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邓小平留法时填的招工表、贺龙的党员登记表……你见过吗?
邓小平留法时填的招工表、贺龙的党员登记表……这一件件珍贵的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邓小平留法时填写的招工表
1921年4月2日,经人介绍,邓小平和几名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四川老乡在克鲁梭的施耐德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从此开始了他在法国长达4年多的勤工生活。1997年5月,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时送给江泽民同志一件国礼——《邓小平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时期的工卡》(复制件),这是新发现的邓小平留法时填写的首张材料。江泽民同志把这张工卡送给了卓琳。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卓琳同志又把它作为中法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物证送给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展出。
贺龙的党员登记表
这是贺龙在大革命失败、党的事业陷入谷底时,主动放弃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毅然决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登记表。它充分见证和体现了贺龙“大路不走走小路、皮鞋不穿穿草鞋”的革命理想,承载着贺龙主动抛弃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官厚禄,坚定选择并跟定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崇高信仰。
正确的入党动机是确保思想入党、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前提条件。贺龙在革命的危急关头,选择加入党的队伍,彰显出舍家纾难,勇往直前,肩负起民族兴亡的责任担当。
一座杨家祠和一份通告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的杨匏安旧居陈列馆(杨家祠)内,有一件写着《通告第62号》的文物复制件,内容是动员中共各级党组织积极为黄埔军校招生。为何这件文物会在一位革命者的旧居陈列馆出现?《通告第62号》
杨匏安,中国最早一批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3名党员之一,自1918年长居于杨家祠。1919年11月,他撰写的《马克思主义》连刊19天,是华南地区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与李大钊的著名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几乎同时问世,因此有了“北李南杨”之称。杨匏安的居所也是党的重要活动据点。一座杨家祠,见证着上世纪20年代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广东燃起的星星之火。 党的重要人物经常在杨家祠开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这里是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活动的地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这里是广东区委活动的地方,中共三大召开时,它是三大的总后勤部,中共三大的会场选址、会场布置、代表接引、食宿安排等都在这里筹备。瞿秋白在杨家祠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教唱国际歌,和杨匏安一起领导工人运动。 在这个进深不到10米,仅有100多平方米的小院落里,聚集着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和追求进步的工人们。杨家祠开办了注音字母教导团,利用讲课、唱歌来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杨匏安、杨章甫、谭平山、谭植棠等最早期的共产党员,都在这里当起了教员。杨家祠成为掩护共产党组织活动的一处重要场所,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陈独秀也曾来过这里。 1924年6月16日,广州东郊的长洲黄埔岛上,一所由国共两党携手合作,拥有900余人的新式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正式建校。孙中山自省:“革命13年皆失败,就是因为只有革命党,而没有革命军。”因此,黄埔军校成立的初衷,便是为中国革命培养骨干力量。由此,多少豪杰俊彦脱颖而出,中国的命运之弦为之拨动。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6月16日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出席开学典礼并发表重要演说。从此,黄埔军校如同树起的一面革命旗帜,成为全国革命青年向往的地方。 中国共产党从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始,就积极选送和推荐革命青年报考军校。1925年11月,中共中央曾专门发出62号通告,指示各地党组织积极选派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报考黄埔军校。通告还特别强调:“此事关系甚大,各地万勿忽视。” 该令要求前往广州的这些中共党员、共青团员,须带介绍信到中共广东区委报到。区委标明为“粤华路、省署东、杨家祠、杨匏安转”。杨家祠也就成为党团员前往黄埔军校的中转站。 黄埔军校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量的军政人才,他们成长为人民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骨干力量。正如朱德指出:“大革命时代,许多进行军事运动的同志,……对我军的创建是有功劳的,没有他们所进行的军事运动,就不能有独立团;就不能有南昌、秋收、广州、湘南等起义。”可以说,“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国共两党的军队,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历史。”一份黄埔军校的招生文件,一位中共党员的家,两个文物连在一起,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进行军事工作的努力,同时展示着共产党人的赤胆忠诚与宽广胸怀。
工程学院新媒体运营中心
总策划/刘勇
统筹/龚世玄
监制/吴雄华
审核/任泰鸣
来源/共产党员
责任编辑/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