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刚 |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蕴含与深化路径

冯刚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09-0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蕴含

与深化路径


作者简介

冯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及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德育新视野》等多部著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教育研究》等重要报纸和期刊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多篇被 《新华文摘》、人大报刊资料转载。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和省(市)哲社成果奖多项。


摘要: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三全育人”指向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凸显新思政观、全局意识和治理思维,历经从离散片面到系统科学、从低频表达到固定范畴、从概念设想到体制机制等多条嬗变轨迹,其理论内涵蕴于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维度构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之中。深化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主体互动中推进具体实践。

关键词: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论蕴含;实践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回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秉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的新思政观,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作出的科学应答。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高校“三全育人”直接指向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正处于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因此,基于历史、理论、实践三维向度,系统回顾“三全育人”的历史沿革,深入解析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蕴含,多角度提出深化路径,对于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念深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三全育人”的历史演进过程

“三全育人”并非新时代的特有产物,其演进过程经历了由离散片面到系统科学、从低频表达到固定范畴、从概念设想到体制机制等多条嬗变轨迹。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重要会议、重要讲话和重要文件,全面回顾“三全育人”的发展演进,有利于深入领会内涵要义、洞悉价值定位与把握实践要旨。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理念萌芽与实践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紧要性,把对下一代人的教育培养作为党和国家优先发展的关键事权,强调“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1950年,为贯彻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大会将育人职责压紧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根据学校三大岗位类别(专技岗、管理岗、工勤岗),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凸显出我国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价值取向,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探索建设提供方向指引。“三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原初形态。此后,1957年,毛泽东同志聚焦“谁来育人”的问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这里确定了全员育人的基本内涵;接着回答“育什么人”问题,强调“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文化者”,彰显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导向。可见,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已然充分意识到高校育人使命的重要性、育人目标的全面性、育人主体的多元性和育人手段的协同性,“三全育人”的理念逐渐萌发,相应的实践探索也有发生。但此时的“三全育人”尚未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而是分别对应主体、时间、空间的育人视角,散见于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文件讲话之中。总之,这一时期“三全育人”的表述提法还没简练、固定下来,实践应用也缺乏系统的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理论成型与全面布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锚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驰而不息地促进“三育人”的内涵丰富和实践创新,推动“三育人”在国家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思政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服务工作也要明确育人职责,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内容和工作体系逐渐搭建起来。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研究生的德育工作贯通于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全过程,贯通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强化育人意识,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合力”。“三育人”和“三全育人”是相承相继、螺旋上升的关系。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具备协同联动性和持续连贯性,“三全育人”的基本理念贯通全文。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高校要切实担负起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在正式会议上完整提出“三全育人”,并就“三全育人”的落地、落实作出部署。此后,这一提法沿用至今,“三全育人”的理论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推行。概而述之,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三全育人”,定下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基调,跳出“三育人”囿于的高校内部范围,强调统筹校内校外各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逐渐形成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工作格局,且成效初步显现。


(三)新时代以来:理论的深化拓展与实践的改革示范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三全育人”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制定印发或指导出台若干政策文件,全面启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三全育人”在理论和实践良性互动中不断注入新内容、凸显新特色,育人目标指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三全育人”同“立德树人”联结互通。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把“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列为五大基本原则之一,强调“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提出“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同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具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实施要点,即省级层面旨在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应积极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体系。2018年,教育部牵头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纵深入微,针对省级、高校、院系三个层面,分设科学细致的建设标准,通过政策引导、评估监督、经费支持,构建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可转化、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或模式。截至目前,教育部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两批试点工作,这一以点带面的举措正有力促使“三全育人”理念推广、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制度层面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的要求,标志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从资源要素的系统整合升级为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再次强调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要求加快建立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七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制定出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开门办思政”、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指出这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点难点。整体而言,新时代以来的“三全育人”在制度设计与实践拓展中实现内涵式发展、完成功能性建构。


二、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蕴含

“三全育人”是对准育人目标、凝聚育人共识、治理育人要素、遵循育人规律、解决育人问题的科学理念和先进模式,具有深刻丰富的理论蕴含。具体而言,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指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时空维度的整体化构建、高等教育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入理解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蕴含,对进一步落实和深化“三全育人”路径具有指导意义。


(一)“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足时空维度的整体化构建


时间和空间是人们探索世界、认知事物、把握规律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维度,作为主体的人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能够发挥能动性,彰显人的主体性。正如马克思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可见,人的成长发展必须在一定时间延展和空间覆盖中进行与展开,而高等教育作为直接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实践,其推进历程也必须以时间、空间为重要前提,并将人作为活动主体。不但如此,时间和空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大重要维度,“三全育人”理论的提出,反映出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深刻把握,是将主体、时间、空间相统一的结果。

“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化构建以及在时空维度的拓展深化。首先,“全员育人”的要素是人,强调“三全育人”的主体构成,是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队伍基础和人力保障。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时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教育主体、对象都是动态发展的人,育人更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全员育人”是将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相连接所形成的育人机制。立足于高校,教育与管理之间虽然存在明确的职责划定与界限之分,但二者都应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全员育人”强调在关心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打通教育与管理之间的育人分隔,使全体教职员工成为育人主体,形成“人人育人”的局面。其次,“全程育人”的要素是时间,强调“三全育人”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是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连接和依托,包含着全员支持、全方位覆盖的内在要求。时间反映的是事物的连续关系,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键,“全过程育人”强调时时用力、久久为功,反映了人的思想观念系统是非线性的动态开放系统的这一规律认知。最后,“全方位育人”的要素是空间,强调“三全育人”具有全面性和整合性,是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延伸拓展和保障。时间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持续,空间成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广延。空间作为物质存在的客观实在形式,也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并存关系。全方位育人强调处处育人、育人处处,以育人空间的全面性实现育人成效的全面性,要求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网内与网外等多方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立体化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而言之,“三全育人”是将育人主体、育人时间与育人空间相结合形成的有机系统,不论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时间与社会空间”,或是从教育学“时空建构”的角度还是教育过程理论来看,“三全育人”的提出都有其内在遵循依据和时空价值,而归根结底,“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产物,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化构建的内在要求。


(二)“三全育人”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具有内在耦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要求,高等教育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引进治理思维、吸纳治理智慧、采用治理方略以及改革完善体制机制,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以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为展开依据,以服务国家治理为重要目标,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国家发展所需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导向,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协调各方、协同发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涉及多领域、多环节,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特征,需要治理主体的多元性、运行的多维性以及协同的联动性。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既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要抓手,也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形态。

首先,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是站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个有机系统的宏观性战略。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充分吸纳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的科学思维,具体表现为“五育”目标的全面性、育人共同体的协作性、各方资源运行的有序性,囊括全时段、覆盖全领域,注重横纵联动协同。其次,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也是建立在积极主动思维模式上的有序高效的运行系统。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将育人的主体、过程、范围相联结,强调要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回应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和新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具体实施路径,将实践成果及时转化成制度成果,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化、长效化推进。最后,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还是以内在的反思性状态保障自身处于不断修正、改进和完善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高度重视管理、评估和督导。如,全过程育人正向前延伸,推进大中小一体化育人,向后、向外可以向终身教育、全面教育发展,实现育人永远在路上。综而述之,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充分反映出治理的一体化视角、积极性思维和反思性特点,本质上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治理形态和应然状态,因而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不容替代的价值。


(三)“三全育人”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规律为根本遵循


规律是事物及其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列宁曾指出:“规律的概念是人对于世界过程的统一和联系、相互依赖和总体性的认识的一个阶段。”对规律的把握也有赖于对事物的本质揭示和矛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具有其内在规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三大规律”既坚持和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规律的最新表达,而“三全育人”的提出与发展也始终以“三大规律”为根本遵循。

首先,“三全育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三全育人”使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内网外相贯通,彼此成为一体化育人空间。同时,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在一定程度可纾解“社会发展要求与个体发展需要的矛盾、主导性教育与自主性接受的矛盾、教育正面影响与环境不良影响的矛盾”,激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三全育人”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三全育人”要求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其他学科教师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都成为育人主体,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需要建构科学的体制机制,因为“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和它的单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而“全员育人”则是致力于发挥多元育人主体的协同效应,实现教书育人的最优效果。最后,“三全育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人的思想观念在发展过程中兼具量的积累的渐变性和质的异化的突变性,“三全育人”要求全时段检视分析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情况,不间断实施思想价值引领;同时根据不同成长阶段特点构建递进式育人体系,实现不同年级、学段的科学衔接;兼顾思想政治素质与知识增长、道德养成的内在联系,将个人的成长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连。总而言之,“三全育人”既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得出的,也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深化育人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


三、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深化路径

进一步深化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需在全面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新要求、针对重难点、选用好方法、结合新技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政治导向和目标导向,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导向和效果导向,在多元主体互动中拓展实践,遵循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


(一)在落实立德树人中推进“三全育人”的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这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创造伟大成就、保持青春特质的重要缘由和宝贵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人才支持和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这一规律性认识,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教育事业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存在密切联系,二者是高度契合的。一方面,“育人”是“三全育人”核心,即立德树人是“三全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员全程全方位”则是着力点和发力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法理路。另一方面,新时代立德树人具有非常突出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所立之德的整体性、所树之人的整体性以及实现过程的整体性。因此,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要以整体性思维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破时间、空间乃至主体时空的各种限制,实现统筹推进、相互补充、协同育人。

具体而言,高校系统内部的“全员育人”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工都应将立德树人视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自身工作的根本标准,树立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有机联动、并向而行,在完成本职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政治观念培塑、思想价值引领和道德规范传导等。“全过程育人”则要从时间维度将立德树人贯通于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覆盖从入学到毕业全时段,建构起进阶式育人时序。“全方位育人”则要将立德树人内化于办学治校各领域、渗透进教育教学各环节、调动校内外多方资源、反映在人才培养各方面,从而引导大学生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总而言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尽管概念界说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中是无法分离的教育整体,归根结底是遵照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其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


(二)在完善体制机制中提升“三全育人”的效果


有效的制度与机制是实现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不断深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我们应当着眼于“三全育人”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发展与完善,从过程性、动态性、整体性角度提升“三全育人”的实现效果。

首先,构建和完善“三全育人”的动力机制。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是持续育人、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需建立以内生动力为主、外驱动力为辅的动力系统,做到全程育人绵绵用力不间断、整体发展与时偕行不停滞。一方面,“三全育人”肇始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文件,应继续增强制度规范的执行力,将“三全育人”纳入高校巡视整改、“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将立德树人、师德师风作为高校教职工述职评议、职称职务晋升、评优争先标准,推进综合改革试点遴选和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另一方面,同外驱动力相比,内生动力是更为重要、更深层次、更加长效的力量。激发内生动力,关键在于挖掘育人主体的内生动力,既要选树表彰育人模范,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又要在育人过程中引导教育者增进对教育对象的关切,对教育内容之真、教育结果之善、教育过程之美的理念认同和自觉追求,使其将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理念深植于心,并转化为内在驱动。

其次,构建和完善“三全育人”的运行机制。“三全育人”是牵涉各类育人主体、协调多方育人资源的系统工程,易产生运行不畅、资源浪费、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应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试行)》等文件,厘清不同育人体系的责任主体及其具体任务。一方面,要引导具有多重责任的主体探寻不同类型工作结合点,合理配置育人资源,科学设计育人活动。例如,导师可通过带领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共时态实现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另一方面,要注重育人共同体建设,合理配备育人专兼职队伍,加强不同责任主体交流对话,增进彼此信任与尊重,知晓对方目标和难点,加强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流通,实现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此外,经费保障、政策保障、环境保障作为运行条件也需纳入考量之中。

最后,构建和完善“三全育人”的评价机制。质量评价具有“指挥棒”作用,事关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实际成效。要贯彻对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着眼“评什么”和“怎么评”的问题,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大学生获得感为重要标准,集合专家智慧、采用德尔菲法,构建多层次复合型的质量评价体系,凝练可操作可量化的质量评价指标,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统一、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统一、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统一、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统一。需要认识到,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应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将其纳入“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之中,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进。


(三)在多元主体互动中丰富“三全育人”的实践


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态势向好,学生思想状况整体健康积极,但仍存在不少盲点堵点亟待解决。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中,高校作为重要教育主体承担主要责任,社会、家庭、学生的育人作用发挥不佳,且缺乏权威评估引导。这种情况在高校系统内部同样存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施教视角下呈现“条块区隔”现象,受教视角下产生“链条断裂”问题,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引致传统灌输式教育效果减弱,教育者主体地位遭遇挑战。可见,“三全育人”既根源于现实问题倒逼,也应在多元主体互动中实现其创新发展。

一方面,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要坚持以人为本。“三全育人”的对象是具有强烈互动要求和鲜明个性色彩的大学生群体,其认知图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深受网络影响,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以主体实际为准,建立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工作平台,采集储存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内网外的生活模块数据,并“运用特定编码程序甄别内蕴的认知水平、思维模式、情感需求、价值取向等,做好周全的学情分析和教育准备”;其次,精准掌握学生需求,畅通多元育人主体同大学生的沟通渠道,通过数据分析、日常观察、平等交流,了解学生实际的物质需求和内在的精神需求;最后,精心设计育人过程,以学生需求为切入点,重点采用或综合运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中供给优质内容。

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要增进人文关怀。“三全育人”实践过程中应当展示出人文性和亲和力。“三全育人”要求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满足大学生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情感需要,其存在本身就是饱含温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首先,丰富育人主体形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行政管理人员、家长等传统育人队伍应从“冰冷的权威者”转变为“热情的知心人”,还应建立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制度,欢迎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的加入。其次,尊重受教育主体地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做到扎根中国大地、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适应信息接受习惯。如通过讲故事形式,加强全媒体联动,上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同时,应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中增强学生获得感。总而言之,“三全育人”的路径深化归根结底要通过全员参与、全时贯穿、全域协同来实现,实现优势资源整合,构建宏观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造微观一体化育人实践载体,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


四、结语

“三全育人”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多条嬗变轨迹,是党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深化认识和理论探索,并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规律为根本遵循。同时,“三全育人”是对育人时间、育人空间、育人主体的系统性、整体性把握和认识,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时空维度上进行的整体化构建,揭示了教育过程中的广延性、持续性的秩序。随着时代要求与实践改革的不断发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推进,回应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并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密切相关。深化研究“三全育人”的理论蕴含有利于丰富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内容,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有利于在育人的高度、力度、效度上下功夫,从而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未来,在推进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拓展的进程中,更应当充分把握政策理论、立足实践要求,秉持协同育人的理念、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构建“三全育人”的新格局。必须积极响应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贯于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宗旨,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贴近实际、理实交融为根本路径,扎根中国大地、吸吮中华文化,注重理论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根本目标,不断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在多元主体互动中丰富“三全育人”的实践,全方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原文刊发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第1—8页。因篇幅问题,注释删略。


欢迎关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微信公众号

投稿平台

https://xdxbs.xm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