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 论中国话剧的三种主体接受及其场域关系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论中国话剧的三种主体接受及其场域关系
——以百年话剧史为研究视野
作者简介
陈军,江苏高邮人,先后于1999年、2004年在南京大学取得戏剧戏曲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中国话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IATC)副理事长、中国长三角高校戏剧影视联盟副理事长,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戏剧/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出版专著4本,主编3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摘要:以百年中国话剧史为视野,中国话剧的三种接受主体——官方接受、专家接受和大众接受,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形成特点、接受方式、功能作用和变迁轨迹。官方接受的产生与戏剧的意识形态性质及功能有关,要求戏剧以载道为目的,为现实政治服务,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约,对文艺的影响是直接的、显性的;专家接受主要指艺术工作者从专业背景出发对戏剧创作/演出进行阐释、论析和评价,其注重个人体验的理解和表达,学理性强,接受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大众接受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其注重技艺层面的视听享受和感官刺激,接受层次相对低俗,但同时代表着广大观众群体的声音和诉求,直接关乎戏剧的社会效果。三种接受主体存在交织、分化和博弈的场域关系,不同接受主体所起的影响和功效有别,但都或隐或显地作用于话剧艺术实践和发展。在话剧百年历史进程中对三种接受主体各自特点及其关系的探寻,有助于为今后话剧生态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中国话剧史;官方接受;专家接受;大众接受;场域关系
欢迎关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微信公众号
投稿平台
https://xdxbs.x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