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届年轻人,英年早“聋”了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 健康医道 2020-02-01



本文由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原创出品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这届年轻人不容易,不仅怕秃怕瞎,最近还要怕聋了↓↓↓


世界卫生组织称,目前全球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


也就是说,00后都要聋了!

原因,就是日常离不开的耳机


像我(接近00后,谢谢),平时戴耳机整理采访录音是常事,一听就是几个小时。


此外,上下班路上打发时间、睡前放松、不想理人时戴上耳机营造私密空间……


既不想放弃耳机,又不想英年早聋,咋办?


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的杨海弟,看看年轻人该如何自保。




这样听耳机,聋了就是聋了!



为啥听耳机会耳聋?


杨海弟教授指出,听外放音乐时,声波传入耳朵的环境,是开放的。


戴上耳机,会形成一种密封空间。这样一来,声波咚咚咚嗡嗡嗡轰轰轰,对耳内造成直接冲击,更容易伤及内耳。



听的时间长了,还音量过大的话,不仅耳膜受损,甚至内耳里的毛细胞、神经、血管都会受到损伤。


尤其是毛细胞,不可再生,“死一个就少一个”


也就是说,造成的听力损失是不可逆的,聋了就是聋了。



耳机怎么挑?看这里



光是同一节地铁车厢,你都能发现好几种不同的耳机。

头戴式的,入耳的,挂耳的……各个都有型有款。


但从保护听力的角度来看,单纯看款式是不行的。


1

头戴式耳机,不伤耳?

最近,坐在我身边的编辑小姐姐,舍弃了原先的塞入式耳机,入手了一款头戴式耳机,几百块。戴上之后,感觉时尚指数up up up!


“我戴的不是耳机,是灵魂”


不会挤压耳朵吗?

不会,戴着挺舒服。



之前,编辑小姐姐一直用的塞入式耳机,时间一久,耳朵就很痛。


而且,直觉塞进耳朵的耳机,对耳朵伤害更大,就换了这种。


真的更好吗?


杨海弟教授遗憾地表示——


不同外形的耳机,在造成听力损失的风险性方面,差别不大。


不管是塞进耳朵的,还是罩在外面的,这两种耳机,基本上都属于“气传导耳机”,都会使声波传导的环境变得封闭、狭窄,对鼓膜、内耳造成压力。


而且头戴式耳机,戴久了,耳朵也会发烫。



2

降噪耳机,坐公交、地铁必备?

我有个朋友,分享了一次惨痛的教训。


她习惯了坐地铁时听音乐。但通常环境都很嘈杂,为了听清声音,拼命提高耳机音量。


有一次,她戴着耳机,走进了地铁里的卫生间,环境安静下来,一瞬间,耳机里传来的音乐,简直要炸裂了脑袋!


差点就步入残障行列了。


也就是说,人在嘈杂环境下,会加大耳机音量,并且不觉得有问题。实际上,这个高音量,对耳朵来说,早就是强刺激。钝刀子割肉。


北上广深的上班通勤时间,少则40分钟,多则两三个小时。这样听一路……心疼自己的耳朵!


因此,杨海弟教授建议——


对于这样的嘈杂环境,建议戴降噪耳机。


这种耳机通过隔音材料,可以减少周围环境的噪音。


降噪耳机的音量不必调很大,也能听清声音,能够很好地保护听力。


3

骨传导耳机,最安全?

以上提到的耳机,都是“气传导”耳机,即声音使空气发生振动,引起耳朵鼓膜振动,再传递到内耳。


而商家称,骨传导耳机,是通过面部骨骼的震动,绕过了耳朵的鼓膜,将声音传递到内耳,所以可减少听力损伤。


杨海弟教授——


不不不,不是这样的。


骨传导,最终的结果,还是会到达内耳。内耳长期受到刺激,一样会产生伤害。


这种耳机,并不适合普通人使用,真正受益的,是某些气导通路有问题的人,他们戴不了气导耳机。




保护听力,记住“60-60”原则



所以,旧耳机都应该扔了,买降噪耳机?

不急,最重要的,还是使用习惯。


国际上,有一个比较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60-60”原则。


即戴耳机听音乐时:


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杨海弟教授补充道,使用耳机时,最好每30~40分钟就休息一下。


同时,每天使用耳机的累计时间不要超过3~4个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1~2小时。


但凡发现一点听力损失的苗头,如耳鸣、耳闷,耳朵有麻木感、流水、流脓,两耳听力不对称,以及头晕等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


不然,现在只是戴耳机,以后可能就带助听器了!



本文来源: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

记者 : 江莹

编辑:李抗抗、王小义

图片来源 :壹图网




今日互动


你经常带耳机听音乐吗?


用的是什么耳机?


在留言区一起唠唠吧~

点一下,英年不聋!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