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阿里巴巴刚满18岁。当年,阿里云成了亚洲最大的云计算平台,城市大脑1.0接管了杭州128个路口信号灯后,让试点区域的通行时间减少了15.3%。全公司的每个人都相信科技,达摩院因此在2017年的云栖大会上诞生了。过去三年半,达摩院发了1000多篇论文,也完成了不少漂亮的工作。在基础研究领域,开源的“太章2.0”大幅提升了量子电路模拟的便利性,深度语言模型体系ALICE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更加普惠,满足工业级和金融级应用的蚂蚁链技术区块链系统为敏感数据的可信链接与隐私保护提供了支持。在创新孵化领域,数字平行世界理念支持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AI推理加速芯片含光800和基于RISC-V架构的IoT芯片玄铁910相继推出的同时,末端物流机器人小蛮驴距离大规模量产也越来越近,空天数据库引擎Ganos则提升了空天传感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效率。在产品转化领域,求解器MindOpt推出的同时,语音开放平台和视觉开放平台也借助云平台让业界伙伴更便捷地获得了基础AI能力。
达摩院AI识别新冠肺炎的首张患者肺部CT被中国科技馆收藏
技术后面是人才。通过“校企双导师制”,达摩院和南洋理工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了50多位博士;通过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摩院又和高校共同培养了70多名博士后;让实验室主任同时做技术负责人和业务负责人的“双跨组织设计”也终于落地,达摩院希望科学家既保持严谨求是的态度,也能有开拓进取的精神。
人才后面是体制。达摩院是个复杂的科研机构,从生产知识到培育技术、再到孵化产品,创新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工作在这里开展。内容不同则特性不同,但每个人的研究乐趣和工作热情都应该被尊重。因此,我们从不同课题的特点出发,将研究分为基础科研、创新孵化和产品转化,对不同工作设立不同的考核标准,让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有宽松环境尝试前沿想法,也让面向现实挑战的人能感受到竞争脉搏。这三年半不容易。要解决具体技术问题,这段时间当然不算短;但要攻克卡脖子难题,这段时间也确实不长;要建立新的科研体制和科研文化,这段时间简直太短了。但达摩院的初心从未改变,它相信真切问题来自真实世界,并尝试和科学共同体合作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要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with profit and fun,还要完成三个远大的目标:比阿里巴巴活得长、服务全球至少20亿人、用科技解决未来问题。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有了这个公众号。这是个窗口,每个人都能从这里看到达摩院的思考逻辑、工作方式和社会责任。从这些细节出发,每个人也都将更真实地感受到达摩院成立时说的那句话——