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总第282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目录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规范性与阶级利益
——兼及马克思主义的正义问题
杨 松,杨 璠
厦门大学 哲学系
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正义”“公平”等的论述既具有描述性特征,也具有规范性特征。当在描述性语境中阐述其道德观念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说明道德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关系、道德的历史性、道德的阶级性、道德与阶级利益的关系等内容。而在规范性语境中,他们也确实对资本主义作出了道德评价,认为其是不正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作为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来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对无产阶级的迫害。通过对历史的科学研究,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无产阶级道德观比资产阶级道德观更为合理。他们比较各阶级道德观之合理性的标准不在历史之外,而是由历史本身来提供的,即何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实现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何者就具有合理性。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规范性;阶级利益;历史必然性
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底蕴与逻辑理路
王洪才
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从救亡图存到自立自强再到民族复兴和最终走向民族辉煌的历史考验,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理性化、主体化、民族化、特色化四个典型特征。理性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展现了中国教育变革从实用性向本体性的转变,是教育现代化外生性逻辑的必然结果;主体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展现了中国教育变革从依附性向独立性的转变,是教育现代化内在逻辑的要求;民族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展现了中国教育从模仿性向创造性的转变,是教育现代化实践逻辑的必然反映;特色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展现了中国教育从继承性向创新性的转变,反映了教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旨在实现对西方教育模式的超越。理性化、主体化、民族化和特色化的不断递进,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展现出外生型、主体性、本体化和独创性特质,推动了中国教育创造性转化。
关键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性化;主体化;民族化;特色化
当代中国价值虚无主义的审视
苗瑞丹,方溢超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价值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价值领域的反映与表现形态,终极价值虚无化、人的价值否定化、价值取向物质化是价值虚无主义的当代表现。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逻辑的浸染、多元社会思潮合流联动的消极影响以及现代性的扩张,是当代中国价值虚无主义的现实根源。文化自觉视域下,遏制价值虚无主义,要在国家意识和国家战略层面,建设反映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与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唯物史观的整体视角、主体视角和实践视角,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精神文化、夯实当代人精神世界的价值根基,以文化自信激发主体精神力量、丰盈当代人生命活动的价值意义,以制度改革规范价值秩序、引导当代人确立崇高的价值追求,是应对当代价值虚无主义的逻辑进路。
关键词:价值虚无主义;批判;文化自觉
政治学研究
基于属性的概念化:
制度本体研究的必要性与路径
雷艳红a,王宝恒b
厦门大学 a.公共事务学院,b.管理学院
摘要:制度本体的研究现状与制度之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不相称,制度研究有必要返回本体,明确存在。解读制度理论的制度理解并指出它所引发的本体认知困惑,确立了制度本体研究的必要性。本体在于内涵,内涵首要是本质,有抱负的研究者都试图给出事物的本质性定义,但此定义往往可欲难求。一个可行的操作化步骤是,确定本体的属性。制度学界普遍接受的“制度即结构”可以明确为“制度即要素结构”,并可解构为要素之制、载体之制与结构之制。确定本体属性、要素化属性并将其概念化,应是可行的本体研究策略或路径。由此获得的概念语言暨制度本体词汇有助于校准本体描述,同时可作为中介术语沟通制度研究,推动制度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关键词:制度本体;要素结构;属性;要素化;概念语言
政府回应性、政治支持与政治参与的影响关系
——基于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的调节分析
郑建君1,2, 高妍春1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摘要: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而政府的回应性对公众制度化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既有文献对于政府回应性在何种条件下如何影响公民政治参与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仍相对缺乏。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构建政府回应性与公众政治参与之间的理论模型,并运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 000份有效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对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 政府回应性正向影响公民政治参与,政治支持在政府回应性与政治参与影响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反向调节政府回应性与政治支持的影响关系;政治支持在政府回应性对公民政治参与影响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受到个体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的反向调节影响。从“政府行为—公民体验”视角研究政府回应性对政治参与的作用机制,拓展和增强了公共选择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情境和检验效力,为促进政府有效回应、增进公民政治支持、推动政民互动等提供实证研究依据和实践方向指导。
关键词:政府回应性;政治支持;制度化政治参与;济世兴邦政治价值观
从理性主义到社会批判:
当代西方城市规划的理论建构
罗思东
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
摘要:城市规划是国家对空间资源的生产与分配进行调控,干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城市发展、实现社会正义发挥了关键作用,其理论建构的演进过程对于把握城市规划的本质至为重要。从理性主义的工具论,到寻求城市正义的本体论,当代西方城市规划已经从实现城市功能主义空间美学的技术工具,嬗变为追求城市权利与公正的社会政策。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承担的社会批判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国家的进步,促使国家对城市规划传统中机械的现代主义进行改良,使规划更“软”、更贴近社会现实,并“重划”空间结构,重置空间资源,推动城市区域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为适应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特征,满足城市居民对空间正义的要求,作为当代西方国家批判理论的前沿,城市规划从“空间批判”的视角,不断为国家描绘出包容性与公平发展的新蓝图。
关键词:城市规划;理性主义;社会正义;新马克思主义
后发大国视域下的国际组织创设逻辑
——从反思和改造西方国际组织创设理论展开
刘莲莲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20世纪西方学界在国际组织创设逻辑上先后推出了社会需求决定说和国家意志决定说,并在论争中统一了二者。这种叙事能够解释国家创设国际组织的原因,却无法回答国际组织为什么在特定时间、地域、领域、以特定形式产生等关键问题。理论解释力的局限源于本体论的缺陷。20世纪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争鸣中形成的“系统—结构—行动者”三层次本体论奠定了既有国际组织创设理论的根基,但它囿于个体主义传统和着眼国家间对象性关系的学科任务,未能完整阐述国家间多边关系组织化的原理,也缺乏对非西方后发大国立场的观照,无法有效指导21世纪的国际组织创设和改革。国际组织创设理论的革新需要从非西方后发大国的知识需求出发,改造“系统—结构—行动者”三层次的变量关系,从个体主义视角、双边关系本位转向结构主义视角和多边关系本位,基于互动场域、权力结构、集群角色等中心概念来实现合作共识、制度选择、组织方案等重要事项的可论证性。修正后的理论叙事将呈现国际组织创设中的关键节点,同时观照后发大国引领多边合作所面临的特殊现实和挑战。
关键词:国际组织创设;本体论;后发大国;互动场域;权力结构;集群角色
法学研究
城市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的法治逻辑
与实践构想
张 震,冯晓阳
西南政法大学 行政法学院
摘要: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政策调控所形成的城市格局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城市发展进程以及未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定位,部分城市的行政区划设置并不完全符合宪法的具体规范与法治化要求。为了满足现代化的城市治理需求,城市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的法治化已成必然。当前城市行政区划在区划建制、行政区域划分、行政层级设置等方面存在的规范问题,应当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以法律为具体支撑,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优化调整的实践构想,以期实现行政区划制度体系的完善与城市治理的高效,更好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城市行政区划;城市治理;《宪法》
《民法典》优良家风条款的法功能预期
及司法实现
徐 婧
福州大学 法学院
摘要:《民法典》优良家风条款以“家庭”为主体,明确了婚姻家庭“全方位人格”的公序良俗边界,补强了婚姻家庭法入典后的社会化表达。其可作为裁判依据和说理依据,借由司法审判的过程发挥倡导性规范的教化作用。援引优良家风条款审结的案件涵盖了正向解读和逆向解读,能够制衡婚姻家庭关系的财产法化倾向,较少出现司法裁判的异化。然而,优良家风条款的司法适用也存在泛化援引和说理不足等问题。司法机关需要明确不同情形下优良家风条款的援引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解释方法进行释法说理,并在此过程中平衡婚姻家庭秩序与个人权利保障,把握心证过程的扩张与谦抑,以此实现优良家风条款德法相融的法功能预期。
关键词:《民法典》;优良家风条款;倡导性规范;公序良俗
台湾研究
共同体视域下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分析
吴琳琳,文常莹
厦门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不仅是表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政治话语实践,而且是在意义方面说明、组成和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共词分析的方法,共同体视域下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呈现出从抽象到具体的话语发展逻辑,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话语演进路径。整体来看,两岸融合发展话语的建构以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结合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两个话语层次,进而立体、全面地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作为共同体理论在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方面的话语应用与实践,不仅进一步延伸与发展了两岸融合发展实践,同时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共同体;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
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否提升了
企业创新能力
——基于正反向融合度的非线性检验
吕延方1,赵琳慧1,王 冬2
1.华侨大学 数量经济研究院
2.闽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
摘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依托数字技术与设备实现核心领域突破性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编制我国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从供需双层面和广义狭义双范畴,可构建并测算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反向融合度,探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对实体企业创新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融合度对实体创新的影响存在非线性效应,正向融合度整体提升实体企业创新质量和效率,这与技术吸收能力强化相关;反向融合度处于合理区间时才能拉动创新增长,否则将因成本效应和适应性不足降低实体工业创新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数字经济;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融合度;创新能力;非线性效应
国有资产收益全民分享与共同养老金制度设计
杨 斌1,黎 涵2
1.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
2.福建省审计厅
摘要:落实以全民所有制为根基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建立现实具体的国有资产收益全民分享机制,让全体人民分享归他们所有的国有资产收益。将部分国有资产收益用于建立共同养老金制度,平等地为达到一定年龄(依据国家一般退休年龄确定)的全体老年人发放一份社会主义性质的共同养老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资产收益全民分享的可行方式。以国有资产收益建立的共同养老金制度具有国有企业产品消费倾向增长效应,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可持续、均等和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还能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证其自身的可持续性。并且,与直接动用国有资本补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比,建立共同养老金制度能够有效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给付差距问题。这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混合养老保障体系,即共同养老金和基本养老保险相辅相成的新型养老制度,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国有资产收益全民分享;共同养老金;基本养老保险;混合养老保障体系
信任的“双刃剑”效应:
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证据
李小荣,毕云霄
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
摘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2008—2021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为考察样本,基于国企混改的视角,深入探究社会信任所发挥的“双刃剑”效应以及作用机制、异质性因素和效果。结果发现:地区社会信任对国企混改的影响呈现倒U型,表明社会信任对国企混改发挥着“双刃剑”的效应;社会信任通过交易成本、信息透明度和公司治理影响混改;在外部制度环境好和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中,社会信任对混改的影响更加显著;适度的社会信任能够有效提高混改企业的业绩、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和减少避税行为。
关键词:社会信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双刃剑”效应
美学研究
“审美降级”论:
数媒时代文艺评论的困境与重构
杨 杰,杨 晨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
摘要:“审美降级”论与当下“技术升级”的文艺发展态势渐行渐远,具体表现为文艺实践的数据主宰、权力让渡和审美霸凌等审美异化态势。作为文艺实践重要一环的文艺评论,也面临评论客体延展化、评论话语滞后化、评论时空交错化的新挑战。究其困境根源,在于数媒时代文艺评论审美对象性关系的错位及审美公共空间“最大公约数”的缺失。鉴于此,秉承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的文艺评论原则,提升文艺评论主体的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立足时代精神和文艺精神,以审美化“情感共同体”作为文艺评论话语公共空间构建逻辑基点,以对话与融合为路径实现公共空间“公共性”目标,成为文艺评论“审美升级”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数媒时代;文艺评论;审美降级;数字逻辑
戏剧戏曲与影视研究
中国左翼“红色鼓动剧”的戏剧表达
与“大众化”实践
赵学勇,梁琚雯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摘要: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红色鼓动剧”,是外来思潮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并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曲折发展。“红色鼓动剧”综合运用了标语口号、演说、音乐、锣鼓等丰富的声音形式,在戏剧演出中营造了“台上台下相互呼应”的戏剧效果,从而起到了鼓动民族情绪、唤醒劳苦大众的作用,引导群众由发声走向行动。“红色鼓动剧”配合着抗日救亡热潮,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奋起反抗的决心,“怒吼吧,中国!”作为民族觉醒的时代情绪表达,不仅包孕着知识分子的国族想象,也传递着广大民众空前的时代大音。它紧贴劳苦大众的现实生活,契合了民众高涨的时代抗争热情和社会心理,即使是大量急就章的戏剧演出,也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从而发挥了戏剧的战斗性、鼓动性作用,扩大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其在大众化实践中生成的群情激奋的时代精神、勇于搏战的革命传统,承载着一代人的民族信仰,在血与泪的洗礼中生成了壮阔的时代美学,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关键词:红色鼓动剧;戏剧表达;声音实践;文艺大众化
史学研究
论民国时期男女同泳与分泳之争
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我国游泳运动中推行男女分泳,主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而且集中于广东和北平,之外还有上海、武汉和天津等地。这其中,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舆论界对于男女分泳、合泳问题,围绕风化及进步与落后等方面,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两派,这与民国社会的分化有关。男女分泳政策的弊端主要体现为导致场地紧张、经营困难及带给游泳群体不便等,实践层面的客观现实对1937年后男女同泳取分泳而代之,至为关键。舆论折冲与实践选择,是影响新观念落地的两大要素。
关键词:游泳;民国时期;男女关系
欢迎转载传播,转载请标明来源
往期推荐
+
+
本刊采用线上采编系统
投稿网址
https://xdxbs.xmu.edu.cn/
https://xmds.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