘筆、文意,應是“百”。


10.




□元[年]正月□□□盡八月積七月

粟三石八斗升,大。

E.P.T2:21

“元”上一字,諸本皆未釋。其殘筆末端,連同“元”字上一橫,諸本皆釋作“二”,誤。

元,此字下部,諸本皆釋作“石”。今按:此字僅最後一筆“乚”右部缺失,大體完整,不難辨識。

年,諸本皆未釋。今按:此字僅存左部,紅外綫圖版中可見五道橫畫,並可見一道豎筆殘跡,據文意、殘筆,似可擬釋作“年”。

“正月”下殘泐不清之處,諸本皆作二字,未釋。今按:看紅外綫圖版,實有三字,或是“壬□迹”,暫缺釋。

八,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筆畫較清楚(表13字形中捺畫上部爲陰影,非墨跡),應是“八”字。

表12

表13



11.



□百六十

E.P.T2:25

一,諸本皆釋作“八”。今按:紅外綫圖版所見此字從左起筆,至右邊向上挑出,雖中間筆畫有少許磨滅,但可以看出是一筆寫出,與“八”字兩筆寫出不同,當釋作“一”。

表14


12.



檄移部□〼

常會八月

E.P.T2:29

右行字僅存左部,諸本皆擬釋作“檄移部吏”。今按:看紅外綫圖版,“吏”字似非。其下還有一處殘筆,諸本皆未察。我們懷疑此二字爲“七月”,但由於殘筆很少,不敢斷定。

晦,原釋作“條”。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大體可辨識,左部所從“日”字較清楚,右部所從“每”字略有殘泐,但字形輪廓較明顯,當釋作“晦”。

表15

表16



13.



〼□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文。年卅八歲,長七尺五寸。居延肩水里,家去官八十里。秩百石

E.P.T3:3

會,諸本皆未釋。今按:此字筆畫磨滅之處較多,但大體輪廓尚可辨識。

計,諸本皆未釋。今按:此字左部筆畫磨滅殆盡,右部“十”字尚存。

治,諸本皆未釋。今按:此字左部“氵”旁尚存,右上部依稀可見“厶”形,右下部筆畫幾近磨滅。

官,諸本皆未釋。今按:此字左部尚存,右部磨滅甚多,但大體輪廓可以辨識。

民,諸本皆未釋。今按:此字中部筆畫磨滅之處較多,但大體輪廓可以辨識。

秩百石,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三字較清晰,不難辨認。

此簡與西北簡牘中常見的“功勞墨將名籍”類似,但其中缺少關於“功”、“勞”的記載,又多出“秩”一項。此類名籍中多有“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等記述,是對該吏工作能力的評介與描述。如居延舊簡13.7:“肩水候官并山隧長公乘司馬成  中勞二歲八月十四日,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武。年卅二歲,長七尺五寸。觻得成漢里,家去官六百里。”居延新簡E.P.T59:104 “延城甲溝候官第三十隧長上造范尊  中勞十月十桼日,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文。年三十二歲,長桼尺五寸,應令。居延陽里,家去官八十里,屬延城部。”可作上述新釋文之參照。

表17


14.



〼張長子、孔長子、蘇子□、□長子、孟子、張子

E.P.T3:4A

〼□三百七十二,張錢百,魏中錢二百

E.P.T3:4B

“孔”下“長子”,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二字較清楚,不難辨識。

蘇,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上部“艸”可辨識,左下部“魚”缺“灬”,右下部“禾”較清楚,當可釋作“蘇”。

“蘇”下“子”,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較清楚,不難辨識。

“蘇子”下一字,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右部可見“”形,左部幾近磨滅,疑是“斿”字,暫缺釋。

“長子”上未釋字,諸本亦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上部可見“宀”或“冖”,其下殘泐較甚,疑是“宋”字,暫缺釋。

“孟”下“長”,諸本皆釋作“思”。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筆畫清晰,不難辨識。

“張子”下“孟”,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較清楚,字形與前一個“孟”字無異,不難辨識。

“張紬”,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二字較清楚,不難辨識。

“紬張錢”下“百”,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筆畫清晰,不難辨識。

魏中,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二字較清楚,不難辨識。

“魏中”下“錢”,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大致可辨識,字形與前一個“錢”字基本相同,不難辨識。

二,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筆畫清晰,不難辨識。

百,諸本皆未釋。今按:此字筆畫較模糊,綜合殘筆、文意等因素,可釋作“百”。

表18




15.



〼石自取卩  卒……取

〼三石

E.P.T3:5

兩處“卩”,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二字較清楚,不難辨識。

通,諸本皆未釋。今按:紅外綫圖版中此字較清楚,不難辨識。通,當係人名。

表19


16.



蕭駿叩頭白/馮〼

馮卿下:善[]〼

E.P.T3:9A

侍,諸本皆釋作“待”。今按:此字,若僅從字形來看,釋“待”當無問題,但從文意來看,釋“侍”較勝。簡牘書信中常見“侍者”、“御者”等題稱語,用隨侍左右之人指代受書人,稱卑以達尊。“侍者”一詞多見於南方簡牘(或是由於南方簡牘中的人物多係文吏),如東牌樓漢簡14:“頓首白督郵侍者:勤”;60背:“黃既孝昆侍者:起居福履,安寧驩喜,幸甚!”我們壞疑此簡中“侍”即“侍者”之省。另外,從書寫的角度來看,簡牘中將“亻”寫作“彳”的情況也不乏其例,如“侵”作“”,“假”作“”、“”、“”。將“彳”寫作“亻”的情況更是多見,如“往”作“”、“”,“征”作“”,“律”作“”等。故“待”形亦有可能是“侍”字。

御,文物本未釋,其餘諸本皆釋作“辬”。今按:此字在紅外綫圖版中可清楚辨識,其左、右從“行”,中間上從“二”,下從“夂”,釋“辬”不確,當隸作“() ”。此字不見於字書,我們懷疑是“御”之俗字。“御”字俗體較多,僅《龍龕手鑒·彳部》所收就有“”、“”、“”、“衘”等形,多從“行”。“御者”作爲書信題稱語,常與“足下”連用或並用,多見於西北簡牘(或是由於西北簡牘中的人物多係武職),如金關漢簡73EJT24:15A:“少吏趙憲叩頭言掾坐前、夫人御者足下:善毋恙?苦寒,起居得毋它?”73EJT6:163A:“猛伏地言少孟、子□御者足下:閒者□□諸事□賜書……” 73EJT24:339A:“□伏地再拜請中叔足下、中夫御者:頃不相見,得毋〼”。我們壞疑此簡中“御足下”即“御者足下”之省。

“侍者”、“御者”皆左右侍從之人,故可以連稱作“侍御”或“侍御者”,見於傳世典籍。如《史記·外戚世家》:“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漢書·外戚傳下》:“后大怒,笞鞭其旁侍御。”《史記·外戚世家》:“左右侍御者曰:‘今大將軍姊爲皇后,三子爲侯,富貴振動天下,主何以易之乎?’”《史記·樂毅列傳》:“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善”下存一殘筆,諸本皆未察。今按:從殘筆、文意來看,應是“毋”。

表20


原文刊于《简牍学研究》第六辑,注释从略,引述请以原文为准(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

转载请注明

投稿邮箱|jdxyj2021@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